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 四

  叁、上士道修法---如何發心和如何運心的過程

  上士道分叁個部分,(一)發起無上菩提心的理由;(二)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的修法;(叁)菩提心的學處。

  現在所講是(一)發起無上菩提心的理由的支分:

  頌中說:

  無始時來于我大慈憫 諸母痛苦自樂有何用

  故爲救度無量有情衆 發菩提心是爲佛子行

  我們思維的時候,要想我們的一切父親母親。今生有根本的父母;從無始無量劫以來,曆劫以來所有的生世只要轉世爲人的時候的父母。一切父母對我們都是尤加慈憫的,尤加愛護的,比對她(他)自己還要愛護,充滿關懷。對于我來講,曆世父母還在輪回當中受著各種苦難,我自己如果希求己樂的話,是諸佛菩薩和聖者所不喜的。就比如說,我們世俗上的人吧,倘若是你和自己的母親一起走路時候,你母親年紀大了,身體也有病又不能走,而且體質非常的虛弱,在這樣的時候,你心裏這樣想,我要到一個地方去尋求一種安樂,現在母親病了,不能走了,就讓她自己待在這裏吧,然後自己就跑掉了。如果這樣,是世人所不喜,人們都瞧不起他,覺得他這樣的人是小人,和他交往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所以大家都會離他而去的。他不僅不能得到安樂,而且成爲一個卑鄙的人、痛苦的人。

  我們修行佛法,要追隨如來之後。一切如來都是爲了利益衆生的緣故發起無上的菩提心。那麼,爲了自己出離而置一切衆生的痛苦而不顧的話,當然就不是菩薩的行徑,而且爲一切諸佛菩薩所不喜,所以,自心當做如是想,我從現在開始,爲了一切如母的衆生都能從輪回的大海中得以解脫,從輪回的痛苦當中得以超出,現在就像過去諸佛菩薩一樣,他們如何地發起菩提心,我現在也如是發起菩提心來。這樣的發心,是我們一切菩薩和學子應該的發心。

  大家要知道發心時需要很多的因緣促成:首先要觀察一切衆生皆是父母,讓自己心中生起一種定解;在這個基礎上對他們産生一種報恩之心,要解救他們出輪回的痛苦。我們現在在座的,全部都是已經發了菩提心的人。有些人可能心中想,我沒有發菩提心的把握,自己沒有菩提心這種力量。不要這樣想。我們平素念誦時不是說嗎:“今日超入佛種姓”。現在大家學習大乘的佛法,都是具足了大乘的根性的;既然是佛的種姓,就應該生起廣大的發心,就應該去爲了救度無邊的衆生而生起這種殊勝意樂的。我們修行的時候,不應貪執于叁有的安樂,或者貪執于聲聞緣覺上的自我解脫,而應趣于一切究竟圓滿的解脫——成就佛果。在這個趣于佛果的道路當中生起無上的菩提心去救度一切的衆生到解脫的彼岸,這是修行大乘道菩提薩垛應有的發心。所以,自己要生起這種勇猛的發心。這是很重要的。

  在自己發心的過程當中,自己一定要善于觀察這一切:比如說自己發心的起心之處,究竟是爲了一切衆生究竟成佛而發心呢,還是貪執于自我解脫而發心。如果在發心上頭自己能夠掌握准確的話,那麼于無上菩提是一定堪任的。這個發心就象《寶性論》說的:“發心爲利他,欲成圓滿覺”一樣,爲了成就無上菩提就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經莊嚴論》是這樣說的:“發心成就二利故”。成就兩種利樂才叫發菩提心。何爲兩種利樂呢?這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發起菩提心成辦自他兩種利益的緣故,自己能夠獲得究竟圓滿的菩提果,而且能夠令一切衆生獲得究竟圓滿的菩提果,是發心的本意;另一種是用兩端的解釋,比如說暫時使自己獲得了解脫,究竟而言是令叁界六道一切的衆生都能獲得無上的菩提,爲了這樣的獲得解脫,爲了這樣的目的生起發心。那麼這就稱爲真實的菩提心了。所以,對于一個修行大乘道的人來講,應該毫不怖畏地勇猛地生起這種菩提心來,讓自己敦勸自己的自相續,心中生起爲一切衆生和自己都能得到究竟圓滿正覺而生起菩提心的意樂。這樣就稱爲發心的支分。

  就象上面所講,發起真實的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因爲你對輪回産生一種無欺真實的出離心的時候,對一切衆生生起無僞的大悲心的時候,這是真正的趣入解脫道的必然所向。所以說這個菩提心大家心中要真正如實的生起。

  關于生起菩提心的功德,《入菩薩行論》中寂天菩薩是這樣說的:凡所生起菩提心的這些聖者們,都是世間所應頂禮的。我們現在應該從自續當中真實生起菩提心來。如果真實的生起菩提心的話,那麼我們所修的一切善法都會被菩提心所攝持,就成爲解脫道上非常殊勝的資糧了。所以說,有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發起殊勝的菩提心,哪怕是念一句經,念一句佛或者是自己拿了一粒米去布施一個衆生,或者是拿了那麼一點糖塊去布施一個惡趣衆生,只要真實的發心,全部都稱爲是菩提法行,那麼就是圓滿菩提殊勝的助緣。倘若你自己沒有真實的發起這種菩提心的話,即便以叁千大千世界的無量供物來供養諸佛菩薩聖者,還有施與一切衆生,你能夠得到這種供養布施的有漏善業,但是與菩提法行是相差甚遠的。所以發菩提心極爲重要。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到此處時上師父母仁波切爲弟子傳授發菩提心律儀,特說明之)

  發 菩 提 心 律 儀

  住于十方之一切諸佛薄伽梵,以及一切住于十地之諸大菩薩摩诃薩,大持金剛諸上師,祈請于我作憫念!

