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義慧劍釋 第十二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前世有緣的極個別利根者以外,一般的普通衆生就得不到。所以現在世間當中,很多人修行都是盲修瞎煉,非常可憐。

  分享此甘露,然于此濁世,

  由反其道致,難嘗法妙味,

  見此以淨意,最敬教心著。

  應該說,這樣的醍醐美味--甘露妙法,在各方面條件聚合的時候,每個衆生都可以分享、都可以得到。因爲,每個衆生都具有如來藏,而且佛陀對所有衆生都平等宣說。但是,自己能否真正獲得,還有緣分的差別。比如說,我今天給所有的人(包括電視前面的聽衆和在座的各位)都已經講了麥彭仁波切的甘露教法,但是,是不是每一個人都獲得非常大的收獲呢?不一定。有些人有信心、有善根、有希求心,對他來講,通過這次學習這部論典,就可能使他的終生乃至生生世世都受益匪淺。然而,有個別的人不但生不起信心反而生邪見,也有這種可能。所以,雖然衆生是平等的,佛陀宣說法門的時候也是平等的,但是根據衆生各自的因緣,所獲得的也不相同。

  尤其是現在值遇末法,五濁非常猖狂,在這樣惡劣的時代,雖然佛陀已宣說了如甘露般的妙法,但是很多人都與之背道而馳,並沒有依靠四依和四種正理來希求佛法甘露;既然沒有這樣做,那這種因緣聚合的果就不可能得到,因此很多人很難品嘗到佛法的真理。這一點不僅是我們現在,就是佛陀涅槃不久也有這樣的情況,世親論師在《俱舍論》後面說:世間明目已閉--本師已經示現圓寂,堪爲正法見證人的聖者阿羅漢,像目犍連、舍利子等大多數也已銷聲匿迹、入于寂滅,而沒有見真谛的放肆者卻依靠邪分別來擾亂佛教。

  連世親論師等許許多多稱爲第二大佛陀的高僧大德在世的時候都是這樣,何況現在末法時代,正如佛在《楞嚴經》等有關大乘經典裏面所說那樣,末法時代邪師說法者如恒河沙那樣多。確實是,現在所說符合實際教理的上師也像白天的星星那樣極爲罕見,而說邪道分別的人卻非常多。在這個時候,許許多多人就自然不能品嘗到真正量士夫的佛陀所宣講的二理所成的醍醐美味,也就是說對上面所講的正理根本不能通達,這非常可惜。

  麥彭仁波切見到末法時代的情況之後,心裏面自然而然對這些可憐衆生生起了非常清淨的利益意樂:看到現在這個時代的很多人根本不懂佛陀成爲量士夫以及對佛教的真理必須通過四理、四依來生起正信的道理,作者生起了不可遏製的大悲心。在此基礎上,作者還以對佛法如意寶非常誠摯恭敬的心撰著了《解義慧劍》。麥彭仁波切作《解義慧劍》的心情應該是這樣的:一方面對可憐的衆生生起極爲憐憫之心,另一方面對佛法如意寶生起極爲難得的恭敬、敬仰之情。

  我們這次學習的時候,大家也應該有這樣的心情,對我個人來講的確有難得之心,因爲現在很多人不依法而依人。面對這些道理,我在翻譯的過程中就這樣想:這個論要趕快翻譯出來並早一點講,不敢說它能對所有的人都帶來利益,但對極少數人一定會起一點作用。因爲,現在很多人只依人而不依法,依法的人很少很少,所以真的對這些人生起一種悲憫心。再加上自己對佛法如意寶也有一種恭敬心和難得心,覺得非常珍貴、稀有,以這個心我才作了翻譯。雖然不敢說無有勤作,但也有這樣一種分別念。我想,我們在座的各位也應該以難得心和悲憫心來聽受,以後有因緣又具足條件的時候,還應把這個法寶弘揚到世間當中去。這樣的話,依靠麥彭仁波切這樣殊勝的論典一定會對許許多多的人帶來無窮利益。

