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之《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智泉法師)▪P11

  ..續本文上一頁核心就是改變自己,正確地改變自己去了知一切的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從而獲得真自由,真解放。言下之意,目前的我們對現實,的確是不懂而自以爲懂、不知道而自以爲知道的,這種無知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又更加深了我們的無知,全部的無知又輾轉往複,構成了我們習慣中的現實。我們對一件事情往往已有自己固定的看法,甚至很堅固,很難扭轉。所以,不難理解,當我們即使很幸運遇到佛法這個救命大法,自己的經驗依然嚴重阻礙著我們對它正確的理解和深入。包括大量的皈依弟子們自以爲是,淺嘗辄止,偏離導向,終究回歸的是自己前世業力編織的對佛法的認識。菩薩于前世幫助拯救過我們,我們由此産生的感恩、信任與尊敬延續了下來,成爲來世再次相見時的心理基礎,所以,不論菩薩以何種凡人的形象在凡夫的世界投胎,跟我們接觸,只要有善緣作基礎,都會使我們莫名其妙地跟隨他。當然,凡人們還有很多其它的惡業和陋習,當菩薩與我們之間的恩情超過了雜緣愚癡惡業力量的主導時,自己在與佛菩薩化身的相處中,即使很多地方不理解,也會做出讓步,聽他的話,這樣菩薩才實現了對我們的教化,轉變我們不願意轉變的習慣。當我們在善知識的引導下,開始扭轉某一種自認爲正常的習慣,改變某一種自認爲正常的思想,才會發生自己都想不到的意外變化。善緣不具足,即使是家裏的親人爲了我們好,而施加壓力讓我們轉變,我們也轉變不了,只能越壓越産生反感。但是菩薩如果與我們曾經有善緣,我們便有一種自發的感恩信賴之心,會服從他的教化。

   這可不是小問題啊!現實中的教化不容易啊!大家想想,我們是不是已經在潛意識中,把佛菩薩的救度理解成那些或騰雲駕霧,或乍現即逝,變來變去的神迹示現了呢?對于真正修煉的理解,我們完全還是一片茫然的。所以,就必須形成並建立在穩固的師徒關系上,全方位的信,再跟著修煉,發現自己有了收獲,這就不一樣了。這不是一般的因緣所能起到的效果,一般的因緣,實際上世間的妄念永遠說不清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我們是無法遍觀一切因緣的,而是在一定範圍裏看一件事對不對,那是自己的經驗,也是自己前生前世帶來的業力,導致自己有這種性格,喜歡這麼考慮問題,是進是退、是取是舍,很多牽扯到無量劫以來的業力,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人再神通廣大,也跳不出自己的業力,再大的偉人也跳不出業力,他的每一個思想、每一個選擇,都和業力有關系。

   佛法就不一樣,佛法看到了我們凡夫所有的偏差、錯誤、漏洞、盲點。所以佛法教給我們的,全是對自己沒有發現的問題的改變、完善,作爲一個真正的能夠依止的善知識,我們對觀音菩薩有好感,並不是我們修的很好,可能是從觀音菩薩這裏受到了恩惠,生生世世當中我們求觀音、拜觀音、相信觀音,或者有的時候遇到了聖緣,裏面有觀音的化身,遇到的這些機會太多,反反複複結下了很深的善緣,所以今生我們很容易的相信觀世音菩薩,願意靜下心聽經聞法。對于我們很當然的一些行爲,在社會上不論和我們有緣無緣的人,他們是另外一種緣分,因爲他們和佛教、和佛菩薩在前世和我們完全不一樣,所以不管怎麼給他們說,他們不見得相信,因爲他們覺得和明天的計劃沒有關系,心也靜不下來進入到這一套命運大法的體系。

   觀世音菩薩神力無邊,只要我們用純潔的誠心、深心與他溝通,那麼奇迹會不斷地發生。當然,我們誰也不想有災難的發生,而且,即使觀世音菩薩救了我們很多次,比如救了一百次、一千次,但還會有一萬次災難繼續出現,永遠也救不完的,這可不是聳人聽聞,爲什麼?因爲這些命運中的麻煩就是從自己那沒有智慧功德的心靈和日常行爲,源源不斷地産生出來的,我們自己便是原始製造者。所以,觀世音菩薩不厭其煩,現種種身而說法,就是因爲衆生懂了法才能從內在發生轉變,從自己的心靈上發生轉變,從而改變一切因緣,停止産生不好的因緣,這樣才不會做對不起自己的事,從根本上轉變了命運。

