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女在惱害,不要有這樣那樣的想法。實際上,這一切的惱害都來源于你自己的心境。如果你的心得到調伏的話,外界的一切都不可能對你産生真正的惱害。因此,調伏自己的內心是調伏一切外敵最殊勝的方便教授。所以希望大家把自己的心安住在調伏之中,並且觀察自己的心是否能夠如理地生起慈心和悲心;如果能真實生起慈悲心的話,那麼一切的敵軍會自然地消亡,所以說調伏自心是殊勝的方便。
下面講貪心轉爲道用支分。
頌中說:
貪之功德猶如鹽水同 隨所飲用幹渴亦隨增
故于一切生貪物品等 當即舍棄是爲佛子行
那麼貪的“功德”是什麼呢?就比如說,我們對于妙色啦、美味啦、妙香啦等等,這些的欲求的“功德”呢,就像你口渴了的時候再喝鹽水一樣,那麼肯定是你越喝口越渴,不僅不能解決你口渴的問題,反倒使你的幹渴更加嚴重;我們現在對一切事情,從貪執上來說,有時候也許對一件小小的事情不注意,心想有一點貪心也無所謂,得到一點,再得到一點,就越來越想多得一些,越來越想多要一些,就是如上面所講的口渴喝鹽水一樣的。那麼這樣一來,自己的貪心就會非常地熾盛。所以說,對于一切能夠讓你生起貪心的任何一種東西,當即就舍棄對它的貪心。
就像釋迦牟尼佛在一部經中講的:世間衆生這種貪心,即便是空中降下了黃金之雨,他也絕不飽足的。貪心的人不會去想:黃金的雨快停下來吧;而說的是“多一點好,多一點好”,就想能讓它一直下,那怕是看到黃金雨把自己淹沒了的話都不會滿足貪心的。所以,人們的貪欲是非常強的,沒有人稍微有一些就滿足的。有時,對于小小的事情就産生了貪心;有時,對于一些大的事情有了貪心;有時,對一些感覺産生了貪心等等,像這樣貪的環境非常多,貪念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不斷滋生。當我們在觀察的時候,要依靠聖者們的現量或者是比量。他們通過教證、理證說,這個貪心是輪回的因。貪心産生的時候,你就被束縛在一個物質上面,這樣一來你將不得自在,更不用說得到解脫了。所以要這樣地觀察:是否對外界産生了貪心?如果産生了貪心的話,自己應該如何地去對治它?
善知識們都是這麼說的。如果發現有了貪心的時候,要讓自己當即舍棄,別在貪心之上執著,讓自己馬上安住在平等的自性當中。就像剛才說的渴了喝鹽水一樣,越喝越渴;如果我們要貪執的話,于輪回是越來越近了,于解脫道是越來越遠了。所以,做爲隨學于菩薩道的學人,應該善巧地看到一切世間的東西都是空性的,都是虛妄的;即便是再好的,也應該知道他們這一切都是無常的,因緣和合而顯的;那麼,自己心中就不生絲毫的貪心;如果産生了這種貪心,應馬上讓自己舍棄;如果不去對治這種貪心,自己就會貪執于外境之上,這樣就是離解脫道就越來越遠了。所以說,所有隨學于菩薩道的人,大家都應該好好地觀察自己的心境。對于易于生貪的欲求外境,全部觀察爲一種過失。要知道,一切的外境,任何的豐足也好,或者任何一種貧窮也好,這些本來是平等的;而且少欲知足就是最殊勝的成就標志。
你說什麼叫做成就?要知道對任何的事物都已經能夠真正地看破,而對任何事情沒有貪執,這就是成就的一種標志。
比如說,你如果有很多的錢,還總是不夠的話,那麼你這樣還是個窮人;如果你沒有什麼錢,可是你自己少欲知足的話,那麼你已經很富有了,因爲你已經滿足了的緣故。所以說究竟是貧還是富,關鍵在于你的心中是否知足。這是一個根本。因此,少欲知足是一切修行人的法財。就比如說我們看七法財當中就是這樣講的,少欲知足非常難得,是修行人的財寶。所以說如果要是趣于菩薩道,就應該好好觀察自己的心境;經常停留在少欲知足當中;對一切生貪的物品當即舍棄;讓自己停留在菩提發心當中。果然能夠如此的話,這是一切諸佛佛子悉應奉行的稀有行徑。因此,是我們應加以隨學的。
勝義菩提心的修法分成兩個部分:1、入根本定的時候如何修行;2、後得位如何的修行。
1、入根本定的時候如何修行離戲無執的支分。
頌中說:
此等一切顯現皆自心 心性從本遠離戲論邊
知已于彼執持標相等 決不作意是爲佛子行
對于我們現在見到一切所顯現的外境,不論是善業也好,惡業也好,全部都是由你自己的妄想心現起的。而你如果真正地能觀察自心的時候,會發現你自己的心續本來是遠離一切“生、滅、常、斷”戲論邊際的。如果懂了這一切,對于一切有漏的執著,比如說能執的心,還有所執的外相,便知這一切全不可得,從內心深處將之斷棄,這叫決無作意。對一切外相都沒有絲毫執著的念頭,那麼這個時候,就是見到一切諸法空性的境界。當然,如果修行的時候,從佛子行上,最終根本的時候可以和大圓滿相合;如果是得到大圓滿口訣的人,這個時候,空性就是你自己的自性。那麼,你這樣想,自己本來的實相,它遠離一切分別和執著,就在如同虛空自性當中平等安置。如果能夠這樣,一切的顯現只是一種虛幻影象而已。這些影象是顯而無自性的,它是一種空性,不需要去執著的。能這麼安住的話,這就是自己本住的空性。這裏頭講的最重要的就是遠離戲論。這一切它本來是空性的,空性之上可以合和大圓滿的見地相應來修。
