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來生憶念者,則得念佛叁昧清淨。若有衆生供養所經土地及塔廟者,亦具善根,滅除一切諸煩惱患,得賢聖樂。佛子,我今告汝,設有衆生見聞于佛,業障纏覆,不生信樂,亦種善根,無空過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也。”《出現品》中又將諸佛之如意寶身作了詳細的介紹。經雲:“複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大如意摩尼寶王,名一切世間莊嚴藏。具足成就百萬功德,隨所住處,令諸衆生災患消除,所願滿足。然此如意摩尼寶王,非少福衆生所能得見。如來身如意寶王亦複如是,名爲能令一切衆生皆悉歡喜。若有見身聞名贊德,悉令永離生死苦患。假使一切世界,一切衆生,一時等心欲見如來,悉令得見。”經中明說諸佛如來如大藥王及摩尼如意寶王,悉由無量功德所莊嚴,因此菩薩當廣修一切善法,成就如此功德之身。
成就如是功德寶身,當于何處利益衆生呢?下頌對此問題詳細解答。
庚二:遍入塵刹利益願
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衆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別發十大願也是一地菩薩所發之願,一地菩薩又叫歡喜地,因爲斷除遍計的障礙執著,超出世間,證得真如法性,入于法性流中,生在如來家裏,成佛真子。所以能見到佛的不思議境界:即在一個微塵中有所有微塵數的佛刹;在不可說不可說的刹土之中,有難以思議,不可計數的諸佛如來;一一如來都有浩瀚無邊的菩薩聲聞緣覺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大衆周匝圍繞;諸佛常爲大會海衆敷演菩提妙行。如來利益衆生任運自在,廣大無邊,所以菩薩發願在叁界九有之中廣修一切妙行,成就功德海藏,如佛無異遍于塵刹利益衆生。《十地經》雲:“願乘不退輪,修菩薩行,令見諸佛演菩提行。”
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觀點認爲:塵沙諸法,無非都是法界緣起。因爲緣起之法,都具有寂照兩重特性。正如所見的一粒微塵,因爲全體是法界,所以完全具足寂照特性。猶如鏡子又明又淨,所以能照攝許多鏡子入于本鏡中。本鏡又可被多鏡照在其中,這樣互相映照。一個鏡子是這樣,所有鏡子也都是如此。一塵既然同于法界,寂照具足,所以能含一切法入在自己之中,此一塵又入一切法之中,互相映入。一塵如此,一切法也都如此,所以重重交映,無窮無盡,這都是由于一真法界的本性所以能如此。清涼國師雲:“大哉真界,萬法資始。包空有而絕相,入言象而無迹,妙有得之而不有,真空得之而不空。生滅得之而真常,緣起得之而交映。”
如上境界凡夫難思難測,這是因爲法界本性寂照不二,或明空雙運,但凡夫被無明障蔽,落于戲論之中。諸佛遍于一切,叁世不離,放大光明,現大威神,出大音聲,說法不休,而我等如聾如盲不聞不見。《淨土忏》雲:“十方諸佛常在世間,法音不絕,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淨光明,照觸一切,常住妙理,遍滿虛空。”所以我們應勇猛奮起,執持真空無我妙有的利劍,斬斷一切分別戲論的根本,蕩除一切業障煩惱,顯發本來真境界。
開示諸法空性的是般若法門,開示諸法光明的是如來藏法門。抉擇般若的是勝義谛理論,抉擇如來藏光明的是名言淨見理論。名言淨見理論是隨順諸佛菩薩的見解而作抉擇的。凡夫猶如患有眼病的人,在他的境界裏把潔白的海螺硬是看成黃色,而諸佛菩薩如眼睛明淨之人,見到海螺白色的本來面目。同樣凡夫面前的一切法就是佛的智慧境界,但因無明眼翳的作用,凡夫卻見成不清淨的器情界。佛菩薩見衆生前的一微塵無非是佛的清淨依報或究竟大光明的法界。一塵是清淨刹土諸佛衆會或光明法界,那麼每一塵也都不例外。如此則一塵等同一切塵,一切塵同于一塵,大小互融,一多不二,交相輝映,重重無盡,都是無礙解脫境界。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的第六品中說如果對淨見量所抉擇的明空大法界,生起真實信解,獲得甚深安忍,則會“見一塵中塵數刹,刹那亦能現數劫,諸法實空幻定解,入于如來之境界。”這樣的抉擇在《寶性論》及密宗《大幻化網》中有深入透徹的宣說。如果沒有可靠的教理,殊勝的竅訣,則對于華嚴及如來藏光明,只能看看讀讀而已,想深入其堂奧則極爲艱難。因此欲探佛法玄妙之士,不應心胸狹隘,目光短淺,甘作井底之蛙,應上求玄中玄、密中密的殊勝妙法,如此會步入一個廣闊的天地。
己七、轉*輪願
普盡十方諸刹海,一一毛端叁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衆音聲海,
隨諸衆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叁世一切諸如來,于彼無盡語言海,
