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的《入菩萨行论》;以“降伏一切诸魔力”为内容,针对汉族金刚降魔洲宣说《大幻化网》法;以“圆满普贤诸行力”为内容针对藏族喇嘛而宣说《上师心滴》为主的无上大圆满法。所以此颂包含大小显密的一切诸法精要,因此我们要特别发起如是大愿,受持上师的四部教法,成就无上菩提果位,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戊二、总结十大愿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这三颂是把以上分别宣说的十大愿王作归纳总结。一净土愿:愿我能普遍地清净庄严一切佛刹,使所有的国土,都成为净土。其中颂文中的“海”字是形容词,显示广大无边深不可测的意思。二成熟众生愿:愿我能普遍利益众生,使诸众生都能从世间牢狱与无明业惑束缚之中解脱出来,究竟安置在佛果大乐地上。三转*轮愿:愿我以甚深微妙的智慧,无碍通达所有法要。善巧分别暂时与究竟法、了义与不了义法、清净与染污法、善法与恶法、有漏与无漏法、有为与无为法。大小显密一切诸法的性相差别,为无边众生炽然解说无量无边诸法大海,使其趣入不思议解脱功德海中。四受持正法愿:愿我无余受持一切如来正法宝藏,得以深入甚深智慧中。即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法是智慧的学说,当你畅游佛法大海之中,饱饮甘露法味,自然而然诸佛菩萨的智慧传递渗透到你的相续中。或者你的智慧宝藏经过佛经论典的启迪与开发,也会变得广大无边。五修行二利愿:愿我在修行二利事业时,一切修行都能清净无垢。有执著分别就是垢染,菩萨在修行时通达般若空性,如盲五度以般若智眼导引,自然能超离世间,成为无漏解脱清净善业。所以虽广行六度万行,而实无所行。虽度化无量无边众生入于无余涅槃,实无一众生得度。这样才是清净之妙行。六利益愿:初发心时为了将一切众生安置在无上正觉果位,而不为自己谋利益,只为众生得离苦,故发起无量如海宏誓大愿,修行八万四千如海行门,使一一诸愿悉皆圆满。
如海大愿都可归纳在四宏誓愿中:即初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经中说自身尚缚,欲解他缚无有是处,所以发大宏誓断除障碍度化众生的无边烦恼,即“烦恼无尽誓愿断”;要断无尽烦恼没有对治、摧灭烦恼的妙法,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发大愿普遍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听闻思维修习无量无边的微妙法门,即“法门无量誓愿学”;诸佛大道广阔无边,断除一切过患,成就无量功德,于世出世法最为自在,度化众生任运无碍,所以发愿誓求无上佛道,以诸佛大乘运载无量众生到涅槃城中,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七承侍愿:即分身刹土遍入诸佛国土,亲近承侍诸佛世尊,尽未来劫际,念念相续,无有疲厌。八供养愿:愿我与彼普贤菩萨以等法界遍虚空的庄严供具周遍供养诸佛如来,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九不离愿:菩萨发愿无论处于何时何地,我都发愿与一切诸佛菩萨善知识同参道友,常不分离共同修行。无论经过多少时劫我都欢喜无厌地精进修行。十成正觉愿:即最后一偈所显示的内容。前三句是修的因,后一句是所得果。即三世一切诸如来的最胜无上菩提大道,我都以如法修行的无上法供养作圆满修持,以如普贤菩萨一样的修行证悟菩提正觉果。
洛钦译师则认为前两颂是以事业而发愿,即发愿成就严净诸佛刹土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深入智慧海、清净诸行海、圆满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这些大事业。下一颂则是随佛修学的发愿。这样讲也完全符合经文。
戊三、随学二圣愿分三:愿等普贤;愿等文殊;总结回向。
己一、愿等普贤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这二颂是激励修行者发愿回向,以普贤菩萨作为榜样,向他学习,向他靠拢,成就与他完全一样的功德果位。普贤菩萨发大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善妙,具备恒沙功德。所以是一切诸佛的长子,能荷担一切如来的家业,撑持诸佛门户,续佛慧命,令不断绝。《楞严经》云:“普贤菩萨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菩萨的根本修法即普贤行,十方诸佛都教弟子修习普贤行门。因此作为大乘修行人的我们,应当遵佛教导,发菩提心,修普贤行,回向善根,愿如普贤成为一切如来的长子,名称普闻十方一切国土。具足如普贤一样甚深难测的智慧光明,照彻轮涅一切法性,于四无碍法界朗然无余。圆满普贤浩瀚无涯的一切微妙行门。成就普贤端严身相,彼身如紫金山端正微妙,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其身毛孔放大光明,光中化现无量诸佛。