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P19

  ..續本文上一頁問經》中雲:“護持如來正法者,即爲勝尊師攝受,諸天龍王緊那羅,福德智慧皆能攝。護持如來正法者,所生刹土不空過,一切生中見勝尊,見已即得心清淨。護持如來正法者,而得宿命大我法,出家善利速能成,所修真實清淨行。”又雲:“護持如來正法者,得大總持及善利,正使百劫非聽聞,由具辯才悉無礙。護持如來正法者,乃至釋梵護世等,人中複得轉輪王,悉悟菩提安隱樂。護持如來正法者,具叁十二殊妙相,大智莊嚴喜樂身,隨所見者無厭足。護持如來正法者,而不舍離菩提心,波羅蜜行不棄捐,普能攝受多種善。”護持正法有如是巍巍功德,爲報佛恩大家都應盡力信受奉行。

  那麼如何護持佛法呢?佛的正法有兩種,護持教正法與證正法都是住持佛法。教正法指佛陀及祖師所宣說的一切經論,所以興盛光大、弘揚流通教法都屬此範疇。因此永明大師大力倡導說:「如果見解不錯,契合佛意,雖然弘法利人,但功德歸于自身,既能助道修行,又能報佛恩德。如果不求名聞聲譽,那麼功德一點也不會遺失。所以傳持法寶,敷演講宣大乘佛法,造論解釋經典,著文闡揚妙義。拔除不信之疑箭,以智慧光明照亮愚癡黑暗,築起正法高牆,延續佛陀慧命。或遠到西天求法,或翻譯大乘經論,潤色經文。或廣泛施行經典神咒,到處流通教人受持。大開無遮法施之門,延續傳燈之焰。能用甘露滋潤幹涸的心田,善使金錍抉開癡盲者的智慧眼。」經中雲:“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爲床座遍叁千,若不傳法度衆生,決定無能報恩者。”有人心中暗自疑惑:講經說法都是具有大智慧、精通佛法的大法師才能做的,象我這樣的一個普通人,又沒智慧,別說真正去作,就是想也不敢想。持這種錯誤態度的人,我認爲首先他對佛法的責任心不強。再者沒有再叁思維憶念佛的恩德,沒有生起強烈的報恩心。叁者對衆生的悲心不夠強烈。四者過于自卑。人各有不同的智慧與能力,貴在參與,貴在勇于發揮自身的能力。不能因爲日月的光明強大,星星與燈炬就不須發光。若每個人都有強烈的責任心、報恩心、大悲心、大信心,積極地發出自身的熱量,放出自身的光芒,佛法一定會有個光明的前途。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推卸責任,消極逃避,任其衰敗,則佛法將毀在我們的手中,衆生的安樂也被我們葬送無余。如此作爲佛子真是不忠不孝!現在佛法看似興盛,但其實佛法的衰頹,大有江河日下的趨勢,真正與正法像法相比較,簡直令人痛心疾首,寢食難安。所以一切在家出家藏族漢族的佛弟子,都面臨著一個義不容辭的、艱巨的曆史使命——荷擔如來家業。因此能力大的挑重擔,能力小的挑輕擔,各盡所能,衆志成城,以大家的力量,扭轉乾坤,力挽狂瀾,使佛法在人間重顯輝煌。

  末法的今天急需講經說法的法師,若能造就踞獅子座、在大庭廣衆之下作獅子吼無畏說的法門龍象,自然多多益善,妙之又妙。如果不能如此,也要在不求名聞利養的前提下,盡自己的能力,將自己所知所解的正確佛法廣泛地爲人宣說,縱然不能廣講經論,但就經論中的一部分、一頌一句、一個公案故事,對人宣說也未嘗不可。不一定非要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在大衆圍繞之下,才可以講經說法。凡是在日常生活中與人接觸交往時,善巧地運用佛法,把佛法灌輸給別人,讓他種下善根,生起信心,就是在弘法。若板起面孔,讓人見之如虎,不敢接近,甚至讓人誤解佛教徒都是孤僻怪異、麻木無情、冷若冰霜的。或者顯現極大傲慢,以不屑一顧的鄙夷姿態看待世間的人們,自視清高認爲與之接觸交談,會玷汙自己的清白。這樣的作法,並沒有住持佛法的高尚形象,相反使得佛法與世人的隔閡越來越大,更被他們所誤解。佛法應該遍及到世間,利益廣大衆生,這是佛的究竟目的。

  《般若經》中比較:自己憶念修行般若的福德,不如廣爲人天大衆巧妙地作比喻,使聽衆容易理解般若所獲的福德。經中雲:“其人戒定雖羸劣,善能說法利多人。若有供養是人者,則爲供養十方佛。”戒律禅定雖然有所缺漏,但其人如果善巧說法利益大衆,供養他則如同供養十方一切諸佛,供養戒定慧清淨的講法人所獲功德又豈能衡量。其它經中還作了一個比喻: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之中,險要的道路上有個大惡人手執火炬照亮道路,若有人見此惡人,心生憎惡,也不願看他手中所持的光明,結果自身落入山谷。佛說此人甚爲愚癡,他人雖惡,但他所執火炬卻是我們應取的。《阿含經》中也作了一個絕妙的比喻:如人欲過大海,無有船筏,只有一具死屍,若依靠它,則能度過大海。同樣我們要過生死大海,如果無緣遇到清淨圓滿的法師之時,縱然所遇之師,功德少過患多,我們也不能舍棄,應借助他度過生死大海,否則只能徘徊海邊望洋興歎。

