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前世有缘的极个别利根者以外,一般的普通众生就得不到。所以现在世间当中,很多人修行都是盲修瞎炼,非常可怜。
分享此甘露,然于此浊世,
由反其道致,难尝法妙味,
见此以净意,最敬教心著。
应该说,这样的醍醐美味--甘露妙法,在各方面条件聚合的时候,每个众生都可以分享、都可以得到。因为,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而且佛陀对所有众生都平等宣说。但是,自己能否真正获得,还有缘分的差别。比如说,我今天给所有的人(包括电视前面的听众和在座的各位)都已经讲了麦彭仁波切的甘露教法,但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获得非常大的收获呢?不一定。有些人有信心、有善根、有希求心,对他来讲,通过这次学习这部论典,就可能使他的终生乃至生生世世都受益匪浅。然而,有个别的人不但生不起信心反而生邪见,也有这种可能。所以,虽然众生是平等的,佛陀宣说法门的时候也是平等的,但是根据众生各自的因缘,所获得的也不相同。
尤其是现在值遇末法,五浊非常猖狂,在这样恶劣的时代,虽然佛陀已宣说了如甘露般的妙法,但是很多人都与之背道而驰,并没有依靠四依和四种正理来希求佛法甘露;既然没有这样做,那这种因缘聚合的果就不可能得到,因此很多人很难品尝到佛法的真理。这一点不仅是我们现在,就是佛陀涅槃不久也有这样的情况,世亲论师在《俱舍论》后面说:世间明目已闭--本师已经示现圆寂,堪为正法见证人的圣者阿罗汉,像目犍连、舍利子等大多数也已销声匿迹、入于寂灭,而没有见真谛的放肆者却依靠邪分别来扰乱佛教。
连世亲论师等许许多多称为第二大佛陀的高僧大德在世的时候都是这样,何况现在末法时代,正如佛在《楞严经》等有关大乘经典里面所说那样,末法时代邪师说法者如恒河沙那样多。确实是,现在所说符合实际教理的上师也像白天的星星那样极为罕见,而说邪道分别的人却非常多。在这个时候,许许多多人就自然不能品尝到真正量士夫的佛陀所宣讲的二理所成的醍醐美味,也就是说对上面所讲的正理根本不能通达,这非常可惜。
麦彭仁波切见到末法时代的情况之后,心里面自然而然对这些可怜众生生起了非常清净的利益意乐:看到现在这个时代的很多人根本不懂佛陀成为量士夫以及对佛教的真理必须通过四理、四依来生起正信的道理,作者生起了不可遏制的大悲心。在此基础上,作者还以对佛法如意宝非常诚挚恭敬的心撰著了《解义慧剑》。麦彭仁波切作《解义慧剑》的心情应该是这样的:一方面对可怜的众生生起极为怜悯之心,另一方面对佛法如意宝生起极为难得的恭敬、敬仰之情。
我们这次学习的时候,大家也应该有这样的心情,对我个人来讲的确有难得之心,因为现在很多人不依法而依人。面对这些道理,我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这样想:这个论要赶快翻译出来并早一点讲,不敢说它能对所有的人都带来利益,但对极少数人一定会起一点作用。因为,现在很多人只依人而不依法,依法的人很少很少,所以真的对这些人生起一种悲悯心。再加上自己对佛法如意宝也有一种恭敬心和难得心,觉得非常珍贵、稀有,以这个心我才作了翻译。虽然不敢说无有勤作,但也有这样一种分别念。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也应该以难得心和悲悯心来听受,以后有因缘又具足条件的时候,还应把这个法宝弘扬到世间当中去。这样的话,依靠麦彭仁波切这样殊胜的论典一定会对许许多多的人带来无穷利益。
丙二、回向此善:
愿此思所生,无垢慧生理,
略说之善根,众成文殊果。
前面所讲的让人详详细细观察的思所生慧并没有任何垢染,而一般的世间人著论可能就不是这样了:有自私自利的心,有名闻利养的心,等等,有各种目的。现在有些人,不管是翻译也好、写作也好,虽然有很多很多的书,但都有不同的目标。在短暂的即生当中,有些人为了搞名声,有些人为了搞钱财……。但麦彭仁波切在这里所宣说的思所生慧当中产生的无垢智慧,即《解义慧剑》所宣说的道理并没有这方面的过失。
“略说之善根,众成文殊果。”“略说”是指本论文字不多,篇幅比较简短。其实它涵盖了浩瀚无边的所有显宗密宗的经典和续部,虽然表面上看来只有104个颂词,但它能包括所有的佛陀教法。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都获得利益--成就文殊师利菩萨的果位。
不说成就文殊师利的果位,即使听到文殊菩萨的名号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我在讲《入行论》的时候也讲过,我写的《五台山志》当中也讲了一些听到文殊菩萨名号的功德以及念文殊心咒的功德。
前一段时间网上有一个居士问,说:你讲了那么多文殊菩萨的功德,那所有人都只学文殊法而不学其他的法怎么办?这个后果你怎么负责?后来我说:这个倒不一定,虽然文殊菩萨的功德非常大,但是,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也不可能所有众生都只学文殊法。我还讲了一个比喻,比如从世间正规的工厂里生产出了三菱车,打三菱广告的人也说三菱车如何如何好,但我们不用担心所有的人只会买三菱车。虽然他的广告也是真实的,车也很好,但有的人就不愿意买,他要买另外一种车。同样的道理,人的根机不相同,有些人对文殊菩萨起信心,有些人对观音菩萨起信心……。况且我并没有仅仅赞叹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在内的众多诸佛菩萨我都在赞叹。众生的根机不同,即使我们只赞叹一尊佛或一尊佛的名号的功德,那也不用担心其他佛就没有所度化的众生了。在没有闻思的时候,可能这方面担心比较多,但我觉得这没有必要。
