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麥彭仁波切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第二課
前面因果體叁理中,作用理和觀待理的定義已經講完了,大家都清楚,作用理是依靠因的作用産生果,觀待理是任何一個果都依靠或觀待它的因而産生。這兩個道理非常重要,今天繼續講“彼之必要”,也就是說,要明白這樣的理在世間中有什麼樣的作用和意義。
壬二、彼之必要:
故知因與果,處及非處理,
行止諸作爲,宗派工巧等,
皆源彼根本,是故彼者攝,
世間之學問,出世之學處。
這兩頌宣說了作用理和觀待理的重要意義。大家都知道,世間萬事萬物有處和非處兩種關系:所謂“處”,就是如是因定能産生如是果、如是果定觀待如是因,比如布施、持戒等善因會産生財富、善趣等樂果,多病、夫妻不和等苦果皆因以前殺害衆生、邪淫等惡業所致,這些是容有的、合理的,叫做“處”。所謂“非處”,即指善業産生苦果、惡業産生安樂,安樂之因是惡業、痛苦之因是善業等是非黑白顛倒的情況。用比喻來說明,稻的種子産生稻的果、青稞的種子産生青稞的果,這是合理的,叫“處”;麥子或稻子觀待青稞的種子産生,就不容有,是不可能的現象,叫“非處”。
如果人們深深認識到因果之間處和非處的關系,那就會明白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農民認爲,春天在這個地方種莊稼,秋天就一定會獲得收成,所以他願意播種。工人認爲,這裏做工能賺錢,那裏做工不能賺錢,于是他就選擇在這裏做工;如果他認爲不但賺不到錢反而有生命危險,那他就絕對不會做。遺憾的是,雖然本師釋迦牟尼佛宣講了善惡果報如影隨形的道理,但世人卻因愚癡蒙蔽而根本不知取舍,從而感受難忍的苦果,所以大家務必先要了知善惡之間處與非處的關系。
《中觀莊嚴論》雲:“未觀察似喜,依自前前因,如是而出生,後後之果也。”在解釋這個頌詞的時候,麥彭仁波切講了四種理,即本論著重宣講的作用理、觀待理、法爾理與證成理。作用理和觀待理是從因和果方面來安立的,法爾理是從一切諸法的本體的角度安立的,證成理是說這樣的道理要依靠現量和比量來證成(明顯的部分依靠現量證成,隱蔽的部分依靠比量證成),其實現量和比量歸根結底還是包括在法爾理當中,不僅如此,一切理的落腳點就是法爾理。只要歸入法爾理中,就無需再建立其他的合理性,就像火爲熱性的理由無可言說一樣。
要想通達這樣的道理,就必須好好聞思,明白這四種理對我們修學來講非常重要。大家在學院聞思了這麼多年,所以對最根本、最要義的問題一定要通達。這樣之後我們就會明白,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佛法,的的確確有不共特點,這是世間任何一位學者或智者都沒辦法挖掘出來的真理。因此大家在聞思的過程中,對最根本的問題一定要掌握。
記得這四種理在榮索班智達的《入大乘論》中這樣講過:觀待因、果、本體、正理,分別宣說了作用理、觀待理、法爾理和證成理。爲什麼要這樣講呢?因爲衆生相續當中對因、果、本體以及正理有懷疑,爲了斷除這四種懷疑就宣說了四種理。比如,我們對火的本體是不是熱的、柱子的本體是不是無常的有懷疑,于是就宣說了法爾理;如果我們對造善業會不會産生安樂果方面有懷疑,那就需要宣說作用理;如果我們對衆生的痛苦、快樂到底是不是由惡業和善業所感召的有懷疑,就需要宣說觀待理;如果認爲這樣的因果道理還需要真正的正理來說明,也就是說在邏輯方面産生懷疑,那就需要宣說證成理。
我學《入大乘論》已經十七八年了,當時上師如意寶宣講這四種理的時候,我對佛教的正理初步有了深刻的認識,到現在爲止也一直難以忘懷。因爲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對它很有興趣、也很有收獲,那無論過了多少年也不會忘記。昨天我遇到一位二十多年前的同學,他對當時一位同學特殊形狀的牛皮糌粑口袋,依然記憶猶新。我問了很多同學,他們都說:“知道、知道,他的口袋就是這樣的。”可能因爲當時生活比較艱苦的原因吧,二十多年後每一位同學都還記得那稀有的食物來源,誰也忘不了。當然我是在說,我對《入大乘論》所宣說的四種道理很有興趣、也很有信心。
前年講《中觀莊嚴論》的時候我也說過,這四種理對我們有很大的意義,尤其是在現在各種思想錯綜複雜的時代,遇到了真正的正理,對我們一生乃至生生世世都有非常大的利益,至少也能在阿賴耶上種下非常殊勝的種子。如果大家真正通達麥彭仁波切所說的這些道理,對本師釋迦牟尼佛就一定會生起真正的信心。這種信心並不是依靠暫時的因緣或暫時的感動而産生,應該說是發自內心深處、遇到什麼樣的違緣也不會被摧毀的正信。這就是一切修行人都需要達到的境界。