  (以上證明之文,請佛菩薩上師爲我發菩提心作證)

  乃至未得菩提中 于諸佛陀作皈命

  正法菩提薩垛衆 亦複如是作皈命(叁遍)

  (以上皈依之文,發誓生生世世不舍叁寶)

  隨其往昔諸善逝 生起無上菩提心

  (以上發願菩提心之文,像佛在未成佛之前一樣,發菩提心)

  菩提薩垛諸學處 依彼次第而安住

  (以上發行菩提心之文,修行六波羅蜜多)

  如是爲諸衆生益 菩提心者令發起

  亦于如彼諸學處 如其次第作學修(叁遍)

  (以上次第修學之文,依自己的能力逐步實行,具備菩提心,念叁遍儀軌可得到菩薩戒)

  今世我具善業果 得以善妙人中生

  今日超入佛種姓 願速成爲諸佛子

  從今我隨何所作 作業隨順此種姓

  無有過咎極尊貴 不爲濁染應如是

  如有盲者于堆中 摸索獲得大寶同

  如是隨何觀察已 菩提心者我發生

  (以上自隨喜之文,對自己的發心當生歡喜)

  如今我于一切救怙前 誓度衆生成就善逝位

  其間如客敬請令安穩 一切天非天等令歡欣

  (以上他隨喜之文,通過自己的發心令其他衆生歡喜)

  勝菩提心仁波切 未發生者令發生

  已生起者無壞損 生而複生令增勝

  與菩提心不分離 安住菩提之法行

  諸佛悉皆圓滿攝 諸魔事業願止遮

  一切菩薩摩诃薩 衆生義利願憶念

  隨其怙主所憶念 于諸衆生願圓滿

  唯願一切有情具安穩 亦願一切惡趣恒空盡

  隨住何地菩提薩垛尊 彼等誓願普皆如願成

  (以上發願、回向之文)

  上述講法當中,對皈依的講法已經非常多了,比如說于誰皈依,皈依之相如何,皈依之功德和意義,皈依之學處,皈依之區分,這些都已經全部講過了。現在,大家最重要的是首先把自己的心淨住下來,于殊勝的叁寶作皈依,正所謂是佛陀、正法與僧伽;于解脫道者作皈依。對希求解脫道的人來說,皈依無比的導師釋迦牟尼佛暨一切諸佛,然後皈依無比的宣說就是法,還有皈依無比的引導就是一切的菩提薩垛衆。因爲現在我們是大乘的皈依,所以自己心中要這樣的想,願我和叁界六道一切的衆生同時全部皈依無比的叁寶,于叁寶面前至誠皈依,自己只要生起了這樣堅定的意樂和清淨的這種信心,就能夠得到皈依。皈依最重要的入門就是信心。沒有信心不可能得到任何的利益,也沒有任何的加持。因此,信心是一切法當中的根本,因此,在堅定信心之門當中生起堅定皈依的誓願,然後重複請佛上師做證的願詞:

  住于十方之一切諸佛薄伽梵,以及一切住于十地之諸大菩薩摩诃薩,大持金剛諸上師,祈請于我作憫念!

  剛才重複的是:一切諸佛還有一切住于十地的菩薩還有大持金剛上師,一切的上師,在這一切聖者面前,我祈請您能夠憫念于我,憶念我並且賜予我加被。現在這樣地想,我現在與叁界六道一切的衆生發願皈依,皈依的目的並不是暫時的人天果報,或者得到自己的安樂,而是爲了一切衆生成就究竟遍知佛果的緣故,現在發心皈依。一邊心中這樣想,一邊跟上師重複下邊的皈依誓詞:

  乃至未得菩提中 于諸佛陀作皈命

  正法菩提薩垛衆 亦複如是作皈命

  下面是受持菩薩戒的支分。對于菩薩戒有很多的區分,比如說有國王的發心,舟子的發心和牧童的發心等等。從發菩提心的規矩當中,有依靠龍樹菩薩傳出來的深觀派的,還有以無著菩薩傳下來的廣行派的差別。

  那麼,我們現在的是依靠薩迦·無著菩薩深觀派這種傳承的。在授戒的這個時候,大家心中首先這樣想:過去的一切的諸佛菩薩他們如何發起殊勝的菩提心,他們又是如何安住于學處,就比如說我們的無上導師釋迦牟尼佛,他在往昔的時候在燃燈佛面前如何發心,成就現在的無上菩提;然後就象阿彌陀佛一樣,過去曾爲法藏比丘的時候,又是如何發起最初的菩提心,從他們初遠發心直到證得圓滿正覺的過程,我們大家都要知道。那麼,我們現在爲了成就無上菩提的緣故,也隨學于諸佛之後,他們是爲了利益一切的衆生,他如何發願,我今亦如是發願,這是一種願菩提心。

  然後,在願菩提心攝持之下,比如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六波羅蜜是稱爲菩提心的學處,也稱爲是行菩提心。我們現在從內心深處生起這樣的想法,就是跟隨諸佛大德之後,過去您是如何做,我們現在亦複如是地隨順于您,這樣心中誓願堅定地生起的時候,就得到了這種菩薩的律儀。當然得到這種律儀之後,于菩薩廣大的學處還是當做勤勇的。那麼,這個時候,大家心中要這樣想,並且重複下面的誓詞。之後,上師彈指的時候,大家要這樣想,…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