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些雕虫小技,如文艺、武功、工巧、诗画等,也会在数年乃至用尽毕生精力依师求学,亦步亦趋地潜心用功学习,对师父毕恭毕敬,对待师命象圣旨一样丝毫不敢违犯,如此才能成办。那么要求得无上菩提果位,寻访上师,观察依止,这是首要的工作。否则如憨山大师云:“修心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
现在有些人有点世间知识学问,自我感觉良好,不寻师访友,独自闭门造车,埋头研究佛经论典。记了几句经文偈语,背了些法相名词,消释得几本经书。自己分别念理解了些道理,不知对错正邪,就自信自肯,认为通达佛菩萨祖师大德的密意,甚至认为理解文句就是证悟,所以著书立说,收摄门徒,沽名钓誉,赚钱捞财,甚至呵祖骂佛,斥经谤教。如此贩卖如来,瞎人天眼目,灭正法圣教者,在如今世间可谓如麻似粟。正如宣化上人云:“蒙懵传蒙懵,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诚可悲叹。
《华严经》中云:“犹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善知识就如黑暗中的灯炬一样,照亮修行人的道路。或依善知识引导开示的灯光,能见到自心无明黑暗中隐藏的佛性宝藏。若无善知识指引教授,纵使绝顶聪明,竭尽其智力,也无法了知佛法的少分。何以如此?因佛法深奥广大,远非世人以世间智识所能窥测,所以必须依止善知识。宁玛巴大法王文殊师利菩萨化身的全知龙钦绕降尊者云:“如是无谬因果道,来源依止善知识。三世一切佛菩萨,以及声闻缘觉众,获三菩提由师生,获得世间增上乐,亦源依止诸上师,故当谨依善知识。”
要依止善知识就要知道什么是善知识。《大般涅槃经》云:“何故名为善知识耶?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又复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自远十恶,亦令他离,自行菩提,亦令他行,名善知识。又自行施戒闻慧,亦令他行,名善知识。又不能自乐,常为众生,不讼他短,常说善事,名善知识。如大船师,善渡人故,诸佛菩萨亦复如是,度尽众生出生死海,名善知识。”《华严经·离世间品》中说善知识有十种:「所谓令发菩提心的善知识;令生长善根的善知识;令修行六波罗蜜的善知识;令解脱一切法的善知识;令成熟一切众生的善知识;令得决定辩才的善知识;令不著一切世间的善知识;令在一切劫中不厌倦修行的善知识;令修行普贤妙行的善知识;令入于一切佛智所入境界的善知识。」
所以依止善知识的人,应当了解依止善知识的功德、必要、作用。《华严经》中说:「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的摄持不会堕入恶趣;由善知识的教导得以出离世间;由善知识才能得到恒时不离菩萨的无忘失妙行;由善知识得以成就菩萨的一切稀有妙行;由善知识才能依靠正觉之道断除业惑障碍,出离生死大城到达清净解脱之地。」《华严经·不动优婆夷章》云:“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识语无疑惑者,则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则得具足一切义利也。”《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章》云:“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如雪山,长诸药草。善知识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善知识者,是功德净法生处,譬如大海,出生众宝。善知识者,能净菩提心,譬如猛火,能炼真金。善知识者,出过世法,如须弥山,出于大海。善知识者,不染世法,譬如莲花,不著于水。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如大海,不宿死尸。善知识者,增长白法,譬如白月,色光圆明。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识者,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以要言之,菩萨摩诃萨若能随顺善知识教,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功德等。”博朵瓦格西说:“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菩萨藏经》云:“总之获得菩萨一切诸行,如是获得圆满一切波罗蜜多,地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回向,愿及佛法,皆赖尊重为本,从尊重出,尊重为生及为其处,以尊重生,以尊重长,依于尊重,尊重为因。”《大乘四法经》中说:“菩萨尽形寿乃至遇到丧命的因缘,毕竟不得舍离善知识。”所以我们应随一地菩萨发大愿,不离同行道友及善知识。
《华严经》中一地菩萨所发愿:“又发大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随意能现种种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来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游行一切世界,现形一切众会,普入一切生处,成就不思议大乘,修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己五、供养愿分二:财供养;法供养。
