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P24

  ..續本文上一頁可證明。大師問:“末法時代的凡夫障垢很深,距離聖者已很遙遠。善知識也漸漸變得陋劣,所以佛性無法開發令其顯現。佛法浩瀚無涯,不知修行什麼法門最爲緊要?唯願大聖慈悲開示斷除我的疑網。”菩薩回答:“你現在修念佛法門,正是時候。一切修行法門,沒有能超過念佛法門。供養叁寶,福慧雙修,這兩種法門,是最直接緊要。爲什麼呢?我在過去的時劫中,由于觀佛故,由于念佛故,由于供養故,現在得到一切種智。所以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禅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由此可知念佛是諸法之王。你應當常念無上法王,勿使停息。”又問:“應當怎樣念呢?”回答說:“此世界的西方國土中,有阿彌陀佛。他的願力不可思議,你應當持念不要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唐朝的慧日法師朝印度,在觀音像前,七天之中斷食磕頭禮拜,志誠祈請,觀音在空中顯現紫金身,長約一丈左右,坐寶蓮花中,右手摩法師頂說:“你打算傳法自利利他,應當勸化人們念佛誦經,發願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到彼國之後,即能見佛與我,得大利益。你應當了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

  淨土念佛法門簡便易行,快捷穩當。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中雲:“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此法門甚深廣大,所以華嚴法身大士也發願往生。《法華》、《寶積》、《大集》、《賢護》、《菩薩念佛叁昧經》、《無量壽經》、《往生論》、《起信論》、《婆沙論》等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龍樹、天親、馬鳴、慧遠、智者、道綽、善導、永明、百丈、天如、憨山、紫柏等曆代祖師再再激勵勸發。

  如《那先經》中所說猶如小石若投水中馬上沈底,雖是大石若放在船上也不會沈底。沒有佛力攝持雖然很輕的業障也會沈于輪回大海,若有佛願力攝持,雖然很重業力猶如大石也不會沈底。百丈禅師雲:“修行以念佛爲穩當。”所以我們應隨佛語,響應曆代祖師的號召,修此簡便易行的穩當法門,念佛求生淨土,圓滿成就普賢無盡大願妙行,盡未來際度化衆生。《往生論》雲:“欲遊戲地獄門者,必生彼土,得無生已,還入生死,救苦衆生,以此因緣,求生淨土。”天如和尚說:「先聖有言:沒有得到不退轉位的菩薩,不得混迹于世俗中度化衆生;未得無生法忍,須要恒常不離親近佛陀,譬如嬰兒常不離母,又如弱羽只能傳枝。」

  《叁昧海經》雲:“所念之佛如出胎獅子王,喻佛果也。能念佛人,如在胎獅子王,喻佛子也。因果雖殊,威神相繼,論其佛也,更何異焉。”念佛之人《無量壽經》中說是“人中芬陀利花,念佛的人是佛的第一弟子。”《阿彌陀經》中說:“聞經受持的人,皆得諸佛護念。”阿彌陀佛化身的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雲:“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庚二、淨土修法分四: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持名念佛。

  辛一、實相念佛

  所謂實相就是諸佛不生不滅、甚深寂滅、遠離戲論分別的現空大雙運的真實面目,實相在經教中有兩種:(一)畢竟空寂的無相實相;(二)遠離戲論的無爲法大光明的顯現實相。雖然說有兩種,但本體不二。所以修行人無論持名、觀像、觀想、參禅、習止觀等,如果能心心不離真如實相,念念安住空寂般若實相,遠離一切虛妄分別,斷除遷流心識,到心行處滅,自心本性彌陀佛,十方諸佛微妙清淨法身,常住真心,性淨明觀,全體顯露,如此才能稱爲實相念佛。百千法門同歸方寸之內,恒沙功德總在心源之中,最上乘的了義法以自心爲根本,以佛知見,觀自心性,清淨覺照,永斷無明,究竟解脫,這是十方如來最勝秘密心地法門,也是禅教律密的共同交點。

  《宗鏡錄》雲:“何等名爲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諸想不生,空寂無性,滅諸覺觀,是名實相念佛。”中峰禅師雲:“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我心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我心。”這就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意義,即十方一切國土唯心所現,叁世諸佛如來不離我心。具如此見解時,不能只執空理,廢舍修行。因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爲分別障垢所蔽無法顯現,所以急須念自心本具彌陀名號,求生唯心淨土之中。正當念佛之時,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且我心也入于西方依正之內。這正是華嚴因陀羅相互映攝之義。離開心無有外境,離開境也無有心,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及阿彌陀佛,本來就是自心,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從來沒離開當下一念。法界遍融遍攝,一念中具無量,雖重重無盡但心體空寂,所以念一尊阿彌陀佛,就能遍念一切諸佛。心就是佛,佛即是心,了知一切境唯心自體,了心即佛,念念不忘,時時相續,沒有佛以外的心念佛,沒有心以外的佛被心所念。雖念念不息,卻是無念,因爲能念空無自性,所念也空無自性,猶如虛空合與虛空,無能合所合,所以即念而離念,終日念而未嘗念;又空性從來不離妙有的顯現,所以在無念之中自念不息。

