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說他的過失,所以任何人都不喜歡這樣宣說別人過失的人。因此,我們要從內心深處,斷棄欲說是非的這種習氣,讓自己安住于不說的自性當中。這個很重要。
就像過去阿傍大師,他在很小的時候,因爲非常貧窮,也沒有上過學,也沒有什麼文化。那時,周圍就有一些僧人們來取笑他,拿著一些草,堆在他面前,說你除了會吃以外,別的什麼也不會幹,那就和畜生道的衆生沒什麼差別嘛。就這樣對待他。但是即使如此,大師都不會對他們産生絲毫的分別。就是這樣的。我們在任何一個時候,觀察自己的過失是非常重要的。
格西康樣巴他是這樣講的,“任何時候你都不要觀察自己上師的過失,因爲善知識外表上如何的行爲,那是對衆生的調伏,而他內心的證德與佛無異;所以如果于善知識做任何的分別和是非的話,只能造就最大的惡業。”
因此,在各個時候,我們都要小心一些,在對上師的依止上,或者是對上師的觀察上一定要慎重一些;不能說是因爲現在交通方便的緣故,就一個月當中依止一百個上師,今天依止這個、明天依止那個地到處跑,一會是藏地,一會是漢地,一會到印度,到處都去尋找所謂的上師,依止完了之後就跑回來了。別人再問他,那你的上師是誰呢?他就說這個也不行,那個也有過失,這個有毛病,那個也始終不如法,到處都是過失。事實上,所有的過失都是你自己,如果沒有你自己的這種分別過失的話,別人哪有那麼多的過失可言呢?所以說,你各個方面都要小心才行。
過去阿底峽尊者他自己跟弟子們就這樣子說:“對于我來講,所有的上師都是同等的,功德了無差異。”但是,一想到金洲大師的時候,馬上合掌于頂間,眼中流淚。那麼,爲什麼會這樣呢?阿底峽尊者說:“從恩德之門當中于我恩德最重的是金洲大師,所以是這樣的。”那麼,我們對于自己的上師呢?有結法緣的上師,一般的傳承上師,還有特別有緣的上師等等,也需要自己在心中來體會一下。那這當中需要用自己的信心來體會,而不是用分別心的。在很多的事情上頭大家一定要慎重才好。
在平素我們與人交往的時候,千萬要記住了,多看別人的功德,不要看別人的過失;因爲我們不知道別人是否真的有過失。在我們漢族人當中經常會産生這樣的問題,沒有什麼清淨的意樂,只要是上師說這個人,哪怕說了一點好,周圍的人馬上就會議論起來,說這個人他還不如某某人好呢,他這個人毛病真是很多的等等就開始議論。總之,就是把別人全部誹謗了,壓製了,這樣才可以;如果要是對別人有好處的事情堅決不做。這樣對自己有什麼意義呢?對你的修行有意義?還是對你解脫有意義?但是人們還是這樣去做,這就說明自己的確是需要調伏的了。
實際上,于善知識的角度也好,還是諸佛的角度也好,都是這樣講的:“一切過失當中,誹謗善知識與誹謗叁寶的過失最爲重。”經上有這樣講法,“若有人把叁千大千世界衆生一起殺盡,此人過失不重;若有人于菩提薩垛心存妄見,並作是非爭議者,其過大于前者。”是這樣說的。你殺盡一切衆生的過失,都不如誹謗菩薩的過失重大。那麼,剛才已經說過,我們誰能知道誰不是菩薩呢?所以一定要小心,如果自己不調伏自己的心,很容易造就重大的過失。
再者,對于法和宗派之間,也是不應該産生任何爭執的。對法與宗派産生爭執是爲密咒第六墮--密宗當中第六根本墮罪。就是在佛法和宗派當中,比如顯宗、密宗、黃教、花教、白教、紅教,就是對這些教派之間、修法之間、善知識與善知識之間等等産生爭執的話,這就是密宗當中所講的第六根本墮罪。我們般若波羅密多道當中的無比能仁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子講的。因此,我們作爲一個真正持有大乘道的人,不論你是隨學顯宗還是隨學密教,總而言之,從自己心中斷棄對一切法的貪執,視一切法爲平等,這才是重要的。除此之外,還有比如在講法的地方、寺院和寺院之間産生爭執等等,這些都是不應該的。那是因爲我們自己的心中不清淨,如果抱著一個不清淨的心再來觀察過失的話,只能給自己造成更大的過失。要是再宣說這種過失的話,的確于自己的功德之分沒有絲毫增長,只是在過失當中漸漸讓人瞧不起。因此,我們不去瞧不起別人,絕對不去貶低別人,而且只見別人功德,不見別人過失。即便不見功德的話,至少也不說過失,這是大乘道的學子應該去奉行的法行。
