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 五▪P2

  ..續本文上一頁用。在自己痛苦的基礎上,還要把一切衆生的痛苦攝取于自身,這個是一切善逝佛子的行徑。

  在過去經書當中,佛也是這樣贊歎的,像寂天菩薩或無著菩薩或阿底峽尊者他們也都是這樣說的。自己碰見這樣的違緣的時候,如果能把一切的痛苦和違緣攝取于自身的話,那自己就能堅住于菩提發心之中。這就是說,讓自己的心越來越堅實才可以。碰到了任何痛苦的時候,知道這是惡業力,並且以菩提心力讓自己心裏想,我代一切衆生受苦。要這樣地想起來,那就是菩提的發心了。蓮花生大士也是這樣講的,“無有違緣無悉地”。所以說,如果産生很多的違緣,自己非常難忍,讓自己非常惱火的話,那麼這個時候自己應該在心中不僅是不退失勇氣,反而能生起更加堅強的勇氣來。這是很重要的。有位格西他是這樣講的,如果自己碰到違緣的時候,碰到了痛苦的外境的時候,當不舍自己的菩提心力才行。

  我們平素的時候,當沒有違緣的時候,自己心裏非常地堅強。就比如說,自己修善法的時候,就非常地勇猛;但是如果碰到了違緣的時候呢,心裏就馬上懈怠了,就覺得我可能做不到吧,我的能力是有限的。這樣想是不行的。所以說經常地檢點自己的心境,看看自己的心是否堪忍任何的一種外境,如果自己碰到任何一個痛苦的外境都能夠毫不怖畏地這樣攝持的話,那是菩薩的胸懷。做爲一個菩提薩垛是這樣的:一切的苦樂全部都是能夠平等的。有的人想:我可能不用這樣想,因爲我又有吃的又有穿的又富有,而且別人對我也挺好。你這樣想的話,那是你自己的一種執著。要知道哪怕再富有的時候也絕無貪執,再貧窮的時候也絕不氣餒,這樣才是菩薩道的心境。所以我們學菩薩道的人,要在任何環境當中,讓自己的心能夠堅住,使自己的勇氣不敗,這樣才能在菩薩道當中得到堪任。就像阿底峽尊者等所說的,即便你衰敗的時候,貧窮的像野獸一樣,什麼都沒有--這應該說是窮的不能再窮了,即使如此,你做爲一個菩提薩垛道路上學習的人,都不舍自己的心力,都能勇猛地發起殊勝的菩提心來,安住在菩提法行當中,這樣是菩薩的行徑。

  所以說轉痛苦爲道用,轉衰敗爲道用,這是菩薩應學的;也希望我們大家在自心當中反複觀察自己是否對這種苦樂都有平等的勇氣;面對苦的時候,能夠有不失自己發心的勇氣。如果能經常這樣地觀照自己,並且使自己心中提起勇氣,這是一切諸佛佛子稀有的行徑。

  現在講把繁榮轉爲道用支分。

  頌中說:

  美名傳布衆皆作禮敬 獲得財寶等同毗沙門

  但見世間豐裕非堅實 了無驕矜是爲佛子行

  就是說,因爲善業的緣故,在物質上也好或者在壽命上也好,財寶上也好,各個方面都是非常豐足;而且名聲也非常好,大家都非常尊重你、敬重你。也許你獲得的財寶像毗沙門天王一樣富足,但是,即便是在這時,也不應該産生執持之心。

  像剛才所講的,做爲一個學習菩薩道的人,應該時時刻刻知道任何顯現都是毫無自性的,而且苦樂本身是等位的。如果執著于有樂,反而是自己的輪回之因。因此對一切都是能夠等舍的。抱著這種心,看到世間種種有爲法,一切的事情,不論是贊歎還是財寶,都是絕對沒有自性的,絕對不堅實的。所以說,在這個時候不僅不我慢,而且絕無任何驕矜或者誇耀自己的心態,把這些全部抛棄,就是沒有任何的執著。這個是一切佛子應該奉行的行爲。

  由于我們平素不觀察自己的心境,稍微有些順緣的時候,很容易生起驕矜之心。這時,因爲我慢的緣故,就會摧毀自己的這種菩提發心。寂天菩薩他們所說的一定要知道:如果一遇到了外在的豐德、富裕、財寶、名譽等等,應該馬上觀察到它的自性是無常的,是空性的,便馬上調伏自己的驕慢之心,讓自己住于平等中。阿底峽尊者還有其它的經書上也是這樣說的。如果看到任何的豐裕顯現,任何的富足出現,都知道這只是一種因緣顯現而已,不僅不應該對它産生貪執,而且反倒更加小心才是。如果我們不小心的話,外表的一切富裕或者是它的種種順緣,很容易使我們産生貪執之心。因爲這種貪執之心造下輪回之業,那就是輪回道。我們既然是希求解脫道的人,那麼,對輪回道的一切當即放棄是很重要的。還有格西郎日唐巴也是這樣說的:如果碰到了這種外境的時候,自己要知道一切的外境皆是無常的自性,在這種自性當中,自己不要生任何的執著之心,這是菩薩的法行。

  所以說,我們在任何的時候都要善防自己的心念,還有自己要注意到就是不論自己財寶多麼富有,當然,即使是你自己再富有也不會有毗沙門多,也不要産生貪執之心。在幾個人當中,就是你自己富有一些,這個時候都很容易産生這種貪執之心。就是有叁四個人圍在一塊說你幾句好話的時候,已經美得不得了啦。這個樣子自己的心是很難得到調伏的。所以說,如果不謹慎地觀察自己的心念的話,就很容易喪失學習佛法當中的堅定信心。所以說,自己要經常善防心念才是。

