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的《入菩薩行論》;以“降伏一切諸魔力”爲內容,針對漢族金剛降魔洲宣說《大幻化網》法;以“圓滿普賢諸行力”爲內容針對藏族喇嘛而宣說《上師心滴》爲主的無上大圓滿法。所以此頌包含大小顯密的一切諸法精要,因此我們要特別發起如是大願,受持上師的四部教法,成就無上菩提果位,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
戊二、總結十大願
普能嚴淨諸刹海,解脫一切衆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叁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這叁頌是把以上分別宣說的十大願王作歸納總結。一淨土願:願我能普遍地清淨莊嚴一切佛刹,使所有的國土,都成爲淨土。其中頌文中的“海”字是形容詞,顯示廣大無邊深不可測的意思。二成熟衆生願:願我能普遍利益衆生,使諸衆生都能從世間牢獄與無明業惑束縛之中解脫出來,究竟安置在佛果大樂地上。叁轉*輪願:願我以甚深微妙的智慧,無礙通達所有法要。善巧分別暫時與究竟法、了義與不了義法、清淨與染汙法、善法與惡法、有漏與無漏法、有爲與無爲法。大小顯密一切諸法的性相差別,爲無邊衆生熾然解說無量無邊諸法大海,使其趣入不思議解脫功德海中。四受持正法願:願我無余受持一切如來正法寶藏,得以深入甚深智慧中。即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法是智慧的學說,當你暢遊佛法大海之中,飽飲甘露法味,自然而然諸佛菩薩的智慧傳遞滲透到你的相續中。或者你的智慧寶藏經過佛經論典的啓迪與開發,也會變得廣大無邊。五修行二利願:願我在修行二利事業時,一切修行都能清淨無垢。有執著分別就是垢染,菩薩在修行時通達般若空性,如盲五度以般若智眼導引,自然能超離世間,成爲無漏解脫清淨善業。所以雖廣行六度萬行,而實無所行。雖度化無量無邊衆生入于無余涅槃,實無一衆生得度。這樣才是清淨之妙行。六利益願:初發心時爲了將一切衆生安置在無上正覺果位,而不爲自己謀利益,只爲衆生得離苦,故發起無量如海宏誓大願,修行八萬四千如海行門,使一一諸願悉皆圓滿。
如海大願都可歸納在四宏誓願中:即初發心“衆生無邊誓願度”;經中說自身尚縛,欲解他縛無有是處,所以發大宏誓斷除障礙度化衆生的無邊煩惱,即“煩惱無盡誓願斷”;要斷無盡煩惱沒有對治、摧滅煩惱的妙法,也是無濟于事的,所以發大願普遍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聽聞思維修習無量無邊的微妙法門,即“法門無量誓願學”;諸佛大道廣闊無邊,斷除一切過患,成就無量功德,于世出世法最爲自在,度化衆生任運無礙,所以發願誓求無上佛道,以諸佛大乘運載無量衆生到涅槃城中,即“佛道無上誓願成”。七承侍願:即分身刹土遍入諸佛國土,親近承侍諸佛世尊,盡未來劫際,念念相續,無有疲厭。八供養願:願我與彼普賢菩薩以等法界遍虛空的莊嚴供具周遍供養諸佛如來,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九不離願:菩薩發願無論處于何時何地,我都發願與一切諸佛菩薩善知識同參道友,常不分離共同修行。無論經過多少時劫我都歡喜無厭地精進修行。十成正覺願:即最後一偈所顯示的內容。前叁句是修的因,後一句是所得果。即叁世一切諸如來的最勝無上菩提大道,我都以如法修行的無上法供養作圓滿修持,以如普賢菩薩一樣的修行證悟菩提正覺果。
洛欽譯師則認爲前兩頌是以事業而發願,即發願成就嚴淨諸佛刹土海、解脫一切衆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深入智慧海、清淨諸行海、圓滿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這些大事業。下一頌則是隨佛修學的發願。這樣講也完全符合經文。
戊叁、隨學二聖願分叁:願等普賢;願等文殊;總結回向。
己一、願等普賢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刹土亦複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這二頌是激勵修行者發願回向,以普賢菩薩作爲榜樣,向他學習,向他靠攏,成就與他完全一樣的功德果位。普賢菩薩發大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善妙,具備恒沙功德。所以是一切諸佛的長子,能荷擔一切如來的家業,撐持諸佛門戶,續佛慧命,令不斷絕。《楞嚴經》雲:“普賢菩薩言: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爲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菩薩的根本修法即普賢行,十方諸佛都教弟子修習普賢行門。因此作爲大乘修行人的我們,應當遵佛教導,發菩提心,修普賢行,回向善根,願如普賢成爲一切如來的長子,名稱普聞十方一切國土。具足如普賢一樣甚深難測的智慧光明,照徹輪涅一切法性,于四無礙法界朗然無余。