  《未曾有經》中說:「說法有二大因緣:一者開示化導人天獲得無量福報故;二者爲報施主恩德故,豈能不說。財施如燈,只能照亮一室,法施猶如皓日,普照天下。」末法時代,發清淨心講經說法,佛一定以大神力作加被。《大方廣總持經》雲:“善男子,佛滅度後。若有法師,善隨樂欲爲人說法,能令菩薩學大乘者,及諸大衆,有發一毛歡喜之心,乃至暫下一滴淚者,當知皆是佛之神力。”來果禅師雲:“實乃苦海慈航,幽途寶炬,諸佛法身之本,衆生慧命之源,龍宮海藏欽崇。經演片刻,諸佛護念,*輪轉處,神鬼皈依。”《萬善同歸集》雲:“是以至心讀誦演說,證驗非常,恒爲十方如來,釋迦文佛,密垂護念,贊言善哉,授手摩頭,共宿依覆,攝受咐囑,隨喜冥加,乃至神王護持,天仙給侍,金剛擁從,釋梵散花,成就福田,等法界虛空之量。校量功德,勝恒沙七寶之施。”《賢愚經》雲:“行者欲行佛道,當樂經法,讀誦演說。正使白衣說法,諸天鬼神悉來聽受。況出家者,有道之人。乃至行路,誦經說偈,常有諸天隨而聽之,是故應勤讀誦說法。”

  有人雖然不能登座講法,但可以印刷經論,廣泛流通結緣,帶衆念佛、誦經、持咒、上早晚課,教一些規矩禮儀。或者如智者大師所說方法誦經,也能利益人天大衆:即修行者嚴淨道場,禮敬供養常住叁寶;再收斂身心,潔心淨意,叁業清淨安然端坐,觀想自處如來金剛座上,道場廣博,天龍八部人與非人一時集會,肅然恭敬,渴望聽法;後以微妙音聲,朗朗讀誦,隨文入觀,不起分別,不緊不慢,徐徐進行,大衆聞經歡喜,如此誦經也有無邊利益。經中雲:“若人讀誦處,其地皆爲金剛,但肉眼衆生不能見耳。”《南嶽感通傳》中說:「七佛的金塔中有銀製的印鑒。若誦大乘者,用銀印鑒印他的口,不使遺忘經文。」所以自古讀誦大乘經者,有肉身不壞、舌出紅蓮、口吐紫檀妙香的靈驗。聽一句畢竟趣向菩提之道,誦半偈而功德無量,書寫經卷而生欲界天,真是法威德力不可思議!萬種瑞相,千般靈驗,皆由佛法感應現前。叁賢十聖,從法而生。從古至今的一切凡聖都是以清淨叁業供養法寶,以十種方法修持並傳續不斷。如法華會上從地湧出的諸大菩薩也發願佛滅度後,不但要對他人宣說無上一乘法要,而且自己也發願受持讀誦。

  證正法即戒定慧叁無漏學。喇拉曲珠仁波切說:能受持戒律的居士、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等七衆都是住持證法者。也就是納受別解脫、菩薩、叁昧耶叁種戒體,並護持清淨,即是護持證法。修持佛經中所開示的一切叁摩地,就是住持定學。如首楞嚴叁昧大定、等持王定、獅子奮迅叁昧、海印叁昧,或如《叁摩地王經》中所宣說的百千叁昧,能正修持者都屬此例。慧學即修大小顯密中各種層次的無漏智慧。

  大家對二種正法都應隨分隨力地護持,不但現在要護持,而且應發願盡未來劫如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一樣護持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微妙正法。這樣上報佛恩下利群衆,無有休息。

  己六、利益願分二:獲功德藏願;遍入塵刹利益願。

  庚一、獲功德藏願

  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菩薩爲了利益衆生,所以乘悲智雙融之大船,深入到漫無邊際的叁有輪回大海之中,將諸衆生一一接引度化,送至解脫彼岸。福德是安樂的因,智慧是解脫的根本,所以在修道過程中不能偏于一方,要互相攝持才是正道。法界基的本性是明空雙運,所以修道必福智雙運,才能感得色法二身或福智二嚴的無上佛果。所以爲了得到自他安樂,斷除自他無明業惑的束縛,菩薩于一切時中,叁門不住無記或放逸散亂之中,而是念念不斷地修持、積累福智資糧。修習廣大無邊的定慧方便及解脫,因爲具足廣大無邊的福智資糧,以定慧圓明爲正因,善巧方便爲助行,遇境觸緣處處解脫無礙,所以成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功德寶藏,自利利他如意自在。

  清涼國師指出前叁句是廣大因,後一句是廣大果。即因爲恒修無盡的福智定慧方便解脫,所以獲得無盡功德寶藏,因果誠然真實不虛。

  諸佛菩薩因地遍修一切功德,所以當其成就時,衆生若見其身相,或聞其聲音法句,乃至生一念信心等,都會獲得殊勝安樂利益,所以諸佛菩薩是功德藏。清涼國師雲:“謂暫見身,則必定佛法。暫聞音聲,則得實智慧。才生淨信,則永斷煩惱。得如大藥王樹身,得如如意寶身,名功德藏。”大藥樹與如意寶都能拔除衆生的痛苦,賜予有情安樂,諸佛菩薩功德身也是如此。如《華嚴經·出現品》雲:“譬如雪山有藥王樹,名曰善見。若有見者,眼得清淨。若有聞者,耳得清淨。若有嗅者,鼻得清淨。若有嘗者,舌得清淨。若有觸者,身得清淨。若有衆生取彼地土,亦能爲作除病利益。如來應正等覺無上藥王,亦複如是,能作一切饒益衆生。若有得見如來色身,眼得清淨。若有得聞如來名號,耳得清淨。若有得聞如來戒香,鼻得清淨。若有得觸如來光者,身得清淨,究竟獲得無上法身。若有于…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