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当中还是需要一种证量的,就是说,虽然你今天懂得了这样的方法,那么你要观察一下自己的心中何时能够堪任。这个“何时”有上、中、下三根的差别。上根的人,一天就可转变;中根的人一个月就可以转变;即便是最钝的下根的人一年也完全可以转变。自己在修行的时候看一下,如果你一天一天地好起来的话,就可以证明这是上根;即使不是这么好,一月一月渐渐地好转也很好;或者观察一下自己很多年以来,都在熏修佛法,看看自己的心是否能够与法相应。这样就知道自己多么地需要观察自心。所以,大家都需要好好的观察。 现在讲难忍之境转为道用,分两个部分。一、讲的是你以恩德施与他反而遭到仇报,那么这个时候如何转为道用的。
颂中是这样讲的:
若我犹如亲子爱护者 反而视我如同见敌人
待之如母看护患病子 犹加慈悯是为佛子行
这就是说,比如说有一个人,你曾经以法上或世间各种布施、各种恩德来对待他的,对他真可谓是关爱有加;可是,他不仅对你没有报恩的心,反而想要骂你,打你,甚至看见你就想取你性命一样,产生这么大的恶念;这时,做为已发菩提心的你,就应该象一个母亲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母亲对她的子女非常疼爱,可是子女不管她母亲心中如何想,他觉得母亲不理解自己,用打骂的方式恩将仇报的专门使母亲伤心;可是作为一个慈母来讲,她这个时候不仅不会失去对自己子女的关心,反而想,我这孩子可能是疯了吧,他有精神病吧,在这样的时候,我应该是比过去更加地对他慈爱才行,因为他是患病的人,应该对他更加的关心,所以不仅不起嗔恚,反而更能生起增上的意乐。这是慈母的发心。那么,我们学习菩提道的人,如果有这么一个我们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去照顾的,从世间或出世间上面,都付出很大努力去照顾的人,可他却恩将仇报,这个时候,因为大悲心的缘故,因为菩提心的缘故,不仅不看他的过失,反倒想是因为他烦恼粗重的缘故,反而要生起对他尤加慈悯的心,就是一切佛子所奉行的稀有的行径。
转恶境为道用的时候,要这样去观察。就如《四百论》当中所说的,不论别人对自己做如何的欺辱或者是诋毁,不论你对他付出了多少,这个时候,作为你自己,要安忍住他那种恶行的话,就是一切圣者的行径。就是说我们在自己的行为当中,不论做了多少利益别人的事情,而别人反过来对自己如何的恼害或者是如何的仇视,那么你自己心中也一定要对他生起一种堪忍,并且尤加爱悯。如果能这样的话,这就是菩提心的发心,而且这也是圣者的行径。所以随学于菩提萨垛之后的这些弟子们,应该切实的奉行。
阿底峡尊者也是这样说的:如果碰到了一种恶境的时候,不要说我忍不住,我不能够再忍下去了。
我们平素的时候,有很多的环境,就平常的一些小的事情,我们可以忍受得了;但如果碰到一种粗重的外境的时候呢?比如说,自己付出很多的利益于别人,但是别人反过来敌对你的时候,会有一种很大的嗔恨心加到你的头上,这个时候自己可能就难以忍受了,并且说:我再也忍不住了,我不想忍了,反正他对我这么坏,那我就跟他也是顶着干吧!如果你这样的想的话,那就已经退失了菩提的发心。因此,不要说自己忍不住,也不要自己忍不住,因为这样一个粗重的外缘正是检验自己的时候。所以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要这样的观察自己。
经书上也是这样说,无著菩萨他们也是这样讲的。
所以,在自己平素的时候,要好好地观察自己的心境。如果你的心境能够于外界所有的违缘显现能够生起修行忍辱的话,就会安住于菩提发心之中。安住其中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这一切的外界都是你忍辱之境,而这些都是为你增上菩提心的顺缘。所以,对这上头要产生一种善的正当的观察,并且能安住在其中。
二、是将难忍之境转为道用的另一种情况,把和自己平等或者低于己者的欺凌转为道用的支分。
颂中说:
与己平等及或低下众 以我慢力于我作欺凌
将彼如同上师置我顶 极其恭敬是为佛子行
就是说,我们在平素的时候,也许会遇到一些人,说自己的过失或者是恼害自己。这些人也许跟自己功德也好,财富也好,长相也好或者能力也好各个方面都是平等的,或者是有一些还是不如自己的。那碰到这些人在你跟前说你过失的时候自己心中就有些不忍了。如果高官啊,或者比自己大的那些权势人物什么的,如果他们在你面前说一些不太讲理的话,你就会说:对,是这样的。就得去好好的听命;如果是一个跟自己一样身份的人出现,对你说:你得这样的,你得那样的。你会很生气,会马上说:咱们谁听谁的?就是谁都不服谁;如果比你低一些的人呢?就比如说他不如你聪明,也没有你富有,也不如你的容色漂亮,或者说就是一个瞎子,又老又丑这个样子,而他在你面前还在说你这个家伙这样那样的时候,你心里头就非常地恼火,然后就说:你是个什么,凭什么这样说我;如果你认识很多的字,有一个不识字的人在你跟前说:你是个笨蛋一个字都不认识。你的心里马上就感到非常恼火,就会说或者想:你才是笨蛋呢!你一个字都不认识,不是我不认识字。就是这样的。很多时候,当自己碰到了这种真正的外境的时候,尤其是不如自己的人说自己的过失,而且污辱你、羞辱你,在这样的时候,你是最难忍受的。
