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P23

  ..续本文上一页财再次见到文殊,然后才见到普贤,说明依智慧才能证悟契入法界本体。如经云:“无有如外智能证于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入。”《曼殊干钵经》云:“尔时众中菩萨摩诃萨,一切有情,同修普贤曼殊行愿,证入毗卢遮那如来十大慈佛心观。”

  基道果三者二圣都能代表,所以一切修学都应随彼而修。尤其普贤文殊是得果而不舍因行,彼行愿即佛行愿。大乘的上上根修行者,当如普贤文殊以佛之知见,即站在佛果的高度上,来行持一切因地行门,如是则一行具足一切行,一切行悉同无漏智慧,离言绝相,契合法身,这也就是密宗金刚乘中把佛果转为道用的意趣。但显宗里只有大概道理上的一个说法,具体行持的方便少有解说,而在密宗尤其大圆满中,对这一行门作了深入细致具体的宣说,并以窍诀开示修法,可使行人于此五浊恶世中短暂的一生甚至仅仅六个月中成就毗卢遮那无上佛果,如此才是真正了义的随文殊普贤诸佛修学。

  正因为二大圣者殊胜无比,所以龙树菩萨说:“文殊师利勇猛智”至“为得普贤殊胜行”这两颂是极为殊胜的回向,也能包含一切的回向。

  戊四、回向极乐愿分二:往生净土愿;蒙佛授记愿。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以上普贤菩萨发了以十大愿王为主的无量阿僧祇大愿,但能疾速成就现前如上大愿的最胜第一方便即是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普贤菩萨以身作则,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因此我们也应接受菩萨的劝导,求愿往生。普贤菩萨说:愿我临终舍寿之际,能无余遣除一切违缘障碍,亲自面见阿弥陀佛,蒙佛接引顺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即刻现前圆满成就此无上大愿王,彼时功德自在能周遍利乐九界一切众生。

  长行文中云:“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后得见佛及诸大菩萨,蒙佛授记,之后无量劫中度化众生。真是无独有偶,文殊菩萨也发了几乎与此完全相同的愿。《文殊师利发愿经》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文殊妙吉祥化身的全知麦彭仁波切说:「无边无际的所知法之中,薄伽梵善逝佛果具有无与伦比的功德。能获得佛果之因无非是修无量诸菩萨行。具有无碍大悲愍念救拨一切众生痛苦的佛陀,以深智善加观察之后,发现此等刚强罪苦众生,智力浅陋,难以通达甚深广大圣道。然而能令此等安乐、无难、无勤之中圆满一切普贤行愿的殊胜方便即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其原因是:往生彼土是仰仗阿弥陀佛的誓愿力、智慧力,所以仅仅具有信心、发愿就能往生。而且一经往生之后,在无须勤作之中自然获得信心等胜妙功德,住于不退地中,也将很快圆满普贤微妙之行。因此修习此法极为容易而且具有重要意义。」

  没有得大自在的修行人临终时确实非常关键,如果失去正念,则会铸成大错。彻悟禅师云:“生死关头,惟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亦能转业。故业力惟强,心力惟重,乃能牵生。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惟西方是趣,则他是报终命尽,必经西方,不生余处矣。”但如果以殷重心,造极重十恶力,则临终心重业强,一定牵往三恶趣中。如一堵墙或一棵树,要知它最终会倒向何方,就要看它平时倾向于哪一方,则最后一定倒在那一方。临终的障碍虽有多种,但最根本的就是忘失正念,退失信心,尤其是贪恋父母妻子儿女、兄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房屋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等等。如果有一丝一毫的贪恋耽著,则成违缘障碍,不得往生。

  杨次公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因此作为求解脱求往生的行人,对娑婆世界的贪爱,应力求日日淡薄减轻,务使解脱心、往生净土心越来越深切强烈,则临终不会因为亲人的哭泣哀号而生贪爱,也不会因为丰富的家产财物而恋恋难舍,平时能看破,临终自然会放下自在。凡人临命终时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该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应贪生怕死。时常思维:现在我这个身体,由三十六种不净物所构成,种种痛苦日夜不停地折腾,现在若能舍弃这个臭皮囊,往生净土,莲花化身,受无量快乐,见佛闻法,远离痛苦得到解脱。如脱去臭秽破烂的衣服,换上华丽舒服的新衣,高兴都来不及,为什么却忧愁害怕呢?故应放下身心,莫生贪著。如果有疾病,不管轻重,都应思维死亡无常,死期不定,以念佛心、求生净土心安然等待迎接死亡的到来。

