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的因果要能如理地取舍。
對于當取的善業,當舍的惡業,如果心中沒有産生確信的話,是不容易對輪回産生出離心的。所謂修行無上菩提,如果對輪回沒有出離心的話,這是非常困難的。所以說,對輪回生起出離心,對因果能夠善巧取舍,這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就像我們現在的這些人,在座的也都需要這樣仔細觀察的。如果不做仔細觀察的話,爲之蒙昧,那很容易陷在因果輪回當中。如果這樣,異熟果報降臨的時候,是非常痛苦難忍的。所以,對于善惡果報應該是這樣的了知。希望大家對于因果方面一定要非常細致和謹慎才好。
二、中士道修法。
中士道,是相對于下士道而言,下士道是貪執于有漏的,而現在要講的中士道和下士道的安樂不同,中士道是希求究竟的解脫果,而作如是發心。頌中說:
叁有安樂草尖露水同 本即須臾壞滅之有法
爲證永不變遷解脫果 致心勤勉是爲佛子行
做爲佛子應該這樣的思維:叁有指的是欲有、色有和無色有,叁有當中的衆生得到的即便是因善業果報的安樂,也是如草尖上的露水一樣,瞬間就會變壞的,根本不長存的。那麼我們應該想到的是:即便是獲得了這種有漏、暫時的善果,到時候也必然會耗失掉的,這些是不堅實的,不永恒的,不能夠把握的。所以,我們現在爲了獲得究竟的安樂,爲了能夠得到究竟的解脫,不困縛輪回當中,應該對于修行佛法即獲得真實有意義的解脫果,産生極大的勤勉。這是佛子的行爲。
我們平常思維,就要這樣地想:我們輪回當中所得到的一切,全部都是善惡因果所造就;只有在獲證無上正等菩提的時候,才能超越一切苦樂因果的循環,自己才能得究竟的安樂。所以說,在輪回當中任何一種事情現起的時候,自己應該立刻能夠知道它是無常的,就好像自己睜眼閉眼之間它馬上就成爲無常。在無常出現的時候,不論你是國王還是貧民百姓,在任何人面前,無常的到來都是同等的,那全部都是死亡。不管你曾經享受多少安樂,當死亡來臨時,安樂瞬間就喪失了。所以說,自己非常勤苦地希求這種臨時的安樂是非常沒有必要的;因此,自己對于究竟得到解脫,或者永恒安樂,這種無上菩提和無上解脫的道路應該生起極大的希求心,並且能夠精進勤勉,這是一切佛子所稀有的發心。
就象上面所說的,如果自己對輪回的苦還沒有産生一種無常或很沒意義的想法的話,那麼,真實的出離心是不可能産生的。自己心中要這樣地觀察,輪回當中一切的安樂都是無常的,而這些無常的本身就是它的自性;所以要出離這種無常的自性的話,唯獨解脫之果方能堪任。
這就象《四百論》所說的,如果對輪回的苦産生一種怖畏的話,不獨是對叁惡道産生怖畏,而且對于叁善道都應該生起出離,這是智者的行徑。因爲一切智者知道,即便是生于天道,或者修羅道或者人道當中,這一切安樂都是不長久的,對它的貪執反而是輪回的深淵。因此,所有的智者于輪回當中的善趣尚且不住,何況惡趣?對這種輪回的痛苦怎能不産生怖畏呢?這樣的觀察是非常重要的。蓮花生大師也是經常這樣說的,如果你自己知道了輪回的自性,就應該對整個的輪回生起出離心。此外,還象無著大師他自己所講的那樣,當你觀察到輪回苦的時候,對輪回産生出離;當你不能夠確信的時候,你要觀察輪回苦的自性;從各個方面來進行觀察的時候,心中會生起輪回總體是苦的這種觀念;如果你對這種苦生起出離的話,那麼,趨向究竟的解脫果就有指望了。
經書這樣記載著,佛和祖師們這樣說,輪回叁界它象火宅一樣,輪回之中是沒有安樂的,就象廁所之中不留香氣一樣。輪回之中就象一個火宅,沒有人喜歡在那樣的火屋子裏待著的。就象這個屋裏失火了,而你坐在那裏,說:“這個屋裏著了火,這樣子真快樂。”會有人這樣想嗎?誰都是只要一看著火了馬上就往外跑的!那麼,輪回亦複如是!當你看到了輪回,知道了它的自性是苦的時候,你是一分一秒的都不願意停留,想馬上就逃出輪回去。這樣的一個意樂,就叫出離心。如果沒有這種意樂的話,那出離心就沒有生起,修行佛法就肯定會放逸。
舉個例子,像我們從年龍到色達縣去的時候,你自己要有一個目標,我要去色達縣,對路邊所有的景色全部都不貪執的話,直接就沖向色達縣去了。但是如果你在走的時候,一邊走,一邊看路邊的山溝溝,這邊的風景不錯,多看一會兒,那個地方風景也不錯,再多看一會兒,如果這樣下去的話,那麼你什麼時候才能到色達縣呢?
