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恒常入佛境界之中,獲得如幻的解脫及威力。
澄觀大師認爲這是菩薩發願清淨自己的刹土,樹立法幢,安置能修行的衆生。表面上看頌文似乎並沒有淨土的意思,但實際內容就是淨土。下面略加剖析:淨土即世界皎潔清淨,可供居住名淨土。或者遠離障垢染汙,清淨功德依附其上稱爲淨土。淨土有四種,以下分別解釋。常寂光淨土又叫法性土,是法身佛所居之處。此土不生不滅,無相無爲,遠離垢染,常時明照,所以稱爲常寂光。受用土又分自受用和他受用,自受用即報身佛自己受用,他受用即地上菩薩所見的佛土。變化土即佛以大悲願力爲未登地菩薩聲聞獨覺及凡夫異生所變化的佛土,因爲佛因地願力及衆生業力不同,所以淨穢大小不同。如阿彌陀佛因地爲無诤念轉輪王,在寶藏佛前發菩提心,願成就淨土度化衆生,所以現在果報成熟,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而釋迦佛過去世作寶海仙人,由于愍念罪惡衆生,所以發願成就穢土,攝受濁惡剛強衆生,所以成佛居在穢土。衆生業力清淨則轉生淨土,惡業纏縛則感生穢土,這就是心淨土淨、心垢土穢。
時空都是真空法性,菩薩證悟時空無實如幻,趣入清淨時、清淨界,所以稱爲淨土。初偈顯示于叁世一切時劫完全自在無礙,一念入叁世,叁世攝于一念。即《十地經》中所說:“一切國土入一國土,一國土入一切國土。”因時空悉同法性,自在無礙,一多互融,一多不二。衆生的時間觀念物質觀念都是實有的,所以一不是多,多不是一。正因爲一切顯現法空無自性,所以什麼都不成立之中,什麼都可顯現。如一個晚上的時間中,有人卻能夢到一生或多生的事情,從出生、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所經曆的世間及環境還有自己內心的感受在夢中都是真真切切的,毫不混亂。然而醒來時,只不過是幾個小時的短暫時間而已。如古人雲:“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裏。”說明短時間中包含長的時間,長時間可以收攝在短時間中。能修習如此如幻解脫則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可以攝在一念中圓滿。這就是華嚴所謂“促多劫入于一念,延一念成多劫”的念劫圓融觀點。
二偈初二句指出清淨自性。因爲證得念劫圓融,現前無礙法性時,則心中遠離一切障垢煩惱,心花開發遍耀十方無所不照。《華嚴經》雲:“解脫長者告善財言: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乃至所見十方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刹,積習妙行,調伏衆生,發大誓願,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所以淨冶自心則得以見到叁世一切諸佛如來,如摩尼寶明淨則能頓照遠近一切外境。
第叁句“亦常入佛境界中”是淨因:即以修六度萬行莊嚴國土,轉變心識成四種智慧,由智慧妙用顯現諸佛如來刹土。(詳見《維摩诘經》及《佛地論》)第四句指清淨果:即獲得如幻解脫威力的清淨佛果。如上觀點並非杜撰而是參照《十地經》及《華嚴經·行願品別行鈔》所作宣說。
己九、承侍願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叁世莊嚴刹,
十方塵刹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初二句說明塵刹互融,次二句說明成就智慧與淨土,五六句說明佛度化衆生的方法,最後兩句說明往詣佛前親承供侍。
在一毛端極微小的空間中顯現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所有一切的莊嚴寶刹,十方國土的所有毛端中所顯的國土,我悉以甚深智慧往遊其中。對如此衆多佛刹中安住的未來所有照亮世間之明燈——諸佛世尊,從他們成就無上佛道,轉大*輪開導覺悟一切沈睡在無明大夢中的衆生,直至化導衆生的事業已經究竟圓滿,而示現入般涅槃,于其中間,我乘神通力分身各至其前親近承侍,聽受法要。正是所謂的:“于一毛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輪。”《出現品》雲:“佛刹微塵數,如是諸刹土,能于一念中,一一塵中現。”本經中又雲:“一一塵中無盡身,複現種種莊嚴刹。”
己十、成正覺願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以神通力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自由無礙迅速快疾地周遍十方一切世界。以大乘不思議力可以任運地于十方刹塵國土中示現八相成道,普門示現隨機赴感度化衆生。以功德力廣大普遍地修持智慧與成就妙行。以大慈力的威神能周遍覆護一切有情。以殊勝福德力普遍清淨莊嚴依報的國土與正報的有情。以根本般若真智,能遠離一切耽著依附。定慧方便的威神大力能普遍救度衆生,將彼安置于菩提正道,也能積集菩提資糧。而且發願成就清淨一切善業的力量,摧滅一切煩惱的力量,降伏一切諸魔的力量,圓滿普賢無上菩提妙行的力量。
