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財再次見到文殊,然後才見到普賢,說明依智慧才能證悟契入法界本體。如經雲:“無有如外智能證于如,亦無智外如爲智所入。”《曼殊幹缽經》雲:“爾時衆中菩薩摩诃薩,一切有情,同修普賢曼殊行願,證入毗盧遮那如來十大慈佛心觀。”
基道果叁者二聖都能代表,所以一切修學都應隨彼而修。尤其普賢文殊是得果而不舍因行,彼行願即佛行願。大乘的上上根修行者,當如普賢文殊以佛之知見,即站在佛果的高度上,來行持一切因地行門,如是則一行具足一切行,一切行悉同無漏智慧,離言絕相,契合法身,這也就是密宗金剛乘中把佛果轉爲道用的意趣。但顯宗裏只有大概道理上的一個說法,具體行持的方便少有解說,而在密宗尤其大圓滿中,對這一行門作了深入細致具體的宣說,並以竅訣開示修法,可使行人于此五濁惡世中短暫的一生甚至僅僅六個月中成就毗盧遮那無上佛果,如此才是真正了義的隨文殊普賢諸佛修學。
正因爲二大聖者殊勝無比,所以龍樹菩薩說:“文殊師利勇猛智”至“爲得普賢殊勝行”這兩頌是極爲殊勝的回向,也能包含一切的回向。
戊四、回向極樂願分二:往生淨土願;蒙佛授記願。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
以上普賢菩薩發了以十大願王爲主的無量阿僧祇大願,但能疾速成就現前如上大願的最勝第一方便即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普賢菩薩以身作則,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因此我們也應接受菩薩的勸導,求願往生。普賢菩薩說:願我臨終舍壽之際,能無余遣除一切違緣障礙,親自面見阿彌陀佛,蒙佛接引順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即刻現前圓滿成就此無上大願王,彼時功德自在能周遍利樂九界一切衆生。
長行文中雲:“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後得見佛及諸大菩薩,蒙佛授記,之後無量劫中度化衆生。真是無獨有偶,文殊菩薩也發了幾乎與此完全相同的願。《文殊師利發願經》雲:“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刹。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文殊妙吉祥化身的全知麥彭仁波切說:「無邊無際的所知法之中,薄伽梵善逝佛果具有無與倫比的功德。能獲得佛果之因無非是修無量諸菩薩行。具有無礙大悲愍念救撥一切衆生痛苦的佛陀,以深智善加觀察之後,發現此等剛強罪苦衆生,智力淺陋,難以通達甚深廣大聖道。然而能令此等安樂、無難、無勤之中圓滿一切普賢行願的殊勝方便即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其原因是:往生彼土是仰仗阿彌陀佛的誓願力、智慧力,所以僅僅具有信心、發願就能往生。而且一經往生之後,在無須勤作之中自然獲得信心等勝妙功德,住于不退地中,也將很快圓滿普賢微妙之行。因此修習此法極爲容易而且具有重要意義。」
沒有得大自在的修行人臨終時確實非常關鍵,如果失去正念,則會鑄成大錯。徹悟禅師雲:“生死關頭,惟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業,亦能轉業。故業力惟強,心力惟重,乃能牽生。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惟西方是趣,則他是報終命盡,必經西方,不生余處矣。”但如果以殷重心,造極重十惡力,則臨終心重業強,一定牽往叁惡趣中。如一堵牆或一棵樹,要知它最終會倒向何方,就要看它平時傾向于哪一方,則最後一定倒在那一方。臨終的障礙雖有多種,但最根本的就是忘失正念,退失信心,尤其是貪戀父母妻子兒女、兄弟朋友、功名富貴、文章詩賦、道術技藝、衣服飲食、房屋田園、林泉花卉、珍寶玩物等等。如果有一絲一毫的貪戀耽著,則成違緣障礙,不得往生。
楊次公雲:“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因此作爲求解脫求往生的行人,對娑婆世界的貪愛,應力求日日淡薄減輕,務使解脫心、往生淨土心越來越深切強烈,則臨終不會因爲親人的哭泣哀號而生貪愛,也不會因爲豐富的家産財物而戀戀難舍,平時能看破,臨終自然會放下自在。凡人臨命終時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該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備,不應貪生怕死。時常思維:現在我這個身體,由叁十六種不淨物所構成,種種痛苦日夜不停地折騰,現在若能舍棄這個臭皮囊,往生淨土,蓮花化身,受無量快樂,見佛聞法,遠離痛苦得到解脫。如脫去臭穢破爛的衣服,換上華麗舒服的新衣,高興都來不及,爲什麼卻憂愁害怕呢?故應放下身心,莫生貪著。如果有疾病,不管輕重,都應思維死亡無常,死期不定,以念佛心、求生淨土心安然等待迎接死亡的到來。
