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義慧劍釋 第十二課

  全知麥彭仁波切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第十二課

  下面我們學習《解義慧劍》。前面已經講到了八大功德藏,也叫做八大辯才。 今天講結尾。

  自在富不離,無盡八大藏,

  佛菩薩贊歎,成叁界怙主。

  這個頌詞說,我們通過聞思修行獲得前面講的八種辯才,從那個時候開始時時刻刻都不會離開這八大功德藏。也就是說自在地富有無量無邊的無盡功德的八大法藏。具有這八大辯才的人成爲一切如來的太子或者法子,這種人會受到十方諸佛菩薩、高僧大德以及人、非人異口同聲地贊歎,說他是大德、佛子、持明者、智者等。這種人不但受到諸佛菩薩的贊歎,而且在很快的時間當中會成爲叁界怙主,在天上、地上、地下的整個叁界當中成爲怙主——世間的導師、正等覺、佛陀,獲得這種果位。

  因此我們作爲一個修行人,應該知道獲得八種辯才的方便方法。這種方便方法前兩天也講了,就是依靠四種理和四依進行聞思修行,這樣一定會獲得這種功德。當獲得這種功德的時候 ,就像《華嚴經》裏面所講的一樣:“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會自然而然獲得諸佛菩薩這樣的贊歎。

  大家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並不是很快的時間當中就能獲得所有的八種辯才。但是我們要對這些基本的功德和修行方法一定要認真去做,這樣應該會變成一個很好的修行人。如果成爲這樣的修行人,其實也會受到很多人的贊歎。比如說在座的各位,不管是法師或者很多修行人,從他們各方面的行爲、智慧、利他心等功德方面,大家都是非常隨喜的。表面上看來人與人都是一樣的,但實際上在根機、修證等很多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別。所以我非常希望在座的各位努力。當然現在完全獲得真正的八大功德藏有一定的困難,但是你在修行過程當中最起碼也要當一個比較真實、實在、具有良好的人格人品的修行人,自己的發心和行爲盡量往利他的方向去作。這樣一定會受到衆人的贊歎,如果受到衆人贊歎,那麼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很多諸佛菩薩的贊譽也會自然而然得到的。

  我經常想,我們得不到八辯才的主要一些違緣就是自己的我執——這種特別可怕的無始以來的執著。這種執著對我們的修行包括獲得八種辯才是很大的違緣。所以我們修行要像以前的噶當派的大德們所說的那樣,應該將一切自私自利的心作爲對治的對境來進行修持。

  按照傳承大德的教言,我們特別強烈執著的一些貪心和嗔心的對境,應該說宛如昨晚的夢一樣沒有特別執著的必要。前一段時間有一位佛教徒寫了一首歌,歌詞聽了還算是很好的,歌詞說是:太陽星星挂在天空,月亮倒映水中,童年的夢,遙遠的朦胧,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地方……。我覺得裏面的有些內容很好。的確是這樣,現在世間很多的執著都是童年的一種夢,對這樣的夢我們認爲是實有而去執著的的確確沒有實在的意義。

  可能有些人在沒有學佛之前對有些行爲特別執著。但是這些執著應該說沒有實在的意義。因此大家在修行過程當中一定要對一些無實有的東西不要特別去執著。如果沒有特別去執著而盡心盡力地往利他方向行持,那修持一定會成功的。

  丙叁、宣說如此衡量之果:

  前面已經講了能宣說和所宣說,也就是所量的二谛和能量的二理(二理指的是勝義智慧和世俗智慧)。通過勝義智慧和世俗智慧抉擇二谛,最後獲得的果是什麼呢?每個人應該有一種所獲得的果。

  量因佛陀語,依量成立故,

  量道生定解,見量語谛果。

  這裏所說的堪爲“正量”的是什麼呢?就是佛陀的語言,佛經全部是正量。佛陀的語言堪爲正量通過什麼來成立呢?應該說以現量比量或者世俗量勝義量來成立。

  前面已經講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所有的教典以及一切暫時究竟的語言都是真實語,無有虛妄的語言。這通過什麼能了知呢?應該是以符合實際道理的現量和比量了知,是以量成立的。有人認爲:“佛陀所說的是正量”的說法只是一種傳說,只是一種虛妄的假說。不是這樣的。佛陀是真正的利他者或者他的語言在世間的一切善說當中是最千真萬確的,對此誰也沒辦法破斥。

  陳那論師在《集量論》裏面說:“敬禮定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這個頌詞贊歎了佛陀的利他心以及成爲量士夫等很多的功德。龍猛菩薩說:“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意思是佛陀所說的語言在世間任何語言中應該是第一的,誰也沒辦法比得上。我們如果真正去好好學習有關的經論會知道,在世間稱爲理自在的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已經講了《成量品》,闡述佛陀成爲量士夫之理,尤其是以世俗量對佛陀加以衡量從而成立佛陀的語言成爲正量。人們共稱獲得一地菩薩果位、佛陀親自授記的龍猛菩薩在有關論典中敘述了佛陀所抉擇的勝義谛的甚深道理。通過他的語言和論證,我們知道佛陀完全通達一切空性的法理,除此之外任何一個凡夫人也沒辦法知道這樣甚深的意義。獲得第叁地的無著菩薩在他的有關論典當中,在五道十地的廣大方面教言講得也非常殊勝。通過他的教言我們知道,唯有佛陀才能懂得地道的安立和一切廣大方面的道理,其他任何世間人沒有能通達這一點。

