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P18

  ..續本文上一頁些雕蟲小技,如文藝、武功、工巧、詩畫等,也會在數年乃至用盡畢生精力依師求學,亦步亦趨地潛心用功學習,對師父畢恭畢敬,對待師命象聖旨一樣絲毫不敢違犯,如此才能成辦。那麼要求得無上菩提果位,尋訪上師,觀察依止,這是首要的工作。否則如憨山大師雲:“修心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閑,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煉也徒然。”

  現在有些人有點世間知識學問,自我感覺良好,不尋師訪友,獨自閉門造車,埋頭研究佛經論典。記了幾句經文偈語,背了些法相名詞,消釋得幾本經書。自己分別念理解了些道理,不知對錯正邪,就自信自肯,認爲通達佛菩薩祖師大德的密意,甚至認爲理解文句就是證悟,所以著書立說,收攝門徒,沽名釣譽,賺錢撈財,甚至呵祖罵佛,斥經謗教。如此販賣如來,瞎人天眼目,滅正法聖教者,在如今世間可謂如麻似粟。正如宣化上人雲:“蒙懵傳蒙懵,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裏拱。”誠可悲歎。

  《華嚴經》中雲:“猶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善知識就如黑暗中的燈炬一樣,照亮修行人的道路。或依善知識引導開示的燈光,能見到自心無明黑暗中隱藏的佛性寶藏。若無善知識指引教授,縱使絕頂聰明,竭盡其智力,也無法了知佛法的少分。何以如此?因佛法深奧廣大,遠非世人以世間智識所能窺測,所以必須依止善知識。甯瑪巴大法王文殊師利菩薩化身的全知龍欽繞降尊者雲:“如是無謬因果道,來源依止善知識。叁世一切佛菩薩,以及聲聞緣覺衆,獲叁菩提由師生,獲得世間增上樂,亦源依止諸上師,故當謹依善知識。”

  要依止善知識就要知道什麼是善知識。《大般涅槃經》雲:“何故名爲善知識耶?善知識者,能教衆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以是義故,名善知識。又複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自遠十惡,亦令他離,自行菩提,亦令他行,名善知識。又自行施戒聞慧,亦令他行,名善知識。又不能自樂,常爲衆生,不訟他短,常說善事,名善知識。如大船師,善渡人故,諸佛菩薩亦複如是,度盡衆生出生死海,名善知識。”《華嚴經·離世間品》中說善知識有十種:「所謂令發菩提心的善知識;令生長善根的善知識;令修行六波羅蜜的善知識;令解脫一切法的善知識;令成熟一切衆生的善知識;令得決定辯才的善知識;令不著一切世間的善知識;令在一切劫中不厭倦修行的善知識;令修行普賢妙行的善知識;令入于一切佛智所入境界的善知識。」

  所以依止善知識的人,應當了解依止善知識的功德、必要、作用。《華嚴經》中說:「善男子,菩薩由善知識的攝持不會墮入惡趣;由善知識的教導得以出離世間;由善知識才能得到恒時不離菩薩的無忘失妙行;由善知識得以成就菩薩的一切稀有妙行;由善知識才能依靠正覺之道斷除業惑障礙,出離生死大城到達清淨解脫之地。」《華嚴經·不動優婆夷章》雲:“其有修行善知識教,諸佛世尊悉皆歡喜。其有隨順善知識語,則得近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識語無疑惑者,則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發心願常不離善知識者,則得具足一切義利也。”《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章》雲:“善知識者,長諸善根,譬如雪山,長諸藥草。善知識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納衆流。善知識者,是功德淨法生處,譬如大海,出生衆寶。善知識者,能淨菩提心,譬如猛火,能煉真金。善知識者,出過世法,如須彌山,出于大海。善知識者,不染世法,譬如蓮花,不著于水。善知識者,不受諸惡,譬如大海,不宿死屍。善知識者,增長白法,譬如白月,色光圓明。善知識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識者,長菩薩身,譬如父母,養育兒子。以要言之,菩薩摩诃薩若能隨順善知識教,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功德等。”博朵瓦格西說:“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舍離善知識。”《菩薩藏經》雲:“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蜜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爲本,從尊重出,尊重爲生及爲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于尊重,尊重爲因。”《大乘四法經》中說:“菩薩盡形壽乃至遇到喪命的因緣,畢竟不得舍離善知識。”所以我們應隨一地菩薩發大願,不離同行道友及善知識。

  《華嚴經》中一地菩薩所發願:“又發大願,願與一切菩薩同一志行,無有怨嫉,集諸善根。一切菩薩平等一緣,常共集會,不相舍離。隨意能現種種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來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遊行一切世界,現形一切衆會,普入一切生處,成就不思議大乘,修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己五、供養願分二:財供養;法供養。

  庚一、財供養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

  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菩薩發願常時面見一切諸佛如來,被諸大菩薩海會圍繞,對如此殊勝廣大的福田,我悉皆獻上清淨廣大的供物,如此供養縱然窮盡未來一切劫數,心中絲毫不生疲憊厭倦之心。

