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清净。
布朵瓦格西他也是这样跟人们讲的。“如果说真正不贪图异熟果报的话,这样的布施是真正的布施。”
无著大师也是这样讲的,“不贪图果报和异熟的布施,释迦牟尼佛说这是最胜的布施。”
因此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我们都要做真正的布施。这种布施应该是无执的,是出于菩提心的缘故,是施与众生的。是为众生获得安乐的缘故而做布施,而不是因为其他的缘故。自己心中一定要这样想。所以,我们经常要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境,我们是否真的有这样的一种布施心呢?是不是真正的没有计划得到什么呢?如果你真正这样想,就发现了真正的布施,是不贪图任何果报的。那么我们也应该这样的去做。开始可能做不到,我们可先做一些小小的布施,然后再逐渐大起来,这样的话就养成布施的串习。你如果自己不布施的话,开始,是对一把柴禾都不舍得布施;后来,渐渐地贪嗔心越来越增长,更不舍得、更谈不到更大的布施了。所以说刚开始从小做起是非常重要的。你真正发心的话,那怕是一个线头,那怕是一分钱,那怕是一抟之食,从这个小小的方面开始做起,那么未来这种布施就一定能坚定起来。所以自己要有这种发心。
布施也有非常多的种类。我们这里所说的是三种布施,一种称为财施,一种叫法施,一种叫无畏施。
财施就是我们通过各种方便为了众生获得安乐的缘故向他发放的布施。这个也叫散施。
第二种叫法施。法施就是我们出于一种清净的发心,为利众生一刹那间生起无上菩提心或者是一瞬间生起大悲心或者希求解脱的信心,这样都称之为法施。如果你真正为众生得到这种利益而发心的话就可以称之为法施了;可是你如果心中所想的是我现在给他们讲半天的法,他们会不会供养我很多的财产呢?他们会不会对我很恭敬呢?或者名声是不是会很好呢?如果你自己心中这样想的话,那么你所做的就不是真正的法布施了,是在希求异熟果报了。因此,这就成为不清净的布施了。清净的布施就是从你真正发心当中才有的。
第三个无畏施。就是如放生等或者做任何善业的时候,施与有情无畏,给他们生存的能力,给他们更多的安乐,这样的话称之为无畏布施。
从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这三种不论是从哪个方面看,真诚发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希望大家从内心深处真正的串习这种布施的善心。如果能够真正的以三轮体空的方式,为利益众生的缘故而布施的话是一切诸佛佛子所稀有的行径。
持戒波罗蜜多的支分。颂中说:
若无戒律自利尚不成 欲作他利诚乃失笑境
故当了无世间希求心 护持戒律是为佛子行
对于我们希求解脱的人来讲如果没有戒律的话,利益自己是肯定不可能做到的。如果破戒的话,莫说是有漏的善业,就是地狱当中还要多次受生。因此,没有戒律的人利益自己都做不到,如果说要利益众生、要使众生获得解脱和遍智佛果是不可能的事,甚至让人想起来都只不过是失笑而已。
因此,我们对戒律应该是抱着一种非常清净的护持戒律的信心,而不是对于世间的安乐时有贪求,只是因为轮回中痛苦的缘故生起厌离心,然后才护持戒律的;我们还要想在离开了恶趣之后,我们要生到善趣,是为了增上生?或者是为了自己造成某种善业的缘故吗?持戒者是为断者言,因为戒律的根本就是断。断什么呢?断弃自己的烦恼和执着,断弃一切恶行。所以最重要的是决断自己心中的恶行和执着,以出离心来任持自心,并且以希求究竟解脱之果而生起勤勇。
正如阿底峡尊者所说的那样,戒律是为利他言,因为是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所以才护持戒律的。正像续经当中所讲的戒分为三种。哪三种呢?第一种叫遮恶行戒:把一切恶行全部都不再造作,也叫遮止恶行戒。如果遮止了这一切所不应做的恶业并且都能断弃的。这种是摄外行的戒律。第二种叫摄善法戒,就是把一切的善法如理的奉行,这也是一种饶益有情的行为,如此可以使自己的功德增上并且获得决定胜的解脱。第三种称为饶益有情戒。这是纯一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生起无上的发心,愿使一切的众生得以究竟成佛。以闻思修的道理而趋向究竟解脱。那么这正是戒律的自性。
如果不好好的护持戒律的话,将使自己连今生的利益都不能够得到,更何谈决定解脱的利益呢
所以说,在我们的心中要经常来观察自己是否戒律清净,发心是否清净。
