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士道修法---如何发心和如何运心的过程
上士道分三个部分,(一)发起无上菩提心的理由;(二)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的修法;(三)菩提心的学处。
现在所讲是(一)发起无上菩提心的理由的支分:
颂中说:
无始时来于我大慈悯 诸母痛苦自乐有何用
故为救度无量有情众 发菩提心是为佛子行
我们思维的时候,要想我们的一切父亲母亲。今生有根本的父母;从无始无量劫以来,历劫以来所有的生世只要转世为人的时候的父母。一切父母对我们都是尤加慈悯的,尤加爱护的,比对她(他)自己还要爱护,充满关怀。对于我来讲,历世父母还在轮回当中受着各种苦难,我自己如果希求己乐的话,是诸佛菩萨和圣者所不喜的。就比如说,我们世俗上的人吧,倘若是你和自己的母亲一起走路时候,你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也有病又不能走,而且体质非常的虚弱,在这样的时候,你心里这样想,我要到一个地方去寻求一种安乐,现在母亲病了,不能走了,就让她自己待在这里吧,然后自己就跑掉了。如果这样,是世人所不喜,人们都瞧不起他,觉得他这样的人是小人,和他交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大家都会离他而去的。他不仅不能得到安乐,而且成为一个卑鄙的人、痛苦的人。
我们修行佛法,要追随如来之后。一切如来都是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发起无上的菩提心。那么,为了自己出离而置一切众生的痛苦而不顾的话,当然就不是菩萨的行径,而且为一切诸佛菩萨所不喜,所以,自心当做如是想,我从现在开始,为了一切如母的众生都能从轮回的大海中得以解脱,从轮回的痛苦当中得以超出,现在就像过去诸佛菩萨一样,他们如何地发起菩提心,我现在也如是发起菩提心来。这样的发心,是我们一切菩萨和学子应该的发心。
大家要知道发心时需要很多的因缘促成:首先要观察一切众生皆是父母,让自己心中生起一种定解;在这个基础上对他们产生一种报恩之心,要解救他们出轮回的痛苦。我们现在在座的,全部都是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人。有些人可能心中想,我没有发菩提心的把握,自己没有菩提心这种力量。不要这样想。我们平素念诵时不是说吗:“今日超入佛种姓”。现在大家学习大乘的佛法,都是具足了大乘的根性的;既然是佛的种姓,就应该生起广大的发心,就应该去为了救度无边的众生而生起这种殊胜意乐的。我们修行的时候,不应贪执于三有的安乐,或者贪执于声闻缘觉上的自我解脱,而应趣于一切究竟圆满的解脱——成就佛果。在这个趣于佛果的道路当中生起无上的菩提心去救度一切的众生到解脱的彼岸,这是修行大乘道菩提萨垛应有的发心。所以,自己要生起这种勇猛的发心。这是很重要的。
在自己发心的过程当中,自己一定要善于观察这一切:比如说自己发心的起心之处,究竟是为了一切众生究竟成佛而发心呢,还是贪执于自我解脱而发心。如果在发心上头自己能够掌握准确的话,那么于无上菩提是一定堪任的。这个发心就象《宝性论》说的:“发心为利他,欲成圆满觉”一样,为了成就无上菩提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经庄严论》是这样说的:“发心成就二利故”。成就两种利乐才叫发菩提心。何为两种利乐呢?这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发起菩提心成办自他两种利益的缘故,自己能够获得究竟圆满的菩提果,而且能够令一切众生获得究竟圆满的菩提果,是发心的本意;另一种是用两端的解释,比如说暂时使自己获得了解脱,究竟而言是令三界六道一切的众生都能获得无上的菩提,为了这样的获得解脱,为了这样的目的生起发心。那么这就称为真实的菩提心了。所以,对于一个修行大乘道的人来讲,应该毫不怖畏地勇猛地生起这种菩提心来,让自己敦劝自己的自相续,心中生起为一切众生和自己都能得到究竟圆满正觉而生起菩提心的意乐。这样就称为发心的支分。
就象上面所讲,发起真实的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对轮回产生一种无欺真实的出离心的时候,对一切众生生起无伪的大悲心的时候,这是真正的趣入解脱道的必然所向。所以说这个菩提心大家心中要真正如实的生起。
关于生起菩提心的功德,《入菩萨行论》中寂天菩萨是这样说的:凡所生起菩提心的这些圣者们,都是世间所应顶礼的。我们现在应该从自续当中真实生起菩提心来。如果真实的生起菩提心的话,那么我们所修的一切善法都会被菩提心所摄持,就成为解脱道上非常殊胜的资粮了。所以说,有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哪怕是念一句经,念一句佛或者是自己拿了一粒米去布施一个众生,或者是拿了那么一点糖块去布施一个恶趣众生,只要真实的发心,全部都称为是菩提法行,那么就是圆满菩提殊胜的助缘。倘若你自己没有真实的发起这种菩提心的话,即便以三千大千世界的无量供物来供养诸佛菩萨圣者,还有施与一切众生,你能够得到这种供养布施的有漏善业,但是与菩提法行是相差甚远的。所以发菩提心极为重要。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到此处时上师父母仁波切为弟子传授发菩提心律仪,特说明之)
发 菩 提 心 律 仪
住于十方之一切诸佛薄伽梵,以及一切住于十地之诸大菩萨摩诃萨,大持金刚诸上师,祈请于我作悯念!
