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用。在自己痛苦的基础上,还要把一切众生的痛苦摄取于自身,这个是一切善逝佛子的行径。
在过去经书当中,佛也是这样赞叹的,像寂天菩萨或无著菩萨或阿底峡尊者他们也都是这样说的。自己碰见这样的违缘的时候,如果能把一切的痛苦和违缘摄取于自身的话,那自己就能坚住于菩提发心之中。这就是说,让自己的心越来越坚实才可以。碰到了任何痛苦的时候,知道这是恶业力,并且以菩提心力让自己心里想,我代一切众生受苦。要这样地想起来,那就是菩提的发心了。莲花生大士也是这样讲的,“无有违缘无悉地”。所以说,如果产生很多的违缘,自己非常难忍,让自己非常恼火的话,那么这个时候自己应该在心中不仅是不退失勇气,反而能生起更加坚强的勇气来。这是很重要的。有位格西他是这样讲的,如果自己碰到违缘的时候,碰到了痛苦的外境的时候,当不舍自己的菩提心力才行。
我们平素的时候,当没有违缘的时候,自己心里非常地坚强。就比如说,自己修善法的时候,就非常地勇猛;但是如果碰到了违缘的时候呢,心里就马上懈怠了,就觉得我可能做不到吧,我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样想是不行的。所以说经常地检点自己的心境,看看自己的心是否堪忍任何的一种外境,如果自己碰到任何一个痛苦的外境都能够毫不怖畏地这样摄持的话,那是菩萨的胸怀。做为一个菩提萨垛是这样的:一切的苦乐全部都是能够平等的。有的人想:我可能不用这样想,因为我又有吃的又有穿的又富有,而且别人对我也挺好。你这样想的话,那是你自己的一种执着。要知道哪怕再富有的时候也绝无贪执,再贫穷的时候也绝不气馁,这样才是菩萨道的心境。所以我们学菩萨道的人,要在任何环境当中,让自己的心能够坚住,使自己的勇气不败,这样才能在菩萨道当中得到堪任。就像阿底峡尊者等所说的,即便你衰败的时候,贫穷的像野兽一样,什么都没有--这应该说是穷的不能再穷了,即使如此,你做为一个菩提萨垛道路上学习的人,都不舍自己的心力,都能勇猛地发起殊胜的菩提心来,安住在菩提法行当中,这样是菩萨的行径。
所以说转痛苦为道用,转衰败为道用,这是菩萨应学的;也希望我们大家在自心当中反复观察自己是否对这种苦乐都有平等的勇气;面对苦的时候,能够有不失自己发心的勇气。如果能经常这样地观照自己,并且使自己心中提起勇气,这是一切诸佛佛子稀有的行径。
现在讲把繁荣转为道用支分。
颂中说:
美名传布众皆作礼敬 获得财宝等同毗沙门
但见世间丰裕非坚实 了无骄矜是为佛子行
就是说,因为善业的缘故,在物质上也好或者在寿命上也好,财宝上也好,各个方面都是非常丰足;而且名声也非常好,大家都非常尊重你、敬重你。也许你获得的财宝像毗沙门天王一样富足,但是,即便是在这时,也不应该产生执持之心。
像刚才所讲的,做为一个学习菩萨道的人,应该时时刻刻知道任何显现都是毫无自性的,而且苦乐本身是等位的。如果执着于有乐,反而是自己的轮回之因。因此对一切都是能够等舍的。抱着这种心,看到世间种种有为法,一切的事情,不论是赞叹还是财宝,都是绝对没有自性的,绝对不坚实的。所以说,在这个时候不仅不我慢,而且绝无任何骄矜或者夸耀自己的心态,把这些全部抛弃,就是没有任何的执着。这个是一切佛子应该奉行的行为。
由于我们平素不观察自己的心境,稍微有些顺缘的时候,很容易生起骄矜之心。这时,因为我慢的缘故,就会摧毁自己的这种菩提发心。寂天菩萨他们所说的一定要知道:如果一遇到了外在的丰德、富裕、财宝、名誉等等,应该马上观察到它的自性是无常的,是空性的,便马上调伏自己的骄慢之心,让自己住于平等中。阿底峡尊者还有其它的经书上也是这样说的。如果看到任何的丰裕显现,任何的富足出现,都知道这只是一种因缘显现而已,不仅不应该对它产生贪执,而且反倒更加小心才是。如果我们不小心的话,外表的一切富裕或者是它的种种顺缘,很容易使我们产生贪执之心。因为这种贪执之心造下轮回之业,那就是轮回道。我们既然是希求解脱道的人,那么,对轮回道的一切当即放弃是很重要的。还有格西郎日唐巴也是这样说的:如果碰到了这种外境的时候,自己要知道一切的外境皆是无常的自性,在这种自性当中,自己不要生任何的执着之心,这是菩萨的法行。
所以说,我们在任何的时候都要善防自己的心念,还有自己要注意到就是不论自己财宝多么富有,当然,即使是你自己再富有也不会有毗沙门多,也不要产生贪执之心。在几个人当中,就是你自己富有一些,这个时候都很容易产生这种贪执之心。就是有三四个人围在一块说你几句好话的时候,已经美得不得了啦。这个样子自己的心是很难得到调伏的。所以说,如果不谨慎地观察自己的心念的话,就很容易丧失学习佛法当中的坚定信心。所以说,自己要经常善防心念才是。
无著菩萨是这样讲的:当自己见到这些丰裕的时候,见到任何外表产生富足或者圆满之相的时候,当下知道它是无常的自性,而且对它们没有任何的执着,而且能善防自己的心念,不生任何的我慢和执着之心,让自己的心平伏在本来清净心上。
