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P17

  ..续本文上一页。唐朝时,有个姓王的人,一天忽然死去,被两个阎罗狱卒带到地狱中,见到一个出家人,自称是地藏菩萨。菩萨教他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当时就得到解脱,凡他念诵之声所到之处,听闻到的地狱众生都脱离痛苦。过了一天苏醒过来,向很多出家在家人讲述了这件事情的经过。因此《蒙山施食仪轨》中把此颂放在开头。此类诵经持咒念佛号拔三涂苦的公案多不胜数,所以作为修学大乘的人,应该恒常发此大愿,并付诸实施。以我们开口举手之劳,就能止息六道中往昔父母的痛苦。他们在迫切地期待,苦苦地盼望着他们的子女救拔他们,我们岂能置之不顾、木然处之。忆昔养育之情,慈爱之恩,心中孰能坐视不顾!乌鸦有反哺之举,羔羊有跪乳之行。作为有智慧、有头脑的人,不应该连鸦羊都不如,昧却良心。《瑜伽师地论》云:“菩萨于世间,修习哀愍意乐,及非意乐,为利恶趣有情,誓处恶道,如己舍宅。愿身代受,令彼恶业,永不现行。由此悲愿力故,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于自所依,皆得除遣。”《回向经》中说:「大菩萨们看到很多众生造作恶业,感受重苦。由于这些障碍,见不到佛,闻不到法,不知僧众,因此思维:“我应当到恶道中,代替众生受种种痛苦,不舍不避,不惊不怖,不退不怯,无有疲厌。”为什么能如此呢?因为菩萨曾发了荷负解脱一切众生重担的宏大誓愿。菩萨又想:“我所修行,要让所有众生无余得到无上智王的果位,非为自身而求解脱。因为我愿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求无上佛果,并非为自身求五欲及三有中的一切快乐,才修菩萨行的。”以三有诸乐都不离痛苦的本性故。」

  二、说法开示正道:开示佛法教诲引导众生,让众生明因识果,进而取舍善恶业,以此断除恶法,消除苦果。或为他们开示人无我空性修法,依靠观修断除我执,斩断烦恼根本,出离三界轮回,安住小乘无余涅槃安乐界中。或为他们开示法无我的修法,以此断除人法二执,入于大乘圣者菩萨果位,以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这是拔苦与乐、成熟众生的最胜方便。

  三、猛厉方便拔众生苦:《梁摄论》云:“菩萨由如是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污过失,生无量福慧,速得无上菩提胜果。”如果有人造五无间罪或毁坏三宝、谤大乘经、驱僧污尼等极其深重的罪业,没有其它方便能阻止他不造如此恶业,若不断除他的命根,决定造此恶行,后世无量劫中住在地狱恶趣之中深受痛苦。唯有断彼命根,他也能因此不堕恶趣,所以菩萨起大悲心,令恶劣众生现世受点小苦,而免去后世大苦。如良医治病,先让患者受点轻苦,才能彻底根除大病,免受长时大苦。菩萨戒中也开许菩萨为利益众生而行持杀盗淫等身口七种恶业。

  菩萨以清净大悲,全心全意利益他众,行持看似恶业的行为,不但没有过失,相反能积累很大的功德。但有些凡夫被强烈贪嗔烦恼心所牵制而不得自在,反而以菩萨戒及经论中开许的条文作为借口,行杀盗淫等恶业,毁坏戒律,罪过极大。导致自他都堕落恶趣之中,对佛法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正是有这样的根据,所以密宗中开许大悲智慧成就的瑜伽修行者,以威猛法诛灭天魔外道、三宝公敌等造罪众生,将其神识超拔到净土中。《报恩经》中记载了世尊因地杀盗贼的公案:往昔无畏王如来灭度后,正法之中有婆罗门,聪明灵慧,受持优婆塞五戒,行持正法。率领五百同伴经过险道,要到另外的国家去办事。有五百强盗要劫此五百人。其中盗贼中有一人与婆罗门子很友好,便秘密告诉他赶快偷偷溜走,千万不要告诉同伴。婆罗门子经过深思熟虑,下定决心:宁可我入三恶道,也不能让他们受恶趣苦。于是持刀杀死强盗首领。

  四、神力放光及演说秘密陀罗尼:如《华严经》中佛菩萨放种种光明,光明中幻化诸物满足众生,或恶趣众生蒙光所照,痛苦停息,怖畏远离,病痛消除,瘟疫灭绝,或上升善趣,或得相应安乐。如诸佛菩萨宣说陀罗尼时,放大光明,照六道众生,悉令离苦得乐。或大菩萨以大悲心将众生痛苦交换到自身上,取而代受,此等公案在历代祖师的身上时有发生。

  因此我们也要从内心深处发此不可思议无尽大愿,尽未来际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永无休息。这样以广大行愿为因,才能感得广大无尽的无上佛果。