   《普門品》分前後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無盡意菩薩提的問題是,觀世音菩薩爲什麼叫觀世音菩薩,主要說觀世音菩薩觀到有需要幫助的因緣來臨,就會立刻靈驗,所以把他叫觀世音;第二部分說,觀世音菩薩如何善巧方便地用佛法教化衆生,實現解脫輪回。實際上,前後兩部分都能顯現出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的大神通、大威力,但這兩部分所表達的意思,有一種前後遞進的關系。也許前一部分聽起來會更有意思,衆生危在旦夕,菩薩顯靈,有求必應,實際上還只是結緣,真正的關鍵在後面一部分,用佛法度衆生,也就是叁十二應隨機變化,說法度衆。前後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結善緣,第二部分是用佛法徹底度人,這是《普門品》的結構脈絡。觀世音菩薩有這種威神之力,他結起善緣來也很厲害,一般人幫不了你的時候,記住去求菩薩,求上一千次、一萬次他也不會煩,不會舍棄你,而世間的因緣經不起這種考驗,久病床前無孝子。所以,我們親近佛菩薩,相信佛菩薩,常念觀世音,就可以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將來可能參加聽觀世音菩薩說法,也就有我們一份。只要常念、常想,結下深厚的因緣,必定在將來的某一世,我們會遇到觀世音菩薩,也會作他的弟子,跟隨著他學佛,我們也就成了這叁十二應裏的受益者,也聽菩薩說法,也被菩薩所度。

   《普門品》通篇的義理,這麼理解就行了。第一部分救苦救難是什麼,結善緣;第二部分叁十二應是什麼,說法度衆。一前一後什麼關系?正是因爲有了前面堅固的善緣,導致後面結下了解脫的法緣,從法緣當中,真正得到成佛的好處。對于菩薩來說,救我們脫離一時的痛苦遠遠不是目的,因爲命運的因緣是沒完沒了的,但每個因緣不外乎從心製造,所以,轉變我們的內心世界融入真實的真相,那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一前一後,從事情上的結善緣到轉凡成聖的結法緣,呈現出一幅佛菩薩與衆生世界相濡以沫,處心積慮,巧設方便,不願離去而拯救衆生的偉大藍圖。大家把頭緒理清楚,以後再讀《普門品》,加持力就更大了,當然,《普門品》沒多一個字、沒少一個字、沒改一個字,加持力會更大,就是因爲我們正確理解得更深了,所以,我們再讀它的時候,也會更加爲之觸動、感動。

   爲什麼菩薩會這樣不計得失、不講條件地去救人,然後又不厭其煩地苦口婆心地說法?佛教的這些方法,看似不直接參與人類社會中的一些行當,不直接去解決社會中遇見的問題。但實際上是跳出重圍,從根本上在解決生命中的一切問題。我們好好地學習實踐佛法,刹那刹那間,罪業障礙都在消失,福氣功德都在增長。

   我們所在的人世間,似乎一切都很真實,每天被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事情纏繞著,似乎不面對不行,每件事不去做,都會給自己帶來損失,實際上是已經到了惡性循環的地步了。其實,如果我們夠狠心,真地按照佛經正法所說的堅持去做,那麼就在此時,因緣就在發生變化了,只是在初期,俗業滾滾而來,相續不斷,很多人會以爲佛法不靈驗,就收手了,不知道是自己惡業太重,愚癡太久而帶來的慣性使然。特別在我們遇到麻煩的時候,不要手忙腳亂、驚慌失措,保持好正念,頂住壓力,誠心忏悔,敢于承擔,積極發願利益社會,就會刹那刹那消除罪業,並在罪業發生的過程中積聚下難能可貴的功德。除此之外,用其它的辦法解決麻煩,不是說無效,但一定要知道這是看似有效,實則是推遲了這個因緣的繼續發作,它還會再來的,會變本加厲地再次爆發的。所以,當我們沒有深入經藏,用佛法解決、化解問題時,即使福星高照,也不要高興得太早,早日歸入菩提道才是自己當家作主的開始。

   衆生更好的福地不外乎天界了,天界也分很多的層次,我們人間最好的地方和天界裏最差的地方比,也差得很遠。天堂的享受是靠我們曾經行善積德,和做別人不願意做的好事形成的,但是天堂也並不像某些人以爲的那樣永恒,只是在他們智慧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已經是最好的了。我們的要求還遠遠不是在天界這樣的環境享福,因爲佛菩薩告訴我們,天界也是有很多無奈,天界的人壽命雖長,但也是終有一死,繼續輪回,所以,天界並非我們的歸宿。