這裏已經講了,因果之間的處和非處分別是容有和不容有。知道這一點之後,我們就會知道世間的醫學、工巧學還有宗派等皆源于此。比如,一位精通世間工巧學的木匠,他知道通過手藝這樣做會有效果或能賺錢,他就會這樣去做;如果沒有效果或不能賺錢,他就不會這樣做。世間的醫學也是如此,如果病人通過開刀會康複,那他願意付出代價;如果覺得醫生的醫術不高或開刀不會有利益,他就不會選擇開刀。不僅是工巧學和醫學,世間任何一種知識,都是依靠處和非處來安立的。拿宗派來說,如果大家都能知道釋迦牟尼佛的宗派不僅對今生有利,而且對來世乃至生生世世都有利益,那都願意去學;如果大家都能知道學習外道對自己和他人並沒有實在意義,那誰也不願意去學。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作用理和觀待理完全涵攝世出世間一切學問,因爲包羅萬象、各種各樣的知識,以“因果”二字皆可統攝。在世間,任何一位理論家都會這樣,如果研究這個項目會有成果,那他會繼續深入;如果覺得沒有成果,就不會繼續研究下去。以戒定慧叁學爲主的出世間佛法也是如此,如果按照佛陀教言一心安住可得成就,那我願意坐禅、願意修學智慧……如果這些都沒有效果,那不會再這樣下去。所以,真正想搞懂世出世間處和非處的道友,務必要搞明白前面兩種理。
佛陀在有關教言中也說,善因中不會産生不悅意的果,惡因中不會産生悅意的果。善業産生苦果、惡業産生樂果,這是非處,是不合理的;善業産生快樂、惡業産生痛苦,這是處,是合理的。然而,世間個別邪見比較重的人總是懷疑:“爲什麼今天我殺生,將來就要受報應——短命?這不合理。”當然,如果你對青稞種子産生青稞苗芽等世間任何一種因果都能全部推翻的話,那就另當別論;如果你不能推翻,那就務必清楚:這就是因果關系,這是誰也沒辦法推翻的事實。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這些道理。
還有,很多邪知邪見比較重的人認爲,聽說磕大頭、轉經輪有功德,但有功德的理由卻說不出來。其實不用說理由,因和果的關系就是這樣。爲什麼呢?法爾如是。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說,四種道理歸根結底就是法爾理,就像火爲熱性的理由無可言說也不可否認一樣,這樣的道理誰也沒辦法推翻。上師如意寶也經常講,如果是懂佛教正理的人,那他對這些道理就不會産生任何懷疑,即使産生一些懷疑,通過聞思也會消除。所以在與很多人交往的過程中,我深深覺得他們非常可憐,對一些具有合理性的一般真理竟不承認。
前段時間開法會的時候,有一位居士對我說:“我是農民的兒子,今年七十歲,以前渾渾噩噩地過去了,現在我對佛教産生信心,我想當你的學生……”當時我心裏想,本來七十歲的學生、四十來歲的老師,在世間來講好像有點顛倒,但從佛教知識的角度來講,自己不僅從小對佛教有信心,而且還研究了很長時間,再加上對東西方的文化也做了一些學習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堅信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無比殊勝,從中也獲得了非常大的利益。所以,他今年才開始皈依的話,那不管是六十歲、七十歲還是八十歲,我都願意當他的老師,因爲我有這個能力,我可以幫助他。雖然他有七十歲,但在學佛方面可能連一年級還不如,而我在佛教方面卻當過“民辦老師”,所以有這種能力。有時候我也在想,在引導外面的居士學習佛法方面,不管他們問什麼問題,我還是有一定的把握。因爲以前的環境和因緣,大多數人對佛教的認識非常欠缺,雖然有這麼好的正理,但相續中的邪見一直擋著前進的道路,所以深入細致地聞思佛法非常重要。
辛二(宣說法爾理)分二:一、從顯現世俗角度而宣說;二、從空性勝義角度而宣說。
壬一(從顯現世俗角度而宣說)一、真實宣說;二、彼之安立。
癸一、真實宣說:
緣起生諸法,皆具依自體,
住不共法相,堅硬濕熱等,
名言此法爾,不可否認也。
世間萬法全部都依靠自己的因緣而産生,外器世間的樹木、花草等都依各自的因緣而産生,內情世間的輪回以及起心動念等也依各種因緣而産生,不依靠因緣而産生或存在的法絕對沒有。所以大慈大悲的佛陀在有關經典中說:“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我以前看過《造塔功德經》,其中有這樣一個偈頌:“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雖然說法不太相同,但意思是一樣的。總之,世間所有法全部都依靠各自的因緣而産生,不依靠因緣而産生的法,一個也沒有。
以這種方式産生的現有輪涅所攝的一切諸法,皆具有依各自之本體分別安住的不共法相。比如說,地的法相是堅硬,水的法相是潮濕,火的法相是暖熱,風的法相是動搖,虛空的法相是無阻礙等。諸如此類名言谛的法爾(一切諸法都有勝義和世俗的法爾,法爾就是法性,也即自然規律),其實…
《解義慧劍釋 第二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