  初二句指出供養的對境是諸佛如來及一切海會菩薩,他們具有無量功德,所以是最上廣大福田。即所謂:“佛法僧叁寶,信施良福田。”叁句指無量供養資具供品對恒沙諸如來菩薩一一供養,則極辛勤勞苦,然心念廣大清淨如虛空,所以是發心大。因此我們在修行時,要修大供養應當依此叁大而修才可以稱得上是大供養。經雲:“所謂生廣大清淨決定勝解,以一切供養具,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令無有余。”《俱舍論》中雲:“又財田主異,故施果差別。”因爲財物供品福田以及施主自身的不同,所以布施的果報也會有差別。現在有些衆生想求得大果報,但或發心不清淨,或悭貪難舍,或財物下劣微少,或雖廣施錢財但遇不到大福田,所以想修點福報都是如此的困難。

  未入法位的菩薩發願常能面見諸佛如來是特別重要的。《大智度論》雲:“如以少湯投冰面上,雖消少處,反更成冰。菩薩未入法位,若遠離諸佛,以少功德,無方便力,欲化衆生,雖小利益,反更墮落,以是新學菩薩,不應遠離諸佛也。又念:我未得佛眼,如盲無異,若不爲所引導,即無所趣。菩薩見佛得種種利,得大智慧,隨法修行而得解脫。”佛具有無量無邊的身、口、意、事業、功德五部功德,具有殊勝無比的加持,成就度化衆生的無量善巧方便,見佛即能消除痛苦煩惱,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我們初學者必須發願往生淨土,觐見諸佛如來,得到引導開示,趣大菩提。否則在無佛無善知識的情況下,僅憑自己盲修瞎煉,猶如煮沙成飯,縱經多劫,也無法成就。

  末法時代衆生心力狹劣,障緣極多,剛剛修行沒多久,又退失道心,造惡如順水揚帆,行善如逆水迎風。《華嚴經》中雲:“甯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于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聞佛名即可脫離輪回痛苦,何況面見諸佛,親承供養,聆聽微妙圓音,熏習五分功德香的利益豈能衡量。所以《華嚴經》雲:“若見如來者,爲得大善利,聞佛名生信,則是世間塔。”又雲:“若得見于佛,除滅一切苦,能入諸如來,大智之境界。若得見于佛,舍離一切障,長養無盡善,成就菩提道。”《大品經》中也說:「菩薩漸漸趨近薩婆若,漸漸身體清淨、心清淨、相清淨,所以不會生起貪嗔癡慢乃至邪見之心,始終不會投生到母胎中,常得清淨化身,從一佛國遊曆另外佛國,成就度化衆生,乃至現前菩提,恒常不離見佛陀。」

  庚二、法供養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永永遠遠地住持諸佛世尊無上正法,宏宣菩提正道,圓滿普賢清淨行願,而且經常精進修持,盡于未來一切時劫。也就是說,依止諸佛菩薩善知識廣泛聽聞、深入思維、隨順修持、斷除煩惱、證得解脫的修行過程中,應對大小顯密所攝的無量法蘊,悉能聞持不忘,深解無礙,而且善達諸法性相及菩提道次第。能廣大光顯諸法幽玄隱義,善巧分析解說,猶如日光照明道路,正確無誤地引導衆生。這樣精進光顯覺悟的大道,引導趣入普賢清淨諸行,悉使究竟清淨,盡于未來一切時劫。

  初二句指出所緣因大,即受持一切諸佛微妙正法,光顯一切菩提大道,也就是住持教、證二種正法。《俱舍論》雲:“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爲體。”這是一切供養中的最勝供養。長行文中雲:“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它的原因是:“何以故,以諸佛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叁句指出功德果大,即能獲得究竟清淨普賢無上佛道。因爲修持之因廣大無邊,所以感得廣大究竟佛果。四句指出修持時間恒久,即盡未來一切劫而常修習不懈。

  下面講護持正法的功德及如何護持:護持正法則能攝集一切善願,趣入甚深境界。《護持正法獅子吼勝鬘經》雲:“佛言,菩薩所有殑伽沙數無量行願,皆應攝入一大願中,所謂護持正法,護持正法是大境界。複雲:譬如有大力士,少觸身分爲彼損害。佛言:勝鬘,少護正法亦複如是,令魔波旬得大憂惱。我不見余一善法,能令惡魔生此憂惱,如是唯少護持正法之者。譬如須彌山王端正殊特,于諸黑山最爲高大。佛告勝鬘:如是大乘舍身命財以攝取心,護持正法,勝余大乘者不舍身命財所護一切善法故。”

  護持正法功德凡夫無法衡量、難思難議,然如來金口誠言所宣猶如大雷震驚醒大乘修行者,豈可坐視教法淪亡湮沒,佛之法身舍利無人護持,衆生安樂之源的法日就此墮毀,對大悲慈父釋迦世尊群經中殷勤咐囑的遺言,不聽不受,而甘心辜負佛陀的教敕。但真正如來的使者,繼承如來家業的大丈夫,定會鼎力荷擔住持教法的偉大重任。佛在《海意請…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