對我們希求解脫的人來說也是如此。我們現在在座的大家都是發了大乘菩提心希求無上菩提的,所以才到這裏來修行佛法。但是當自己修行佛法的時候,卻貪執于世間的安樂的話,那麼,你想解脫的結果,只會離自己越來越遙遠的。所以,這個問題大家一定是要知道的。
還有些人是這樣想的:叁惡道是非常可怕,象地獄當中烈焰之苦,餓鬼當中幹渴之苦,畜生道有互相殘食、殺戮和愚昧之苦,這些都是苦的;但是如果離開了叁惡道,只要受生在叁善道,怎麼也是好的吧?這樣想,實際上是錯誤的。如果你自己貪著叁善道的話,這個實際是沒有永恒安樂的,善報一盡,終究還是墮落到惡趣受苦。蓮花生大士是這樣說的:輪回當中連針尖上頭那麼一丁點安樂都不存在,輪回當中純粹是苦的自性,正所謂叁苦束縛。叁苦,我們大家都知道的:行苦、苦苦、還有壞苦。這些都是苦的自性。你不難想見,天道它有墮落之苦,修羅道它有鬥爭之苦,人道當中它也有八苦等等。所以,苦的自性是輪回的自性。因此,說善趣當中可以得到安樂的話,那純粹是不堅實的,那純粹是在浪費自己修行的發心。所以說,自己對于輪回當中這種整個的出離心一定要生起來。
還有一些人心中這樣想,現在我不墮于叁惡趣就行了,比如說生到一個富有的國度當中,自己的身體也很健康,各個方面都很好,自己還能夠享福,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呢,即便是沒有解脫也不要緊吧,暫時還是有安樂的。但實際上,你要這樣的了知,這一切都是苦的自性。當安樂瞬間消失的時候,無常瞬間到來的時候,能夠感受的還只是苦,根本沒有解脫的可能。因此,我們從內心深處要知道,叁有的安樂,就象草尖露水一樣,轉瞬即逝,對它要生起一種堅定的出離;只有堅定的出離,只有希求真正的解脫並趣向解脫的時候,才不被苦所束縛;當你出離了這種苦的自性的時候這才叫解脫。所以說自己的心中沒有産生出離解脫的想法,而是貪執于叁界這種安樂或者去貪執于一些有漏的安樂的話,這些都是與無上佛果背道而馳的。所以,我們在觀察的時候,讓自己對不管是今世還是對叁界當中所有的安樂,馬上舍棄,就象我們在路邊走的時候見到一個死屍毫不貪執的離它而去一樣。因爲我們要直奔解脫的彼岸去,所以在自己沒有究竟成就之前,對于輪回的出離心是非常重要的。
就象無著菩薩講的,當觀察到了叁界沒有一點安樂的時候,對輪回當中任何的一種善趣,都沒有貪執,生起極大的出離心與無上菩提心而勵力勤勇。這是無著大師他自己這樣講的。
在我們平素修行的時候,一定要真正對輪回産生真實的出離心。倘若沒有真實的出離心,一切修行都是枉費。對輪回的觀察和對苦的觀察,對因果的取舍各個方面,都應善巧的取舍,善巧的觀察,並且因爲對觀察的決定,對輪回生起堅定的出離心,能發心希求無上的解脫果,能夠産生這種信念的話就稱爲中士道的修法。(待續)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 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