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讓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不是以外表來騙取衆生恭敬和利養的一個學法者。這一點對居士們是尤爲重要的,不論是藏族還是漢族居士,能于自心深處反省是尤爲重要的事情,這一點再再地請大家從自心當中好好地觀察,好好調整一下,爭取做一個真實清淨的修法者。這是對大家的一個衷心的祝願,也是我的希望。現在只是爲了讓大家能夠學習的緣故,做一個攝略的講法;至于說作廣大的講說,比如說用非常優美的文辭,博引經藏,使大家哪怕是智者都能夠聽之點頭稱爲善哉的講法,我不是不會講,但現在是沒有時間的了。大家都是不遠萬裏來到這個地方學習佛法的,如果只是隨隨便便傳一個法,然後就讓你們走的話,未免于法上是不負責任的。就比如說給你念一個皈依,然後你說皈依上師、皈依叁寶,完了之後,對于應該護持何等之律儀,如何方稱爲皈依,各種戒相了無所知,如果這樣的話,也許你自己就會犯了相關的律儀。比如給你傳了一個發心的戒,你說輪回中的衆生十分的可憐,我要生起無上的菩提心,那你自己如何生起無上的菩提心呢?這種支分也不能夠善解,那這樣來了之後,得一個灌頂馬上就跑掉,你會不會犯戒,如何去修行等等,這一切都了無所知,像這些情況都非常危險。在修行佛法當中,這是極其鈍劣的一種行爲。因此,這個時候我們即便時間不夠,也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跟大家宣說,希望大家在心中有所得,知道如何取舍佛法,應該如何的安住于正念,不論你修行光明大圓滿也好,還是修習般若波羅密多的大乘顯教道路也好,總而言之,如理如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何爲如法,如何修行方是法行,不昧道次,並且能夠精進修行,這是對大家的希望。因此,即便咱們時間短,也要把攝要的精義講給大家,讓大家心中有所得,並且能安住在法上。這是我衷心的祝願,只希望你們大家能有這種心境,並且從內心深處生起一種真實向法的心,不去觀察別人的過失,而是經常反省自己的過失,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希望大家把這些記在心上,並且勵力勤行善法。
不說大乘道者的過失。頌中說:
倘若由彼煩惱自在力 說他佛子過失亦損己
故于入大乘道士夫過 不作談論是爲佛子行
就是說自己已經進入了大乘道,在學無上菩提的法行當中,因爲自己的煩惱熾盛、煩惱現前的緣故,對于其他學習大乘道者的過失或者非過失,因爲是非之心,因爲自己的邪見之心,而宣說過失的話,不僅對別人是有傷害的,而且對自己的菩提法行也是極有傷害的。因爲這表明,自己已經趨入分別、是非的邊際當中。因此,對于趣入大乘道當中的一切的隨學者,他們有任何過失或者是非,我們絕不以自己的煩惱心、分別心和各種執著妄加談論。如果你能夠這樣攝持自己的身心,不觀察別人的過失和各種是非的作意的話,那麼這是一切諸佛佛子所稀有的行徑。
對于自己的過失要經常觀察,如果真的有一些破犯的話,要抓緊時間進行忏悔,自己要經常來觀察自相續這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我們在侍師法上頭也都是如此。比如說我們依止上師的時候,首先要了解上師的功德,最後讓我們互相地生起信心。可是有時候,大家在依止法上也不是很清楚的:比如對于上師,剛開始依止的時候,就是不觀察的,非常輕易地就依止上師,依止了之後呢,心中又産生了很多的邪見,那這樣一來,就是非常有過失的了,對于我,是你們的上師,也會産生很大的過失;對于你們,也同樣會産生很大的過失。所以說,我們彼此間都要從內心深處好好地反省一下自身的過失,努力地來忏悔它,這樣子才好。
佛經上是這樣說的。如果要說把一切衆生全部都抓到監獄裏,這樣的過失是很大了;如果是有意誹謗一個菩薩的話,過失會比它更重。再比如,你要把叁千大千世界當中一切衆生的財寶全部都搶奪走了,這樣的罪過是很重的;那麼就是彈指之頃,對于自己的上師或者對于菩薩産生邪見和惡念分別的話,這種罪過是更重的。因此,這種罪業我們是要小心的了。特別是在平素的時候,自己沒有能夠好好地調伏自己的心,總是一味地朝外觀察過失的話,那麼,只能損害自己的善根福德。所以,這上面要非常小心,尤其是以惡念分別來造謠或者造成各種是非的,更是非常可怕。
在整個漢族和藏族之中,藏族也不是沒有是非的,有是有的,但是漢族中有更重的是非。這樣,彼此之間互相不僅不談絲毫的功德,反而是尋找過失。就像咱們昨天所講的那樣子,自己的過失就像須彌山那麼大的時候,他悄悄地隱藏起來;別人哪怕是有一個芥子許這樣小的過失,卻是到處向別人宣說。這是我們自己凡夫的特性,這樣是非常危險的。因爲,如果是誹謗菩薩的話,這種罪業是尤爲深重的。這是有教證的,就像《說決定不決定續》中所講的,“倘若是觀察自己的過失的話,這樣能增長功德;倘若宣說其他人的過失的話,這樣會趨入惡道。”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不可對入大乘道者、對菩提薩垛産生邪見或者是造謠、說是非、挑撥離間等等,對一切衆生都不應以嗔恨心、分別心或者以邪見、以說是非之心來宣說過失的。
