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嚴持戒律勤修普賢願行(惟賢法師)

  嚴持戒律勤修普賢願行

  惟賢法師

  這次峨眉山傳戒,因緣很殊勝,在全省來說,是四川省佛協第十次傳戒,在峨眉山來說,是解放後幾十年來的第一次,因緣很殊勝。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舉行傳戒法會意義更有不同,你們有機緣在這裏受戒,這是你們過去生中有福根、現在有福緣,才有這麼個機會!所以,要認真學戒、受戒、持戒。這裏是四緣具足,這麼好的條件,應該安安心心,好好修學,不要空過光陰,要遵循師承的教誡教授,好好守規矩,好好鍛煉。

  

  我今天給你們講的題目是:《嚴持戒律勤修普賢願行》。這是結合峨眉普賢聖地情況來講的。

  

  一、嚴持戒律

  

  (一)戒的重要

  

  戒,印度語有叁種名稱:1.屍羅;2.波羅提木叉;3.毗奈耶。叁個名稱內容不同,各有作用。屍羅譯爲清涼,我們持戒可以熄滅煩惱火。叁界猶如火宅,我們在火宅中,特別是內部的煩惱火爲一切災難的根本。持戒就能得到清涼、熄滅煩惱火,很重要的!

  

  波羅提木叉譯爲別解脫,分爲身、口、意。我們衆生的身,業障很重;語,也是罪惡重重;意,貪、嗔、癡煩惱很重;持戒就可以使身、口、意叁業清淨,進一步證得身解脫、心解脫、慧解脫。身解脫不被業障所累;心解脫不被煩惱所障;慧解脫不爲無明所蔽。所以持戒能使叁業清淨,得到身解脫、心解脫、慧解脫。所謂別解脫,是根據程度分別得到解脫,使叁業清淨,消除煩惱,消除業障,消除無明。

  

  毗奈耶,譯爲調伏。我們的生活、行動根據戒律行事,以戒律爲生活准則,就可以使煩惱調伏,罪障消滅,身心清淨。

  

  大家學戒要懂這個內容。什麼叫戒?我們從這個名詞就可以了解戒的重要性。所以戒的含義就有得清涼、得安穩、得安靜的作用。

  

  清涼就是除熱惱;安穩就是除災禍;安靜就是除幹擾(煩惱的幹擾、魔的幹擾)。還有寂滅,寂滅就是解脫的意思,解脫生死,除滅煩惱。所以總體來說,戒就有這些功用。

  

  《華嚴經》講:“戒是無上菩提本。”你要證得無上菩提,持戒是根本。等于修高樓大廈,根基不穩固就修不起來。持戒就是地基,有鞏固的地基就可以修高樓大廈,不管你修百層高樓還是更高的高樓都修得起。

  

  《佛遺教經》講:“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佛的悲心很重,在滅度以前還再叁囑咐。佛的大慈悲了不起!我滅度以後,你們應該以戒爲師(波羅提木叉就是戒),你們能夠以戒爲師,就好像一個人在黑暗中見到燈光,獲得光明,不會走彎路,不會跌岩坑;又像貧人無衣無食很痛苦,得了寶就不愁衣食。這個譬喻很明顯。

  

  《大智度論》(龍樹菩薩寫的,就是解釋《般若經》的《大智度論》,有一百卷)卷十叁有這麼幾句話:“大惡病中,戒爲良藥;大恐怖中,戒爲守護;死暗冥中,戒爲明燈;于惡道中,戒爲橋梁;死海水中,戒爲大船。”把戒的功德、戒的作用說得很清楚。

  

  “大惡病中,戒爲良藥”,你得了惡病,不得了了,不治之病,戒就可以作良藥。

  

  “大恐怖中,戒爲守護”,你在恐怖之中,遇到什麼恐怖?恐怖很多的,世間上的天災人禍很多的呀。你能夠持戒就可得到守護。受了戒的人真正得到戒體,有善神守護,可以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死暗冥中,戒爲明燈”,死暗冥中,戒爲明燈。在沈沈的黑夜之中、幽冥之中很寒冷、很黑暗、很恐怖的情況下,戒是明燈、是光明,能得到溫暖。

  

  “于惡道中,戒爲橋梁”,叁惡道,有人間的叁惡道、冥間的叁惡道——畜生、餓鬼、地獄。人間種了上品十惡就是地獄;中品十惡,餓鬼;下品十惡,畜生。這種起心動念都在叁惡道中,很可怕的。你能夠懂戒,能夠學戒,能夠持戒,這個戒就像金橋,你走上了金橋就可以脫離恐怖,脫離惡道,所以于惡道中戒爲橋梁。

  

  “于死水中,戒爲大船”,死水呀,波浪不興,落下去只有被淹死,持戒就如得了大船,能由此岸到彼岸。

  

  (二)戒與律的差別

  

  戒與律的意義不能含糊不清,戒與律是有差別的。戒律的定義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在戒裏面,分止持和作持。就止持來講,諸惡莫作。戒律裏面明明白白講:殺、盜、淫、妄等根本戒與輕戒都不要違犯,即諸惡莫作嘛。衆善奉行——凡是有利于別人的,有利于集體的,那就要作。止惡、行善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止惡,什麼是惡?凡是以損人爲前提,以害人爲前提,而利益自己的,叫做惡。什麼叫做善?凡是以利人爲前提,而不計較個人利益的叫做善。

  

