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五▪P3

  ..续本文上一页女在恼害,不要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实际上,这一切的恼害都来源于你自己的心境。如果你的心得到调伏的话,外界的一切都不可能对你产生真正的恼害。因此,调伏自己的内心是调伏一切外敌最殊胜的方便教授。所以希望大家把自己的心安住在调伏之中,并且观察自己的心是否能够如理地生起慈心和悲心;如果能真实生起慈悲心的话,那么一切的敌军会自然地消亡,所以说调伏自心是殊胜的方便。

  下面讲贪心转为道用支分。

  颂中说:

  贪之功德犹如盐水同 随所饮用干渴亦随增

  故于一切生贪物品等 当即舍弃是为佛子行

  那么贪的“功德”是什么呢?就比如说,我们对于妙色啦、美味啦、妙香啦等等,这些的欲求的“功德”呢,就像你口渴了的时候再喝盐水一样,那么肯定是你越喝口越渴,不仅不能解决你口渴的问题,反倒使你的干渴更加严重;我们现在对一切事情,从贪执上来说,有时候也许对一件小小的事情不注意,心想有一点贪心也无所谓,得到一点,再得到一点,就越来越想多得一些,越来越想多要一些,就是如上面所讲的口渴喝盐水一样的。那么这样一来,自己的贪心就会非常地炽盛。所以说,对于一切能够让你生起贪心的任何一种东西,当即就舍弃对它的贪心。

  就像释迦牟尼佛在一部经中讲的:世间众生这种贪心,即便是空中降下了黄金之雨,他也绝不饱足的。贪心的人不会去想:黄金的雨快停下来吧;而说的是“多一点好,多一点好”,就想能让它一直下,那怕是看到黄金雨把自己淹没了的话都不会满足贪心的。所以,人们的贪欲是非常强的,没有人稍微有一些就满足的。有时,对于小小的事情就产生了贪心;有时,对于一些大的事情有了贪心;有时,对一些感觉产生了贪心等等,像这样贪的环境非常多,贪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滋生。当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要依靠圣者们的现量或者是比量。他们通过教证、理证说,这个贪心是轮回的因。贪心产生的时候,你就被束缚在一个物质上面,这样一来你将不得自在,更不用说得到解脱了。所以要这样地观察:是否对外界产生了贪心?如果产生了贪心的话,自己应该如何地去对治它?

  善知识们都是这么说的。如果发现有了贪心的时候,要让自己当即舍弃,别在贪心之上执着,让自己马上安住在平等的自性当中。就像刚才说的渴了喝盐水一样,越喝越渴;如果我们要贪执的话,于轮回是越来越近了,于解脱道是越来越远了。所以,做为随学于菩萨道的学人,应该善巧地看到一切世间的东西都是空性的,都是虚妄的;即便是再好的,也应该知道他们这一切都是无常的,因缘和合而显的;那么,自己心中就不生丝毫的贪心;如果产生了这种贪心,应马上让自己舍弃;如果不去对治这种贪心,自己就会贪执于外境之上,这样就是离解脱道就越来越远了。所以说,所有随学于菩萨道的人,大家都应该好好地观察自己的心境。对于易于生贪的欲求外境,全部观察为一种过失。要知道,一切的外境,任何的丰足也好,或者任何一种贫穷也好,这些本来是平等的;而且少欲知足就是最殊胜的成就标志。

  你说什么叫做成就?要知道对任何的事物都已经能够真正地看破,而对任何事情没有贪执,这就是成就的一种标志。

  比如说,你如果有很多的钱,还总是不够的话,那么你这样还是个穷人;如果你没有什么钱,可是你自己少欲知足的话,那么你已经很富有了,因为你已经满足了的缘故。所以说究竟是贫还是富,关键在于你的心中是否知足。这是一个根本。因此,少欲知足是一切修行人的法财。就比如说我们看七法财当中就是这样讲的,少欲知足非常难得,是修行人的财宝。所以说如果要是趣于菩萨道,就应该好好观察自己的心境;经常停留在少欲知足当中;对一切生贪的物品当即舍弃;让自己停留在菩提发心当中。果然能够如此的话,这是一切诸佛佛子悉应奉行的稀有行径。因此,是我们应加以随学的。

  胜义菩提心的修法分成两个部分:1、入根本定的时候如何修行;2、后得位如何的修行。

  1、入根本定的时候如何修行离戏无执的支分。

  颂中说:

  此等一切显现皆自心 心性从本远离戏论边

  知已于彼执持标相等 决不作意是为佛子行

  对于我们现在见到一切所显现的外境,不论是善业也好,恶业也好,全部都是由你自己的妄想心现起的。而你如果真正地能观察自心的时候,会发现你自己的心续本来是远离一切“生、灭、常、断”戏论边际的。如果懂了这一切,对于一切有漏的执着,比如说能执的心,还有所执的外相,便知这一切全不可得,从内心深处将之断弃,这叫决无作意。对一切外相都没有丝毫执着的念头,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见到一切诸法空性的境界。当然,如果修行的时候,从佛子行上,最终根本的时候可以和大圆满相合;如果是得到大圆满口诀的人,这个时候,空性就是你自己的自性。那么,你这样想,自己本来的实相,它远离一切分别和执着,就在如同虚空自性当中平等安置。如果能够这样,一切的显现只是一种虚幻影象而已。这些影象是显而无自性的,它是一种空性,不需要去执着的。能这么安住的话,这就是自己本住的空性。这里头讲的最重要的就是远离戏论。这一切它本来是空性的,空性之上可以合和大圆满的见地相应来修。

