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所以現在也沒有什麼可解釋的,他可能也有這種感覺吧!
這裏是說,像我們前面所分析的那樣,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當中有佛陀親自授記的龍猛菩薩和無著菩薩,他們的教法歸納诠釋了釋迦牟尼佛的八萬四千法門,對這樣的深派和廣派(也就是中觀宗和唯識宗)的教義,我們應該精進聞思。聞思可以開智慧,沒有聞思的話,那什麼叫做中觀、什麼叫做唯識,一竅不通。有些人現在根本不懂佛法,但卻故意誹謗,這種現象非常可憐,所以最好還是花一定時間去研究、分析、探討,這非常有必要。
如果我們先對深廣法門進行聞思,在打開思路和智慧之後,一定能見到這樣的妙道——釋迦牟尼佛爲主的十方叁世諸佛和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等諸大菩薩,以及印度的龍猛菩薩、無著菩薩爲主的六大莊嚴、二大殊勝,還有兩大希有論師等等,他們這些聖者的教言。具有廣大智慧的這些聖者的教言就是我們所由經的殊勝妙道,這種妙道基也安樂、道也安樂、果也安樂。可以說是樂乘、樂入、樂徑的妙道,非常安樂無有痛苦,是這樣一個殊勝道。這樣的殊勝道是什麼呢?就是剛才所講的顯宗裏面的深廣二派,以及密宗內續和外續的所有教言。
因此我們對顯宗密宗的這些教言一定要有信心,一定要勤奮地學習。沒有勤奮學習的話,恐怕:現在末法時代的人根機比較差、智慧比較鈍,隨隨便便就想通達、開悟,確實有一定的困難。
在座的人,有些遇到佛法很早,這還是很榮幸,但不知道你們心裏有沒有這種感覺,我是這樣的:真的,今生當中能遇到這樣的佛法和上師,還是覺得福報非常大。否則,芸芸衆生都應該有這樣好的機會了,也不應該邪知邪見滿天下。
在現在這樣的社會當中,不要說真正的顯宗密宗,就是世間的正道,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孔孟之道,這一點能學習的人也非常罕見、非常希少。看看現在的很多人,受東西方垃圾文化的沖擊,連世間基本的人規都沒有,這樣的人越來越多。
在這樣非常複雜、非常混亂的環境、時代當中,我們遇到了像昙花那樣難以現世的佛法精華如意寶,這確實不容易。不但遇到了這樣的佛法,而且自己還有信心,盡管有些人有出家的因緣,有些人沒有出家的因緣,但都有聞思修行的意樂和緣分,我覺得這非常難得。我們現在對這樣的顯宗、密宗的法要很幸運地獲得了,難得的如意寶已經獲得,但這絕對不是平白無故、輕而易舉的事,這種機會實在非常難得。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確實,如果你再失去的話,永遠也不會恢複,因此大家千萬千萬不要空空地過去了。意思就是說,你既然遇到了這麼殊勝的妙法,你就不要再放棄了,不要整天都是懈怠、整天都是做一些無意義的事。衆生的根機不相同,有些人很可憐,該學習的這些甚深佛法他不去學習,不該學習的世間法,比如說上網等非常糟糕的垃圾學問,他卻興致勃勃很有興趣,這就是業力現前,真的是業力現前。
所以在現在這樣的時代當中,大家千萬千萬不要空過,麥彭仁波切也說:“莫令空無果。”如果大家沒有享受到佛教的甘露美味,來到這個世界隨隨便便就過去了,那真的非常可惜。智悲光尊者很形象地說了一些惡人的修行狀況,有些惡人剛開始的時候就像野牛一樣,根本不趨入真正的佛教;到了中間的時候對聞思非常憎恨,沒有興趣,每天都不斷忙碌、奔波于希求世間法;最後這些人隨著惡友業際顛倒,以前是修行人後來卻變成非修行人,這種人就像處于密林中的野人一樣,處境非常可憐。現在世間邪知邪見的人非常多,雖然表面上看來,這是大學生、這是……有一定的學問,但只是造惡業特別擅長,造善業一點興趣和意樂都沒有。這種人在我們的周圍或附近相當多,我們千萬不要變成這樣,人生過得很快啊!