如果臨終産生叁種疑惑心也會成爲往生的障礙,所以應該遣除。所謂“叁疑”慈照宗主在《淨土十門》中說:「念佛人臨命終時,如果有叁種疑慮,便不能往生淨土。第一、疑我生前所造的業非常重,修行的時間太短,恐怕不能往生。第二、疑我雖念彌陀,但現在有心願還未了,以及尚有貪嗔癡愛沒有息滅,恐怕不能往生。第叁、疑我雖然念阿彌陀佛,臨命終時,擔心佛不來接引。有這叁種疑慮就會構成障礙,失掉正念,致使不得往生。所以念佛的人切切要真實谛信佛經,不要生起疑惑。經中說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亂,下至十念都會成功往生,蒙佛接引往生九品蓮花之中,辭別五濁惡世。如果能夠心心不昧,念念無差,則永斷疑情,決定往生無疑。」臨終善惡心念的力量都很強,因此千萬要斷除邪見惡念,再再增上善心正念。古德雲:“一切衆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對敵破陣,一形之力一時用盡,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臨終時,生一念邪見增上惡心,則能傾叁界之福,即入惡道也。”印光大師歸納了臨終叁條要點,大家都應遵守奉行。叁要即:“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第叁,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果能依此叁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淨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法王如意寶說:“《行願品》中的臨欲命終指外氣已斷盡,內氣尚未斷盡之時,此時願蒙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行者面前,放光加持賜予安慰,消除一切障礙,使行者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禅定,安祥愉悅,不經中陰,被佛接迎刹那間化生到極樂世界勝蓮花中,即刻花開見佛,聆聽法音,頓悟無生,成就辯才神通陀羅尼,叁身四智五眼六通等一切功德,得大解脫,獲大自在,盡未來際,遍十方一切刹,任運度化無邊衆生。如果于此時不能往生入中陰境界,見閻羅王受彼審問,經曆中陰種種險境,身心不得自在,往生還是很困難,所以修行者或助念之人,在此時應特別注意,提起正念,力求此時順利往生。”
己一、往生淨土願分二:淨土的殊勝;淨土修法。
庚一、淨土的殊勝
縱觀如來無量教法雖大小偏圓權實頓漸不同,但都可統攝于念佛法門之中。佛陀爲一大事因緣出興世間,無非指點衆生認取自心佛性。所謂種種譬喻言辭,塵說刹說熾燃說都只爲令衆生入佛知見,現前法身常寂光土,此爲究竟目的。所以如來開示出的無量方便都是念佛法門,或直念自心真如佛性,以六度萬行,戒定慧叁學來開發,令其顯明。或雖知自心具有本覺佛性,但須仰仗已覺悟且具有大力量的他佛,以期感應道交,自他不二時,方知十方諸佛與我無別,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恒時不離分寸。因此可說一切法門都是念佛法門,不念自佛,即念他佛,或念自他不二佛。所以藕益大師雲:“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直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印光大師也說:“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禅宗。如時雨之潤物,若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圓滿菩提。九界衆生離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華嚴海衆,盡遵十大願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禅宗真歇了禅師雲:“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機。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淨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能入。”
《華嚴經》中海雲比丘告訴善財童子說:「佛法大海,深廣無邊,但我所知道的只有此念佛叁昧,依此叁昧得見一切諸佛菩薩以及莊嚴清淨的佛刹,令衆生遠離顛倒妄想。」既然一切法門都是念佛,即念法報化叁身佛,那麼也就會往生在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四種淨土之中,所以也可以說一切法門都是淨土法門,這是毫不過分也不誇大的說法。而且末法時代淨土法門在顯宗中可以說是苦海中的慈航,暗夜中的明燈,依此法門,縱然煩惱無明不能斷盡,也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淨土,橫出叁界。不斷煩惱能出叁界,在一般教理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這是世尊徹底悲心流露,爲末法衆生開出的最勝第一方便。《像法決疑經》雲:“本師滅度,正法五百年,持戒得堅固;像法一千年,坐禅得堅固;末法一萬年,念佛得堅固。”又如《大集經》中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文殊菩薩與觀世音菩薩也教誡行人末法時代念佛法門最爲殊勝。《高僧傳》中記載法照大師面見文殊菩薩的請示足…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