  無著菩薩是這樣講的:當自己見到這些豐裕的時候,見到任何外表産生富足或者圓滿之相的時候,當下知道它是無常的自性,而且對它們沒有任何的執著,而且能善防自己的心念,不生任何的我慢和執著之心,讓自己的心平伏在本來清淨心上。

  是這樣的。我們平常需要這樣觀察。如果不仔細的觀察自己的心境,心很容易追隨外界的表相,就把自心漂流在妄想當中去了。所以說觀察自己心境是至關重要的事情。在修行的時候,倘若自己産生一點功德,要知道它根本沒有什麼是堅實的,而且要知道它本身就是無常的,是空性的,這時候你才能從這種執著當中、妄想當中超越出來。我們修行時,要經常觀察自己的心境,看是否已經執著了外在的名譽或者是美稱,或者是任何的一種顯現。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要知道他的自性無常,這樣就能生起一種強烈的信心去觀照它。當然,這全靠自己的信心來對治,不是說由誰來罵一罵或者是拿棍子打一打,你就沒有這種我慢心了。這是很不容易的。即便是上師也不能用棍子,把你的我慢心打下去。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要調伏這樣的我慢心和粗重的分別,除非你調伏自己的心。因爲只是你自己的心在我慢,只要把自己的心調伏,那麼這種我慢自然會消失的。所以關鍵是如何地去觀察它的無常或不真實不堅固的自性。那麼,能夠好好地調伏自心的話,就一定能夠超出這種我慢對自己的困擾。所以,要堅定自己的意念,要立誓不要任何方式的執著,苦的時候沒有苦的執著,樂的時候沒有樂的執著,苦樂等味。如此觀察自己的心和調伏自己的心,這才是一切佛子稀有的行徑。

  現在講嗔恨心轉爲道用的支分。

  頌中說:

  自心貪嗔敵怨未調服 調服外界敵怨反增勝

  故而當以慈愛悲心軍 調伏自續是爲佛子行

  就是說如果碰到敵人的話,最可怕的敵人是誰呢?實際上,就是自己的嗔恨心。自己的嗔恨心不能調伏的話,外頭的敵人是不可能被調伏的。調伏了一個會有兩個,調伏了兩個會有叁個或者是更多,這樣一來,就永遠不可能調伏盡了。這個時候,你不要把自己的心朝外去觀察,外頭有多少敵人。你要想一想自己心中的過失;那麼這個時候,你要按這種願一切衆生都永遠具足安樂的這種慈心,和願一切的衆生都永遠遠離痛苦的這種悲心,以軍隊一樣勇猛的慈心和悲心來調伏自己,只要你的心得到調伏了,外在的敵人自然是不存在的。爲什麼這樣說呢?如果是朝外看的時候,你任何時候都要知道自己的心是産生嗔恨的根源。如果你心中沒有嗔恨這種根源,那麼外在哪有敵人可得呢?

  正象寂天菩薩所說,用你的赤腳走遍滿荊棘的大地的時候,想用牛皮把地鋪滿的話,這個是不可能的。沒有這麼大的皮革。但是你能做一雙鞋套到自己的腳上,那麼你再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問題,都可以做到的。好象我們去黑龍江也好,到海南也好,或成都等地方也好,不管多遠的路,要想走的時候,不是說要把大地上鋪滿皮革,而是需要穿一雙這樣用皮革做的鞋,這樣就完全可以了。再說,地也不可能因爲你的緣故而變得讓你的腳那麼適應的、那麼柔軟的。只要你在自己的腳上套上這麼一雙鞋,就和一切的地變成柔軟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了。所以說,自己的心如果是調伏了的話,外頭是沒有一個敵人可以戰勝你的。尤其是你朝外調伏總是非常的困難的,只有向內的時候是非常的容易的。

  總而言之,就如善知識們所講的那樣,你如果朝外頭調伏敵人的話,那敵人會越來越多;如果朝裏調伏的話只需要調伏一個—自心。所以,從難易上來講,你也應該走一條易行的道路。你要調伏自己的心,這個也非常簡單。因爲你只要觀察一下自己的心,觀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否調柔,爲什麼有嗔恨心,觀察這樣的因緣並使自己的心能安止,這樣就可以;這樣一來,心中就沒有任何的嗔恨,那外頭的敵人自然會消溶,沒有任何的敵人可言了。

  外頭是不是有敵人是次要的,如果你心中的煩惱不調伏的話,自己就會夜不成眠的。躺在床上的時候就會想,好象有誰說什麼的,這個人怎麼怎麼想的,那個人怎麼怎麼做了,然後,就會想對這個或者那個起這種報複的心念。因爲這種心念不能熄滅的緣故,你的嗔恨心就永遠在這當中滋生,這樣一來就惱害到了你自己。

  所以調伏自己的心境,這是唯一能夠調伏外敵的一種殊勝的方法。外敵可以有很多,可是這一切的根源是你自己的心。這一點自己是要清楚的。因此,就象無著菩薩他們所說的,如果你肯調伏自己,只要善調自心,那麼外頭沒有敵人;如果不能善調自心,那麼自己就是敵人。我們在平素的時候,應該善于觀察自己的心境和善于改變自己的心境,讓自己的心經常地安住于一種清淨正念當中,而不是停留在外境的分別中。對于不論是魔鬼啊、敵障啊、魔王啊等等,不要想這是魔王在惱害我,部多在惱害我,非天在惱害我,或者有一些妖…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 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