  2、下面讲的是于后得位当中如何修行。

  后得位当中如何观待贪境无实呢?颂中说:

  倘若值遇适意可爱境 犹如夏季所现之彩虹

  虽现美丽见彼不真实 舍弃贪恋是为佛子行

  假如我们值遇到了一个很适宜的非常可爱的外境,就比如说自己的亲戚、朋友啦、让自己非常心疼、非常喜爱的这些,还有就比如说受用啦、福德啦等等这一切,能让自己的心觉得悦意的东西,就要知道这些就像夏天雨后天空中显现出的彩虹。看上去它的确具足了各种绚丽的色彩,但是事实上它根本是不实有的,没有人能够把握住它。虽然是美丽的,但是它的自性是不坚实的;就是说不真实的一种自性,是虚幻的。那么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外境,不论是亲戚也好、朋友也好,你自己所贪恋的任何外境都是由你自己心中所现起的影象。如果你认真观察,你的心从本就不成立,也没一个东西可称之为心的;心的自性本来空性的缘故,这一切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所以说,所有显现的外境都是来自你虚幻的心。你虚幻的心所显现出来的虚幻的外境本来不真实,因此,对于可爱的外境舍弃贪恋、对于一切不真实的都能舍弃贪恋,这是一切诸佛菩萨殊胜稀有的行径。

  现在讲的是如何观待不顺缘如幻的支分。颂中说:

  各种痛苦梦中丧子同 惑境执为实有诚艰辛

  故而值遇不顺因缘时 视为迷乱是为佛子行

  这里面说的各种痛苦,就是我们见到的各种不快乐的境界。比如说看到的不是亲友而是敌人,或者是鬼啊、怪啊,或者自己见到一切不好看的色,不好听的音声等等令自己不悦意的一切,所有这一切,全部能让自己产生这种厌离之心的。

  在刚才,是让自己产生贪心和爱乐的境界;现在是不可爱的外境、音声触觉等等的所有造成痛苦的境界。它们的一切显现就象过去所讲的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少女做了个梦,梦里自己成了家并且有了一个孩子,孩子出生的时候她非常的高兴,后来孩子死掉了,她又非常的痛苦,当她梦中醒来时,才知道梦中的高兴、痛苦了无所得。那么,世间之事亦复如是。当你执着它的时候,认为它是实有的,实际上这一切本身是如梦如幻的。它本来是虚幻的,你却执为实有。这真是非常可笑,而且我们还为之非常地辛苦。所以,我们修行大乘道的人,应该从自己的心中马上就观察到,一切的显现都是自心的幻像,而这些显现全部是毫无实在的,就象是在空性当中所显现的幻术一样,所以说这一切是如梦如幻的境界,如果要把如梦如幻的这种幻境执着为实有的话,那就是轮回的险处。所以说,看到这一切轮回的本身就是一种迷乱。不论是碰到任何的顺缘、逆缘的时候,自己心中马上就应该知道这些全都是不实有的,所以把它视为迷乱的。这是一切佛子的行为。

  (三)、菩提心的学处。现在分成五个部分来讲:1、六度;2、经所出四种教言;3、断除烦恼;4、综上所说义,具足正知正念,饶益有情;5、修学善根回向。

  1、六度:布施波罗蜜多的颂词说:

  为证菩提尚需舍身命 何况身外区区诸物品

  故当不图果报异熟等 发放布施是为佛子行

  就是说为了修证无上菩提的缘故,哪怕是生命尚且应该舍弃。就比如说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他在往昔因位的时候,处有学道,为了求四句偈,宁可舍弃生命;而且在他无量生世以来,为了修行佛法,他都是不惜生命和自己的财物,连生命都毫不吝啬地施予,更何况是身外的那些东西呢?任何东西都会舍弃,佛就是这样做的。你们想了解详情看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就知道了。在这个布施当中最重要的,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无论是现世的果报,还是来世的异熟。我们现在也应步佛陀之后,像世尊所做的那个样子,也应该是毫不贪图异熟果报,毫无希求心的来布施,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平素做任何布施的时候,如果怀着一种为了得到什么或者是为了图什么的话,那么这种心就非常不清净了。如果你真正发菩提心的话,在菩提心的摄持下,哪怕你是布施一抟之食,哪怕是一分钱,只要这样的话,都算是菩提的法行;当然,如果你没有菩提心摄持的话,比如说,你布施的时候是为了面子,或者是为了什么,这样的话就不好了。因为有几个人在一起,想不布施又感到没有面子。像这种为了面子而布施的话,都不是真正的布施。因此,我们在任何一个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心境是否有真正的菩提心。有真正的菩提心的布施当然是没有任何的贪图的。

  就像寂天菩萨他们所说的那样;如果是为了今生的回报或者为了来世的异熟的话,那么这种布施就…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