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現在開始我們同時得到了皈依和發心的兩種律儀,心中生起得到之想的時候,上師一彈指,然後大家都口稱善哉,這個時候就都得到這些戒律了。下面就跟上師一起重複下面的發心律儀的頌詞:
隨其往昔諸善逝 生起無上菩提心
菩提薩垛諸學處 依彼次第而安住
如是爲諸衆生益 菩提心者令發起
亦于如彼諸學處 如其次第作學修
現在發菩提心正行的部分講完了,下面進行的是修行隨喜的支分。
修行隨喜支分分成兩個部分:1、是于自己修行歡喜;2、是令他人心生歡喜。
于自己修行歡喜心應這樣想,從此時此刻開始,我們已經進入了如來的種姓,成爲一切諸佛之子,真正地從內心深處生起了真實的菩提心來。那麼這個時候,今生這個暇滿的人身寶,具足了廣大的利益,因爲我們得到了這個人身,現在又遇到佛法和發菩提心的機緣。擁有這樣的人身真是非常地好,非常地令自己得到滿足的,所以說,對自己能夠得到這樣一個身體感到非常高興。因爲我們現在就因爲善的緣故吧,生到了善道的人中,就是善妙身。所謂善妙身不是一般的那種惡身,我們現在的一切的暇滿都能夠具足,所以這是一種善身,最勝身,還有上師叁寶,他們爲我做證,我現在得到了菩提心的律儀。
令他人心生歡喜。我現在于法界之中迎請一切的衆生全部來到我的面前,這是我願意令一切衆生都能成就究竟的安樂,成就究竟的佛果,不是爲了一種暫時的人天果報,而是爲了究竟的解脫而發出這樣殊勝的菩提心的。所以一切的衆生應該感到非常地滿足並且感到非常地歡喜。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在沒有令一切衆生成佛之前,一切的衆生就象我最尊貴的客人一樣安住在安樂之中,也就是說即便是現在沒有究竟成佛,也願意一切衆生都能夠常具安樂,不爲任何的痛苦所染,這是我殊勝的菩提心的力量。願一切上師叁寶和我面前的這些證人,還有吉祥的善方護法神,比如吉祥怙主七十五尊等等的這些善方的護法神大家都能夠高興;也願一切護法神能爲我做證,我從今至菩提之間,願爲一切衆生做廣大的利樂,希望我此心此誓永不退失。那麼,這個時候,如果你真正地這樣發起誓願,就成就嚴防自心退怯的功德了。就比如說,有時候自己心裏要是産生了退怯的話,就心想在上師叁寶面前已經發誓了,而且吉祥怙主七十五尊等等一切善方護法神他們都一直在關注著我、看著我,如果我沒有按自己的誓願做的話,那麼會非常害羞、非常可恥。所以說這個也成爲自己非常謹慎的一個保障。因此,如果能夠有這樣的發願的話,能夠令一切的上師叁寶、令一切善方的天非天乃至于吉祥怙主七十五尊等等的善方護法神全部都能夠獲得歡喜。這個是于他人修行歡喜的支分。
以上就是修行隨喜的支分。
以下是:上師念弟子隨念隨喜、發願、回向的頌詞:
今世我具善業果 得以善妙人中生
今日超入佛種姓 願速成爲諸佛子
從今我隨何所作 作業隨順此種姓
無有過咎極尊貴 不爲濁染應如是
如有盲者于堆中 摸索獲得大寶同
如是隨何觀察已 菩提心者我發生
如今我于一切救怙前 誓度衆生成就善逝位
其間如客敬請令安穩 一切天非天等令歡欣
勝菩提心仁波切 未發生者令發生
已生起者無壞損 生而複生令增勝
與菩提心不分離 安住菩提之法行
諸佛悉皆圓滿攝 諸魔事業願止遮
一切菩薩摩诃薩 衆生義利願憶念
隨其怙主所憶念 于諸衆生願圓滿
唯願一切有情具安穩 亦願一切惡趣恒空盡
隨住何地菩提薩垛尊 彼等誓願普皆如願成
以上是傳授菩提心律儀。
(二)、菩提心分爲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分成自他相換的修行和將違緣轉成道用的修行。
1、修自他相換的支分:
無邊痛苦希求己樂生 圓滿大覺成由利他心
故將己樂與他諸苦痛 真實相換是爲佛子行
我們要知道,在叁界六道當中,所有痛苦的來源,就是因爲獲得自己的利益。而真實圓滿的佛果是完全出于對自己沒有貪執,而對他人是完全具有利益之心的,愛護他人的發心,所以才圓滿了佛陀的功德。因爲這種原因,我們現在要開始學習比起來自己更加疼愛別人的發心,要這樣來訓練自己,我們做任何善業的時候,都要不是爲了自己獲得快樂,而是爲了所有一切的衆生都能獲得安樂,究竟地成就無上菩提,以這樣一種利益他人的發心來修行善業。
我們現在要這樣地想,將所有的善業全部回向給一切的衆生,將一切衆生身上所有的痛苦,都攝取到自己的身上來,爲他承擔,要有這樣自他相換的發心。
對我們來講,要知道,完全爲了自我的利益,完全地貪圖自我的安樂,是一種非常惡劣的心態,作爲學習菩薩道的人就應該徹底地抛棄這種惡念!讓自己學習利益他人的真實發心,這就是佛子的行爲,佛子寂天菩薩是這樣說的:“我們應該將自己一切的快樂施予衆生,將一切的痛苦攝取到自己的身上,這是一切諸佛的行徑。”
如果我們只是希求自己的快樂和自我的解脫,那麼,這是自我的貪執;如果我們能爲了一切衆生的快樂和解脫而發心,就能放棄自我的貪執,成就廣大的智慧。前者是自我執著的過失,後者是利益他人的功德,這一定要清楚。