圓滿普賢浩瀚無涯的一切微妙行門。成就普賢端嚴身相,彼身如紫金山端正微妙,叁十二相悉皆具足。其身毛孔放大光明,光中化現無量諸佛。其身一毛孔中有無量無邊諸佛刹土,每一毛孔都爲無量功德所莊嚴,十方世界普具金身微妙殊特最爲第一。又願成就普賢清淨之口,《華嚴經》中說普賢之口微妙清淨,如佛無異,一音中出無量語,一語中出無量言辭,演說無盡妙義。口中成就無量功德,恒時放大光明。又願成就普賢清淨之意。《楞嚴經》中普賢自說因地“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爲第一。”如果在恒沙界外的一個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普賢菩薩即時了知,乘六牙白象,分百千身,降臨到彼住所處,摩頂擁護,加持使其成就。一切妙行、刹土與彼無異。如此智慧稱爲普賢,願我現前成就與彼同等一味的功德。
普賢菩薩從外義上來說就是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的大菩薩,華嚴叁聖之一,位居妙覺,發十大願王,于中國峨嵋山銀色世界應化,乘六牙白象住佛右側的輔弼大士。從《華嚴經》、《法華經》、《普賢觀經》、《楞嚴經》中可了知他具有不可思議無邊功德,所以應當隨學並成就普賢菩薩的果位。佛法當于行人內心建立,從“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可明顯看出,普賢是法界智慧之自相,並非僅僅指有形象的普賢菩薩。經中雲:“普賢真身遍法界,能爲世間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所以應發願成就了義的普賢智慧身。
己二、願等文殊
我爲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恒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菩薩發願說:我願普遍地修持普賢菩薩的種種大行,也願普遍地實踐文殊師利菩薩的種種大願,而且使所修的大行及實踐的大願,清淨潔白無有瑕疵。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行願,只有智行合一,所修的菩薩行才能成就正覺佛果功德。所以我們應追隨效仿兩位大士,以他們的行願作爲我們的行願,這樣才能廓開狹窄的心胸,擴展心胸眼界,才能入無盡行願大海,必使一切行願獲得圓滿,一切事業無不成就。如此的願行精進行持,盡未來際一切時劫毫不厭倦。既然學習文殊普賢兩大菩薩的廣大境界,自己所修法門就應無量無邊,因爲因地修行清淨廣大,亦將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于一身一念之中安住無量妙行,遍于塵塵刹刹浩瀚無邊大法界中,以無量身形遍修一切行門,縱然諸法紛繁蕪雜,但我以無礙神通悉皆洞明了達。《華嚴經》雲:“往修勝行無有邊,今獲神通亦無量,法門廣辟如塵數,悉使衆生深悟喜。”文殊師利菩薩至高無上的勇猛大智,普賢菩薩廣大無邊的慧行,我都能無有偏頗、等同一味地回向善根,跟隨他們恒常修學。
己叁、總結回向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叁世一切諸佛悉皆稱揚贊歎如此殊勝的大願王,我今總集叁世所造一切善根,作殊勝的回向,祈願得到普賢的殊勝妙行。
《華嚴經》中文殊、普賢都有不同的象征意義。最初修行時,普賢是所信的法界,文殊是能信的心念。所信的法界就是自身中被煩惱纏縛障蔽的如來藏。《般若理趣品》中雲:“一切衆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華嚴初會普賢即入藏身叁昧,也就是這個意思。要通過文殊的信心,對此産生信解。《佛名經》中雲:“一切諸佛皆因文殊而發心。”善財童子也是因爲見到文殊之後,才發起大菩提心。所以經中說從文殊出生一切菩薩,無有止息。如果初學者對此沒有信念與認識,那麼可以說他學佛修行的目標尚不明確,因爲不知不信自身本具如來藏。
當修行者深信自心本具佛性,則應發起六度萬行,在阿賴耶的礦藏中開發出佛性摩尼寶珠,否則只是心中想想,口中念念,佛性不會無緣無故顯發出來。在此階段是修行起步時,但在邁步前行之前,必須具備如眼睛一樣的定解。所以此時文殊表示如目正見,普賢表示正行健足。此時彼二不能偏離。《慈氏章》中雲:“汝得見諸善友,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是文殊威神力故。”很多修行人雖然也發心要悟明心地,顯發自心真如佛性,但因見解不正,盲修瞎煉,縱經多年,也是徒勞身心。有些雖具知見,但執理廢事,不起妙行,終究是說食數寶,對解脫無有大利。
在以正見妙行如法修持漸趨深入時,要以無漏根本妙智契合清淨法界。此時普賢代表出離纏縛障蓋的如來藏,如善財修行入于普賢毛孔,一一毛孔廣大無邊等于法界,所以經中說普賢身相如虛空,又因見到普賢即得智波羅蜜,此即是說因證悟本體所以自然出生大智。文殊表示能證法界體性的大智,此智本來與佛無二一體,所以稱爲不動智,此智是一切諸佛之母,即般若旨趣。所以善…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