是这样的。我们平常需要这样观察。如果不仔细的观察自己的心境,心很容易追随外界的表相,就把自心漂流在妄想当中去了。所以说观察自己心境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在修行的时候,倘若自己产生一点功德,要知道它根本没有什么是坚实的,而且要知道它本身就是无常的,是空性的,这时候你才能从这种执着当中、妄想当中超越出来。我们修行时,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境,看是否已经执着了外在的名誉或者是美称,或者是任何的一种显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要知道他的自性无常,这样就能生起一种强烈的信心去观照它。当然,这全靠自己的信心来对治,不是说由谁来骂一骂或者是拿棍子打一打,你就没有这种我慢心了。这是很不容易的。即便是上师也不能用棍子,把你的我慢心打下去。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要调伏这样的我慢心和粗重的分别,除非你调伏自己的心。因为只是你自己的心在我慢,只要把自己的心调伏,那么这种我慢自然会消失的。所以关键是如何地去观察它的无常或不真实不坚固的自性。那么,能够好好地调伏自心的话,就一定能够超出这种我慢对自己的困扰。所以,要坚定自己的意念,要立誓不要任何方式的执着,苦的时候没有苦的执着,乐的时候没有乐的执着,苦乐等味。如此观察自己的心和调伏自己的心,这才是一切佛子稀有的行径。
现在讲嗔恨心转为道用的支分。
颂中说:
自心贪嗔敌怨未调服 调服外界敌怨反增胜
故而当以慈爱悲心军 调伏自续是为佛子行
就是说如果碰到敌人的话,最可怕的敌人是谁呢?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嗔恨心。自己的嗔恨心不能调伏的话,外头的敌人是不可能被调伏的。调伏了一个会有两个,调伏了两个会有三个或者是更多,这样一来,就永远不可能调伏尽了。这个时候,你不要把自己的心朝外去观察,外头有多少敌人。你要想一想自己心中的过失;那么这个时候,你要按这种愿一切众生都永远具足安乐的这种慈心,和愿一切的众生都永远远离痛苦的这种悲心,以军队一样勇猛的慈心和悲心来调伏自己,只要你的心得到调伏了,外在的敌人自然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是朝外看的时候,你任何时候都要知道自己的心是产生嗔恨的根源。如果你心中没有嗔恨这种根源,那么外在哪有敌人可得呢?
正象寂天菩萨所说,用你的赤脚走遍满荆棘的大地的时候,想用牛皮把地铺满的话,这个是不可能的。没有这么大的皮革。但是你能做一双鞋套到自己的脚上,那么你再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问题,都可以做到的。好象我们去黑龙江也好,到海南也好,或成都等地方也好,不管多远的路,要想走的时候,不是说要把大地上铺满皮革,而是需要穿一双这样用皮革做的鞋,这样就完全可以了。再说,地也不可能因为你的缘故而变得让你的脚那么适应的、那么柔软的。只要你在自己的脚上套上这么一双鞋,就和一切的地变成柔软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了。所以说,自己的心如果是调伏了的话,外头是没有一个敌人可以战胜你的。尤其是你朝外调伏总是非常的困难的,只有向内的时候是非常的容易的。
总而言之,就如善知识们所讲的那样,你如果朝外头调伏敌人的话,那敌人会越来越多;如果朝里调伏的话只需要调伏一个—自心。所以,从难易上来讲,你也应该走一条易行的道路。你要调伏自己的心,这个也非常简单。因为你只要观察一下自己的心,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否调柔,为什么有嗔恨心,观察这样的因缘并使自己的心能安止,这样就可以;这样一来,心中就没有任何的嗔恨,那外头的敌人自然会消溶,没有任何的敌人可言了。
外头是不是有敌人是次要的,如果你心中的烦恼不调伏的话,自己就会夜不成眠的。躺在床上的时候就会想,好象有谁说什么的,这个人怎么怎么想的,那个人怎么怎么做了,然后,就会想对这个或者那个起这种报复的心念。因为这种心念不能熄灭的缘故,你的嗔恨心就永远在这当中滋生,这样一来就恼害到了你自己。
所以调伏自己的心境,这是唯一能够调伏外敌的一种殊胜的方法。外敌可以有很多,可是这一切的根源是你自己的心。这一点自己是要清楚的。因此,就象无著菩萨他们所说的,如果你肯调伏自己,只要善调自心,那么外头没有敌人;如果不能善调自心,那么自己就是敌人。我们在平素的时候,应该善于观察自己的心境和善于改变自己的心境,让自己的心经常地安住于一种清净正念当中,而不是停留在外境的分别中。对于不论是魔鬼啊、敌障啊、魔王啊等等,不要想这是魔王在恼害我,部多在恼害我,非天在恼害我,或者有一些妖…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