2、下面講的是于後得位當中如何修行。
後得位當中如何觀待貪境無實呢?頌中說:
倘若值遇適意可愛境 猶如夏季所現之彩虹
雖現美麗見彼不真實 舍棄貪戀是爲佛子行
假如我們值遇到了一個很適宜的非常可愛的外境,就比如說自己的親戚、朋友啦、讓自己非常心疼、非常喜愛的這些,還有就比如說受用啦、福德啦等等這一切,能讓自己的心覺得悅意的東西,就要知道這些就像夏天雨後天空中顯現出的彩虹。看上去它的確具足了各種絢麗的色彩,但是事實上它根本是不實有的,沒有人能夠把握住它。雖然是美麗的,但是它的自性是不堅實的;就是說不真實的一種自性,是虛幻的。那麼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切外境,不論是親戚也好、朋友也好,你自己所貪戀的任何外境都是由你自己心中所現起的影象。如果你認真觀察,你的心從本就不成立,也沒一個東西可稱之爲心的;心的自性本來空性的緣故,這一切本來就是不存在的。所以說,所有顯現的外境都是來自你虛幻的心。你虛幻的心所顯現出來的虛幻的外境本來不真實,因此,對于可愛的外境舍棄貪戀、對于一切不真實的都能舍棄貪戀,這是一切諸佛菩薩殊勝稀有的行徑。
現在講的是如何觀待不順緣如幻的支分。頌中說:
各種痛苦夢中喪子同 惑境執爲實有誠艱辛
故而值遇不順因緣時 視爲迷亂是爲佛子行
這裏面說的各種痛苦,就是我們見到的各種不快樂的境界。比如說看到的不是親友而是敵人,或者是鬼啊、怪啊,或者自己見到一切不好看的色,不好聽的音聲等等令自己不悅意的一切,所有這一切,全部能讓自己産生這種厭離之心的。
在剛才,是讓自己産生貪心和愛樂的境界;現在是不可愛的外境、音聲觸覺等等的所有造成痛苦的境界。它們的一切顯現就象過去所講的一個公案,說有一個少女做了個夢,夢裏自己成了家並且有了一個孩子,孩子出生的時候她非常的高興,後來孩子死掉了,她又非常的痛苦,當她夢中醒來時,才知道夢中的高興、痛苦了無所得。那麼,世間之事亦複如是。當你執著它的時候,認爲它是實有的,實際上這一切本身是如夢如幻的。它本來是虛幻的,你卻執爲實有。這真是非常可笑,而且我們還爲之非常地辛苦。所以,我們修行大乘道的人,應該從自己的心中馬上就觀察到,一切的顯現都是自心的幻像,而這些顯現全部是毫無實在的,就象是在空性當中所顯現的幻術一樣,所以說這一切是如夢如幻的境界,如果要把如夢如幻的這種幻境執著爲實有的話,那就是輪回的險處。所以說,看到這一切輪回的本身就是一種迷亂。不論是碰到任何的順緣、逆緣的時候,自己心中馬上就應該知道這些全都是不實有的,所以把它視爲迷亂的。這是一切佛子的行爲。
(叁)、菩提心的學處。現在分成五個部分來講:1、六度;2、經所出四種教言;3、斷除煩惱;4、綜上所說義,具足正知正念,饒益有情;5、修學善根回向。
1、六度:布施波羅蜜多的頌詞說:
爲證菩提尚需舍身命 何況身外區區諸物品
故當不圖果報異熟等 發放布施是爲佛子行
就是說爲了修證無上菩提的緣故,哪怕是生命尚且應該舍棄。就比如說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他在往昔因位的時候,處有學道,爲了求四句偈,甯可舍棄生命;而且在他無量生世以來,爲了修行佛法,他都是不惜生命和自己的財物,連生命都毫不吝啬地施予,更何況是身外的那些東西呢?任何東西都會舍棄,佛就是這樣做的。你們想了解詳情看釋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就知道了。在這個布施當中最重要的,不是爲了得到什麼,無論是現世的果報,還是來世的異熟。我們現在也應步佛陀之後,像世尊所做的那個樣子,也應該是毫不貪圖異熟果報,毫無希求心的來布施,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平素做任何布施的時候,如果懷著一種爲了得到什麼或者是爲了圖什麼的話,那麼這種心就非常不清淨了。如果你真正發菩提心的話,在菩提心的攝持下,哪怕你是布施一抟之食,哪怕是一分錢,只要這樣的話,都算是菩提的法行;當然,如果你沒有菩提心攝持的話,比如說,你布施的時候是爲了面子,或者是爲了什麼,這樣的話就不好了。因爲有幾個人在一起,想不布施又感到沒有面子。像這種爲了面子而布施的話,都不是真正的布施。因此,我們在任何一個時候都要注意自己的心境是否有真正的菩提心。有真正的菩提心的布施當然是沒有任何的貪圖的。
就像寂天菩薩他們所說的那樣;如果是爲了今生的回報或者爲了來世的異熟的話,那麼這種布施就…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 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