有時候這樣想,就像我們前面所做的分析那樣,人早一點死也好,因爲現在已經皈依佛門,對佛有虔誠的信心,在這樣的狀態中死去一點都不可惜;如果最後業際顛倒、生邪見、誹謗因果,在那個時候死,真的非常可惜。所以我們大家,千萬千萬,再遇到怎麼大的困難也不要舍棄佛法如意寶,這是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的誓言,自己總要這樣想,因爲我們人心裏的力量和作用相當強。自己還是應默默地在諸佛菩薩面前好好地合掌發願,我都經常這樣,雖然在很多人面前的時候比較散亂,比如在課堂上,但是在自己靜下心來的時候,早上起來也是這樣的,晚上睡覺也是這樣的,就默默地祈禱:但願我生生世世不離開上師叁寶,但願我生生世世不離開出離心、菩提心和無上大圓滿的殊勝境界。我們時時都如是發願、如是祈禱的話,逐漸逐漸我們的心就會轉變,因爲它畢竟是有爲法。以前雖然很剛強難化,但逐漸逐漸會柔和、調柔,最後也會有一些新的境界出現,這一點我想每一個人都可以開發。
具此四種理,具備妙慧光,
不隨他轉智,定生四法依。
不具如此慧,如盲依盲人,
爲名句易了,四依成顛倒。
《解義慧劍》真的非常好!不過我都是:不管看什麼法、講什麼法,雖然自己學得不好、講得不好,但是信心是有的,對每個法的信心還是很強。
我們前面已經講了佛法美味非常難得,但是這樣的佛法如意寶的美味,如果沒有一定的正理、智慧,可能也享受不了;這就像世間的財富雖然比較多,但是沒有福報的人賺錢也不容易。怎樣才能真正享受佛教的美味呢?我們必須要具足前面所講的四種正理:作用理、觀待理、法爾理和證成理。以這四種正理來進行觀察的時候,對名言的法和勝義的法一定會了解。
現在很多人沒有聞思不懂佛教,我有時候看見一些寺院只是供佛、拜佛,只有一個早晚課,沒有學習佛法,覺得……。當然念誦佛教的經文有功德、有加持,這沒有什麼說的,但是我們的心裏真正生起:啊,佛法如意寶真的了不起!這樣的定解恐怕很難生起。所以就像我們前面所講的那樣,我們一定要通過四種正理的途徑來充實相續,這樣自己就會具有分清世俗谛和勝義谛的智慧光芒。如果我們一點智慧也沒有,恐怕將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修得圓滿也會有一定的困難。
我看到外面的有些人,雖然出家或受居士戒已經多年了,但是佛教的基本道理還不懂,整天都是造業,這是不合理的。通過四種正理,我們的相續完全會被佛法的智慧所吸引,然後無論依靠什麼樣的外緣也不會被它轉。《中觀莊嚴論》裏面說“不隨他轉”,不隨著外面轉,遇到什麼樣的逆境,你的智慧也不會有任何動搖。
現在我都這樣想,我們在座的各位,可能是待的時間比較長,或者說聞思的時間比較長,雖然我們沒有很明顯的天眼通等境界,但是一般的逆境、外緣卻不能讓我們轉變。
我剛來學院不久就回了一次家鄉,當時聞思不是很多,有一位領導與我一晚上都辯論,雖然他不承認佛法,但是因爲我學了一點因明和中觀的道理,在理解方面確實超勝,憑道理講完全能辯服。但那個人卻很生氣,一直說絕對不是、絕對是假的,他一直這樣說,除此之外什麼理由都說不出來。雖然在讀中學的時候我們耍得比較好,但是我們的見解完全不相同。他說毛澤東很好、佛教是假的,信心沒有、因果沒有,他一直這樣說,後來我們就開始辯論。剛開始我們談得很好,最後就不行了,一晚上都辯,早上的時候他叫我吃飯,我心裏不舒服,我說不吃了,就離開了。我當時也這樣想,如果我沒有學因明、中觀的話,可能會很危險。因爲,一方面我們關系也比較好,人關系好的時候就很容易被對方吸引;另一方面他當時的口氣也很堅定,因果如何不存在……反正說了一些相似道理,所以很有可能轉變。
所以,我們以四種正理獲得不可改變的智慧的話,就不容易被外緣轉變,由此也能對四依産生殊勝的定解。所謂四依大家都知道,其一是不依人依法。“啊,這是某某上師啊!他好胖哦,好好看哪!聽說這是法王、聽說是堪布,很了不起啊!”只是一個名聲,如果這個人的境界中沒有真正的佛法的話,那就是依人不依法。現在末法時代這種現象特別多,尤其是大城市裏面,依法的人很少很少,依人的人相當多。“因爲這是我的上師,因爲這是什麼什麼寺院的,所以了不起啊!”但具體他有沒有這種功德誰也不觀察,按理來講應該不依人要依法。
法裏面有些是詞句非常好,有些是意義非常好,但我們應該不依句,應依意義。像詩詞、戲劇,雖然佛法中爲了吸引衆生也有一些,但是這些詞句並不重要,意義很重要。就像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出離心、菩提心,這些方面的意義很重要。
當然意義方面也有兩種,有一種意義是了義的,是最究竟的意義;有一種意義是不了義的。衆生的根機不同,佛陀也暫時宣說了一些不了義、不究竟的法要,我們要選擇最究竟的了義法。