关于麦彭仁波切,我们也知道,很多论典当中都说他就是文殊菩萨的再现,这也是人们共称的。但在显现上,他所著的很多论典的结尾经常愿众生获得文殊菩萨的果位,在顶礼句也经常顶礼本尊文殊菩萨。看过麦彭仁波切的传记的人都应该知道,他生生世世与文殊菩萨都有与旁人不共的因缘,因此在他老人家所著的论典当中经常赞叹文殊菩萨。我们上师如意宝也是同样,一个是对文殊菩萨赞叹比较多,回向的时候也经常愿众生获得文殊菩萨的果位,另外上师如意宝对麦彭仁波切的赞叹也相当多。
回向的时候,善根回向给众生,愿众生获得文殊的果位,是这样来回向的。
甲三、圆满末义:
蒙文殊语日,心莲以信启,
溢此善说蜜,愿善缘蜂喜。
其实《解义慧剑》是作者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之后才创作的,他将加持比喻成璀璨的日轮,说自己心的莲花依靠日轮的璀璨光芒才得以开启,也就是说自己的心是通过信心来开启的。因为没有阳光,莲花就不能开启,同样像莲花般的人的心一定要在三种信心引发下才有证悟的机会。
如果具足这样的因缘:一个是文殊菩萨的加持,一个是我们信心的莲花开启,那自然而然就可以流露出很多善说,上面所讲到的这些善说或善妙语言的蜂蜜或花汁就可以涌现出来。这个时候,愿所有的善缘者--前世今生都与大乘佛法具有殊胜因缘的蜜蜂自然而然集聚。
麦彭仁波切在这里以形象化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说明:谁获得了文殊菩萨的加持,谁就会自然而然开悟心的奥秘或心的本性,那个时候,这个人就能说出许许多多利益众生的善妙语言。如果你能说出善妙的教理,那有缘弟子就会蜂拥而上,自然而然集聚在你的身边;在世间,这就像阳光出现的时候莲花就会开启,而莲花开启的时候花蕊里面的花汁就会产生,那个时候十方的蜜蜂自然而然就会集聚。
此比喻说明,我们后学者对文殊菩萨应有虔诚的信心,还要经常祈祷,当这两种因缘:文殊菩萨和自己的信心具足的时候就会开智慧,开智慧以后就能出口成章。那个时候就不用天天都苦苦背诵,就会像我们上师如意宝那样:不用背诵,也不用看书,每天都安住修行;但是,一旦讲经说法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承蒙文殊菩萨的加持,智慧全部都会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上师如意宝的道歌也讲,不用特别勤作,也不用特别苦修,只直视分别念,到时候智慧的伏藏自然而然就会流露出来。到这个时候,利益众生就没有任何困难,也没有必要“你可不可以到我寺院里面去,我给你讲法。”当来一个弟子的时候,他就特别高兴,还准备第二天转*轮;但第二天这个弟子却跑了,于是非常伤心。这没有必要,如果你真的已经开启智慧,而且宣讲佛法的善妙因缘也具足,那十方的弟子自然而然就会前来。
所以我们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根本不怕没有弟子,反而大家都害怕这里人太多了,这就是文殊菩萨和传承上师们的加持。但别的一些道场并不是这样,这包括现在藏地很多寺院,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有的寺院人还算比较多,法师也天天讲经说法,但人却一天少一个,最后弟子也越来越减少。
对我们在座的有些法师来讲,祈祷文殊菩萨非常重要。当然,自己的本尊是哪一个都没有什么差别。但我觉得,要使自己的记性以及对善恶的取舍等很多方面的功德得以增上,都离不开智慧本尊文殊菩萨的加持。因此,大家要多念“嗡阿绕巴扎纳德”。
此《解义慧剑》,我本有书写之意,近日承蒙智者净意幢(拉色丹毕嘉村)劝请,于护地年三月二十九一日内,文殊欢喜(麦彭仁波切)撰写,愿吉祥!共有一百零四颂,善哉!
我经常这样想,麦彭仁波切都承认他是智者的话,那这个人就很了不起。虽然在麦彭仁波切传记当中,拉色丹毕嘉村并不是特别大的弟子,但麦彭仁波切承认他为智者的话,那他一定非常了不起。这是《解义慧剑论释
普照佛教之日》的作者。
作者在《解义慧剑论释
普照佛教之日》中说,本来麦彭仁波切早就有为利益众生而写这部论典的意图和打算,后因我等恭敬祈请(智者自己造论的因缘是:遵文殊上师之吩附--于此理写一略释),麦彭仁波切才给我们作了这部论典。“一日内”,我们背诵要花多少时间?而麦彭仁波切写这部论典是在一日当中完成的。
《解义慧剑》全部给大家讲完了,我心里很高兴,因为,这部论典虽然表面上看来只有一百零四个颂词,但实际上它是一切欲品尝佛教深广教法甘露之人不可或缺的智慧之光。同时希望你们以后经常看一下,里面讲的道理不要忘,这对大家的今生来世都会有非常大的利益,因为麦彭仁波切这个教言相当殊胜,这一点很多道友都应该有所了解,我在这里不广说。
总而言之,这次所讲的法已经圆满,以此功德祈愿十方一切高僧大德长久住世、佛法越来越兴盛,也为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而念诵回向偈。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解义慧剑释 第十二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