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会说他的过失,所以任何人都不喜欢这样宣说别人过失的人。因此,我们要从内心深处,断弃欲说是非的这种习气,让自己安住于不说的自性当中。这个很重要。
就像过去阿傍大师,他在很小的时候,因为非常贫穷,也没有上过学,也没有什么文化。那时,周围就有一些僧人们来取笑他,拿着一些草,堆在他面前,说你除了会吃以外,别的什么也不会干,那就和畜生道的众生没什么差别嘛。就这样对待他。但是即使如此,大师都不会对他们产生丝毫的分别。就是这样的。我们在任何一个时候,观察自己的过失是非常重要的。
格西康样巴他是这样讲的,“任何时候你都不要观察自己上师的过失,因为善知识外表上如何的行为,那是对众生的调伏,而他内心的证德与佛无异;所以如果于善知识做任何的分别和是非的话,只能造就最大的恶业。”
因此,在各个时候,我们都要小心一些,在对上师的依止上,或者是对上师的观察上一定要慎重一些;不能说是因为现在交通方便的缘故,就一个月当中依止一百个上师,今天依止这个、明天依止那个地到处跑,一会是藏地,一会是汉地,一会到印度,到处都去寻找所谓的上师,依止完了之后就跑回来了。别人再问他,那你的上师是谁呢?他就说这个也不行,那个也有过失,这个有毛病,那个也始终不如法,到处都是过失。事实上,所有的过失都是你自己,如果没有你自己的这种分别过失的话,别人哪有那么多的过失可言呢?所以说,你各个方面都要小心才行。
过去阿底峡尊者他自己跟弟子们就这样子说:“对于我来讲,所有的上师都是同等的,功德了无差异。”但是,一想到金洲大师的时候,马上合掌于顶间,眼中流泪。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阿底峡尊者说:“从恩德之门当中于我恩德最重的是金洲大师,所以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对于自己的上师呢?有结法缘的上师,一般的传承上师,还有特别有缘的上师等等,也需要自己在心中来体会一下。那这当中需要用自己的信心来体会,而不是用分别心的。在很多的事情上头大家一定要慎重才好。
在平素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千万要记住了,多看别人的功德,不要看别人的过失;因为我们不知道别人是否真的有过失。在我们汉族人当中经常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没有什么清净的意乐,只要是上师说这个人,哪怕说了一点好,周围的人马上就会议论起来,说这个人他还不如某某人好呢,他这个人毛病真是很多的等等就开始议论。总之,就是把别人全部诽谤了,压制了,这样才可以;如果要是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坚决不做。这样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呢?对你的修行有意义?还是对你解脱有意义?但是人们还是这样去做,这就说明自己的确是需要调伏的了。
实际上,于善知识的角度也好,还是诸佛的角度也好,都是这样讲的:“一切过失当中,诽谤善知识与诽谤三宝的过失最为重。”经上有这样讲法,“若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一起杀尽,此人过失不重;若有人于菩提萨垛心存妄见,并作是非争议者,其过大于前者。”是这样说的。你杀尽一切众生的过失,都不如诽谤菩萨的过失重大。那么,刚才已经说过,我们谁能知道谁不是菩萨呢?所以一定要小心,如果自己不调伏自己的心,很容易造就重大的过失。
再者,对于法和宗派之间,也是不应该产生任何争执的。对法与宗派产生争执是为密咒第六堕--密宗当中第六根本堕罪。就是在佛法和宗派当中,比如显宗、密宗、黄教、花教、白教、红教,就是对这些教派之间、修法之间、善知识与善知识之间等等产生争执的话,这就是密宗当中所讲的第六根本堕罪。我们般若波罗密多道当中的无比能仁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子讲的。因此,我们作为一个真正持有大乘道的人,不论你是随学显宗还是随学密教,总而言之,从自己心中断弃对一切法的贪执,视一切法为平等,这才是重要的。除此之外,还有比如在讲法的地方、寺院和寺院之间产生争执等等,这些都是不应该的。那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中不清净,如果抱着一个不清净的心再来观察过失的话,只能给自己造成更大的过失。要是再宣说这种过失的话,的确于自己的功德之分没有丝毫增长,只是在过失当中渐渐让人瞧不起。因此,我们不去瞧不起别人,绝对不去贬低别人,而且只见别人功德,不见别人过失。即便不见功德的话,至少也不说过失,这是大乘道的学子应该去奉行的法行。
但是,倘若我们自己心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分别心,不容别人在自己面前显示功德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因为妄想分别的缘故,去诽谤或产生其他的争议的。所以,大家都一定要小心自己的分别心,很多过失是因它而生,很多功德是因它而亡。如果寺庙与寺庙之间、法与法之间、人与人之间、善知识与善知识之间产生争议和分别的时候,心中应该观察一下自己,倘若你自己能够产生观察功德的这种作意的话:你尽量观察功德,调伏自己的心境。倘若你自己不能做到,那么你至少要知道,我不见一切过失住于平等舍,就是对任何人的过失都不说也不知道,把它全部放弃了,不做观察。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自己的心是需要自己来调伏的。这个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我们汉族的弟子更是非常重要的。
阿底峡尊者说过,“西藏是因为本尊太多的缘故,所以被本尊摧毁了。”