  丙二、回向此善:

  願此思所生,無垢慧生理,

  略說之善根,衆成文殊果。

  前面所講的讓人詳詳細細觀察的思所生慧並沒有任何垢染,而一般的世間人著論可能就不是這樣了:有自私自利的心,有名聞利養的心,等等,有各種目的。現在有些人,不管是翻譯也好、寫作也好,雖然有很多很多的書,但都有不同的目標。在短暫的即生當中,有些人爲了搞名聲,有些人爲了搞錢財……。但麥彭仁波切在這裏所宣說的思所生慧當中産生的無垢智慧,即《解義慧劍》所宣說的道理並沒有這方面的過失。

  “略說之善根,衆成文殊果。”“略說”是指本論文字不多,篇幅比較簡短。其實它涵蓋了浩瀚無邊的所有顯宗密宗的經典和續部,雖然表面上看來只有104個頌詞,但它能包括所有的佛陀教法。以此善根願一切衆生都獲得利益--成就文殊師利菩薩的果位。

  不說成就文殊師利的果位,即使聽到文殊菩薩的名號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在講《入行論》的時候也講過,我寫的《五臺山志》當中也講了一些聽到文殊菩薩名號的功德以及念文殊心咒的功德。

  前一段時間網上有一個居士問,說:你講了那麼多文殊菩薩的功德,那所有人都只學文殊法而不學其他的法怎麼辦?這個後果你怎麼負責?後來我說:這個倒不一定,雖然文殊菩薩的功德非常大,但是,因爲衆生的根機不同,也不可能所有衆生都只學文殊法。我還講了一個比喻,比如從世間正規的工廠裏生産出了叁菱車,打叁菱廣告的人也說叁菱車如何如何好,但我們不用擔心所有的人只會買叁菱車。雖然他的廣告也是真實的,車也很好,但有的人就不願意買,他要買另外一種車。同樣的道理,人的根機不相同,有些人對文殊菩薩起信心,有些人對觀音菩薩起信心……。況且我並沒有僅僅贊歎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在內的衆多諸佛菩薩我都在贊歎。衆生的根機不同,即使我們只贊歎一尊佛或一尊佛的名號的功德,那也不用擔心其他佛就沒有所度化的衆生了。在沒有聞思的時候,可能這方面擔心比較多,但我覺得這沒有必要。

  關于麥彭仁波切,我們也知道,很多論典當中都說他就是文殊菩薩的再現,這也是人們共稱的。但在顯現上,他所著的很多論典的結尾經常願衆生獲得文殊菩薩的果位,在頂禮句也經常頂禮本尊文殊菩薩。看過麥彭仁波切的傳記的人都應該知道,他生生世世與文殊菩薩都有與旁人不共的因緣,因此在他老人家所著的論典當中經常贊歎文殊菩薩。我們上師如意寶也是同樣,一個是對文殊菩薩贊歎比較多,回向的時候也經常願衆生獲得文殊菩薩的果位,另外上師如意寶對麥彭仁波切的贊歎也相當多。

  回向的時候,善根回向給衆生,願衆生獲得文殊的果位,是這樣來回向的。

  甲叁、圓滿末義:

  蒙文殊語日,心蓮以信啓,

  溢此善說蜜,願善緣蜂喜。

  其實《解義慧劍》是作者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之後才創作的,他將加持比喻成璀璨的日輪,說自己心的蓮花依靠日輪的璀璨光芒才得以開啓,也就是說自己的心是通過信心來開啓的。因爲沒有陽光,蓮花就不能開啓,同樣像蓮花般的人的心一定要在叁種信心引發下才有證悟的機會。

  如果具足這樣的因緣:一個是文殊菩薩的加持,一個是我們信心的蓮花開啓,那自然而然就可以流露出很多善說,上面所講到的這些善說或善妙語言的蜂蜜或花汁就可以湧現出來。這個時候,願所有的善緣者--前世今生都與大乘佛法具有殊勝因緣的蜜蜂自然而然集聚。