按洛欽大譯師的觀點:前兩頌是爲了成就八種能力而發願,也就是要求行人發起志求神通力、大乘力、功德力、大慈力、勝福力、智慧力、威神力、菩提力之願。後一頌是發願修持對治障礙的法:即發願修持對治惡業的清淨善業,修持毀滅煩惱的對治力,修行降伏一切魔怨的對治力,修行能圓滿普賢妙行之法。
但依華嚴宗的觀點認爲:此是願與一切衆生同時都能得到無上菩提,永遠不歇地奉行佛的偉大事業。《十地經》中菩薩法願雲:“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前面的九種力量是佛的業用功德,後叁力是總結從因得果。前面九力之中具有七種業用功德,而且在理解時,前六句中的內容要倒置理解。七種業用功德是:一自在業:即神通力速疾周遍,成就正覺時現大神通,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由無礙地變化,充滿一切世界。《密集金剛力士經》雲:“正住神通,建立無衰大業。”二正覺業:即大乘力普門遍入。《法華經》中說:「若有衆生從佛聽聞正法即能信受奉行,精進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利樂無量衆生,利益人天,度脫一切有情,稱爲大乘。」也就是說發起菩提心爲度衆生誓願成佛的就是大乘。乘是運載的意思。《十二門論》中解釋大乘說:「因爲相對二乘來說是上者,故稱爲大乘;此乘能到達偉大的諸佛最高果位,所以稱爲大乘;此乘被諸佛如來所乘,所以稱爲大乘;能滅衆生大苦賜予大安樂,所以稱爲大乘;此乘能窮盡一切諸法的邊際與底源,所以稱爲大乘。」《寶積經》中也說:“如來正等覺所行之道,所以彼乘是大乘、上乘、妙乘、勝乘、無上乘、無上上乘、無等等乘。”藕益大師指出大乘即自性本具不可思議法性,成就恒沙功德妙用,以此自運運他離苦至樂,究竟成佛,即是不可思議大乘。所以菩薩以此不可思議大乘無量功德妙力,于一一毛端中,叁世一切國土之中,周遍示現八相成道,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十地經》雲:“不離一切毛端處,于一切毛端處,悉皆示現初生、出家、往詣道場、成正覺、轉*輪、入涅槃。”叁谛實業:即普修智慧與妙行,此二相輔相成,也就是以智慧攝持妙行,使妙行成爲解脫的無漏功德,以妙行證悟鞏固增進智慧,使之更加廣大圓滿,以此二者成就功德,莊嚴菩薩自己。自身具有真實解脫功德才能利益衆生。度化衆生要具有大慈大悲心,《無量壽經》中說:“佛的心就是大慈大悲心,用無緣的大慈力攝受衆生。”《大智度論》中說:“悲能拔苦,慈能與樂。”所以要用慈心覆護衆生,讓他們在大慈力的感化之下,自然願意接受教化,這也就是攝伏門。正因爲諸佛菩薩有大慈力,所以或如春天溫暖的太陽散發出光熱,滋長衆生法身慧命菩提苗芽,或顯現正好與之相反,威勢凜然,如父母慈愛兒女,然見兒女未依彼善諭加以改悔時,即大發雷霆,痛加斥責,甚至棍棒交加,如此方能徹底糾正子女錯誤,引上安樂正道。佛菩薩也以不可冒犯的大威神力,折伏衆生,令生敬畏,予以度化,即折伏門。如佛以平等大慈心觀照一切善惡衆生,無有差別,對諸弟子們關懷備至,但對剛強蠻橫的魔軍則內懷大慈,外現神威,一一悉皆調伏。在上面的基礎上以廣大的勝福力自淨淨他,自嚴嚴他,使國土衆生悉皆清淨莊嚴,如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一切能依所依悉皆清淨莊嚴。四證教化業:菩薩要弘揚佛法度化衆生,自己當證悟無生離戲的般若智慧,以此智慧離一切分別執著之戲論,以此根本智慧現前無相基之性淨涅槃,所以恒時安住空寂離戲之境。並以所證之法化導衆生,所以以上叁力稱爲谛實業。五種種說法業:《十地經》雲:“以一音說法,令一切衆生心皆歡喜。”即是定慧方便力。六不斷佛種業:菩提力普能集積,即令自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受持佛種不令間斷。七*輪複住業:即依靠大智慧清淨一切善根。《十地經》雲:“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佛已證大涅槃,但又入世間,示現清淨善業,爲衆生轉*輪,所以稱爲*輪複住業。
後叁力之間是因果的關系,即由摧滅一切煩惱,降伏一切諸魔作爲因,才能圓滿普賢無上佛道。
法王如意寶說《行願品》中的所有願都可攝在“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一偈中。法王曾經朝禮印度金剛座,轉繞菩提塔時,雖然念了很多發願文,但主要以此四句爲主而發願,所以上師教誨說:在朝禮神山,聖地,寺廟,佛塔,佛像或拜見高僧大德時,若能念《行願品》最好,若條件有限應念此頌發願,至爲重要。在《布谷鳥道歌》之中,法王如意寶開示了四年來傳法的密意:以“清淨一切善業力”爲主對居士們宣說取舍善惡因果的《百業經》;以“摧滅一切煩惱力”爲主對藏族尼衆蓮花部宣…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