  不害人,必定會利人;要害人,決定不會利人,這是連帶關系。止惡就能行善,不止惡就不能行善。止惡,只是防止過失方面;行善就廣泛了,那是集體性的、衆人性的。你們這次受戒,在登壇、個人白四羯磨以後,可以得到戒體。那麼,這個戒體,就是你本身的了,你要依戒修行。但是呢,你是僧人,就必須服從僧團的製度。要學戒、要誦戒、要羯磨、要安居。進一步把僧團製度建設好,保持和合僧團,使這個僧團影響社會。凡清淨的僧團影響社會是很深的,在這中間也起到弘法利生的作用。

  

  弘法利生、廣利人天、有利四生,這是大善。這就是作持。這是律的範圍的了。所以戒律兩個字,律可以包括戒,戒不可以包括律,但是兩者是相通的。這點大家要注意!自己受了戒,要保持戒體。同時,過集體生活要遵守寺院的規矩,養好道風。凡是寺院規定的一切,如朝暮課誦、過堂、坐禅、念佛、念經都不能違反,那就是持律了,能夠持戒進一步持律。這麼一個清淨僧團,有利于社會、有利于人民,那就可以弘法利生,使正法久住,起到這麼大的作用。

  

  (叁)以正信、正見爲持戒的先導

  

  1.正信

  

  學佛不是迷信,不是盲從,不是神秘,不是玄妙,不是空洞,而是講實際。正信就是首先要有正見,有正見才能有正信。在正信、正見的基礎上持戒才很鞏固。要發心持戒,認識戒的重要。持戒就是修正行。

  

  正信是什麼?正確的信仰。我們信仰什麼?根據定義,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什麼是實德能呢?德,應該是叁寶的功德;實,就是因果的真實,即四谛因果的真實;能,就是修持的功用。我們學佛首先要皈依叁寶,對叁寶的功德堅信不疑;對因果的真義、對四谛(佛最初說法就是說的苦、集、滅、道四谛,說的是世出世間的因果,這個因果貫通于叁世,貫通于世出世間)這個真理,我們應該堅信不疑;對于修持的功德,修一分善,集一分功德,堅信不疑,所謂修證不二,你頂個禮、作個揖、插柱香、供杯水,功德不落虛空。

  

  所以信,就是這麼叁種:對叁寶的功德、對因果的真理、對修持的功德,應該堅信不疑。假設這叁種你都不信,不信叁寶、不信因果、不信修持的功德,那你出什麼家?學什麼佛呀?

  

  2.正見

  

  這個見是以理、慧爲主,有慧就指導行持,所以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什麼是第一度呀?《金剛經》說得清楚嘛!就是般若。就要有正見,沒正見不能得般若。佛法重智慧,佛在經中贊揚般若,是摩诃般若波羅蜜。我們必須要靠偉大的智慧到達彼岸。正見就産生般若,沒正見不行,唯有正見才能指導行持。佛在成道以後說法,說四谛八正道,在講道谛的時候就講八正道,在八正道中首先就是正見,見解要正確。佛法之“見”最根本的是什麼?緣起性空。不管小乘大乘法門,一個是緣起,一個是性空。緣起講萬有,性空講真空,如兩大車輪。緣起性空之見就是中道之見,也是中觀之見,而不是世間那種偏見,世俗的偏見不是斷見就是邪見。

  

  斷見是什麼呢?只信現在,不信將來;只看物質,不看精神,所謂人死如燈滅,死了就沒有了,生命相續都否定了,這個叫斷見。邪見是什麼呢?走邪道,如印度的順世外道,他否定因果,當然進一步就毀謗叁寶、毀謗佛法,這都是邪見。佛教就是緣起性空之見、中觀之見,中觀就是不落二邊、非斷非常。這就是正見。對于人生宇宙必須要以這個來作爲衡量的標准。

  

  有正見以後才能鞏固正信,進一步就以持戒爲先導,就會認真持戒。

  

  下面我把《佛遺教叁經》之《八大人覺經》給大家簡單提一下,我覺得《佛遺教叁經》都很重要,我在初讀佛學院的時候,首先就讀《佛遺教叁經》。我在佛學院講課也是首先講的《佛遺教叁經》。

  

  《八大人覺經》,什麼叫大人?大人就是學菩薩成佛,大心之士。在佛的十個名號之中,有調禦丈夫,調禦丈夫就是大人,他能調伏煩惱破除障礙。過去的人贊揚出家、學佛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將相所能爲。出家是大丈夫幹的事情,一般王侯將相都趕不上,都做不了。爲什麼呢?出了家就是佛子,佛子就必須成佛。成佛就要修菩薩行,修大慈、大智、大願、大行,所以叫大人。我們出家學佛,就要學大人、學菩薩。

  

  覺,就是覺悟。我們應該覺悟哪些?觀點應該清楚、應該正確。《八大人覺經》就闡明了佛教的人生宇宙觀,對人生怎麼看?對宇宙怎麼看?從而能夠認清前途,走一條解脫的道路。這條道路,在大乘經典處處都指出了的。宗喀巴大師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就分爲道前基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其中心是:出離心、菩提心、真空見。若是人生觀、宇宙觀不正確就不會看透世間、厭離世間,那就不會有出離心,你就永遠解脫不了,那就是長輪生死,所以出離心很重要。具出離心,才可以發菩提心,自覺以後才能覺他,才能修大悲大智,從中發真空見,這個要般若智慧。《八大人覺經》的這些觀點就是給我們指出要正確對待人生,對待宇宙,對待一切法。要有出離心,進一步發菩提心,真正做一個佛弟子,走向大人的道路,走向調禦丈夫的道路!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

《嚴持戒律勤修普賢願行(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