  萬法皆是如如之性,心佛從來無二無別,雖自性空寂,但光明顯現恒時不滅,就是無量光佛。雖光明不滅,當體自性空寂無生無滅,窮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而不盡,即是無量壽佛。如此本性衆生本具無欠無差,由持名使始覺與本覺融合無二,也就是指子母光明合二爲一。此時衆生與佛無有差殊,煩惱菩提、生死涅槃平等不二,以實相心念實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一念契合實相一念即是佛,念念不離實相,念念是佛。如古德雲:“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飛錫和尚在《念佛寶王叁昧論》中雲:“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此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如此修持境寂心空,心佛一如,念念絕待,念念圓融,圓滿顯發本來空性般若面目,頓時契合靈源妙理,則內外根身器界,一時透脫,此時妙體顯露,親見本來面目,方知西方無量壽,原是主人翁。由此證得叁昧,百千法門一時全修,無量功德圓滿具足,念佛法身,不離此心,成就正覺。雖悟無生忍,仍發願往生安樂國得佛授記,然後圓滿十大願王,分身塵刹,返入娑婆,遊戲地獄叁惡趣中,拔濟衆生苦難,賜予無上安樂。

  淨土法門爲無上圓頓大教、第一方便,非空口亂說,也並非指黃葉爲黃金,哄小孩止哭。淨宗十二祖徹悟夢東禅師雲:“一句彌陀,清淨實相,絕議絕思,難名難狀。一句彌陀圓融法界,觌體全真,交羅無礙。一句彌陀,大圓智鏡,身土影含,重重掩映。一句彌陀空如來藏,萬法未形,一真絕相。一句彌陀,開般若門,十虛萬法,一口平吞。一句彌陀如鏡照鏡,宛轉互含,重疊交映。一句彌陀似空合空,了無痕縫,卻有西東。”十叁祖印光大師雲:“若論其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管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須向這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謂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應道交,正好著力。現在則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果。”《菩薩念佛叁昧經》雲:“正念諸法真如之相,是名念佛。”《大集念佛叁昧經》雲:“當知如是念佛叁昧,則爲總攝一切諸法。”佛在《文殊師利說般若經》中也廣說念實相佛的方法。《大集經》雲:“若人稱念阿彌陀佛,號曰無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所以念實相佛者于無所生之中決定往生。雖往生但不離自心淨土,所以實無所去。即如徹悟禅師雲:“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

  辛二、觀像念佛

  指以標准佛像唐卡,經過開光加持,然後端坐像前,一一詳細觀看,之後閉目逐一觀想,或先觀頂髻或面容,或眉間,或胸中卍字,或蓮花臺,或一時全觀明明清清。

  辛叁、觀想念佛

  按《觀無量壽經》觀想極樂世界依報與正報的清淨莊嚴。《般舟叁昧經》雲:“念西方阿彌陀佛身真金色,叁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一心觀想,心念口稱,念念不絕者。”如贊佛偈雲:“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似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即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如百千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叁千大千世界。于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沙化佛,一一化佛有衆多無數化菩薩作爲眷屬。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持不舍。所以行人觀想自坐寶蓮花中,放清淨光明,處于極樂世界莊嚴寶刹之中,面對阿彌陀佛,一心瞻仰佛身相好光明,祈求加持攝受,行住坐臥觀想自己處于極樂世界之中。由于觀見彼佛,即見十方一切諸佛,所以稱爲念佛叁昧。作如此觀想,稱爲觀一切佛身,由于觀佛身的緣故,也見佛心。佛心即是大慈大悲,以無緣慈,攝受一切衆生。喇拉曲珠仁波切在《極樂願文大疏》中說往生四因即明觀福田、積資淨障、發菩提心、發清淨願。仁波切依經論廣泛宣說抉擇觀想修法極爲殊勝。尤其念佛人于每天晚上臨睡之前,依善導大師開示的竅訣來觀想,能極快獲得感應。觀想自己處于極樂世界,面對阿彌陀佛,祈禱觀想…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