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不喪失對甚深見解的把握,這才是修行的中心所在。
倘若你自己心中沒有産生這樣一種證量,那麼,自己行爲毫不檢點的欺辱其他的人,或輕視任何一種善法的話,那是你自己的錯誤。要知道方便和智慧這兩者是雙運的。在方便這一端,像布施、忍辱、禅定、精進等等稱爲方便支分,般若是它的智慧支分;以般若爲主,方便爲輔,這才是真正無謬的善道。
倘若你自己心中不知道方便智慧不異,單求一支的話,那麼,結果一定是偏離了佛法。有人說,像五明佛學院這樣的地方,他們戒律非常的清淨,那樣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在年龍這個地方不用持戒,什麼事情都可以隨隨便便的。沒有這樣的說法,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任何一個人講法時候都要隨行一切諸佛之後,對佛經和教典、律義的理解乃至自己的見解,都不能有任何的錯謬和顛倒。倘若你自己心中沒有生起一種正見,卻仍放縱這樣的猜測的話,那是你自己的錯誤。就像法王如意寶,已經是成就的聖者,還是非常的嚴謹,具足如此功德的大師,他都能如此嚴謹,那麼我們現在又有什麼理由在一個小小山旮旯裏頭說一些不需要持戒、不需要精進、密宗不用護叁昧耶戒、顯宗不用發菩提心、小乘不用護持別解脫戒等等的話呢?沒有這種說法吧。所以,如果你們在戒律上毫不謹慎的話,這就不是真正的佛法。
因此,要知道你具足見解的時候,不喪失自己的行爲;在行爲的時候,不喪失你自己的見解,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背離了這樣的道路,一定是謬道。那是你自己的錯解、曲解、顛倒解。
所以,一定要善于區別這些。對修行這一方面,如果你見解真的很高的話,那你的行爲一定是很謹慎的;你的見解不高,那才會造就一些顛倒:我做一些惡業也不要緊,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任何事情都可以做。當你這樣想的時候,已經足以證明你的見解並沒有多高;如果你的見解高的話,有什麼必要去造這些惡業呢?造就惡業,就證明你對惡業有這樣的貪執和習氣,並不證明你見解有多麼高。因此,一定要記住:見解和行爲一定是雙運的。也就是說,在世間上我們修行佛法的時候,方便和智慧一定要雙運。如果舍棄方便,獨求智慧;或者是舍棄智慧,獨具方便,都不是解脫的善道。方便智慧雙運,這是成就無上正等菩提的無謬的正因。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成佛的道路。所以希望大家都安住當中,不要曲解這個道義才好。
2.由經中所出的四種學處:第一種觀察自己的過失。第二種就是不說大乘道者的過失。還有第叁種就是爲了斷除貪心的緣故,不貪戀自己的親友、施主、自家;第四種講的是爲了斷除一切粗語的緣故,說柔軟語的支分。
如何觀察自相續以斷除別人不生信心的行爲。頌中說:
倘于自身迷亂不觀察 行者外相或成非法行
故當時常觀察己迷亂 悉皆斷除是爲佛子行
就是我們作爲一個修行的人,經常要觀察自己的迷亂。就是說看自己的錯誤,而不是去看別人怎麼樣。如果你自己的心裏沒有一個真正的善心,沒有一個善的發心或者善的舉止,但是外表上卻是做出來的非常像是一個學法的人,看你的裝飾也像是學法的人,但是心中卻是不調伏,沒有安住在法上的話,那麼勢必造成一種欺诳和虛僞法行的過失。這樣一來,自己現生不僅不能得到法的利益,而且來世也是必定墮落惡趣的。因爲這樣是欺诳衆生的。所以,作爲一個修行的人,要經常觀察自己的迷亂和過失。
在經續當中是這麼說的。作爲一個修行的人,那自己就應該經常觀察自心當中的過失,而不是去看別人的過失。所以,我們在平素的時候,要經常想一想,自己是否真實地面對周圍的這些人呢?自己的發心是否真實呢?自己的戒律各個方面是不是真正的很好?這些自己都要觀察。不能肆無忌憚的做非法的行爲。就比如說我是密宗的,我是修行光明大圓滿的人,是不執著的,什麼也無所謂,然後假借會供之名,肆無忌憚的飲酒。結果喝醉了,趴在地上嘔吐、說胡話,讓別人産生邪見。這樣是非常不好的。因此,大家應慎重自己的威儀。就比丘、僧衆們來講那是不用說的,吃飯該如何吃飯,穿衣該如何穿衣,戒律上邊都是有詳細的講法;但是對居士們來講,威儀也是尤爲重要的。希望大家來好好地觀察一下自心,不要在自己心中沒有産生功德的時候,外表上做一種虛僞的法行。比如說到內地之後就說我是學習密宗的人,然後自己喝酒、抽煙、邪淫,做出各種各樣不如法的行爲。這樣做了,讓世人對你沒有信心是小事,因爲這個緣故對所有學密宗的人都沒有了信心,就說學密宗的人就是這個樣子的,就幹系重大了。