  麥彭仁波切在這裏以形象化的比喻和擬人的手法說明:誰獲得了文殊菩薩的加持,誰就會自然而然開悟心的奧秘或心的本性,那個時候,這個人就能說出許許多多利益衆生的善妙語言。如果你能說出善妙的教理,那有緣弟子就會蜂擁而上,自然而然集聚在你的身邊;在世間,這就像陽光出現的時候蓮花就會開啓,而蓮花開啓的時候花蕊裏面的花汁就會産生,那個時候十方的蜜蜂自然而然就會集聚。

  此比喻說明,我們後學者對文殊菩薩應有虔誠的信心,還要經常祈禱,當這兩種因緣:文殊菩薩和自己的信心具足的時候就會開智慧,開智慧以後就能出口成章。那個時候就不用天天都苦苦背誦,就會像我們上師如意寶那樣:不用背誦,也不用看書,每天都安住修行;但是,一旦講經說法或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承蒙文殊菩薩的加持,智慧全部都會自然而然流露出來。上師如意寶的道歌也講,不用特別勤作,也不用特別苦修,只直視分別念,到時候智慧的伏藏自然而然就會流露出來。到這個時候,利益衆生就沒有任何困難,也沒有必要“你可不可以到我寺院裏面去,我給你講法。”當來一個弟子的時候,他就特別高興,還准備第二天轉*輪;但第二天這個弟子卻跑了,于是非常傷心。這沒有必要,如果你真的已經開啓智慧,而且宣講佛法的善妙因緣也具足,那十方的弟子自然而然就會前來。

  所以我們上師如意寶在世的時候,根本不怕沒有弟子,反而大家都害怕這裏人太多了,這就是文殊菩薩和傳承上師們的加持。但別的一些道場並不是這樣,這包括現在藏地很多寺院,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有的寺院人還算比較多,法師也天天講經說法,但人卻一天少一個,最後弟子也越來越減少。

  對我們在座的有些法師來講,祈禱文殊菩薩非常重要。當然,自己的本尊是哪一個都沒有什麼差別。但我覺得,要使自己的記性以及對善惡的取舍等很多方面的功德得以增上,都離不開智慧本尊文殊菩薩的加持。因此,大家要多念“嗡阿繞巴紮納德”。

  此《解義慧劍》,我本有書寫之意,近日承蒙智者淨意幢(拉色丹畢嘉村)勸請,于護地年叁月二十九一日內,文殊歡喜(麥彭仁波切)撰寫,願吉祥!共有一百零四頌,善哉!

  我經常這樣想,麥彭仁波切都承認他是智者的話,那這個人就很了不起。雖然在麥彭仁波切傳記當中,拉色丹畢嘉村並不是特別大的弟子,但麥彭仁波切承認他爲智者的話,那他一定非常了不起。這是《解義慧劍論釋

  普照佛教之日》的作者。

  作者在《解義慧劍論釋

  普照佛教之日》中說,本來麥彭仁波切早就有爲利益衆生而寫這部論典的意圖和打算,後因我等恭敬祈請(智者自己造論的因緣是:遵文殊上師之吩附--于此理寫一略釋),麥彭仁波切才給我們作了這部論典。“一日內”,我們背誦要花多少時間?而麥彭仁波切寫這部論典是在一日當中完成的。

  《解義慧劍》全部給大家講完了,我心裏很高興,因爲,這部論典雖然表面上看來只有一百零四個頌詞,但實際上它是一切欲品嘗佛教深廣教法甘露之人不可或缺的智慧之光。同時希望你們以後經常看一下,裏面講的道理不要忘,這對大家的今生來世都會有非常大的利益,因爲麥彭仁波切這個教言相當殊勝,這一點很多道友都應該有所了解,我在這裏不廣說。

  總而言之,這次所講的法已經圓滿,以此功德祈願十方一切高僧大德長久住世、佛法越來越興盛,也爲天下無邊的一切衆生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利益而念誦回向偈。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解義慧劍釋 第十二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