(以上证明之文,请佛菩萨上师为我发菩提心作证)
乃至未得菩提中 于诸佛陀作皈命
正法菩提萨垛众 亦复如是作皈命(三遍)
(以上皈依之文,发誓生生世世不舍三宝)
随其往昔诸善逝 生起无上菩提心
(以上发愿菩提心之文,像佛在未成佛之前一样,发菩提心)
菩提萨垛诸学处 依彼次第而安住
(以上发行菩提心之文,修行六波罗蜜多)
如是为诸众生益 菩提心者令发起
亦于如彼诸学处 如其次第作学修(三遍)
(以上次第修学之文,依自己的能力逐步实行,具备菩提心,念三遍仪轨可得到菩萨戒)
今世我具善业果 得以善妙人中生
今日超入佛种姓 愿速成为诸佛子
从今我随何所作 作业随顺此种姓
无有过咎极尊贵 不为浊染应如是
如有盲者于堆中 摸索获得大宝同
如是随何观察已 菩提心者我发生
(以上自随喜之文,对自己的发心当生欢喜)
如今我于一切救怙前 誓度众生成就善逝位
其间如客敬请令安稳 一切天非天等令欢欣
(以上他随喜之文,通过自己的发心令其他众生欢喜)
胜菩提心仁波切 未发生者令发生
已生起者无坏损 生而复生令增胜
与菩提心不分离 安住菩提之法行
诸佛悉皆圆满摄 诸魔事业愿止遮
一切菩萨摩诃萨 众生义利愿忆念
随其怙主所忆念 于诸众生愿圆满
唯愿一切有情具安稳 亦愿一切恶趣恒空尽
随住何地菩提萨垛尊 彼等誓愿普皆如愿成
(以上发愿、回向之文)
上述讲法当中,对皈依的讲法已经非常多了,比如说于谁皈依,皈依之相如何,皈依之功德和意义,皈依之学处,皈依之区分,这些都已经全部讲过了。现在,大家最重要的是首先把自己的心净住下来,于殊胜的三宝作皈依,正所谓是佛陀、正法与僧伽;于解脱道者作皈依。对希求解脱道的人来说,皈依无比的导师释迦牟尼佛暨一切诸佛,然后皈依无比的宣说就是法,还有皈依无比的引导就是一切的菩提萨垛众。因为现在我们是大乘的皈依,所以自己心中要这样的想,愿我和三界六道一切的众生同时全部皈依无比的三宝,于三宝面前至诚皈依,自己只要生起了这样坚定的意乐和清净的这种信心,就能够得到皈依。皈依最重要的入门就是信心。没有信心不可能得到任何的利益,也没有任何的加持。因此,信心是一切法当中的根本,因此,在坚定信心之门当中生起坚定皈依的誓愿,然后重复请佛上师做证的愿词:
住于十方之一切诸佛薄伽梵,以及一切住于十地之诸大菩萨摩诃萨,大持金刚诸上师,祈请于我作悯念!
刚才重复的是:一切诸佛还有一切住于十地的菩萨还有大持金刚上师,一切的上师,在这一切圣者面前,我祈请您能够悯念于我,忆念我并且赐予我加被。现在这样地想,我现在与三界六道一切的众生发愿皈依,皈依的目的并不是暂时的人天果报,或者得到自己的安乐,而是为了一切众生成就究竟遍知佛果的缘故,现在发心皈依。一边心中这样想,一边跟上师重复下边的皈依誓词:
乃至未得菩提中 于诸佛陀作皈命
正法菩提萨垛众 亦复如是作皈命
下面是受持菩萨戒的支分。对于菩萨戒有很多的区分,比如说有国王的发心,舟子的发心和牧童的发心等等。从发菩提心的规矩当中,有依靠龙树菩萨传出来的深观派的,还有以无著菩萨传下来的广行派的差别。
那么,我们现在的是依靠萨迦·无著菩萨深观派这种传承的。在授戒的这个时候,大家心中首先这样想:过去的一切的诸佛菩萨他们如何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他们又是如何安住于学处,就比如说我们的无上导师释迦牟尼佛,他在往昔的时候在燃灯佛面前如何发心,成就现在的无上菩提;然后就象阿弥陀佛一样,过去曾为法藏比丘的时候,又是如何发起最初的菩提心,从他们初远发心直到证得圆满正觉的过程,我们大家都要知道。那么,我们现在为了成就无上菩提的缘故,也随学于诸佛之后,他们是为了利益一切的众生,他如何发愿,我今亦如是发愿,这是一种愿菩提心。
然后,在愿菩提心摄持之下,比如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波罗蜜是称为菩提心的学处,也称为是行菩提心。我们现在从内心深处生起这样的想法,就是跟随诸佛大德之后,过去您是如何做,我们现在亦复如是地随顺于您,这样心中誓愿坚定地生起的时候,就得到了这种菩萨的律仪。当然得到这种律仪之后,于菩萨广大的学处还是当做勤勇的。那么,这个时候,大家心中要这样想,并且重复下面的誓词。之后,上师弹指的时候,大家要这样想,…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