  所以對于龍猛、無著、法稱論師、陳那論師等印度高僧大德們的教言或者藏傳佛教漢傳佛教曆史上高僧大德們的教言,我們如果一一地學習的話,最後應該知道佛陀成爲量士夫的道理,知道佛陀所說的正道全部是正確的,我們修持這樣的道一定會遠離世間的苦海而獲得寂靜涅槃。對這一點,大家從內心當中會生起一個不退轉的信心和定解,這種定解在修行道路上是極爲難得的。

  在座的道友現在一定要對佛陀成爲量士夫和佛教成爲正量這個問題生起定解。不是口頭上說說,而是發自內心的定解。任何世間人來辯駁也不被他轉、不被他所奪的定解要從心坎深處生起。在這個時候你就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佛教徒。到了這個時候就能見到量的果。

  什麼是量的果呢?就是包括天界在內的世間共稱的智者、聲聞、緣覺、現在人們所推崇的科學家、文學家等,以他們所有的智慧來衡量也難以通達的真理完全能現見。在那個時候真的是,世間的一切邪魔外道、一切的邪念分別網也沒辦法摧毀你的見解。

  馬鳴菩薩在150偈的《佛贊偈》裏面說:“世雄真實教,邪宗聞悉驚,魔王懷惱心,人天生深信。”意思就是說世間的雄獅——無等大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真實教言,任何一個邪宗聽到之後都會心生恐懼,包括魔王波旬在內的很多邪見者知道佛教的內容的時候都會心灰意冷;包括天人在內的善緣者聽了之後從內心當中生起歡喜心。所以佛陀的教理任何一種世間真理也無法相比。

  在座的各位對佛教應該像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裏面所講的那樣,並不是口頭上的信心,應該是隨法的信心,而不是隨信心的一種崇拜。隨信心的崇拜也有一種迷信的成分。

  不管是老年人年輕人,通過學習佛的教理之後要完全明白,世間上雖然有很多的出名的人,雖然有很多大家特別崇拜的明星、歌星或者領導、總統,有成千上萬的人都是交口稱贊的人,這種人物是比較多的,在自古以來的曆史上比比皆是、非常多。但是真正遠離一切過患、具足一切功德,尤其是對衆生宣說解脫道的無與倫比的導師就是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爲主的叁世諸佛菩薩。除此之外世間的這些分別念,表面上看來他們也是說得花言巧語,讓無數的衆生被引誘,可以說心不得不轉向于此人。但是實際上如果我們跟著他們、聽他的話有什麼實在的意義呢?真的沒有意義。

  現在我們不管到哪個城市,有無數的人特別喜歡歌星或者明星,其實他們所唱的歌,聽了之後對你的今生來世有什麼?只不過是暫時讓你迷醉而已:“這是多麼好聽啊!這個聲音那麼好啊!”它的價值就是這樣的。但是佛陀的語言不是這樣的,它的價值或者對我們今生來世的利益是不一樣的。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這裏說從根本上生起信心是很重要的。

  乙叁、(末善結尾之義)分二:一、造論方式;二、回向此善。

  丙一、造論方式:

  所見極清淨,大悲臻究竟,

  善逝示道言,我得甘露味,

  願依四道理,四依得品嘗。

  佛陀具足兩方面的功德:所見極爲清淨,在佛陀的智慧面前一切世間的萬物的真相了如指掌,全部見得清清楚楚;對世間沒有通達一切諸法真相的衆生生起周遍的大悲心,大悲心完全得以究竟。

  法稱論師在《釋量論》當中宣說佛的功德的時候主要從兩個方面講,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大悲。在這裏也說,一個是“所見極清淨”,一個是“大悲臻究竟”。凡夫人所見沒有清淨,全是有眼翳的所見,是有遮蔽的。而我們的大悲心,就像前面所講的那樣,是有界限的、有條件的,並沒有周遍一切,而佛陀完全相反。《釋量論》說:由悲故善說,由智而谛說。意思是以智慧完全通達一切諸法的真相,所以佛陀以智慧宣說空性的真谛以及名言的真谛,以悲心宣說了一切衆生如何從苦海當中獲得解脫的最殊勝的方便方法。

  具有智慧和大悲的佛陀爲一切有情開示了深廣法道,佛陀在諸經續中說我已得到這種甘露味,佛陀獲得證悟時候這樣說過:“深寂離戲光明無爲法,猶如甘露法性我已得。”這樣深寂離戲、像甘露一般的法味通過什麼樣的方式獲得呢?應該象前面所講的一樣,依靠四種道理、四種依止的途徑可以獲得。我們在座的道友們應該想一想,這次麥彭仁波切的論典雖然只有一百多個頌詞,但是在這裏給我們講了一個竅訣,這個竅訣是什麼呢?佛陀和高僧大德所證得的猶如甘露般的真正法味,通過四種道理、四種依止的方法、竅訣才能獲得。如果我們沒有這種方法,那除了…

《解義慧劍釋 第十二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