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之《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智泉法师)▪P10

  ..续本文上一页

  《妙法莲华经》之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释智泉

  2009年十月二十三日

   接下来,就是释迦牟尼佛开示,观世音菩萨用何方便为众生演说佛法,“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无尽意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弘扬佛法都有哪些方式,所以,随后讲的,便是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说法度众。应该以什么身出现,能使对方得度,即现什么身,而为他说法。殊不知,说法度众生,才是佛菩萨救苦救难的核心环节。无论之前为众生做了多少事,到最后都要归到学修佛法上。三十二应就是三十二种变化,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和身份应现在六道轮回中。实际上应该说不止三十二应,这里列出的三十二应只是为了显示其多。观世音菩萨能用各种各样的化身与众生接触,教化他们。依照众生的业力,会对某些特定的因缘产生好感,故借此为纽带,能对他们维持长期的教育引导。

   这段没有说观世音菩萨具体讲什么法,只是说观世音菩萨在怎么变。观世音菩萨能现这么多种身,这么多种形象,也说明了他具有无限神奇的方便力。这种想变什么就变什么的力量,仍然是因为他生生世世慈悲度众所积的功德,产生的果报,也是一种因果连带关系。在红尘当中,他随顺众生,帮助众生,忍辱负重,处处设化,唯恐照应不到,以此因缘,导致了自己最后能够变来变去,寻声救苦了。锲而不舍地帮助众生开悟解脱,这就是菩萨的特点,这离不开广大深厚的慈悲心。菩萨虽然早已有了脱离轮回的力量,但是他没有走,他也不会走,而且以他们的智慧遍观,也没有另外的地方可以走,这也恰恰是与凡夫的期望和认识相反的,这是菩萨们特有的大智慧。当然,菩萨们并不是因为考虑到度众生能快点成佛,所以才去度众生。而我们只对某些有特殊因缘的人,才会有感情,比如自己的亲人,或者以前帮过自己、对自己好的人,或者没什么道理,就是自己看着顺眼的人。我们会因为他们高兴而高兴,因他们受到了委屈或者痛苦,自己也痛苦,这是一种很本能的反应,反正不忍心看到他们不高兴,不忍心看到他们受苦,这是我们共有的一种小范围的怜悯心、恻隐之心。

   菩萨无偿帮助众生的大愿,就像我们每天念回向文中提到的那样,是把自己的解脱和那些不认识的,自己一辈子也见不上的众生都捆绑、联系在一起了。不忍心丢下他们不管,要共同解脱,起码是要有这么一个心理的。他们图什么呢?不图什么,只是看着我们受苦就强烈地心里不舒服。好比我们在对待自己最亲的亲人和有过善缘的人一样,愿意和他们一起分担忧愁,不会置之不理。大乘佛教的与一切众生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在经文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我们也需要经常去培养它。我们念经时只要念到、想到这种慈悲的胸怀,它就已经植入了我们的生命信息库中了,只是我们目前往往把它当形式念,感应道交的触动还不够强烈,但是它终究会慢慢地越来越成长起来,等这个心长大了以后,我们的心量就不仅仅是缠绕在自己今生眼前的家人身上,为家人而活,为家人而死。菩萨的心量是广大无际的,不只是和自己有亲密关系的,或者对自己好的,能让自己产生好感的,才回馈给帮助、爱心。

   别看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如果放到泰国、缅甸的小乘佛教里就不是这样认为。小乘佛教认为,不一定得把自己的修行和大众的解脱利益挂钩,只要具足定力,体验空性,就可直接破掉凡夫生命世界的一切障碍,走出轮回。万事万物的本性就是空的,如同1+1=2一般无可争议,这是铁的事实,通过定力透达六道轮回的本质,就自然如梦初醒,脱离轮回了。他们如是认为,也确实如此做到了。但他们还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脱离了凡夫的世界就等于成佛了吗?已经没有了凡夫的妄念,什么“空性”、“无我”、“如来藏”的方法都是多余的了,起不到作用了,在无形无相的世界行走,唯有拄着慈悲心这根柺棍才能到达成佛的果位。中国这片土地和大乘佛教有着不解的甚深渊源,我们每天念的这些经典,都是大乘经典,字里行间蕴含了佛陀和菩萨们的大慈大悲,也经常叙述到他们度众生时,在经过着无数的坎坷磨砺而修炼。在我们所有的法事活动的仪规中,到最后都是回向文。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特点,不舍离其他的众生,不管是和自己有没有关系,都包括在自己修行时的发心、发愿范围里,这已经把所有众生的解脱和我们自己的解脱,完全地融合在了一起。只是很多人在学佛时,没有下意识地训练这个与一切众生同体相连的心,仅仅是当成仪规规定的任务在念,没融入心田,所以修行的进步不明显。