總的來說,我們作任何善業的時候,要這樣想:在整個叁界輪回的痛苦當中,所有的衆生都是因爲希求自我的快樂所以才輪回的,就是因爲有這種心所以才流浪在輪回當中。而成就佛果的因緣是什麼呢?徹底地抛棄自我貪戀的惡念,完全地去守護和慈憫他人,完全去利益他人,有這樣的發心才得以究竟成佛。就像寂天菩薩所說的:“所有的事情都要由自己來把握,說很多的語言是沒有意義的,所有的心念,都要仔細地作觀察,這心是爲了利益自己還是爲了利益他人?因爲利益自己,所以不能成佛,還流浪在輪回當中;而成就佛果,就是因爲利益他人的緣故,所以才能夠成就圓滿的大覺。”
所以,我們想“我”獲得什麼快樂,“我”得到什麼衣食和財物,“我”自己的親人和朋友如何,“我”的名聲和利益如何,不斷地去觀察、守護這些,總是爲了自己怎麼好,這便是輪回道。那麼,我們以後就要完全地抛棄這種惡念,就不應該爲了自己去想這些事,而是爲了利益一切的衆生而去發心。
自他不能相換的過失是什麼呢?貪愛自己。不能對別人進行自他相換的話,這是有過失的。這種過失是什麼呢?就像寂天菩薩說的:“如果不能做自他相換的話,不僅你不能成就無上佛果,而且在輪回當中也不會有任何真正的快樂!”
因爲這個原因,要對別人像對待自己一樣地去愛護,而對自己要放棄這種貪戀自我的愛樂。《修心道次》中所說的,“一定要將自他的惡念驅除,而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的緣故要生起真實的發心。”所謂惡業的根本,我們要知道,我們過去在叁界六道中輪回著,現在也是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我執,就是這個“我”。我們不斷在貪執,這是“我”,這是“我的”,這是我的身體,全部都是爲了自己,所以在叁界的輪回當中漂流。因爲貪愛自己,所以産生了我執,就是因爲這種自我的貪愛,所以産生輪回中的叁毒,産生了煩惱,也産生了輪回。所以如果靠著對自我的貪戀,對自己利益的著想,這樣是不可能産生覺悟的。就像阿底峽尊者所說的:“一切叁毒煩惱的出生處,就是因爲對自我的貪戀和執著。”
我們對自己的親友有貪心,對于不喜歡的人把他當成敵人,並且産生嗔恨心,我們不應該這樣做!要將所有不快樂的事情自己來承受,所有不歡喜的事情自己來承擔,要有這樣的發心。如果真正地修行佛法的話,自己所有需要的東西全部布施給他人,別人所有感覺到的痛苦全部攝取于自身,我們把所有一切的利益、守護、恩德全部施予其他的衆生,去利益他人,別人有什麼災難、不幸、不快樂的事都攝取自己的身上,我們來受取這一切,我們要把對自我的貪執換成去愛護別人,要愛護別人勝于自己,這是要修行的。
善知識乾達瓦這樣說:“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爲對自我的執著才造成的,因此我們要感謝所有的衆生!”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執和貪戀是造成輪回的根源;而成就佛果,就是對所有的衆生修行慈悲心和利益。現在我們能夠生起這樣的菩提心,並且爲了獲得覺悟,全部是因爲有衆生的緣故,我們去利益衆生,所以導致自己成就了佛果,因此我們要感激所有的衆生!我們獲得覺悟的根本,就是要自他相換,我們以前所做所有的善業和善業的因緣全部回向給衆生,願衆生能夠獲得,願衆生所有的痛苦我來承擔,要生起這樣的願心。就比如說,我們現在如果得病的話,就不要想,“我現在病的很嚴重,很難忍受!”不能這樣地想,而應該這樣地思維,“我現在這些痛苦不算是什麼,而在地獄等惡趣衆生的痛苦是不可思議的!而如果我們在這短暫的痛苦當中,如果能夠忍受的話,所有一切的業力痛苦都可以在一瞬間得以清除!所以我們現在要發願說,在我現在病痛的時候,能感知一切輪回惡趣的痛苦,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的痛苦!我發願,在這一瞬間,要讓所有一切衆生的痛苦在我身上成熟,我替他來承擔這種痛苦!將我自己無量生世以來的善業,所有的善緣,毫無觀待地回向給一切衆生!”能夠真正自他相換,這就是真實的菩提心!我們現在就要這樣的。我們現在修行佛法不是爲了“噢,看看我得到什麼名聲,我得到什麼利養,我得到什麼地位”等等,而是要想,是否能夠利益衆生。如果我們只是爲了想自己的話,這就成爲輪回的因;所以要從自心中真正地想,所有一切的衆生的痛苦是什麼樣的,我要把善業回向給一切的衆生,這樣才是真實的佛子行。
2、違緣轉爲道用的支分分四個方面:
(1)將不喜歡的四法轉爲道用;(2)將二種難忍轉爲道用;(3)將衰敗、繁榮轉爲道用…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