有些人心中想,我这样护持戒律是为了让自己获得解脱的。但是,获得解脱这种心应该是对于轮回的出离心和对于无上佛果的希求心,而绝对不是厌离了三恶道和希求三善道的这种发心,否则,那样的戒律是不清净的。所以说所谓戒律,指的是由真正的发心和清净意乐所生起的。
正像无著菩萨所讲的,如果我具足了戒律的话,就可以修行无上的佛法;在佛法中获得决定利益,就可以利益有情;因此,让我能够时常护持清净的戒律。所以说戒律当中所讲的最主要的就是要有清净的发心。
寂天菩萨他们也都是这样说的。如果没有清净发心的话,任何真正利益都不能成办。
因此,希求无上佛果的人,希求究竟解脱的人,为了利益众生的人,在心中应该生起坚定的出离心,以这种出离心来任持自己所受的戒律,那么,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使自己的戒律能够得以清净,能够如此的话,离无上菩提会越来越近。因此,护持清净的戒律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清净从别解脱戒的角度上来讲,比丘也好,沙弥也好,居士也好,大家都应该严格护持自己的戒律。像比丘二百五十三条的戒律,像沙弥的三十六种支分的戒律这些都要好好的护持。倘若自己没有真正清净的戒律的话,一切的功德都难以出生增长。因此,大家都要从内心深处来观察自己的相续,就是于细微的戒律也不应该去违犯。发一个真正的利他心,这是真正护持戒律的根本。因此,希望大家好好地观察自己,从内心深处生起护持净戒的誓愿,这是一切佛子的稀有的行径。
修行忍辱波罗蜜多的支分。颂词说:
希求受用善果佛子众 作恼害者皆与宝藏同
故于众皆了无憎恶心 修行忍辱是为佛子行
为了获得究竟成佛的一切佛子,就是菩萨道的随行者们,对于我们来讲,一切违缘对我们作的恼害都好像是永不穷尽的宝藏。前头已经讲过,这是我们修行忍辱之境;如果没有忍辱之境的话,自己的心是非常难以坚定的。因此,于菩提道中如果产生这样的忍辱境的话,都是真正的宝藏,就像无价的摩尼宝一样。所以,对我们来讲,一切为我们作恼害的人,对他们我们心中应没有丝毫的憎恶之心,而是以之成为自己修行忍辱之境。如果能够这样的话,这是一切佛子稀有的行径。
就忍辱来说,自己应从内心深处来好好观察自己的心境。什么样是忍辱呢?就是真正观察外境当中,是否对自己做恼害,而你自己的心该如何生起,这些都要仔细的观察。那么,观察之后,你会发现,能够对你作恼害的这些全部与善知识无异。所以,要生起这样的信心,就像过去《经庄严论》中所说的那样,倘若是遇到了恼害自己的人的时候,要知道这正是你修行忍辱之境。在阿底峡尊者和他的弟子仲顿巴《师徒问道录》中阿底峡尊者是这样子说的,遇到恶人这正是应该修行忍辱的时候;恶人要杀你,这就是杀生的果报;认识到果报的话,当然马上就能接受,不管是杀戮或是任何的侮辱,都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我们真正要懂得忍辱的自性是什么。忍辱的自性有三种。第一种忍辱,就是说你要知道这一切为你做恶的,全部都是他们应当这样做的,你要受取这种恶业,发心要生起,并且能够受取。这是第一种忍辱。也就是说,产生任何不顺、违缘的时候,任何外境都是自己的果报,自己能够生起一种受取这种恶报的发心。第二种忍辱,是于法产生决定信的忍辱。于法产生决定信,这就表示对佛法中所讲究竟的空性义,都能现量的了知,并能现前通达的缘故,那么一切的显现是不生不灭的,在自性当中能够让自心获得坚固和把握,果能如此,这是一种于法产生决定信的把握。第三种就是说一切恶业没有不出现的必要的,也就是允许它出现的,这种忍辱就是任何一种因缘、任何一种出现都是可以的,认可这种出现,这是一种忍辱。过去阿底峡尊者还有寂天菩萨他们所说都是这个样子的。出现忍辱之境的时候,自己当下要观察自己的自心,并生起一个增上的意乐。这样的话,才称得上是忍辱。
修行忍辱是非常重要的。在戒经上也好,还是在其他论著中也好,都再再的提到了忍辱的功德。因为一切功德由忍辱而得以出生;如果不忍辱的话,那我们的烦恼就会十分的粗重。就像无著菩萨所说的,忍辱能降伏嗔恨心。如果产生嗔恨心的话,忍辱就能把它破坏掉。而且,寂天菩萨还讲,如果没有忍辱的话,就没有一个僧人。就是说僧众是忍辱的自性。就比如说,你是一个僧人,但只是嗔恨心大些。没有这种说法。只要是僧人的话,那一定是能安住于忍辱的。因为自心有如大地一般,可以安住于忍辱当中。