   对观世音菩萨只要一称其名,即得加持,立得解脱,这样的神力是必须积聚相当够的功德,才能在众生叫他的一刹那,把力量传输给众生。如果他本身没有力量,那就算整天跟在他身边也不行。在俗世间,做事业找合作的人时都懂一个道理,得找运气好的人合作,不能找走背运的人合作,运气背的人还自顾不暇,怎么去加持别人呢?大菩萨、佛陀能在你使用最简单的沟通方式,哪怕是一念相应之下,他们那庞大的加持力就过来了。沟通的本身就是因缘,何况是与具足真实力量的佛菩萨在沟通。看似无形的想念就是最基本的因缘元素,当然,即使是一个念,根据想的力度、诚心,想得纯不纯的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和我们说的念佛可以往生西方一样,有的人念十声能往生西方,可有的人念了几百万遍也往生不了,区别在哪儿?如《观无量寿经》所说,需回光返照,看内在的直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究竟做得如何。我们检讨一下自己的心纯不纯、深不深,是不是已经真地义无反顾了。这点很重要,能解开很多人内心存在的对佛菩萨灵验与否的孤疑。

   这里说的三十二应,也就是三十二种变化,随机现身度众生。“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在初学者看来,当时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才叫佛的样子,实际上这是在特殊因缘下,佛为了把法留在某个世间而示现的一种法王相。后面提到的天人身、居士身,以及在官场上做官的,还有童男、童女,甚至种种神、鬼的样子,观世音菩萨都可以随方在所变现。而当我们看到这些样子的时候,又有谁能知道这就是佛菩萨的化身呢?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不知道对方就是佛菩萨。对佛菩萨而言,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跟随他们修持,切实地、相续不断地发生转变,才是佛菩萨关注的重点。当佛菩萨选中某个时间、地点出现在我们的世界,他们不必过分担心我们不听他的,很简单,因为前世他救过我们。所以,虽然佛菩萨没有显一个伟大的、令人震惊的样子出来,但客观上曾经结下的这种善缘是存在的,我们会感受到他们的亲切,会信任他们、尊敬他们,会听他们的说法,按照他们的言教行持、修炼,即使在修的过程当中遇到坎坷、问题,但坚固的信任感会超过犹豫和怀疑,仍然坚定地跟着他们走下去,终得正果。

   这个坚固的善缘就是菩萨们曾经给予过我们的雪中送炭的帮助,救我们于水火之中、危难之中的帮助形成的。有了这种救命之恩的善缘作为基础,在来生来世,不论菩萨现什么身份、什么样子,当我们和他碰到一起的时候,都会由衷地崇敬和信赖,犹如找到了寻寻觅觅后的依靠。我们能和佛菩萨走得很近,并不是因为我们与众不同,特别有智慧,而是曾经的善缘引导作用下的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还有被以前无量无边的业力在驱使着,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感受与想法看似简单、直接、偶然,实际上蕴含着千生万世的习惯,并顺延到今天的集中表现。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喜欢红的颜色、我喜欢黄的,我们会认为这是性格问题,还有对于进行的某些事情,你是这样计划的,我认为那样去做才会好,或者你认为先这样好,我认为先那样好,意见不一样,这种意见上的不一样,我们也只是归结于考虑角度的不同和经验的不同,我们难以想到,高达90%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有不同的前世,导致了现在不同的性格取向和经验遭遇,今生的影响竟然不足10%。当然,这与命运被注定的宿命论是不同的,毕竟无数的前世中,由我们自己累积下的行为生命信息太浩瀚了,短暂的今生所占的比例太微乎其微。所以,我们能跟随佛菩萨,更多的是前世综合性的缘分在起效于我们。

   其实,学习佛法,说来说去,依然万变不离其宗,…

《《妙法莲华经》之《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智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