  己四、不离师友愿分二:不离同行道友愿;不离善知识愿。

  庚一、不离同行道友愿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愿与我同行于菩提大道的同参道友,在一切国土,一切场合,现在未来都能常相聚会。即所谓“十方同聚会,皆共学无为。”而且不会因为身份、种姓、地位、财富等的不同而使道友之间有隔阂。因为有着共同的菩提誓愿,所以大众都能和谐融洽,如水乳交融般的和合无争。虽然各自身心不同,但因为都奉持三聚净戒,三业清净皎如秋月。都共同为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而修持广大无边的普贤行愿。所以身口意所作事业皆依“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誓成无上佛道”的尊愿而行,因此等无差别。

  作为修行人此愿特别重要,因为要跨越生死的大沙漠;度过恐怖的罗刹洲;穿过稠密的邪见林;趟过无底的欲泥塘,自己单枪匹马,势单力薄,危险重重,且路途遥遥无际,前途艰难可想而知。所以应当聚集志同道合、智勇双全的诸多道友,结伴而行,于路途中相互鞭策鼓励规劝,遇到困难挫折时,大众团结齐心协力,共御内外魔军,同度难关。

  我们作为身处末法时代的修行人,倍尝没有同行道友的苦头。穿着僧衣法服的被视为异端怪物;礼拜坐禅上庙烧香的被讥为搞封建迷信;研究佛经信奉佛法的被谤为神经病患者。各种风言风雨、挖苦嘲笑、侮辱戏弄、干涉限制、打击阻碍,时时处处总有有形无形的压力一齐涌向自己,真是一人修行,万魔出动。

  《功德藏》中说:「普通的一段树木,放到檀香树林中,不消多时就内外香彻。」然而我们周围的人群中,都发出一股强烈贪嗔痴的毒气,长着“现世美”断无因果的坚固锐利的邪见毒刺,口中所出无非是两舌恶口绮语妄语的臭气,身体也经常排出杀盗淫的秽物,简直如处鲍鱼之肆,久而必将与之俱臭。所以自己的行为见解愿力若要坚持下去,不受外境的干扰破坏,相形之下,显得多么的艰难。遥想当年,正法像法之时,有多少个清净的道场,无数的清净梵行者,以戒合同修、见合同解、身合同住、利合同均、口合无诤、意合同悦六和敬相互亲近,互相切磋砥砺,所以功德学问修持蒸蒸日上。今日处在这样的恶劣环境,闻思修行江河日下。只因往昔没有遇此殊胜妙法,没有发如此微妙大愿。但不能只在无可奈何中叹息怨悔,应该生大庆幸,于此五浊恶世,尚能有缘遇此普贤大愿王,故当至诚恳切地发此大愿。

  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云:“方等般舟行法,决须好伴,更相策发,不眠不散,日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齐志,如乘一船,互相敬重,如视世尊,是名同行。”有人只知尊重恭敬三宝上师,对道友却不太恭敬,这是很不正确的态度。智者大师说对同行道友应当看成佛一样。特别学修大乘密乘的僧众道友,难值难遇,皆具大功德大福报大因缘,岂能随便轻视呵毁。经中说对发菩提心的菩萨恶眼瞪视,生生世世中,得无眼睛的果报,何况恶语凌辱、拳脚相加呢?密宗中对道友和合的要求很高,要将金刚道友观成本尊空行,绝对禁止闹矛盾起是非。

  《法句经》云:“如裹香之纸,系鱼之索。佛语比丘,夫物本净,皆由因缘,以兴罪福。”永明禅师解释云:“近贤明,则道义隆。友愚暗,则殃祸集。譬如纸索,近香则香,系鱼则臭,渐染玩习,各自不觉。”由此可见不知不觉中已被道友的如法行为、善业功德香所熏染。中国古代的荀子也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沩山灵佑禅师也说:“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知识者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狎近恶者长恶知见,晓夕造恶。”祖师之语字字句句如良药,请大家铭记心中,平时依此行持,其利益只有切实行持之人才能体会。大乘律中遮止初学菩萨在小乘寺庙中超过七日留住,何况与外道及邪见愚痴凡夫交往。此处佛密意是担心大乘行者被小乘的见解行为所转变。

  我们学大乘的修行人不能孤僻独处,应经常检束自己的身心,皆令合法合律,不违大众丛林的清规纪律,自甘处于卑劣地位,平等恭敬尊重所有道友,不作僧众中的害群之马,愿与志愿相同的道友同聚一起,同心协力,修持一切广大菩提行愿。凭借大众熏修之力,迅速获得无上菩提果,如功课中云:“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

  庚二、不离善知识愿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经中阿难尊者说:「善知识是得道成就的一半因缘,佛纠正他的观点说:并非如你所说,善知识具足成道的全部因缘。」《法华经》中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弥勒请问经》云:“弥勒当知声闻缘觉及无上佛陀之解脱,彻见诸法之智慧,皆来自依止善知识。弥勒,当知众生之一切利乐皆源于自之善根,彼亦来自善知识。”善知识是如此的重要,所以作为欲求安乐的,想得到声闻缘觉以及无上佛果的人都应平等地发起如是愿:诚心祈愿所有能利益我的善知识,给我显明开示普贤行愿,照明解脱大道,引导入于涅槃大城,能在一切时处与我聚会在一起,对我恒时欢喜愉悦,无有疲厌弃舍之心,犹如蜜蜂喜欢芬芳的妙花一样。

  世间人为了学习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