但是,倘若我們自己心中産生了一種強烈的分別心,不容別人在自己面前顯示功德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就很容易因爲妄想分別的緣故,去誹謗或産生其他的爭議的。所以,大家都一定要小心自己的分別心,很多過失是因它而生,很多功德是因它而亡。如果寺廟與寺廟之間、法與法之間、人與人之間、善知識與善知識之間産生爭議和分別的時候,心中應該觀察一下自己,倘若你自己能夠産生觀察功德的這種作意的話:你盡量觀察功德,調伏自己的心境。倘若你自己不能做到,那麼你至少要知道,我不見一切過失住于平等舍,就是對任何人的過失都不說也不知道,把它全部放棄了,不做觀察。是這樣的,因爲我們自己的心是需要自己來調伏的。這個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對我們漢族的弟子更是非常重要的。
阿底峽尊者說過,“西藏是因爲本尊太多的緣故,所以被本尊摧毀了。”
就是因爲今天想修這個法,明天想修那個法,這個法不成,那個法也不成,草草率率,散散亂亂的,最後什麼法都沒有修成。
那現在我們漢族人也是這個樣子,被本尊多的緣故摧毀了。我們有很多人去修行的時候,今天修這個金剛橛,修一修呢,覺得沒有什麼感應,沒有加持力;修修文殊菩薩吧,然後修文殊菩薩的時候,又覺得沒有什麼感應;這樣明天修修觀世音菩薩吧。今天這個法,明天那個法,修來修去,事實上自己心中任何一個法的收獲都沒有得到。爲什麼呢?就是自己的貪執妄想分別習氣的緣故。因此,要讓自己的心堅住安定,這樣才能獲得真實的利益。
其他經續、論著當中,尤其是寂天菩薩、無著菩薩他們所說的就是這個樣子的。總而言之,就是不觀察任何過失,經常觀察自心當中的失誤,對一切法生起平等的敬信,並且能夠生起增上意樂,這是佛法當中所需要的。這個事情非常重要,希望你們大家把它當成一件大事情來看,因爲這個誹謗啊、造謠啊或者是挑撥離間啊,在我們的習氣當中是非常重的,而且就是因爲這種不和合的緣故,斷絕法緣就會由此而産生。所以說,這種過失是最重的一種過失。如果不把這種過失調伏斷棄的話,那麼我們的修行道路將是沒有指望的。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把它當做一件大事情。從內心深處好好的觀察自己,千萬不要妄加任何的伺察和分別,一貫的安住于自己的修行當中,來調伏自心。這是我對大家衷心的希望。
對親友和施主斷棄貪嗔的緣故,遠離貪欲的支分。頌中說:
爲得利養相互起紛诤 聞思修之功德退失盡
故當于諸親友施主家 斷除貪心是爲佛子行
我們平素在交往的時侯,有僧有俗,親戚啦,朋友啦,或者是自己重要的弟子啦,還有施主啦,他們經常供養自己,贊歎自己,自己名聲很好,受到恭敬。那麼,在這樣的時候,如果産生貪執的話,則對其他人受到施主的恭敬,或者其它人得到施主的好感的時候,我們爲了保護自己的面子或者榮耀,就會互相辯論,互相爭吵,或者是産生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如果這樣,那你過去聽聞佛法、修行佛法的一切功德都會喪失掉。所以,想到了這種過失的時候,對于一切能讓我們生起貪心的親友和施主的家裏,都要斷除貪心,這樣才是佛子的行爲。