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观察自己的心是否能安住于忍辱当中。忍辱就是相对不起我慢。因为我慢心的缘故,才能不忍,才能发起嗔恨心;所以我慢是最大的敌人。抛弃自己的我慢,就是修行忍辱。所以说忍辱是非常重要的。在其他经典故事中也一再提到了忍辱的功德。如果不好好修行忍辱的话,一切的功德都为之摧毁。我们平常修行的布施也好,修行的任何的善法也好,如果自己不忍的话,都可能因一念嗔恨心得以摧毁。续经当中,再再地提到过忍辱的功德和利益,比如说你经过百千劫修行的福德和善根,如果你不忍的话,瞬间的嗔恨心就能把你所有的善根摧毁。因此,于一切的善根能损害者就是嗔恨心。那么,你自己要想得到真实的功德,并于解脱有把握的话,不修忍辱是不可以的。所以说,我们从内心深处。要对忍辱生起一种定见,并确认在自己的心中。知道安住在三种忍辱当中,如果能这样安住的话,一切的功德,自然能出生;如果不忍的话,所有的过失就由此而产生。所以说,嗔恨心就是无边过失之门,而忍辱是无边功德之门。因此,修行忍辱是一切诸佛佛子的稀有行径。
精进波罗蜜多的支分。颂词说:
即便专修自利声缘众 亦见如救头燃之勤勇
为利有情进则功德生 故当勤作是为佛子行
声闻和缘觉他们虽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能够好像是救头上着的火一样的勇猛精进;可是,我们现在不光是为利益自己,而是为了三界六道一切如母众生都能够究竟成佛的缘故,在这样广大的发心当中,能不精进吗?所以说只有精进才能产生功德,毫不怯懦的精进,这是佛子所稀有的行为。
像《宝蔓论》当中所说的,所谓精进,是于善法产生欢喜还有殷重心。精进的意义是很大的。有三种精进之门。三种精进是这样的。
起初有被甲精进,就是说见到一切众生的时候,自己的心中升起一种力量,产生欲度众生之想,这时见到了轮回之苦,并且于解脱生起了坚定的信念,于是,就好象身披着铠甲上战场一样,在修行的时候,毫无怯懦,这种让自己勇猛的心力能够坚定生起的精进,就叫被甲精进。
第二种,称为摄善法精进。所谓摄善法精进,就是见到一切善法能够利乐有情的缘故,由自心中生起了欢喜之心,然后精勤愿做,这样的话,就是摄善法精进。
第三种,是饶益有情之精进,就是于一切有情面前见到众生痛苦,生起欲救助之想,然后于救助众生之门当中毫无厌倦,如此称之为是饶益有情之精进。
于这三种精进之门当中经常调伏自心这是很重要的。阿底峡尊者是这样说的:精进是能够产生一切功德之门,那么精进的自性是断弃一切懒散和放逸。所以,我们要经常好好地观察自心是否被懒散所持。比如说在修五加行的时候,有些人今天念了念皈依,明天磕了一两个头,然后就说哎呀太累了,太辛苦了,算了吧,以后再修;或者索性就不修了。如果抱着这种想法,那就是被懒散放逸所持。《正法念住经》说,懒散与放逸是盗窃自己精进之贼。就是说懒散与放逸能把精进全部偷走。所以说,在修行善法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好好把握和摄持自己的心,要注意千万不要懒散,心里不要放逸和懈怠。这是非常重要的。寂天菩萨、无著菩萨他们是这样讲的。如果自己没有精进,那么一切善法都不能成就;为了成就善法的缘故,愿我的心中生起精进来。所以说精进需要一种心力。
那么,你自己如何生起这种心力?《正法念住经》里面是这样说的,如果你观察到轮回之苦的时候,观察到生死无常的时候,你会生起被甲的信心。那是生起被甲精进之因。所以我们要经常观察轮回之苦。正如前头所讲的,天道当中的安乐也是无常的,这样来观察轮回的苦,应该知道轮回的无常的自性。但处轮回,即无把握;唯修善法,方趋解脱。如此观察作意就一定能产生精进。就像阿底峡尊者所说,如果没有精进的话,一切的善法皆不得生,而懒散是破坏一切善法之贼。所以说我们在修行时千万要记住,如果没有精进,一切佛法的根本就会为之断失。这一定要小心。
《正法念住经》里是这样讲的,如果没有精进的话,一切善法皆无从得生。所以说,如果我们不修行精进,如果不用三种精进之门都摄自心的话,一切法都不存在了;因为这个时候,懒散和放逸会把一切的功德,都让它渐渐地丧失。所以说,没有精进就没有任何的法,没有任何法能产生加持的意义。所以说,修行精进是一切修行当中的最极殊胜之门。倘若没有精进,一切善法都不得成,这是大家要知道的。所以说精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们可以思维一下,声闻缘觉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都如救头燃一样,我们现在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为了饶益一切众生的缘故,能不精进吗?所以说,自己在内心深处,要生起坚定的誓愿,一定要断弃一切懒散和放逸;千万不能稍微碰到一点麻烦,就说我明天再修吧;如果这样的话,是你懒散的缘故,是你放逸和懈怠的缘故,那这善法功德是绝对没有办法让他生长出来。因此精进是非常重要的。(待续)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