   無盡意菩薩聽釋迦牟尼佛介紹完觀世音菩薩,也對觀世音菩薩産生了無比的崇敬。釋迦牟尼佛說,“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爲施無畏者。”所以,觀世音菩薩也叫施無畏菩薩,在有的讃子裏我們唱的就是施無畏菩薩摩诃薩。“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衆寶珠璎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予之。”無盡意菩薩把自己脖子上戴的值百千兩黃金的珠寶卸下來,要供養觀世音菩薩,他說:“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他叫觀音菩薩仁者,請你接受我對你的法供養。這時候,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觀音菩薩不要,無盡意菩薩不甘心,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憫我等故,受此璎珞。”無盡意菩薩並沒有說:你不要就算了,我自己留著。而是繼續堅持供養,他說,這不行,觀世音菩薩您必須收下,爲了憐憫我們這些沒有您修得好的修行者,您應該接受我的供養。什麼意思?觀世音菩薩如果接受了供養,無盡意菩薩的功德簿上就要加分了,會修得更快了。接受信衆的供養,實際上是佛菩薩、善知識給衆生一個輕易就能産生福氣的大好機會。

   以前釋迦牟尼佛的出家弟子們出去討飯要次第乞食,不也是這個道理嗎?當然,那個時候是佛法普及的時期,大家都爭著供養修行人。因爲大家知道,誰有機會能夠供養有德性智慧的修行人的話,就是給自己積福了,將來好因緣會層出不窮。可僧人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家每天做飯的時候會多做一份,等著出家人上門要飯,只要出家人一敲門,進院子,飯馬上就端出來了。但僧伽製度規定要次第乞食,不要刻意地選擇哪一家合自己的心意才進去結緣,必須從哪兒開始後就挨著順序走,不要挑。有的僧人專門找那些連自己都吃不起飯的人去要飯,是要幫他們能輕松地扭轉噩運,所以會越窮越去找他們。還有一些僧人是專門找富貴人家要飯,不是因爲他們的飯菜好吃,而是想讓他們能延續這點可憐的福氣,培養善心,繼續再接再厲地行善,不可“死于安樂”。雖挑窮挑富都出于善意,但佛陀還是規定要挨著順序乞食,平等結緣。

   布施供養是基本善法,民間也常有人說,舍得舍得,能舍能得,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得失成敗間的辯證關系。我們現在具有的種種形式的福氣,也是遵循著這條法則,而不是違背了這條法則。我們現在更多的是在吃以前存下的東西,享以前存下的福氣。越是對自己在乎的、喜歡的能施舍,福氣會越不可思議。

   觀音菩薩一直不肯要無盡意菩薩的供養,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就開口說話了。釋迦牟尼佛告訴觀世音菩薩,“當憫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觀音大士,你要憐憫無盡意菩薩爲代表的所有聽法大衆,接受這一串璎珞。釋迦牟尼佛在旁邊勸觀世音菩薩,“即時觀世音菩薩憫諸四衆、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在釋迦牟尼佛的勸說之下,觀世音菩薩憐憫這些大衆,就收下了。“一份奉釋迦牟尼佛,一份奉多寶佛塔。”收下了以後,他把項鏈珠寶分成兩份,一份供養了釋迦牟尼佛,一份供養了多寶佛塔,多寶佛塔裏面有已經涅槃的古佛——多寶佛。觀世音菩薩受了供養,同時也做了一個表率,他也要布施供養,他供養了釋迦牟尼佛和多寶佛。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衆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說是普門品時,衆中八萬四千衆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最後,持地菩薩贊歎,如果有衆生聽到了剛才所講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和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的神通之力,應該知道能聽到此普門品的人,以前所積聚的功德一定是很多的。佛說普門品的時候,聽衆大會裏面有八萬四千衆生,一邊聽就發了志求無上菩提的心,真正發了純正的無上菩提心的修行者就是菩薩了。大乘佛教的聖賢,即指聖位菩薩和賢位菩薩,從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開始,就位列賢位菩薩了。僅僅受了居士菩薩戒不能稱爲菩薩,那是我們爲了訓練菩提心和慈悲心而做的一種基礎修行,無者令其有,有者令其增長。做不到、做得不夠好,所以有戒。因此,菩薩戒是爲了訓練菩薩心,爲了將來能發展成菩薩作准備,不是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

   觀世音菩薩爲什麼一個名字當中,就蘊含了這種能給予我們的神奇加持力,這和阿彌陀佛是一樣的,因爲他們在修行路上已經積聚了無量無邊的福德、智慧,所以,他們就能夠釋放出,並給予我們力量,我們要至誠無疑地與佛菩薩相應,才能正確地成長。(完)

  

《《妙法蓮華經》之《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智泉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