  如果临终产生三种疑惑心也会成为往生的障碍,所以应该遣除。所谓“三疑”慈照宗主在《净土十门》中说:「念佛人临命终时,如果有三种疑虑,便不能往生净土。第一、疑我生前所造的业非常重,修行的时间太短,恐怕不能往生。第二、疑我虽念弥陀,但现在有心愿还未了,以及尚有贪嗔痴爱没有息灭,恐怕不能往生。第三、疑我虽然念阿弥陀佛,临命终时,担心佛不来接引。有这三种疑虑就会构成障碍,失掉正念,致使不得往生。所以念佛的人切切要真实谛信佛经,不要生起疑惑。经中说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乱,下至十念都会成功往生,蒙佛接引往生九品莲花之中,辞别五浊恶世。如果能够心心不昧,念念无差,则永断疑情,决定往生无疑。」临终善恶心念的力量都很强,因此千万要断除邪见恶念,再再增上善心正念。古德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用尽,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邪见增上恶心,则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道也。”印光大师归纳了临终三条要点,大家都应遵守奉行。三要即:“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法王如意宝说:“《行愿品》中的临欲命终指外气已断尽,内气尚未断尽之时,此时愿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行者面前,放光加持赐予安慰,消除一切障碍,使行者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安祥愉悦,不经中阴,被佛接迎刹那间化生到极乐世界胜莲花中,即刻花开见佛,聆听法音,顿悟无生,成就辩才神通陀罗尼,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一切功德,得大解脱,获大自在,尽未来际,遍十方一切刹,任运度化无边众生。如果于此时不能往生入中阴境界,见阎罗王受彼审问,经历中阴种种险境,身心不得自在,往生还是很困难,所以修行者或助念之人,在此时应特别注意,提起正念,力求此时顺利往生。”

  己一、往生净土愿分二:净土的殊胜;净土修法。

  庚一、净土的殊胜

  纵观如来无量教法虽大小偏圆权实顿渐不同,但都可统摄于念佛法门之中。佛陀为一大事因缘出兴世间,无非指点众生认取自心佛性。所谓种种譬喻言辞,尘说刹说炽燃说都只为令众生入佛知见,现前法身常寂光土,此为究竟目的。所以如来开示出的无量方便都是念佛法门,或直念自心真如佛性,以六度万行,戒定慧三学来开发,令其显明。或虽知自心具有本觉佛性,但须仰仗已觉悟且具有大力量的他佛,以期感应道交,自他不二时,方知十方诸佛与我无别,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恒时不离分寸。因此可说一切法门都是念佛法门,不念自佛,即念他佛,或念自他不二佛。所以藕益大师云:“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直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印光大师也说:“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禅宗真歇了禅师云:“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

  《华严经》中海云比丘告诉善财童子说:「佛法大海,深广无边,但我所知道的只有此念佛三昧,依此三昧得见一切诸佛菩萨以及庄严清净的佛刹,令众生远离颠倒妄想。」既然一切法门都是念佛,即念法报化三身佛,那么也就会往生在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四种净土之中,所以也可以说一切法门都是净土法门,这是毫不过分也不夸大的说法。而且末法时代净土法门在显宗中可以说是苦海中的慈航,暗夜中的明灯,依此法门,纵然烦恼无明不能断尽,也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净土,横出三界。不断烦恼能出三界,在一般教理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这是世尊彻底悲心流露,为末法众生开出的最胜第一方便。《像法决疑经》云:“本师灭度,正法五百年,持戒得坚固;像法一千年,坐禅得坚固;末法一万年,念佛得坚固。”又如《大集经》中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文殊菩萨与观世音菩萨也教诫行人末法时代念佛法门最为殊胜。《高僧传》中记载法照大师面见文殊菩萨的请示足…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