庚一、财供养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菩萨发愿常时面见一切诸佛如来,被诸大菩萨海会围绕,对如此殊胜广大的福田,我悉皆献上清净广大的供物,如此供养纵然穷尽未来一切劫数,心中丝毫不生疲惫厌倦之心。
初二句指出供养的对境是诸佛如来及一切海会菩萨,他们具有无量功德,所以是最上广大福田。即所谓:“佛法僧三宝,信施良福田。”三句指无量供养资具供品对恒沙诸如来菩萨一一供养,则极辛勤劳苦,然心念广大清净如虚空,所以是发心大。因此我们在修行时,要修大供养应当依此三大而修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供养。经云:“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胜解,以一切供养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俱舍论》中云:“又财田主异,故施果差别。”因为财物供品福田以及施主自身的不同,所以布施的果报也会有差别。现在有些众生想求得大果报,但或发心不清净,或悭贪难舍,或财物下劣微少,或虽广施钱财但遇不到大福田,所以想修点福报都是如此的困难。
未入法位的菩萨发愿常能面见诸佛如来是特别重要的。《大智度论》云:“如以少汤投冰面上,虽消少处,反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小利益,反更堕落,以是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也。又念:我未得佛眼,如盲无异,若不为所引导,即无所趣。菩萨见佛得种种利,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佛具有无量无边的身、口、意、事业、功德五部功德,具有殊胜无比的加持,成就度化众生的无量善巧方便,见佛即能消除痛苦烦恼,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我们初学者必须发愿往生净土,觐见诸佛如来,得到引导开示,趣大菩提。否则在无佛无善知识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盲修瞎炼,犹如煮沙成饭,纵经多劫,也无法成就。
末法时代众生心力狭劣,障缘极多,刚刚修行没多久,又退失道心,造恶如顺水扬帆,行善如逆水迎风。《华严经》中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闻佛名即可脱离轮回痛苦,何况面见诸佛,亲承供养,聆听微妙圆音,熏习五分功德香的利益岂能衡量。所以《华严经》云:“若见如来者,为得大善利,闻佛名生信,则是世间塔。”又云:“若得见于佛,除灭一切苦,能入诸如来,大智之境界。若得见于佛,舍离一切障,长养无尽善,成就菩提道。”《大品经》中也说:「菩萨渐渐趋近萨婆若,渐渐身体清净、心清净、相清净,所以不会生起贪嗔痴慢乃至邪见之心,始终不会投生到母胎中,常得清净化身,从一佛国游历另外佛国,成就度化众生,乃至现前菩提,恒常不离见佛陀。」
庚二、法供养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永永远远地住持诸佛世尊无上正法,宏宣菩提正道,圆满普贤清净行愿,而且经常精进修持,尽于未来一切时劫。也就是说,依止诸佛菩萨善知识广泛听闻、深入思维、随顺修持、断除烦恼、证得解脱的修行过程中,应对大小显密所摄的无量法蕴,悉能闻持不忘,深解无碍,而且善达诸法性相及菩提道次第。能广大光显诸法幽玄隐义,善巧分析解说,犹如日光照明道路,正确无误地引导众生。这样精进光显觉悟的大道,引导趣入普贤清净诸行,悉使究竟清净,尽于未来一切时劫。
初二句指出所缘因大,即受持一切诸佛微妙正法,光显一切菩提大道,也就是住持教、证二种正法。《俱舍论》云:“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这是一切供养中的最胜供养。长行文中云:“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它的原因是:“何以故,以诸佛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三句指出功德果大,即能获得究竟清净普贤无上佛道。因为修持之因广大无边,所以感得广大究竟佛果。四句指出修持时间恒久,即尽未来一切劫而常修习不懈。
下面讲护持正法的功德及如何护持:护持正法则能摄集一切善愿,趣入甚深境界。《护持正法狮子吼胜鬘经》云:“佛言,菩萨所有殑伽沙数无量行愿,皆应摄入一大愿中,所谓护持正法,护持正法是大境界。复云:譬如有大力士,少触身分为彼损害。佛言:胜鬘,少护正法亦复如是,令魔波旬得大忧恼。我不见余一善法,能令恶魔生此忧恼,如是唯少护持正法之者。譬如须弥山王端正殊特,于诸黑山最为高大。佛告胜鬘:如是大乘舍身命财以摄取心,护持正法,胜余大乘者不舍身命财所护一切善法故。”
护持正法功德凡夫无法衡量、难思难议,然如来金口诚言所宣犹如大雷震惊醒大乘修行者,岂可坐视教法沦亡湮没,佛之法身舍利无人护持,众生安乐之源的法日就此堕毁,对大悲慈父释迦世尊群经中殷勤咐嘱的遗言,不听不受,而甘心辜负佛陀的教敕。但真正如来的使者,继承如来家业的大丈夫,定会鼎力荷担住持教法的伟大重任。佛在《海意请…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