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觀察自己心中的過失。我們做爲一個真正的行法者,應善于調伏自心,不觀察別人的過失,只觀察自心當中的失誤。那麼你出去到任何一個環境當中,別人看你的威儀濟濟,自性調柔,慈心悲心全部具足,人們都能産生信心的:噢,這是真正的一個學法的人。這樣的話,無論在社會上也好,回到家裏也好,或者是任何一個地方,讓他們見到你的行爲非常善妙,他們會稱許善哉,然後由衷地産生一種信心。這樣,才會使佛法光大。所以說,你自己的任何行爲都要非常慎重才行。就像經上所說的,爲除世間不信的緣故,所以要觀察自己的過失;爲了祛除世間對自己産生邪見,進而對佛法産生邪見的緣故,所以要經常觀察自己的過失。看到任何能讓別人不生信心的行爲,自己就要馬上改變;如果你自己不改變這種惡行,那你自己的行爲就要影響大家,這是稱爲破教的重惡。在這個現生當中,作爲佛教徒自己做了惡業,讓衆生也産生了邪見;對佛法産生邪見的衆生肯定會墮落到惡趣,你自己也要墮落到惡趣。如果不都攝自己的行爲的話,那麼,結果必然自他俱損。這是極其重要的!所以說要非常慎重才可以。
《攝一切真實義經》當中所說是這樣子的:爲免世間不信的緣故,當認真地去行爲。就是在任何時候你的行爲都要非常地仔細,看你的行爲是否符合于佛的戒法,是否符合你自己的發心,能否爲世間之所敬信,爲世間之所供養。如果讓世間的人對你産生了一種信心,因爲你的緣故,對佛法産生信心的話,這是一種善業;而因爲你的行爲,對佛法産生邪見的話,那是最大的惡業。在這個上頭一定要謹慎才好。
平素,我們在自己的家裏或者任何一個環境當中觀察自己過失的時候,就應該這樣的想:對別人的過失,就應該閉起眼睛;對于自己的過失,要瞪大眼睛。對于別人有任何過失,你不知道,你也不看別人的過失,經常觀察自己的行徑。這就像你照鏡子一樣:照鏡子爲了照得很清楚,要拿起鏡子來,反複的把它擦拭,擦拭得讓你的影像能夠現的清清楚楚。觀察自己過失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的。應該把自己的心放在一個非常公正的角度上,然後來觀察自己心中的過失。倘若有絲毫的過失,要馬上忏悔,馬上改變。對于別人來講,有任何的過失,你應該是不聞不問才是,因爲這是一種佛子的行爲。但是,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很多時候不是這個樣子想的,而是往往都是在看別人的過失。別人小小的一點過失你就看到了,到處跟別人講,這個人怎麼怎麼樣,那個人怎麼怎麼樣,有了如是如是的過失等向別人宣說;而即使自己的過失象須彌山那麼大,也根本就看不到。像這個樣子,那我們的修行佛法就非常糟糕了。那就是只以一種虛假的修法者外表來騙取世間之恭敬,其結果必定會落入惡趣。
所以,就像布朵瓦格西他們說的,就是要經常觀察自己的心,勿令別人生起疑謗之心。就是說任何一種行爲都要注意,千萬不要讓世人産生邪見和疑謗。
還有,卡仁巴格西是這樣說的:在任何時候善護自己的心,不讓別人産生不信。不敬信的這種行爲對聖教的危害是極大的。
不管任何時候,爲了防護佛陀的教法不受危害的緣故,爲了不對善知識的教法或者所有聖教産生危害的緣故,要經常觀察自己的心相續,看是否有過失,如何去剔除自己心中的過失,讓自己的功德漸漸地圓滿起來。所以經中說,“如果自己經常觀察自己的過失,那你的功德會漸漸地增長;如果你經常觀察別人的過失,那麼你的過失會逐漸地增長。”
善知識們是這樣說的。“如果自己能觀察自心的話,上師是不需要的;如果自己能調伏自心的話,友伴也是不需要的。”所以,在任何時候,調伏自心,觀察自己的失誤,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說,要經常做自我調伏。
仲敦巴也是這樣說的:如果能夠宣說和洗淨自己的過失,這種人可稱爲智者。
真正的智者是這樣的:能夠把自己的過失擺到桌面上,自己能夠觀察自己心中的失誤,並且能夠改變它。但是,我們如果只是一味地去宣說別人的過失,卻不看自己的過失的話,那是極其愚癡的行爲,不僅是離經叛道,而且勢必墮入惡趣。因此,希望大家能多從內心深處深深地觀察一下這種虛僞外表帶來的過患,讓自己發誓做一個真實的修法者。不要外表上看上去非常的威儀、非常的莊重,心裏上卻是在想著名利啊、恭敬啊、供養啊什麼的。如果是爲了這樣而護持外表律儀的話,那你就是法中之賊,你就是能夠破壞佛法的敵怨,勢必會墮入地獄。這是不需懷疑的事。因此,希望大家爲了讓自己真正于菩提道中獲得堪任,爲了使自身的解脫獲得把握,要經常觀察自己的心是否真實地清淨,是否安住于真實的戒律當中,不去觀察別人的過失,經常觀察自心的過失,改變自心的過失,從而使自己逐漸趨向究竟圓滿。如果能夠這樣的話,那你的功德就會逐漸地增長。所以,千萬不要說我是學密法的,對任何的行爲都可以不檢點,到處肆無忌憚地大放狂言,做出各種放逸、懈怠、或者違背律儀的事。如果那樣的話,對于整個佛法都是非常危險的,而且對你自己來講也是極具危險的事。所以這點希望大家牢記在心。
衷心希望大家都能夠從內心深處反省自己的過失,並且改變它,…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 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