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清淨。
布朵瓦格西他也是這樣跟人們講的。“如果說真正不貪圖異熟果報的話,這樣的布施是真正的布施。”
無著大師也是這樣講的,“不貪圖果報和異熟的布施,釋迦牟尼佛說這是最勝的布施。”
因此不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我們都要做真正的布施。這種布施應該是無執的,是出于菩提心的緣故,是施與衆生的。是爲衆生獲得安樂的緣故而做布施,而不是因爲其他的緣故。自己心中一定要這樣想。所以,我們經常要觀察一下自己的心境,我們是否真的有這樣的一種布施心呢?是不是真正的沒有計劃得到什麼呢?如果你真正這樣想,就發現了真正的布施,是不貪圖任何果報的。那麼我們也應該這樣的去做。開始可能做不到,我們可先做一些小小的布施,然後再逐漸大起來,這樣的話就養成布施的串習。你如果自己不布施的話,開始,是對一把柴禾都不舍得布施;後來,漸漸地貪嗔心越來越增長,更不舍得、更談不到更大的布施了。所以說剛開始從小做起是非常重要的。你真正發心的話,那怕是一個線頭,那怕是一分錢,那怕是一抟之食,從這個小小的方面開始做起,那麼未來這種布施就一定能堅定起來。所以自己要有這種發心。
布施也有非常多的種類。我們這裏所說的是叁種布施,一種稱爲財施,一種叫法施,一種叫無畏施。
財施就是我們通過各種方便爲了衆生獲得安樂的緣故向他發放的布施。這個也叫散施。
第二種叫法施。法施就是我們出于一種清淨的發心,爲利衆生一刹那間生起無上菩提心或者是一瞬間生起大悲心或者希求解脫的信心,這樣都稱之爲法施。如果你真正爲衆生得到這種利益而發心的話就可以稱之爲法施了;可是你如果心中所想的是我現在給他們講半天的法,他們會不會供養我很多的財産呢?他們會不會對我很恭敬呢?或者名聲是不是會很好呢?如果你自己心中這樣想的話,那麼你所做的就不是真正的法布施了,是在希求異熟果報了。因此,這就成爲不清淨的布施了。清淨的布施就是從你真正發心當中才有的。
第叁個無畏施。就是如放生等或者做任何善業的時候,施與有情無畏,給他們生存的能力,給他們更多的安樂,這樣的話稱之爲無畏布施。
從財施、法施和無畏施這叁種不論是從哪個方面看,真誠發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希望大家從內心深處真正的串習這種布施的善心。如果能夠真正的以叁輪體空的方式,爲利益衆生的緣故而布施的話是一切諸佛佛子所稀有的行徑。
持戒波羅蜜多的支分。頌中說:
若無戒律自利尚不成 欲作他利誠乃失笑境
故當了無世間希求心 護持戒律是爲佛子行
對于我們希求解脫的人來講如果沒有戒律的話,利益自己是肯定不可能做到的。如果破戒的話,莫說是有漏的善業,就是地獄當中還要多次受生。因此,沒有戒律的人利益自己都做不到,如果說要利益衆生、要使衆生獲得解脫和遍智佛果是不可能的事,甚至讓人想起來都只不過是失笑而已。
因此,我們對戒律應該是抱著一種非常清淨的護持戒律的信心,而不是對于世間的安樂時有貪求,只是因爲輪回中痛苦的緣故生起厭離心,然後才護持戒律的;我們還要想在離開了惡趣之後,我們要生到善趣,是爲了增上生?或者是爲了自己造成某種善業的緣故嗎?持戒者是爲斷者言,因爲戒律的根本就是斷。斷什麼呢?斷棄自己的煩惱和執著,斷棄一切惡行。所以最重要的是決斷自己心中的惡行和執著,以出離心來任持自心,並且以希求究竟解脫之果而生起勤勇。
