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恒常入佛境界之中,获得如幻的解脱及威力。
澄观大师认为这是菩萨发愿清净自己的刹土,树立法幢,安置能修行的众生。表面上看颂文似乎并没有净土的意思,但实际内容就是净土。下面略加剖析:净土即世界皎洁清净,可供居住名净土。或者远离障垢染污,清净功德依附其上称为净土。净土有四种,以下分别解释。常寂光净土又叫法性土,是法身佛所居之处。此土不生不灭,无相无为,远离垢染,常时明照,所以称为常寂光。受用土又分自受用和他受用,自受用即报身佛自己受用,他受用即地上菩萨所见的佛土。变化土即佛以大悲愿力为未登地菩萨声闻独觉及凡夫异生所变化的佛土,因为佛因地愿力及众生业力不同,所以净秽大小不同。如阿弥陀佛因地为无诤念转轮王,在宝藏佛前发菩提心,愿成就净土度化众生,所以现在果报成熟,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而释迦佛过去世作宝海仙人,由于愍念罪恶众生,所以发愿成就秽土,摄受浊恶刚强众生,所以成佛居在秽土。众生业力清净则转生净土,恶业缠缚则感生秽土,这就是心净土净、心垢土秽。
时空都是真空法性,菩萨证悟时空无实如幻,趣入清净时、清净界,所以称为净土。初偈显示于三世一切时劫完全自在无碍,一念入三世,三世摄于一念。即《十地经》中所说:“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因时空悉同法性,自在无碍,一多互融,一多不二。众生的时间观念物质观念都是实有的,所以一不是多,多不是一。正因为一切显现法空无自性,所以什么都不成立之中,什么都可显现。如一个晚上的时间中,有人却能梦到一生或多生的事情,从出生、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所经历的世间及环境还有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梦中都是真真切切的,毫不混乱。然而醒来时,只不过是几个小时的短暂时间而已。如古人云:“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说明短时间中包含长的时间,长时间可以收摄在短时间中。能修习如此如幻解脱则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可以摄在一念中圆满。这就是华严所谓“促多劫入于一念,延一念成多劫”的念劫圆融观点。
二偈初二句指出清净自性。因为证得念劫圆融,现前无碍法性时,则心中远离一切障垢烦恼,心花开发遍耀十方无所不照。《华严经》云:“解脱长者告善财言: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乃至所见十方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诸佛法,净诸佛刹,积习妙行,调伏众生,发大誓愿,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所以净冶自心则得以见到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如摩尼宝明净则能顿照远近一切外境。
第三句“亦常入佛境界中”是净因:即以修六度万行庄严国土,转变心识成四种智慧,由智慧妙用显现诸佛如来刹土。(详见《维摩诘经》及《佛地论》)第四句指清净果:即获得如幻解脱威力的清净佛果。如上观点并非杜撰而是参照《十地经》及《华严经·行愿品别行钞》所作宣说。
己九、承侍愿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初二句说明尘刹互融,次二句说明成就智慧与净土,五六句说明佛度化众生的方法,最后两句说明往诣佛前亲承供侍。
在一毛端极微小的空间中显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一切的庄严宝刹,十方国土的所有毛端中所显的国土,我悉以甚深智慧往游其中。对如此众多佛刹中安住的未来所有照亮世间之明灯——诸佛世尊,从他们成就无上佛道,转大*轮开导觉悟一切沉睡在无明大梦中的众生,直至化导众生的事业已经究竟圆满,而示现入般涅槃,于其中间,我乘神通力分身各至其前亲近承侍,听受法要。正是所谓的:“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出现品》云:“佛刹微尘数,如是诸刹土,能于一念中,一一尘中现。”本经中又云:“一一尘中无尽身,复现种种庄严刹。”
己十、成正觉愿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以神通力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自由无碍迅速快疾地周遍十方一切世界。以大乘不思议力可以任运地于十方刹尘国土中示现八相成道,普门示现随机赴感度化众生。以功德力广大普遍地修持智慧与成就妙行。以大慈力的威神能周遍覆护一切有情。以殊胜福德力普遍清净庄严依报的国土与正报的有情。以根本般若真智,能远离一切耽著依附。定慧方便的威神大力能普遍救度众生,将彼安置于菩提正道,也能积集菩提资粮。而且发愿成就清净一切善业的力量,摧灭一切烦恼的力量,降伏一切诸魔的力量,圆满普贤无上菩提妙行的力量。
