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律儀論(上)▪P9

  ..續本文上一頁沐浴著新淨衣的弟子引進戒壇,授戒師開示教誨弟子當對功德福田生起恭敬誠信,弟子默默觀想自身分身無數在一一佛菩薩面前恭敬安住。徐徐念誦《普賢行願品》中的七支供。

  寅二、啓白與皈依

  將傳戒阿阇黎觀想成真正的佛陀。爲了求受願菩提心戒,對戒師禮拜,供養之後,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祈請說:“如往昔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地諸大菩薩,初發心求無上正等菩提,如是,我名某甲,亦請求阿阇黎,令我于無上菩提而發心。”要這樣請白叁次。

  弟子如上祈請完畢之後,阿阇黎應當給他授予殊勝的叁皈依。所要皈依的對境是佛法僧叁寶。佛即諸佛世尊,法指大乘滅道二谛妙法,僧指不退轉的菩薩聖衆。弟子應從內心深處生起如下發心:從今日乃至獲無上菩提果之間,爲了救護一切有情,皈依佛陀作爲導師,皈依正法作爲正道,皈依聖僧作爲道友。應該具足上面總的發心,尤其在受皈依戒時,發起猛厲強烈意樂使如上發心在一切時中堅固不退。如同上面禮拜、恭敬的威儀而正式受皈依。隨阿阇黎念誦:“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皈依諸佛薄伽梵兩足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皈依寂靜離欲諸法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皈依不退菩薩聖僧衆中尊。”如上祈白叁次,皈依圓滿。既受皈依之後,應當明了並遵守學處。

  寅叁、皈依學處

  分二:一、各別學處;二、共同學處。

  卯一、各別學處

  分二:一、遮止學處;二、奉行學處。

  辰一、遮止學處

  遮止的學處有叁條,一皈依佛後不能皈依世間天魔鬼神、外道邪師;二皈依法後不能皈依外道邪法典籍,不能損害衆生;叁、皈依僧後不能皈依外道邪衆,不能與他們同住共修。《涅槃經》雲:“若皈依叁寶,彼即不近事則于余天等,終非所皈依,若皈依正法,則斷殺害心。又皈依僧者,不共外道住。”

  辰二、奉行學處

  這個學處也有叁條,一皈依佛後對佛陀及其一切鑄塑畫等聖像視同真佛恭敬供養,禮拜。二皈依法後要恭敬供養法寶。叁皈依僧後恭敬僧衆。皈依叁寶後不能分別優劣取舍心,應該平等恭敬,如佛像無論其做工精粗優劣都應平等恭敬。不但對完整的叁寶所依要恭敬,而且連佛像碎片破損的紙字僧衣的一塊紅黃布縷等應視作真正的叁寶恭敬頂戴,放置在清淨處。

  卯二、共同學處

  這個學處有六條,一、應當盡力隨念叁寶的殊勝功德;二、自己身口意叁門所造善法當知都是叁寶的恩德加被所致;叁、有所需求或成辦一切事業都須祈禱仰賴叁寶;四、縱遇命難、災殃、獎罰等,終不舍棄叁寶;五、隨到何處都應恭敬彼地叁寶所依;六、一切時處都應一心皈依,念誦皈依偈文。

  寅四、皈依的殊勝利益

  皈依的利益有八條:一、進入佛門成爲叁寶弟子;二、皈依是一切戒律的基礎;叁、減滅往昔所造惡業;四、集積廣大福報;五、人與非人不能作障礙違緣;六、心想事成;七、不墮惡趣;八、迅速成就佛果。

  此上學處是從諸多經論中攝集歸納出來的,爲了方便守持而逐條列出。

  醜二、積集資糧

  積集資糧的衆多方法之中,最爲簡捷的莫過于七支供。此處謹依《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的偈文開示七支供的修法。

  一、禮敬支。禮敬有二種,即叁門總的禮敬與叁門一一禮敬。身語意叁門總的禮敬,頌雲:“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觀想在四方四隅上下十方一切世界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中安住的所有一切諸佛世尊面前,以堅定的信心用清淨的身語意,一一恭敬禮敬。叁門各別禮敬,首先身禮,頌雲:“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觀想我仰仗普賢菩薩威德神力之加被,周遍現身在一切如來面前,每一身又化現無量刹塵數身體在一一如來面前恭敬作禮。二者,語禮,頌雲:“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觀想自己化身無數,一一身上都有無量頭,一一頭中有無量妙辯舌根,一一舌中發出無量微妙音聲,一一音聲中出無盡微妙言辭,一一言辭悉皆贊歎諸佛無量功德海。叁者,意禮,頌雲:“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觀想,每一微塵之中都有刹塵數量尊佛,諸佛所在之處都有海會菩薩恭敬圍繞,法界無盡則微塵無盡,那麼諸佛數量也無盡。我深生信解,隨念諸佛如海功德而行禮敬。

