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P17

  ..續本文上一頁。唐朝時,有個姓王的人,一天忽然死去,被兩個閻羅獄卒帶到地獄中,見到一個出家人,自稱是地藏菩薩。菩薩教他誦“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當時就得到解脫,凡他念誦之聲所到之處,聽聞到的地獄衆生都脫離痛苦。過了一天蘇醒過來,向很多出家在家人講述了這件事情的經過。因此《蒙山施食儀軌》中把此頌放在開頭。此類誦經持咒念佛號拔叁塗苦的公案多不勝數,所以作爲修學大乘的人,應該恒常發此大願,並付諸實施。以我們開口舉手之勞,就能止息六道中往昔父母的痛苦。他們在迫切地期待,苦苦地盼望著他們的子女救拔他們,我們豈能置之不顧、木然處之。憶昔養育之情,慈愛之恩,心中孰能坐視不顧!烏鴉有反哺之舉,羔羊有跪乳之行。作爲有智慧、有頭腦的人,不應該連鴉羊都不如,昧卻良心。《瑜伽師地論》雲:“菩薩于世間,修習哀愍意樂,及非意樂,爲利惡趣有情,誓處惡道,如己舍宅。願身代受,令彼惡業,永不現行。由此悲願力故,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粗重,于自所依,皆得除遣。”《回向經》中說:「大菩薩們看到很多衆生造作惡業,感受重苦。由于這些障礙,見不到佛,聞不到法,不知僧衆,因此思維:“我應當到惡道中,代替衆生受種種痛苦,不舍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爲什麼能如此呢?因爲菩薩曾發了荷負解脫一切衆生重擔的宏大誓願。菩薩又想:“我所修行,要讓所有衆生無余得到無上智王的果位,非爲自身而求解脫。因爲我願救度一切衆生發菩提心、求無上佛果,並非爲自身求五欲及叁有中的一切快樂,才修菩薩行的。”以叁有諸樂都不離痛苦的本性故。」

  二、說法開示正道:開示佛法教誨引導衆生,讓衆生明因識果,進而取舍善惡業,以此斷除惡法,消除苦果。或爲他們開示人無我空性修法,依靠觀修斷除我執,斬斷煩惱根本,出離叁界輪回,安住小乘無余涅槃安樂界中。或爲他們開示法無我的修法,以此斷除人法二執,入于大乘聖者菩薩果位,以至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這是拔苦與樂、成熟衆生的最勝方便。

  叁、猛厲方便拔衆生苦:《梁攝論》雲:“菩薩由如是方便,勝智行殺生等十事,無染汙過失,生無量福慧,速得無上菩提勝果。”如果有人造五無間罪或毀壞叁寶、謗大乘經、驅僧汙尼等極其深重的罪業,沒有其它方便能阻止他不造如此惡業,若不斷除他的命根,決定造此惡行,後世無量劫中住在地獄惡趣之中深受痛苦。唯有斷彼命根,他也能因此不墮惡趣,所以菩薩起大悲心,令惡劣衆生現世受點小苦,而免去後世大苦。如良醫治病,先讓患者受點輕苦,才能徹底根除大病,免受長時大苦。菩薩戒中也開許菩薩爲利益衆生而行持殺盜淫等身口七種惡業。

  菩薩以清淨大悲,全心全意利益他衆,行持看似惡業的行爲,不但沒有過失,相反能積累很大的功德。但有些凡夫被強烈貪嗔煩惱心所牽製而不得自在,反而以菩薩戒及經論中開許的條文作爲借口,行殺盜淫等惡業,毀壞戒律,罪過極大。導致自他都墮落惡趣之中,對佛法也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正是有這樣的根據,所以密宗中開許大悲智慧成就的瑜伽修行者,以威猛法誅滅天魔外道、叁寶公敵等造罪衆生,將其神識超拔到淨土中。《報恩經》中記載了世尊因地殺盜賊的公案:往昔無畏王如來滅度後,正法之中有婆羅門,聰明靈慧,受持優婆塞五戒,行持正法。率領五百同伴經過險道,要到另外的國家去辦事。有五百強盜要劫此五百人。其中盜賊中有一人與婆羅門子很友好,便秘密告訴他趕快偷偷溜走,千萬不要告訴同伴。婆羅門子經過深思熟慮,下定決心:甯可我入叁惡道,也不能讓他們受惡趣苦。于是持刀殺死強盜首領。

  四、神力放光及演說秘密陀羅尼:如《華嚴經》中佛菩薩放種種光明,光明中幻化諸物滿足衆生,或惡趣衆生蒙光所照,痛苦停息,怖畏遠離,病痛消除,瘟疫滅絕,或上升善趣,或得相應安樂。如諸佛菩薩宣說陀羅尼時,放大光明,照六道衆生,悉令離苦得樂。或大菩薩以大悲心將衆生痛苦交換到自身上,取而代受,此等公案在曆代祖師的身上時有發生。

  因此我們也要從內心深處發此不可思議無盡大願,盡未來際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永無休息。這樣以廣大行願爲因,才能感得廣大無盡的無上佛果。