正如阿底峽尊者所說的那樣,戒律是爲利他言,因爲是爲了利益衆生的緣故所以才護持戒律的。正像續經當中所講的戒分爲叁種。哪叁種呢?第一種叫遮惡行戒:把一切惡行全部都不再造作,也叫遮止惡行戒。如果遮止了這一切所不應做的惡業並且都能斷棄的。這種是攝外行的戒律。第二種叫攝善法戒,就是把一切的善法如理的奉行,這也是一種饒益有情的行爲,如此可以使自己的功德增上並且獲得決定勝的解脫。第叁種稱爲饒益有情戒。這是純一爲了利益衆生的緣故,生起無上的發心,願使一切的衆生得以究竟成佛。以聞思修的道理而趨向究竟解脫。那麼這正是戒律的自性。
如果不好好的護持戒律的話,將使自己連今生的利益都不能夠得到,更何談決定解脫的利益呢
所以說,在我們的心中要經常來觀察自己是否戒律清淨,發心是否清淨。
有些人心中想,我這樣護持戒律是爲了讓自己獲得解脫的。但是,獲得解脫這種心應該是對于輪回的出離心和對于無上佛果的希求心,而絕對不是厭離了叁惡道和希求叁善道的這種發心,否則,那樣的戒律是不清淨的。所以說所謂戒律,指的是由真正的發心和清淨意樂所生起的。
正像無著菩薩所講的,如果我具足了戒律的話,就可以修行無上的佛法;在佛法中獲得決定利益,就可以利益有情;因此,讓我能夠時常護持清淨的戒律。所以說戒律當中所講的最主要的就是要有清淨的發心。
寂天菩薩他們也都是這樣說的。如果沒有清淨發心的話,任何真正利益都不能成辦。
因此,希求無上佛果的人,希求究竟解脫的人,爲了利益衆生的人,在心中應該生起堅定的出離心,以這種出離心來任持自己所受的戒律,那麼,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的緣故,使自己的戒律能夠得以清淨,能夠如此的話,離無上菩提會越來越近。因此,護持清淨的戒律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清淨從別解脫戒的角度上來講,比丘也好,沙彌也好,居士也好,大家都應該嚴格護持自己的戒律。像比丘二百五十叁條的戒律,像沙彌的叁十六種支分的戒律這些都要好好的護持。倘若自己沒有真正清淨的戒律的話,一切的功德都難以出生增長。因此,大家都要從內心深處來觀察自己的相續,就是于細微的戒律也不應該去違犯。發一個真正的利他心,這是真正護持戒律的根本。因此,希望大家好好地觀察自己,從內心深處生起護持淨戒的誓願,這是一切佛子的稀有的行徑。
修行忍辱波羅蜜多的支分。頌詞說:
希求受用善果佛子衆 作惱害者皆與寶藏同
故于衆皆了無憎惡心 修行忍辱是爲佛子行
爲了獲得究竟成佛的一切佛子,就是菩薩道的隨行者們,對于我們來講,一切違緣對我們作的惱害都好像是永不窮盡的寶藏。前頭已經講過,這是我們修行忍辱之境;如果沒有忍辱之境的話,自己的心是非常難以堅定的。因此,于菩提道中如果産生這樣的忍辱境的話,都是真正的寶藏,就像無價的摩尼寶一樣。所以,對我們來講,一切爲我們作惱害的人,對他們我們心中應沒有絲毫的憎惡之心,而是以之成爲自己修行忍辱之境。如果能夠這樣的話,這是一切佛子稀有的行徑。