這是非常重要的事。平常,在自己的心裏就很容易對于一些外界的事情産生一些貪染,因爲這種貪染的緣故,就會産生一種很大的習氣,比如說貪、嗔、癡、我慢等等,在這當中就會生起。因此,在任何時候都要調伏自己的心境,對于外界的事情,不論顯現如何,都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緣所現。那麼,不論是你所見到的弟子也好,或者我們的親戚朋友也好,這些沒有一個可以永恒相伴的。就包括弟子對你恭敬也好,供養也好,別人向你頂禮啊等等。這是因爲尊重你的緣故,是因爲因緣的緣故,而不是因爲你強迫來的,如果說要是你強迫的:這是我的弟子!這是我的施主!這是我的家裏人!不准別的人到我這裏來!也不准你跟別人好!你要是供養別人一分錢、一毛錢都不行,這樣就不是我的弟子!總而言之,抱著拒絕別人,而貪戀自方的、爲了想把自己身邊的利養和名聲都維護得住的,那麼,這種心就會給你造就很大的過失。因爲這是一種我慢的作意;因爲這種我慢,嗔恨心也會隨之而起;這樣一來,一切修行佛法的功德就全部喪失殆盡。
因此,在任何時候,都要注意自己的心是否對親友産生貪執。須知,不管是弟子也好,或者上師等等周圍的一切的順緣,都是因爲過去世的願力和今生能漸漸成熟的緣故;如果沒有過去的願力和因緣,今生如何能得以成熟呢?你強求是得不來的。就比如說天上有太陽,水中有蓮花。當太陽升起來的時候,蓮花就會綻放。這是自然的法性,不是說它有什麼樣的造作,這一切就是如此。那麼,我們不需要去強求,比如說非得要有什麼樣的弟子,或者非得要有什麼樣的一種供養啊,別人對自己的恭敬啊等等。如果你自己發過這樣的願心,如果你有這樣的一種因緣,那麼與自己有緣的弟子會自然到來,施主等等也會自然出現,都會在恭敬心和清淨意樂當中聚集到你的周圍。這是一切法當中自然的一種自性,這上頭是不能夠牽強的。
就比如說我們年龍,我們這個地方也是如此的。就像我自己來講,沒有跟大家說,“你們一定要給我做弟子。”沒有這樣的必要。我們在座的各位,都是來自叁十多個省市和自治區的。大家來的時候,我只是說,你們在法上有這樣需求的話,那就來這個地方。我並沒有也不能說,“你不做我的弟子就不行,你非得給我當弟子,我就得要你這個弟子。”沒有這樣一個必要。對任何一個人都是這樣的: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你來到跟前的時候,作爲上師對你是非常慈愛和攝受的;但是你如果要是離去,哪怕在這裏待一分鍾就要走的話,你有你的自由,絕對不會說,“現在你要給我做弟子,趕快到跟前我給你做個灌頂,灌完頂後你成我的徒弟了,不准找別的上師,不准你依止別的善知識,也不准你到別的寺廟裏去,自己老老實實待在年龍寺。”沒有這樣一個要求,也沒有這種必要的。你們馬上走的話,你的腿也沒有被人捆住,想往那去往那去,這一切都是你自己信心的緣故。
對于我們來說,如何去依止上師,那天已經講過了:你以自宗爲主,但是不遮止他宗。這是我們的一種法行,別人如何的長短,應該是允許其存在。對于我們自己來講,上師是我們的有緣上師,法是我們自己傳承的法,那麼我們就這樣的修行自己的法就行了。那你把握好自己自宗的修行,同時隨喜和贊歎他宗的存在,這是我們傳承當中的個性。應該是如此的。你們大家都自己好好地想一想,是否如此地來把握自己呢?(待續)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 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