  己四、不離師友願分二:不離同行道友願;不離善知識願。

  庚一、不離同行道友願

  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願與我同行于菩提大道的同參道友,在一切國土,一切場合,現在未來都能常相聚會。即所謂“十方同聚會,皆共學無爲。”而且不會因爲身份、種姓、地位、財富等的不同而使道友之間有隔閡。因爲有著共同的菩提誓願,所以大衆都能和諧融洽,如水乳交融般的和合無爭。雖然各自身心不同,但因爲都奉持叁聚淨戒,叁業清淨皎如秋月。都共同爲上求佛果下化衆生而修持廣大無邊的普賢行願。所以身口意所作事業皆依“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誓成無上佛道”的尊願而行,因此等無差別。

  作爲修行人此願特別重要,因爲要跨越生死的大沙漠;度過恐怖的羅刹洲;穿過稠密的邪見林;趟過無底的欲泥塘,自己單槍匹馬,勢單力薄,危險重重,且路途遙遙無際,前途艱難可想而知。所以應當聚集志同道合、智勇雙全的諸多道友,結伴而行,于路途中相互鞭策鼓勵規勸,遇到困難挫折時,大衆團結齊心協力,共禦內外魔軍,同度難關。

  我們作爲身處末法時代的修行人,倍嘗沒有同行道友的苦頭。穿著僧衣法服的被視爲異端怪物;禮拜坐禅上廟燒香的被譏爲搞封建迷信;研究佛經信奉佛法的被謗爲神經病患者。各種風言風雨、挖苦嘲笑、侮辱戲弄、幹涉限製、打擊阻礙,時時處處總有有形無形的壓力一齊湧向自己,真是一人修行,萬魔出動。

  《功德藏》中說:「普通的一段樹木,放到檀香樹林中,不消多時就內外香徹。」然而我們周圍的人群中,都發出一股強烈貪嗔癡的毒氣,長著“現世美”斷無因果的堅固銳利的邪見毒刺,口中所出無非是兩舌惡口绮語妄語的臭氣,身體也經常排出殺盜淫的穢物,簡直如處鮑魚之肆,久而必將與之俱臭。所以自己的行爲見解願力若要堅持下去,不受外境的幹擾破壞,相形之下,顯得多麼的艱難。遙想當年,正法像法之時,有多少個清淨的道場,無數的清淨梵行者,以戒合同修、見合同解、身合同住、利合同均、口合無诤、意合同悅六和敬相互親近,互相切磋砥砺,所以功德學問修持蒸蒸日上。今日處在這樣的惡劣環境,聞思修行江河日下。只因往昔沒有遇此殊勝妙法,沒有發如此微妙大願。但不能只在無可奈何中歎息怨悔,應該生大慶幸,于此五濁惡世,尚能有緣遇此普賢大願王,故當至誠懇切地發此大願。

  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中雲:“方等般舟行法,決須好伴,更相策發,不眠不散,日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齊志,如乘一船,互相敬重,如視世尊,是名同行。”有人只知尊重恭敬叁寶上師,對道友卻不太恭敬,這是很不正確的態度。智者大師說對同行道友應當看成佛一樣。特別學修大乘密乘的僧衆道友,難值難遇,皆具大功德大福報大因緣,豈能隨便輕視呵毀。經中說對發菩提心的菩薩惡眼瞪視,生生世世中,得無眼睛的果報,何況惡語淩辱、拳腳相加呢?密宗中對道友和合的要求很高,要將金剛道友觀成本尊空行,絕對禁止鬧矛盾起是非。

  《法句經》雲:“如裹香之紙,系魚之索。佛語比丘,夫物本淨,皆由因緣,以興罪福。”永明禅師解釋雲:“近賢明,則道義隆。友愚暗,則殃禍集。譬如紙索,近香則香,系魚則臭,漸染玩習,各自不覺。”由此可見不知不覺中已被道友的如法行爲、善業功德香所熏染。中國古代的荀子也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沩山靈佑禅師也說:“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于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于未聞。故雲: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親附善知識者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狎近惡者長惡知見,曉夕造惡。”祖師之語字字句句如良藥,請大家銘記心中,平時依此行持,其利益只有切實行持之人才能體會。大乘律中遮止初學菩薩在小乘寺廟中超過七日留住,何況與外道及邪見愚癡凡夫交往。此處佛密意是擔心大乘行者被小乘的見解行爲所轉變。

  我們學大乘的修行人不能孤僻獨處,應經常檢束自己的身心,皆令合法合律,不違大衆叢林的清規紀律,自甘處于卑劣地位,平等恭敬尊重所有道友,不作僧衆中的害群之馬,願與志願相同的道友同聚一起,同心協力,修持一切廣大菩提行願。憑借大衆熏修之力,迅速獲得無上菩提果,如功課中雲:“大衆熏修希勝進,十地頓超無難事。”

  庚二、不離善知識願

  所有益我善知識,爲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

  經中阿難尊者說:「善知識是得道成就的一半因緣,佛糾正他的觀點說:並非如你所說,善知識具足成道的全部因緣。」《法華經》中雲:“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彌勒請問經》雲:“彌勒當知聲聞緣覺及無上佛陀之解脫,徹見諸法之智慧,皆來自依止善知識。彌勒,當知衆生之一切利樂皆源于自之善根,彼亦來自善知識。”善知識是如此的重要,所以作爲欲求安樂的,想得到聲聞緣覺以及無上佛果的人都應平等地發起如是願:誠心祈願所有能利益我的善知識,給我顯明開示普賢行願,照明解脫大道,引導入于涅槃大城,能在一切時處與我聚會在一起,對我恒時歡喜愉悅,無有疲厭棄舍之心,猶如蜜蜂喜歡芬芳的妙花一樣。

  世間人爲了學習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