其身一毛孔中有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每一毛孔都为无量功德所庄严,十方世界普具金身微妙殊特最为第一。又愿成就普贤清净之口,《华严经》中说普贤之口微妙清净,如佛无异,一音中出无量语,一语中出无量言辞,演说无尽妙义。口中成就无量功德,恒时放大光明。又愿成就普贤清净之意。《楞严经》中普贤自说因地“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如果在恒沙界外的一个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普贤菩萨即时了知,乘六牙白象,分百千身,降临到彼住所处,摩顶拥护,加持使其成就。一切妙行、刹土与彼无异。如此智慧称为普贤,愿我现前成就与彼同等一味的功德。
普贤菩萨从外义上来说就是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的大菩萨,华严三圣之一,位居妙觉,发十大愿王,于中国峨嵋山银色世界应化,乘六牙白象住佛右侧的辅弼大士。从《华严经》、《法华经》、《普贤观经》、《楞严经》中可了知他具有不可思议无边功德,所以应当随学并成就普贤菩萨的果位。佛法当于行人内心建立,从“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可明显看出,普贤是法界智慧之自相,并非仅仅指有形象的普贤菩萨。经中云:“普贤真身遍法界,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所以应发愿成就了义的普贤智慧身。
己二、愿等文殊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菩萨发愿说:我愿普遍地修持普贤菩萨的种种大行,也愿普遍地实践文殊师利菩萨的种种大愿,而且使所修的大行及实践的大愿,清净洁白无有瑕疵。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行愿,只有智行合一,所修的菩萨行才能成就正觉佛果功德。所以我们应追随效仿两位大士,以他们的行愿作为我们的行愿,这样才能廓开狭窄的心胸,扩展心胸眼界,才能入无尽行愿大海,必使一切行愿获得圆满,一切事业无不成就。如此的愿行精进行持,尽未来际一切时劫毫不厌倦。既然学习文殊普贤两大菩萨的广大境界,自己所修法门就应无量无边,因为因地修行清净广大,亦将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于一身一念之中安住无量妙行,遍于尘尘刹刹浩瀚无边大法界中,以无量身形遍修一切行门,纵然诸法纷繁芜杂,但我以无碍神通悉皆洞明了达。《华严经》云:“往修胜行无有边,今获神通亦无量,法门广辟如尘数,悉使众生深悟喜。”文殊师利菩萨至高无上的勇猛大智,普贤菩萨广大无边的慧行,我都能无有偏颇、等同一味地回向善根,跟随他们恒常修学。
己三、总结回向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三世一切诸佛悉皆称扬赞叹如此殊胜的大愿王,我今总集三世所造一切善根,作殊胜的回向,祈愿得到普贤的殊胜妙行。
《华严经》中文殊、普贤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最初修行时,普贤是所信的法界,文殊是能信的心念。所信的法界就是自身中被烦恼缠缚障蔽的如来藏。《般若理趣品》中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华严初会普贤即入藏身三昧,也就是这个意思。要通过文殊的信心,对此产生信解。《佛名经》中云:“一切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善财童子也是因为见到文殊之后,才发起大菩提心。所以经中说从文殊出生一切菩萨,无有止息。如果初学者对此没有信念与认识,那么可以说他学佛修行的目标尚不明确,因为不知不信自身本具如来藏。
当修行者深信自心本具佛性,则应发起六度万行,在阿赖耶的矿藏中开发出佛性摩尼宝珠,否则只是心中想想,口中念念,佛性不会无缘无故显发出来。在此阶段是修行起步时,但在迈步前行之前,必须具备如眼睛一样的定解。所以此时文殊表示如目正见,普贤表示正行健足。此时彼二不能偏离。《慈氏章》中云:“汝得见诸善友,闻菩萨行,入解脱门,皆是文殊威神力故。”很多修行人虽然也发心要悟明心地,显发自心真如佛性,但因见解不正,盲修瞎炼,纵经多年,也是徒劳身心。有些虽具知见,但执理废事,不起妙行,终究是说食数宝,对解脱无有大利。
在以正见妙行如法修持渐趋深入时,要以无漏根本妙智契合清净法界。此时普贤代表出离缠缚障盖的如来藏,如善财修行入于普贤毛孔,一一毛孔广大无边等于法界,所以经中说普贤身相如虚空,又因见到普贤即得智波罗蜜,此即是说因证悟本体所以自然出生大智。文殊表示能证法界体性的大智,此智本来与佛无二一体,所以称为不动智,此智是一切诸佛之母,即般若旨趣。所以善…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