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著菩薩也一再地講,如果沒有精進,善法不能得以增長。
因此,爲了增長善法的緣故,大家都應該生起精進的意樂;爲了救助一切六道有情的緣故,從內心深處于殊勝善法在叁種精進之門中,都攝自心能夠毫無厭足地安住在精進之門當中,而作自他之利,這就希望大家從內心深處生起一種精進之力。這個道理一定要記住,內心生起精進是一切佛子的稀有行徑。
禅定波羅蜜多的支分。頌中說:
依仗具足寂止勝觀力 知彼堪能摧毀煩惱境
于真超越四種無色定 當做修行是爲佛子行
這講的是修行奢摩他的力量。如果心專注一處,心不他散的修行奢摩他的話,那麼勝觀的毗婆舍那的這種力量,就一定能夠産生。依靠這種力量,以止觀雙運之力,就可以摧毀一切煩惱現行。所以說修行禅定是非常重要的。
在這個時候,于超出有色無色定的這種境界,一定要善爲了之。
所謂四種無色定,就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非想非非想處和無所有處。若自己的心安住在這四種定當中,就稱之爲禅定之墮處。
所以要超越這一切禅定的墮處,修行真實的禅定,依叁種禅定攝集之門而修行,這就是一切佛子的稀有行徑。
我們修習禅定的功德非常大,如《寶蔓論》中所說的:不修禅定功德不能滋生。因此,我們要依靠禅定來修行,也就是說要依止寂靜處。如果不依止寂靜處,禅定這種支分也會非常地衰微。我們平時修行的時候,就像阿底峽尊者他們所說的,“倘若沒有一種真實禅定來攝持的話,就沒有一種生起勝觀的基礎;那麼,摧毀煩惱就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我們要經常來修習心專注一處的這種禅定;這可以使一切有漏煩惱現行遮止;再靠我們勝觀的力量,可以使煩惱拔除,這樣的話就能趨向解脫的彼岸。因此,修行勝觀是非常重要的。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中是這麼說的,如果沒有一個寂止的話,也就是沒有奢摩他的力量的話你的煩惱就會現起,這樣一來,一切善法都無從滋生。因此,修行禅定是佛子所應奉行的。那麼,我們現在也應該這個樣子,把自己的心專注一處,來修行禅定。這種禅定寂止,就是對一切世間沒有執著,對于寂樂沒有貪執,這樣是超越四無色定的。
如果自己的心能夠專注一處修行善法,再加上對空性和般若任持的話,在這種情況下,一切的功德都能産生了。
我們修行大圓滿也好,或者是修行空性、修行任何一種法,如果沒有禅定,一切的功德都會喪失,或者不能夠把握。因爲這種緣故,修行禅定至關重要。
就像其他的續經當中所講的,布朵瓦格西他們也都是這樣說,如果自己的心能夠置于一處,就不被一切煩惱之賊所持,那麼,這時候你的心就能夠安住于真正的勝慧當中,從而具足摧毀煩惱的能力。所以說修行止觀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比如說修行般若時,即使我們自己的心不知道一切諸法是空性的,但是爲自己能夠把心靜下來,安住于阿蘭若處,那麼,漸漸地自己的心會靜止,煩惱和分別這種妄習就會漸漸減輕,在這個時候,智慧就會逐步地産生出來,從而斷棄輪回的根源。所以說修行寂止和修行勝觀這是每個佛子所應奉行的道路。但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倘若我們自己的心往他處散,對外邊的色境、聲境等等,心往外逸,在這樣的時候,你的心就不能安住在法上,一切功德都會喪失。所以,把心攝持起來是修行止觀的根本。如果沒有寂止,沒有奢摩他的力量的話,叁摩地也不能産生;不能産生這樣殊勝的叁摩地的時候,那麼妙觀的智慧,也就是般若的智慧,在自己的心中就難以生起了。所以,以叁種禅定來修行是非常重要的。而叁種奢摩他分別就是:剛開始的時候,自己對一切善法生起希求之心,于是遠離自己的一切散亂意念,而專心一處,這是一種寂止修行;還有能夠現量産生功德的一種奢摩他,就比如說,自己在修行的時候自心得以安止的緣故,寂止的功德就像輕安啊妙喜等等,這些全部于自心當中滋生。這是第二種功德,就是能夠令功德現前的奢摩他。還有饒益有情奢摩他,就是因爲你精進修行的力量,可以現量地産生各種神通變化。你這種力量能夠現前的饒益衆生,使衆生安住于法當中或者産生信心,或趨向究竟解脫。
修行奢摩他是饒益衆生的重要支分。不論從自己而言還是利他而言,奢摩他是只能具足不能缺少的重要支分。因此,學習大乘道的佛子應安住于這種寂止當中,從而發起勝觀,以止觀雙運之力,摧毀一切煩惱之境,從而有饒益有情的力量,這是一切經續當中所贊歎的。也是一切諸佛佛子所應奉行的稀有行徑。
般若波羅蜜多的支分。頌中說:
若無般若余五波羅密 成就圓滿菩提非堪能
當具方便叁輪不分別 修行智慧是爲佛子行