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当作如是想:他是以我慢的缘故来欺凌我,但是我是一个随学佛法的人,是学诸佛菩萨的人,所以说我不应该以我慢和他去敌对,而是马上要想到他能以我慢力来欺凌我,我应当处于一种菩提心的誓愿当中,把他当做对我有恩德的上师一样,安住在顶间,并且对他是非常地恭敬。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那是一切佛子所应奉行的稀有的行为。
虽然我们这样讲,但是又有多少时候能够自己非常谨慎呢?就是平素的时候,比如说碰到有人说自己的过失的时候呢?自己心中就已经非常难忍了。如果别人说你,你都说“对,你说的很好”,这是难以做到的,可是做为菩提的发心,你应经常观察自己心中的那种失误,那么,有人对自己欺凌的时候,都要想到这是恶业的边际,自己要这样地去认持它,并且自己要安住于忍辱之中,这是对恶境修忍辱当中最殊胜的方便,要是你失去了这样的外境,修忍辱也是终不可得的。
所以说,在修行忍辱的时候,正象是《四百论》当中所说的,倘若有人来伤害自己或者来污辱自己,甚至是不如自己的人,这样的时候,你要知道这就是自己的忍辱之境。是这样说的。其它的续经当中都是这样讲的,尤其无著菩萨他是这样说的:如果是不如我或者跟我一样的这些人来恼害我的时候,我不仅不能对他产生嗔恨心,反倒要生起增上的菩提心;当我碰到非常难以忍受的外境的时候,就要激起我的誓愿。就像我们今天上午授菩萨戒一样,当时我们已经发愿了,我们现在已经发了菩提心了,也让上师三宝还有一切的护法空行他们做为见证了,愿他们能够得到欢喜的,我们既然有了这样坚定的誓愿,当我现在遇到了这样外境的时候,能够忘掉当初的发愿吗?能够自己马上以嗔恨心来对待他们吗?
如果是按平常人的习气来讲,遇到别人对自己有任何的诋毁,尤其是不如自己的人对自己有任何的诋毁的话,因为习气的力量生起了很重的嗔恨心,这当然是很正常的;可是对一个学习佛子行的人,我们就不应该是这样,应该发现自己心中的这种过失,这都是我执的缘故;那么别人当众揭发自己,或者是不如你的人在说你的过失的时候,你当以慈悯的心来包容他,并且要对他真正地生起感恩之心。这是很重要的。
平素的时候,自己多多地观察自己的心境,在遇到所有的对境时,要多多地想,就是说,你自己是否依照我慢的缘故,依照执着的缘故在面对他们,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丧失了自己的菩提发心这种坚定的意乐。就像无著菩萨和寂天菩萨他们的论著当中所讲的,如果我在一些外境上产生分别和动摇,就是失去自己坚定誓愿的一个开端。所以,希望我们遇到任何外境的时候,都能以坚定的誓愿来任持自己的心境,让自己不被外境所动,能够坚固于菩提的发心当中,我们要经常这样地观察自己,并且让自己心中坚定生起这种信念。
下面是转衰败为道用的支分。
颂中说:
生活贫困他人常欺凌 遭受艰辛病痛魔障频
反将众生苦乐摄自身 毫无畏惧是为佛子行
就是说,当我们自己在修行当中,因为自己的各种因果的缘故,因为自己过去因位造就的各种恶业和自己的果报的缘故,生活非常贫乏,没有衣食,没有任何的东西。那么这个时候别人对自己也毫不在意,而且是经常遭受白眼,或者是被殴打,总被人欺负。就这样的,很多很多的波折艰辛。比这些还要苦痛的是还有很多的重病,还有很多的魔障等等,频繁地降临在自己的身上。这样看上去,真的是让人非常痛苦。可是自己是学习佛子行的人,做为一个修行菩萨道的人,应该如何思维呢?应在这个时候转一切的苦乐为平等,要这样的想,所以自己的心中不仅没有丝毫的执着,反而想到我今天在学了菩萨行的时候,尚且难以忍受,再想想一切的众生,又如何忍受这种种的痛苦呢?想到这些之后,不仅自己不再感到恼火,反而要想,我愿意以我自己的这种痛苦来领受一切众生的痛苦,让一切众生的痛苦都在我身上来受取,就是他们因地上所造的这种恶业,还有他们果地上应该受到痛苦的这种果报,我都为之代受。如是发心,这是佛子的行径。
所以说,我们学习菩萨道的人就应该发起坚定的信心。那么,碰到外境的时候,比如受到了打击,心中就会产生很多衰败的意识,自己难以忍受,就容易产生一种逃避的意识,如果这样的话,那不是菩萨行的行径。因为就象无著菩萨他们所说,如果没有痛苦,如何能够产生出离呢?所以说我们要经常转痛苦为道…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