恒轉理趣妙*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普遍窮盡十方空間中的無量無邊佛刹國土。一個毛端代表過去現在未來的所有無限時間,所有的一一毛端代表無窮無盡的時間。就在這廣大的空間、漫長的時間裏,有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以及佛刹國土,我在一一佛土,一一佛前,廣修六度萬行,曆經一切時劫。一切如來語業難思,故語音清淨和雅,一言之中出生無量音聲,一一音聲隨無量衆生的不同根基意樂,流出諸佛如來無量無邊的無礙辯才。叁世一切諸佛如來,發出無盡的語言大海,恒時轉動契合真理意趣的微妙*輪,我以甚深勇猛的智慧力一一皆能趣入,善解理趣,深入法性。
頌中的“海”是形容詞,比喻甚深廣大不可窮盡。按清涼國師及圭峰宗密禅師的觀點:此叁頌是普皆回向中別發十大願第七願,叫做轉*輪願或稱爲攝法上首願。
第一頌指出轉*輪的道場處,即十方一切佛刹國土海中。轉*輪的時間即無限的叁世一切時劫之中。轉*輪者即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菩薩發願一一聽受攝持,如說修行,複爲其他衆生宣說。
第二頌宣說能轉*輪的如來圓音。用十種比喻解釋佛的圓音:一、劫盡唱聲喻:經中說世界即將壞滅時,無主無作自然發出四種音聲,警勸欲界色界衆生入四禅天,衆生聽後自然得生相應禅天。佛音也是如此,無主無作從佛功德海發出四種音聲,開示痛苦衆生,教令修習人天乘的善行,以及聲聞乘、緣覺乘、無上佛乘。二、響聲隨緣喻:譬如山谷回音,是因爲有山谷及音聲才産生的,無形無相,無法看見,但隨緣即應,絲毫不虛。佛音也是如此,隨衆生欲樂信解而出生,其聲究竟無言無示。叁、天鼓開覺喻:譬如天上有大法鼓名叫開悟,無作無主,無起無滅,若諸天放逸時,空中發出音聲說:你們應當了知一切法無常虛妄變化壞滅,切勿貪戀不舍,若行放逸終將後悔莫及。”天人聽後斂束身心,求法修行,獲得安樂。佛音也是如此,無有住處,無有言說,但能演出無功用聲,周遍法界,警悟群生。四、天女妙聲喻:譬如善口天女,發一妙音,能與百千種音樂節拍相合。每一歌聲中又發出百千種音聲。佛音也是如此,一音中出無量聲,隨衆生心念,各生意解。五、梵王聲喻:比喻度化不失時機。譬如梵王住在宮中發出言語,衆梵天同時都能聽到,每一個都認爲針對他講話,但梵天外的衆生無法聽到。佛音也是如此,佛出一音,衆人都認爲佛針對自己而說,根基沒有成熟的衆生則不會聽到。六、衆水一味喻:譬如很多水味道相同,但因爲水器不同而有差別,然而水無分別。佛音也是如此,同一解脫法味,但因衆生根基不同則所理解的也不同。七、降雨滋榮喻:譬如阿那達多龍王,興大密雲,在閻浮提普降甘雨,百草五谷茂盛成長,江河泉池全部充滿,然而水不從龍王身心而出,但能饒益衆生。佛音也是如此,普興慈悲密雲,降注甘露法雨,令衆生歡喜,增長善法,成就各乘行人,不出不來,饒益一切衆生。八、漸降成熟喻:比喻沒有快慢。譬如摩那斯龍王,將要降雨,不會立即就降,先起大雲,遍布虛空,停留七日,等衆生把事情作完,然後漸漸降下,普遍潤澤大地。佛音也是如此,先興法雲,等衆生根基已經成熟,然後才降澍法雨,令衆生得到無上法味。九、降注難思喻:比喻雖有差別,但悉皆同一法性。譬如大莊嚴龍王,在大海中降下百千莊嚴雨,但水性無有差別,龍王難思之力使之莊嚴。佛音也是如此,無有分別,或以十音百音千音八萬四千音無量音等說法,隨順衆生根基,悉令歡喜。十、遍降種種喻:譬如娑羯羅龍王,以自在神力饒益衆生,悉令歡喜,興雲彌漫天空,雲都呈現各種斑斓的色彩,形態各異。放出很多閃電光明,然後在四天下普降種種雨。龍的心雖然平等,但衆生善根不同則所得有異。佛音也是如此,欲行法化,先行化現無量身雲,充滿法界,隨衆生意樂,顯現不同身形,振法雷,降法雨。略有如上十種功德,所以稱佛清淨音聲爲圓音、一音、迦陵頻伽音等,即清淨微妙和雅難思之義。
第叁頌初句指出轉*輪的法主,次句講轉*輪的語言如無盡之海,叁句講所轉*輪,四句講發願趣入佛法,即聞思證入諸佛如來所轉微妙*輪甚深意趣之中。
彌勒菩薩說:最究竟的度化衆生的方式就是成佛轉*輪。所以要普遍勸化救度衆生,只有成就如來清淨語業,以如佛一樣不可思議功德,契合法界一切衆生根基,降澍法雨,洗滌衆生塵勞,令得解脫甘露法味。菩薩發起宏誓大願,曆經無量佛刹,無盡時劫,親近無邊諸佛如來,遍修如海廣大妙行,成就智力,入佛境界,具佛功德。如佛無異恒轉*輪濟度群迷。所以我們也要培養自身的般若智慧,開發自性本具無量功德妙用,以至能深入重重疊疊圓滿無礙的解脫境界,並興大悲雲,于十方叁世中轉大*輪,無有休止。
己八、淨土願
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爲一念,
叁世所有一切劫,爲一念際我皆入。
我于一念見叁世,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願我能深入到未來一切時間中,把所有叁世一切時劫促于一念之中。于一念之中我能遍入叁世一切的時劫,見到叁世所有的一切人中師子諸佛如來,並…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