  二、供養支。供養分有上供養與無上供養兩種。(一)有上供養,頌雲:“以諸最勝妙花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觀想自己化現成種種供養天女,捧持人天界中上妙奇花,花鬘,散于空中供養諸佛,或以琴瑟琵琶箫簧等種種樂器演奏悅耳妙音供養諸佛,或者持珍寶嚴飾的幢幡傘蓋供養諸佛,以塗香末香燒香最殊香最勝衣各種燈明堆聚量如須彌山,極其莊嚴,極盡悅意,供養諸佛如來。(二)無上供養,頌雲:“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前面所獻供物乃世間供物,而此供養乃由普賢功德神力所變現,超勝世間無與倫比,觀想自己如普賢菩薩以叁摩地從心中幻化出無量供養雲,周遍供養一切如來。

  叁、忏悔支。頌雲:“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觀想我自無始生死流轉到今日,以貪嗔癡叁毒爲因,發起身口意叁門的十不善業,或我自造,或教他造,或隨喜他造的無量無邊惡業。或能憶念或不能憶念,今在諸佛世尊面前追念過愆,一一發露不敢隱藏,生怖畏慚愧心,以正知正念守護身心,誓當斷舍,永不再造,唯願諸佛悲愍,放大光明照觸我身,令一切業障罪愆頓時清淨。

  四、隨喜支。頌雲:“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觀想在十方世界中的凡夫衆生,聲聞獨覺乘中有學無學羅漢,菩薩如來所修的一切善根,都誠心誠意地隨喜。

  五、請轉*輪支。頌雲:“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觀想十方刹土中一切諸佛最初坐金剛座現前大菩提之時,我即分身無數在一一佛前合掌懇切祈請爲普利一切衆生,願佛轉大*輪,開甘露門,廣利群生。

  六、請佛住世支。頌雲:“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觀想十方諸佛度化衆生的事業即將完畢,將要示現入般涅槃時,爲了讓衆生獲得利益安樂,我現身佛前至誠殷勤勸請,唯願諸佛盡未來塵刹劫中久住世間,莫入涅槃。

  七、回向支。頌雲:“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隨善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觀想將前六支所積的一切善根,以殊勝的發心、方便智慧攝持,回向一切有情,成爲獲證菩提之因。以強烈發心使如上善根充滿法界永不失壞,無窮無盡。

  七支供的修法,經論中多有宣說,所以不必拘泥于一格,依《普賢行願品》《入菩薩行論》等都可以。

  醜叁、淨修其心

  《道炬論》說:“以慈心爲先,觀苦有情而發其心。令慈悲所緣行相,皆悉明顯。”修慈悲心如前所述,此處略。

  子二、正行

  于授戒阿阇黎前,右膝著地或者蹲踞,恭敬合掌而發菩提心。如《道炬論》雲:“無退轉誓願,應發菩提心。”不僅憶念爲利他故願當成佛,而且發誓未證菩提終不棄舍所發菩提心。

  授願心戒儀軌:隨阿阇黎念誦“惟願現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于我存念,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于今生,若于余生,所有施行、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以此善根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于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從今爲始乃至菩提,亦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未解脫者而令解脫,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念叁遍。

  阿底峽所造《發心儀軌》雲:“若無如是阿阇黎耶,自發菩提心之儀軌者,自當心想釋迦牟尼佛如來及十方一切如來,修習禮供諸儀軌等,舍其請白及阿阇黎語,皈依等次第悉如上說。”如此而受。

  子叁、後行

  授戒儀軌完結後,阿阇黎當爲弟子宣說願心的學處。此學處于後面講解,此處略。

  弟子酬謝傳戒阿阇黎。以上願心戒傳授儀軌圓滿。

  辛二、受行菩薩戒的儀軌

  分叁:一、前行;二、正行;叁、後行。

  子一、前行

  分五:一、啓白;二、觀察發心;叁、勸速授戒;四、诘問障難;五、開示學處後問歡喜與否。

  醜一、啓白

  弟子先應頂禮授戒阿阇黎雙足,蹲踞合掌或右膝著地。次請白曰:“我今欲于大德尊師所,乞受菩薩淨戒律儀,惟願須臾不辭勞倦,哀愍聽授。”如是請白叁遍。若無真實發心,不得戒。

  醜二、觀察發心

  爲令求受律儀菩薩發心堅固,當于未授律儀之前,先爲其宣說大乘菩薩地中菩薩學處及犯戒之相。而後令其自己觀察能不能學,阿阇黎亦以智慧觀察弟子是否堪受律儀,是否只是由于別人所勸而他本人並無意樂,是否是爲了勝過他人而求授。若如此,則得不到戒體。當知發心堅固的菩薩堪受菩薩淨戒律儀,應如法傳授。

  醜叁、勸速授戒

  其次,弟子恭敬禮拜傳戒阿阇黎,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請:“大德,惟願哀愍,授我菩薩淨戒律儀。惟願速授。”

  醜四、诘問障難

  爾時,有智慧有能力授戒的阿阇黎,或坐或立,以無亂心,對能受戒的弟子說:“某某善男子聽,你是菩薩否?發菩提願否?”弟子應回答“是!”此兩問的目的是爲了覺醒弟子的大乘種姓,使其菩提心願堅固。再繼續問:“你欲于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菩薩諸淨戒否?”弟子亦應答言“欲受”…

《菩薩戒律儀論(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