就是因为今天想修这个法,明天想修那个法,这个法不成,那个法也不成,草草率率,散散乱乱的,最后什么法都没有修成。
那现在我们汉族人也是这个样子,被本尊多的缘故摧毁了。我们有很多人去修行的时候,今天修这个金刚橛,修一修呢,觉得没有什么感应,没有加持力;修修文殊菩萨吧,然后修文殊菩萨的时候,又觉得没有什么感应;这样明天修修观世音菩萨吧。今天这个法,明天那个法,修来修去,事实上自己心中任何一个法的收获都没有得到。为什么呢?就是自己的贪执妄想分别习气的缘故。因此,要让自己的心坚住安定,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利益。
其他经续、论著当中,尤其是寂天菩萨、无著菩萨他们所说的就是这个样子的。总而言之,就是不观察任何过失,经常观察自心当中的失误,对一切法生起平等的敬信,并且能够生起增上意乐,这是佛法当中所需要的。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希望你们大家把它当成一件大事情来看,因为这个诽谤啊、造谣啊或者是挑拨离间啊,在我们的习气当中是非常重的,而且就是因为这种不和合的缘故,断绝法缘就会由此而产生。所以说,这种过失是最重的一种过失。如果不把这种过失调伏断弃的话,那么我们的修行道路将是没有指望的。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把它当做一件大事情。从内心深处好好的观察自己,千万不要妄加任何的伺察和分别,一贯的安住于自己的修行当中,来调伏自心。这是我对大家衷心的希望。
对亲友和施主断弃贪嗔的缘故,远离贪欲的支分。颂中说:
为得利养相互起纷诤 闻思修之功德退失尽
故当于诸亲友施主家 断除贪心是为佛子行
我们平素在交往的时侯,有僧有俗,亲戚啦,朋友啦,或者是自己重要的弟子啦,还有施主啦,他们经常供养自己,赞叹自己,自己名声很好,受到恭敬。那么,在这样的时候,如果产生贪执的话,则对其他人受到施主的恭敬,或者其它人得到施主的好感的时候,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或者荣耀,就会互相辩论,互相争吵,或者是产生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如果这样,那你过去听闻佛法、修行佛法的一切功德都会丧失掉。所以,想到了这种过失的时候,对于一切能让我们生起贪心的亲友和施主的家里,都要断除贪心,这样才是佛子的行为。
这是非常重要的事。平常,在自己的心里就很容易对于一些外界的事情产生一些贪染,因为这种贪染的缘故,就会产生一种很大的习气,比如说贪、嗔、痴、我慢等等,在这当中就会生起。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调伏自己的心境,对于外界的事情,不论显现如何,都知道这一切都是因缘所现。那么,不论是你所见到的弟子也好,或者我们的亲戚朋友也好,这些没有一个可以永恒相伴的。就包括弟子对你恭敬也好,供养也好,别人向你顶礼啊等等。这是因为尊重你的缘故,是因为因缘的缘故,而不是因为你强迫来的,如果说要是你强迫的:这是我的弟子!这是我的施主!这是我的家里人!不准别的人到我这里来!也不准你跟别人好!你要是供养别人一分钱、一毛钱都不行,这样就不是我的弟子!总而言之,抱着拒绝别人,而贪恋自方的、为了想把自己身边的利养和名声都维护得住的,那么,这种心就会给你造就很大的过失。因为这是一种我慢的作意;因为这种我慢,嗔恨心也会随之而起;这样一来,一切修行佛法的功德就全部丧失殆尽。
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心是否对亲友产生贪执。须知,不管是弟子也好,或者上师等等周围的一切的顺缘,都是因为过去世的愿力和今生能渐渐成熟的缘故;如果没有过去的愿力和因缘,今生如何能得以成熟呢?你强求是得不来的。就比如说天上有太阳,水中有莲花。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莲花就会绽放。这是自然的法性,不是说它有什么样的造作,这一切就是如此。那么,我们不需要去强求,比如说非得要有什么样的弟子,或者非得要有什么样的一种供养啊,别人对自己的恭敬啊等等。如果你自己发过这样的愿心,如果你有这样的一种因缘,那么与自己有缘的弟子会自然到来,施主等等也会自然出现,都会在恭敬心和清净意乐当中聚集到你的周围。这是一切法当中自然的一种自性,这上头是不能够牵强的。
就比如说我们年龙,我们这个地方也是如此的。就像我自己来讲,没有跟大家说,“你们一定要给我做弟子。”没有这样的必要。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来自三十多个省市和自治区的。大家来的时候,我只是说,你们在法上有这样需求的话,那就来这个地方。我并没有也不能说,“你不做我的弟子就不行,你非得给我当弟子,我就得要你这个弟子。”没有这样一个必要。对任何一个人都是这样的: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你来到跟前的时候,作为上师对你是非常慈爱和摄受的;但是你如果要是离去,哪怕在这里待一分钟就要走的话,你有你的自由,绝对不会说,“现在你要给我做弟子,赶快到跟前我给你做个灌顶,灌完顶后你成我的徒弟了,不准找别的上师,不准你依止别的善知识,也不准你到别的寺庙里去,自己老老实实待在年龙寺。”没有这样一个要求,也没有这种必要的。你们马上走的话,你的腿也没有被人捆住,想往那去往那去,这一切都是你自己信心的缘故。
对于我们来说,如何去依止上师,那天已经讲过了:你以自宗为主,但是不遮止他宗。这是我们的一种法行,别人如何的长短,应该是允许其存在。对于我们自己来讲,上师是我们的有缘上师,法是我们自己传承的法,那么我们就这样的修行自己的法就行了。那你把握好自己自宗的修行,同时随喜和赞叹他宗的存在,这是我们传承当中的个性。应该是如此的。你们大家都自己好好地想一想,是否如此地来把握自己呢?(待续)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