這就是第六個般若波羅蜜多的修行方法,也就是如果沒有般若的智慧來任持的話,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依靠這種有相的行爲是不能究竟菩提的。這時候就必須要有這種無分別、無執著、遠離一切戲論的智慧作爲攝持,這樣,一切功德才能究竟圓滿。所以說,單憑這五種方便的話,不可能得到解脫;方便和智慧雙運的時候才能得到解脫。前五種波羅蜜多稱爲世俗當中所修行的真實;我們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稱爲勝義當中的真實。因此,世俗谛和勝義谛這兩種真實,我們都應該現量使它圓滿,這才是成爲無上大覺的唯一善道。因爲這個緣故,所以要具足各種方便善巧之門,讓自己心中生起這種般若智慧,從而使叁輪無分別,在這種境界當中來修行般若,這是一切佛子的行爲。
修行般若,的確如很多經續當中所說,如果沒有般若,就好象人沒有眼睛一樣;如果沒有眼睛,你想走到任何地方都是不可能的。那麼,沒有智慧的話,單憑一種方便就想獲得解脫,那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要知道一切方便稱爲世俗谛,而勝義谛當中的自性一定要如理現證。只有被般若波羅密多所攝持的這種方便才稱得上是真實的解脫方便。否則,就不可能産生真實解脫的力量。這裏需要具足的是依靠叁種智慧來做修行。這是非常重要的。
關于叁種智慧有很多說法。比如說,聞思修各有一種智慧,叫聞慧、思慧和修慧。這樣的聞所得慧,還有思所得慧和修所得慧;還有一種說法,就比如能現證一切世俗谛的智慧,現證一切勝義谛的智慧,還有能夠現做饒益一切有情事業的智慧,這叁種智慧。現證世俗谛的智慧,指的是我們世俗當中五大明處等等一切善能解了,並且善爲衆生開演。這是現證世俗谛的這種智慧。如果善知法與非法,于諸法空性能夠如理了知,現前證悟,能夠于現量境界當中獲得堪任的話,這個稱之爲能現證勝義谛的智慧。對于一切衆生以何善業得以調伏,以何善業令其安住于調伏之中,于此你能夠明了分別,能善于區別根與非根,器與非器,這就稱爲是能夠現做饒益有情事業的般若了。這樣叁種般若智慧,任何一種都是不可少的。在其他的經續當中,也一再的贊歎修行智慧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智慧,其他的任何修行都不能圓滿。所以智慧度是一切修行當中最究竟的修行。
我們在平時的修行要經常的使自己的心産生一種叁輪無別的智慧,以般若的空慧任持一切善法,否則你的善法都成爲有漏,不成爲解脫的順緣。所以,爲獲得究竟解脫的緣故,應當修行般若波羅密多的智慧。般若波羅密多的智慧,我們雖然有很多的名言,但它的自性是一。就比如說甚深的空慧或者是大圓滿見等等,他們都是同一種含義。這當中說法不同,只是因爲顯密有別的緣故。所以,在安立名詞的相狀上各有差別;但從證悟的角度上來講的話,所證悟的是唯一空慧,不可能再出現任何其他東西。
以修行大圓滿來說,比如說在座的人,都是修行光明大圓滿教法的,那麼,這種大圓滿的自性是什麼呢?就是它從本是清淨的,遠離一切戲論的,它深寂無爲廣大,它清淨不落一切邊際,不落一切方所,因爲這種緣故,才稱之爲真實的空性,真實博大的究竟證境。沒有這樣一種智慧的話,那麼一切修法都不能達到究竟的。所以說修行這樣一種空慧,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時,倘若自己沒有能夠如量生起這種空慧,比如說你于世俗當中不能善解法與非法,于勝義當中不能取舍如何修行的話,那麼,趨入解脫之道非是堪能。所以進入大乘道的一切學子,應該從自心深處生起對般若的這種證悟,並且對空慧如理了知。
總而言之,所謂修行般若的空慧,它的自性就是要知道遠離一切戲論邊際的,就是空的自性。如果能認識到空的自性,又不舍于方便的話,這就是修行道當中的精華。所以,希望大家于自心之中詳細觀察,讓自己心中努力生起般若空慧,産生一切勝解,這是一切佛子稀有的行徑。
但是,也難說有一些人會産生一些誤解,就比如說自己理解錯誤的時候會這樣想:看來沒有般若智慧是不行的,別的那些都是次要的。然後就覺得,現在只需要有般若的空慧,別的什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些全都是小乘的法,不需要的了。由于這樣錯覺的緣故,就會有人說,布施那是小乘的事,那布施有什麼用呢?像持戒這也都是小乘的,持什麼戒?這不是執著嗎?等等這些都是片面、偏執的誤解所造成的錯誤。實際不是這樣子的。經書上是這麼講的:戒爲一切菩提道之地基。沒有這麼一塊地基的話,如何産生菩提的資糧呢?這是不可能的。因此,持戒當然很重要,戒律就像走向解脫道的雙腳一樣,沒有腳誰都走不了,沒有戒律而求解脫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對各種戒律自己心中都應該如理的受持,這樣才好。
有一些人講,我們自己看到這一切勝義谛的時候,別的什麼都不在乎了,什麼都不需要執著了。這不是執不執著的問題。像修行甚深道光明大圓滿教法的時候,我們的導師蓮花生大師是這樣說的,“我的見解比天空都高,但我的行爲比面粉還細。”所以說,要知道,在自己有甚深見解的時候,不喪失對行爲的取舍;在自己取舍行爲…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 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