而了義法也有一些是心識境界,也有一些是智慧境界。心識境界的就像《俱舍論》和《對法經》裏面所講的法,如柱子的本體是無常等,暫時來講我們心識完全也能領悟得到,但這也不是最究竟的了義。最究竟的了義是什麼呢?就是諸佛菩薩的境界——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或者說等淨無二的實相,這些都是智慧的境界。我們現在畢竟是凡夫人,不依靠心識是不可能的,但是最後要選擇智慧的行境。這叫第四依,也就是第四種依靠。
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通過四種正理在自相續中生起智慧的光芒,具有智慧光芒的話,就不容易被他人轉,在那個時候也就能次第生起四種依法。否則,“不具如此慧,如盲依盲人。”如果沒有具足不隨他轉的智慧,那這個人就很危險,就像盲人依靠盲人一樣,很可能墮入懸崖當中,處境相當可怕。所以,如果我們自己不具足上面所講的四種正理的話,那就可能人雲亦雲,就像薩迦班智達所說的那樣:智者自觀察,愚者隨聲奔。愚者的話,他沒有什麼正理,聽說這個上師很好,他就跑到這個上師那裏去;聽說那個上師不好,是假上師,馬上就開始誹謗;聽說這邊來了一位真上師,又跟著往這邊來。
我去廣州的時候有一個居士這樣給我說:不知道、不知道,有些說這個上師很好、很好,當我們去哪裏依止兩叁天以後,有好多居士說這個上師不好、不好、不好,那個上師很好、很好;當我們又跟著這個上師叁四天以後,別人又說這個上師不好、不好、不好,那個上師很好、很好。我們現在不知道怎麼抉擇,上師非常多,好的人也很多,不好的人也很多;看我現在應該怎樣抉擇,你給我開示、開示。但這樣的開示也很困難,如果自己有一點智慧,不管誰說別人好、誰說別人不好,就只按照經典和論典裏面的要求抉擇。
現在有些人因爲這個人名聲很高而去依止,這種是依人不依法。有些喜歡優美的詞句,如華麗的詩文,或者是美妙動聽的歌曲,很多人喜歡這些,就聽一點歌曲,等等,根本不修行。這些是依句不依義。義有容易通達的不了義的法和心識對境,以及不容易通達的最了義的法和智慧對境,可是我們很多人不依智慧對境、也不依了義的法,而依靠不了義的法和心識對境的法,這些都是不合理的。如果我們這樣下去,那就有四依顛倒的過失。四依不應該顛倒的道理,下文還會進行闡述。
真的,《解義慧劍》雖然文字不多只有一百多個頌詞,但裏面的教言卻非常深。很早的時候我都有這種想法,如果給大家傳了這個法,那肯定有很多人會從中獲得非常殊勝的利益。但光是在課堂上講一下肯定不行,我希望你們把科判、頌詞和講義叁者結合起來,在沒有其他事情的時候,科判應該一個一個地分析:勝義谛是哪些?世俗谛是哪些?勝義谛裏面,真勝義谛、假勝義谛是怎麼樣分的?世俗谛當中,真世俗谛和假世俗谛是怎麼樣分的?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什麼?這樣慢慢分析之後,我們的心逐漸逐漸會被其智慧所吸引,然後,不要說世間的這些邪魔外道,就是世間最高、最強、最頂峰的科學理念,也不會搶奪我們的信心和智慧。這樣的話,我們的信心和智慧就會很堅固、很堅實。在這個基礎上繼續修持的話,那佛法的奧義我們就會通達。否則,恐怕:有些人雖然表面上學一點,但是實際的收益卻不一定很大,因此大家一定要對這樣殊勝的論典認認真真地學習,這就是我們的福份。
我始終覺得我們人身難得,但是遇到這些佛法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什麼感覺,我覺得真正智慧當中流露出來的最了義、最殊勝的這些法,我們有幸相逢、有幸修行,這就是大家的福份。這樣殊勝的機會大家不要失去,每個人都應該再叁思維,切切要關心自己的今生來世,又要想到衆生的利樂和痛苦;這樣以後,我想我們的修行會成功的。否則,學的人多,成的人少,這就是末法時代的弊病和普遍現象。
因此大家始終都要祈禱上師叁寶,並多思維這樣的妙法。學到一點點的法都要出離輪回、利益衆生,這兩個環節不要離開,這樣之後我們的修行就有實義,真的哪怕你在這個世間住一年,甚至住一天,也有一定的意義。如果你沒有這樣,一直跟世間的人一樣,整天都是混,過這樣的生活,那就沒有實義。那天有一個人說,你的同學裏面混的最好的是不是那個人?我說我的同學全部是天天混日子哪!你不要這樣侮辱我們。他認爲我的同學全部是混時間,其實也是,世間人真的就是混時間:得過且過,就是這樣的。我想我們大家也不要整天都是混時間,中午吃什麼?下午吃什麼?除了叁頓飯以外什麼都不考慮,就不合理。不要把思維全部都放在吃飯方面,一定要想到我怎樣利益衆生,我怎樣這一輩子修行圓滿成功。大家好好地祈禱!
<待續>
《解義慧劍釋 第七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