就忍辱來說,自己應從內心深處來好好觀察自己的心境。什麼樣是忍辱呢?就是真正觀察外境當中,是否對自己做惱害,而你自己的心該如何生起,這些都要仔細的觀察。那麼,觀察之後,你會發現,能夠對你作惱害的這些全部與善知識無異。所以,要生起這樣的信心,就像過去《經莊嚴論》中所說的那樣,倘若是遇到了惱害自己的人的時候,要知道這正是你修行忍辱之境。在阿底峽尊者和他的弟子仲頓巴《師徒問道錄》中阿底峽尊者是這樣子說的,遇到惡人這正是應該修行忍辱的時候;惡人要殺你,這就是殺生的果報;認識到果報的話,當然馬上就能接受,不管是殺戮或是任何的侮辱,都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我們真正要懂得忍辱的自性是什麼。忍辱的自性有叁種。第一種忍辱,就是說你要知道這一切爲你做惡的,全部都是他們應當這樣做的,你要受取這種惡業,發心要生起,並且能夠受取。這是第一種忍辱。也就是說,産生任何不順、違緣的時候,任何外境都是自己的果報,自己能夠生起一種受取這種惡報的發心。第二種忍辱,是于法産生決定信的忍辱。于法産生決定信,這就表示對佛法中所講究竟的空性義,都能現量的了知,並能現前通達的緣故,那麼一切的顯現是不生不滅的,在自性當中能夠讓自心獲得堅固和把握,果能如此,這是一種于法産生決定信的把握。第叁種就是說一切惡業沒有不出現的必要的,也就是允許它出現的,這種忍辱就是任何一種因緣、任何一種出現都是可以的,認可這種出現,這是一種忍辱。過去阿底峽尊者還有寂天菩薩他們所說都是這個樣子的。出現忍辱之境的時候,自己當下要觀察自己的自心,並生起一個增上的意樂。這樣的話,才稱得上是忍辱。
修行忍辱是非常重要的。在戒經上也好,還是在其他論著中也好,都再再的提到了忍辱的功德。因爲一切功德由忍辱而得以出生;如果不忍辱的話,那我們的煩惱就會十分的粗重。就像無著菩薩所說的,忍辱能降伏嗔恨心。如果産生嗔恨心的話,忍辱就能把它破壞掉。而且,寂天菩薩還講,如果沒有忍辱的話,就沒有一個僧人。就是說僧衆是忍辱的自性。就比如說,你是一個僧人,但只是嗔恨心大些。沒有這種說法。只要是僧人的話,那一定是能安住于忍辱的。因爲自心有如大地一般,可以安住于忍辱當中。
因此,在任何時候都要觀察自己的心是否能安住于忍辱當中。忍辱就是相對不起我慢。因爲我慢心的緣故,才能不忍,才能發起嗔恨心;所以我慢是最大的敵人。抛棄自己的我慢,就是修行忍辱。所以說忍辱是非常重要的。在其他經典故事中也一再提到了忍辱的功德。如果不好好修行忍辱的話,一切的功德都爲之摧毀。我們平常修行的布施也好,修行的任何的善法也好,如果自己不忍的話,都可能因一念嗔恨心得以摧毀。續經當中,再再地提到過忍辱的功德和利益,比如說你經過百千劫修行的福德和善根,如果你不忍的話,瞬間的嗔恨心就能把你所有的善根摧毀。因此,于一切的善根能損害者就是嗔恨心。那麼,你自己要想得到真實的功德,並于解脫有把握的話,不修忍辱是不可以的。所以說,我們從內心深處。要對忍辱生起一種定見,並確認在自己的心中。知道安住在叁種忍辱當中,如果能這樣安住的話,一切的功德,自然能出生;如果不忍的話,所有的過失就由此而産生。所以說,嗔恨心就是無邊過失之門,而忍辱是無邊功德之門。因此,修行忍辱是一切諸佛佛子的稀有行徑。
精進波羅蜜多的支分。頌詞說:
即便專修自利聲緣衆 亦見如救頭燃之勤勇
爲利有情進則功德生 故當勤作是爲佛子行
聲聞和緣覺他們雖然是爲了自己的利益,都能夠好像是救頭上著的火一樣的勇猛精進;可是,我們現在不光是爲利益自己,而是爲了叁界六道一切如母衆生都能夠究竟成佛的緣故,在這樣廣大的發心當中,能不精進嗎?所以說只有精進才能産生功德,毫不怯懦的精進,這是佛子所稀有的行爲。
像《寶蔓論》當中所說的,所謂精進,是于善法産生歡喜還有殷重心。精進的意義是很大的。有叁種精進之門。叁種精進是這樣的。