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釋迦牟尼佛就是這麼講的:在末法時代當中,除我之外,無人能知衆生的根性,所以說勿以衆生心來分別根性。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因此,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只是從外表上來觀察別人是功德還是過失。實際上,當你這樣觀察的時候,本身就是一種失誤。他內在的功德你又如何能知呢?我們看到的只不過是外表的一些行爲,至于他內在的,我們又沒有他心通,不知道他究竟是如何。這就好象那種得了肝膽之病的人,他們看到的海螺就是黃色的。本來是白色,他們看的卻是黃色,這是眼睛的翳障所成。那麼,我們現在若以凡夫的分別意來觀察,本來是菩提薩垛的法行,你也給看成凡夫的行爲了。尤其是在外表法行當中,有很多的菩提薩垛爲了隨緣方便度化衆生的緣故,示現各種顛狂的行爲。那麼,這樣的情況,我們又如何能知呢?還有那些秘密的瑜珈士等等,全部都是以一種不可思議的神變力量,還有他們自己的發心功德,所以才顯現在大家面前的;而你用凡夫心來觀察的時候,絕對是有失誤的。
所以,正所謂一切的成熟,有外成熟內不成熟,內成熟外不成熟的區別。也就是說這些菩提薩垛,他們示現一種行爲的時候,只要是在調伏有情,外表上看好像是沒有得到成熟智慧的凡夫,可他內在實際上已經是獲得了聖果的菩提薩垛,這就是內成熟外不成熟;還有的一些,外表上看起來行爲是道貌岸然,但是他的內心卻是充滿了煩惱、嫉妒和分別的,那麼這就屬于是外成熟內不成熟的。這樣的分別是非常多的,但我們要把自己的嘴全部閉上;因爲你不知道別人的根性,你也沒有能力和根據知道他如何如何。所以說,不要去觀察別人的過失,也不要宣說別人的過失,多觀察自心的過失,這樣才是最好的。
平素我們對于別人是否真的有功德很難真正了知。既然我們不能真正了知,萬一我們當作過失說出來的不是別人的過失,而被我們宣說的話,那我們就會産生很重的過失。就象經續當中所講的,“如果是宣說菩薩過失的話,會摧毀自己從前的善根,而且因爲誹謗菩薩的緣故,會于經劫之間處于惡趣。”這是有經書爲證的,因此,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哪能亂說呢?平常的時候,把自己的嘴緊緊的閉住了,有關別人的任何過失都不做觀察、不做宣說,而對于自己的過失要仔細地觀察,這樣才好。所以,大家在任何時候都要仔細、審慎。
就像寂天菩薩說的那個樣子:你宣說別人過失的時候,你就傷害了你自己的法行,因爲這種過失的力量可以使你趨入惡趣。所以,任何時候觀察自己的心續都是尤爲重要的。阿底峽尊者也是一再這樣講的:如果是宣說大乘道者的過失,會損壞自己無邊的善根,並趨入惡趣。因此,要觀察自心的過失,不宣說其他人的過失,這是尤爲重要的。
所以說,在任何時候,大家都要經常觀察自己的心續,看看是否自己的發心清淨,自己的觀念是否已經非常地正確;對別人是這樣或者那樣,我們沒有必要去觀察。這一點是希望大家尤其重視的。尤其是在我們現在來講,大家都是學習密法的。在學習密法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淨相。莫說對于上師、善知識了,對于金剛道友之間,也是應該倍加小心的。像我們彼此之間互相的這樣觀察,尤其是在我們漢族弟子當中,這種事情是比較多的:哪怕是別人有功德呢,你也沒有看到;但是稍微有一絲一毫的過失呢,馬上就跟別人講起,然後一個說一個的過失,一個不看一個的功德。如果這樣互相誹謗、诋毀或者是造謠、挑撥離間的話,那麼我們所受的一定是惡趣的果報。試想,這麼一種明顯的事情、嚴重的問題能不引起注意嗎?所以,對于任何事情都要小心。比如我們修行密法的人來說,淨相是最重要的:不僅不看別人的過失,而且從內心深處,要經常發露忏悔自己的過失,使自己的心趨于清淨當中,經常觀察自己是否被過失所汙染,如果你沒有被過失汙染的話,那麼就安住于清淨的修行當中,以圖于一生成佛的大事;如果你自己要想不被汙染的話,那你自己就應該經常勵力忏悔,並且觀察自心,善防自心,像《續經》上所講的,于大乘道者過失不應宣說,乃至一切衆生過失皆不宣說。
大家都要在這個上頭好好都攝自心,安住在這樣的稀有的律儀和法行當中。這的確是需要十分慎重的。如果我們因爲自己的妄想分別宣說他人的過失,于自己絲毫的利益都不會有,不管是你的名聞還是利養,各個方面都沒有任何的收獲,只能損壞你自己的功德。暫時看起來,你說別人的過失,也有人聽起來非常的安適,贊許你的說法;但是,事實上這樣久而久之,他也會瞧不起你,因爲覺得你是一個說過失的人,是個是非人,任何人都不喜歡是非人,因爲你今天能說別人的過失,明天也許就…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 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