按洛钦大译师的观点:前两颂是为了成就八种能力而发愿,也就是要求行人发起志求神通力、大乘力、功德力、大慈力、胜福力、智慧力、威神力、菩提力之愿。后一颂是发愿修持对治障碍的法:即发愿修持对治恶业的清净善业,修持毁灭烦恼的对治力,修行降伏一切魔怨的对治力,修行能圆满普贤妙行之法。
但依华严宗的观点认为:此是愿与一切众生同时都能得到无上菩提,永远不歇地奉行佛的伟大事业。《十地经》中菩萨法愿云:“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的九种力量是佛的业用功德,后三力是总结从因得果。前面九力之中具有七种业用功德,而且在理解时,前六句中的内容要倒置理解。七种业用功德是:一自在业:即神通力速疾周遍,成就正觉时现大神通,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由无碍地变化,充满一切世界。《密集金刚力士经》云:“正住神通,建立无衰大业。”二正觉业:即大乘力普门遍入。《法华经》中说:「若有众生从佛听闻正法即能信受奉行,精进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利乐无量众生,利益人天,度脱一切有情,称为大乘。」也就是说发起菩提心为度众生誓愿成佛的就是大乘。乘是运载的意思。《十二门论》中解释大乘说:「因为相对二乘来说是上者,故称为大乘;此乘能到达伟大的诸佛最高果位,所以称为大乘;此乘被诸佛如来所乘,所以称为大乘;能灭众生大苦赐予大安乐,所以称为大乘;此乘能穷尽一切诸法的边际与底源,所以称为大乘。」《宝积经》中也说:“如来正等觉所行之道,所以彼乘是大乘、上乘、妙乘、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等乘。”藕益大师指出大乘即自性本具不可思议法性,成就恒沙功德妙用,以此自运运他离苦至乐,究竟成佛,即是不可思议大乘。所以菩萨以此不可思议大乘无量功德妙力,于一一毛端中,三世一切国土之中,周遍示现八相成道,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十地经》云:“不离一切毛端处,于一切毛端处,悉皆示现初生、出家、往诣道场、成正觉、转*轮、入涅槃。”三谛实业:即普修智慧与妙行,此二相辅相成,也就是以智慧摄持妙行,使妙行成为解脱的无漏功德,以妙行证悟巩固增进智慧,使之更加广大圆满,以此二者成就功德,庄严菩萨自己。自身具有真实解脱功德才能利益众生。度化众生要具有大慈大悲心,《无量寿经》中说:“佛的心就是大慈大悲心,用无缘的大慈力摄受众生。”《大智度论》中说:“悲能拔苦,慈能与乐。”所以要用慈心覆护众生,让他们在大慈力的感化之下,自然愿意接受教化,这也就是摄伏门。正因为诸佛菩萨有大慈力,所以或如春天温暖的太阳散发出光热,滋长众生法身慧命菩提苗芽,或显现正好与之相反,威势凛然,如父母慈爱儿女,然见儿女未依彼善諭加以改悔时,即大发雷霆,痛加斥责,甚至棍棒交加,如此方能彻底纠正子女错误,引上安乐正道。佛菩萨也以不可冒犯的大威神力,折伏众生,令生敬畏,予以度化,即折伏门。如佛以平等大慈心观照一切善恶众生,无有差别,对诸弟子们关怀备至,但对刚强蛮横的魔军则内怀大慈,外现神威,一一悉皆调伏。在上面的基础上以广大的胜福力自净净他,自严严他,使国土众生悉皆清净庄严,如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一切能依所依悉皆清净庄严。四证教化业:菩萨要弘扬佛法度化众生,自己当证悟无生离戏的般若智慧,以此智慧离一切分别执著之戏论,以此根本智慧现前无相基之性净涅槃,所以恒时安住空寂离戏之境。并以所证之法化导众生,所以以上三力称为谛实业。五种种说法业:《十地经》云:“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即是定慧方便力。六不断佛种业:菩提力普能集积,即令自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受持佛种不令间断。七*轮复住业:即依靠大智慧清净一切善根。《十地经》云:“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佛已证大涅槃,但又入世间,示现清净善业,为众生转*轮,所以称为*轮复住业。
后三力之间是因果的关系,即由摧灭一切烦恼,降伏一切诸魔作为因,才能圆满普贤无上佛道。
法王如意宝说《行愿品》中的所有愿都可摄在“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一偈中。法王曾经朝礼印度金刚座,转绕菩提塔时,虽然念了很多发愿文,但主要以此四句为主而发愿,所以上师教诲说:在朝礼神山,圣地,寺庙,佛塔,佛像或拜见高僧大德时,若能念《行愿品》最好,若条件有限应念此颂发愿,至为重要。在《布谷鸟道歌》之中,法王如意宝开示了四年来传法的密意:以“清净一切善业力”为主对居士们宣说取舍善恶因果的《百业经》;以“摧灭一切烦恼力”为主对藏族尼众莲花部宣…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