起初有被甲精進,就是說見到一切衆生的時候,自己的心中升起一種力量,産生欲度衆生之想,這時見到了輪回之苦,並且于解脫生起了堅定的信念,于是,就好象身披著铠甲上戰場一樣,在修行的時候,毫無怯懦,這種讓自己勇猛的心力能夠堅定生起的精進,就叫被甲精進。
第二種,稱爲攝善法精進。所謂攝善法精進,就是見到一切善法能夠利樂有情的緣故,由自心中生起了歡喜之心,然後精勤願做,這樣的話,就是攝善法精進。
第叁種,是饒益有情之精進,就是于一切有情面前見到衆生痛苦,生起欲救助之想,然後于救助衆生之門當中毫無厭倦,如此稱之爲是饒益有情之精進。
于這叁種精進之門當中經常調伏自心這是很重要的。阿底峽尊者是這樣說的:精進是能夠産生一切功德之門,那麼精進的自性是斷棄一切懶散和放逸。所以,我們要經常好好地觀察自心是否被懶散所持。比如說在修五加行的時候,有些人今天念了念皈依,明天磕了一兩個頭,然後就說哎呀太累了,太辛苦了,算了吧,以後再修;或者索性就不修了。如果抱著這種想法,那就是被懶散放逸所持。《正法念住經》說,懶散與放逸是盜竊自己精進之賊。就是說懶散與放逸能把精進全部偷走。所以說,在修行善法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好好把握和攝持自己的心,要注意千萬不要懶散,心裏不要放逸和懈怠。這是非常重要的。寂天菩薩、無著菩薩他們是這樣講的。如果自己沒有精進,那麼一切善法都不能成就;爲了成就善法的緣故,願我的心中生起精進來。所以說精進需要一種心力。
那麼,你自己如何生起這種心力?《正法念住經》裏面是這樣說的,如果你觀察到輪回之苦的時候,觀察到生死無常的時候,你會生起被甲的信心。那是生起被甲精進之因。所以我們要經常觀察輪回之苦。正如前頭所講的,天道當中的安樂也是無常的,這樣來觀察輪回的苦,應該知道輪回的無常的自性。但處輪回,即無把握;唯修善法,方趨解脫。如此觀察作意就一定能産生精進。就像阿底峽尊者所說,如果沒有精進的話,一切的善法皆不得生,而懶散是破壞一切善法之賊。所以說我們在修行時千萬要記住,如果沒有精進,一切佛法的根本就會爲之斷失。這一定要小心。
《正法念住經》裏是這樣講的,如果沒有精進的話,一切善法皆無從得生。所以說,如果我們不修行精進,如果不用叁種精進之門都攝自心的話,一切法都不存在了;因爲這個時候,懶散和放逸會把一切的功德,都讓它漸漸地喪失。所以說,沒有精進就沒有任何的法,沒有任何法能産生加持的意義。所以說,修行精進是一切修行當中的最極殊勝之門。倘若沒有精進,一切善法都不得成,這是大家要知道的。所以說精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們可以思維一下,聲聞緣覺爲了獲得自己的利益都如救頭燃一樣,我們現在爲了一切衆生的利益,爲了饒益一切衆生的緣故,能不精進嗎?所以說,自己在內心深處,要生起堅定的誓願,一定要斷棄一切懶散和放逸;千萬不能稍微碰到一點麻煩,就說我明天再修吧;如果這樣的話,是你懶散的緣故,是你放逸和懈怠的緣故,那這善法功德是絕對沒有辦法讓他生長出來。因此精進是非常重要的。(待續)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 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