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釋智泉
2009年十月二十叁日
接下來,就是釋迦牟尼佛開示,觀世音菩薩用何方便爲衆生演說佛法,“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爲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爲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爲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爲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爲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爲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爲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爲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爲說法。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爲施無畏者”。
無盡意菩薩問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弘揚佛法都有哪些方式,所以,隨後講的,便是觀世音菩薩的叁十二應說法度衆。應該以什麼身出現,能使對方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爲他說法。殊不知,說法度衆生,才是佛菩薩救苦救難的核心環節。無論之前爲衆生做了多少事,到最後都要歸到學修佛法上。叁十二應就是叁十二種變化,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和身份應現在六道輪回中。實際上應該說不止叁十二應,這裏列出的叁十二應只是爲了顯示其多。觀世音菩薩能用各種各樣的化身與衆生接觸,教化他們。依照衆生的業力,會對某些特定的因緣産生好感,故借此爲紐帶,能對他們維持長期的教育引導。
這段沒有說觀世音菩薩具體講什麼法,只是說觀世音菩薩在怎麼變。觀世音菩薩能現這麼多種身,這麼多種形象,也說明了他具有無限神奇的方便力。這種想變什麼就變什麼的力量,仍然是因爲他生生世世慈悲度衆所積的功德,産生的果報,也是一種因果連帶關系。在紅塵當中,他隨順衆生,幫助衆生,忍辱負重,處處設化,唯恐照應不到,以此因緣,導致了自己最後能夠變來變去,尋聲救苦了。锲而不舍地幫助衆生開悟解脫,這就是菩薩的特點,這離不開廣大深厚的慈悲心。菩薩雖然早已有了脫離輪回的力量,但是他沒有走,他也不會走,而且以他們的智慧遍觀,也沒有另外的地方可以走,這也恰恰是與凡夫的期望和認識相反的,這是菩薩們特有的大智慧。當然,菩薩們並不是因爲考慮到度衆生能快點成佛,所以才去度衆生。而我們只對某些有特殊因緣的人,才會有感情,比如自己的親人,或者以前幫過自己、對自己好的人,或者沒什麼道理,就是自己看著順眼的人。我們會因爲他們高興而高興,因他們受到了委屈或者痛苦,自己也痛苦,這是一種很本能的反應,反正不忍心看到他們不高興,不忍心看到他們受苦,這是我們共有的一種小範圍的憐憫心、恻隱之心。
菩薩無償幫助衆生的大願,就像我們每天念回向文中提到的那樣,是把自己的解脫和那些不認識的,自己一輩子也見不上的衆生都捆綁、聯系在一起了。不忍心丟下他們不管,要共同解脫,起碼是要有這麼一個心理的。他們圖什麼呢?不圖什麼,只是看著我們受苦就強烈地心裏不舒服。好比我們在對待自己最親的親人和有過善緣的人一樣,願意和他們一起分擔憂愁,不會置之不理。大乘佛教的與一切衆生同呼吸、共命運的意識,在經文中我們會經常遇到,我們也需要經常去培養它。我們念經時只要念到、想到這種慈悲的胸懷,它就已經植入了我們的生命信息庫中了,只是我們目前往往把它當形式念,感應道交的觸動還不夠強烈,但是它終究會慢慢地越來越成長起來,等這個心長大了以後,我們的心量就不僅僅是纏繞在自己今生眼前的家人身上,爲家人而活,爲家人而死。菩薩的心量是廣大無際的,不只是和自己有親密關系的,或者對自己好的,能讓自己産生好感的,才回饋給幫助、愛心。
別看這個道理說起來很簡單,如果放到泰國、緬甸的小乘佛教裏就不是這樣認爲。小乘佛教認爲,不一定得把自己的修行和大衆的解脫利益挂鈎,只要具足定力,體驗空性,就可直接破掉凡夫生命世界的一切障礙,走出輪回。萬事萬物的本性就是空的,如同1+1=2一般無可爭議,這是鐵的事實,通過定力透達六道輪回的本質,就自然如夢初醒,脫離輪回了。他們如是認爲,也確實如此做到了。但他們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脫離了凡夫的世界就等于成佛了嗎?已經沒有了凡夫的妄念,什麼“空性”、“無我”、“如來藏”的方法都是多余的了,起不到作用了,在無形無相的世界行走,唯有拄著慈悲心這根柺棍才能到達成佛的果位。中國這片土地和大乘佛教有著不解的甚深淵源,我們每天念的這些經典,都是大乘經典,字裏行間蘊含了佛陀和菩薩們的大慈大悲,也經常敘述到他們度衆生時,在經過著無數的坎坷磨砺而修煉。在我們所有的法事活動的儀規中,到最後都是回向文。這就是大乘佛教的特點,不舍離其他的衆生,不管是和自己有沒有關系,都包括在自己修行時的發心、發願範圍裏,這已經把所有衆生的解脫和我們自己的解脫,完全地融合在了一起。只是很多人在學佛時,沒有下意識地訓練這個與一切衆生同體相連的心,僅僅是當成儀規規定的任務在念,沒融入心田,所以修行的進步不明顯。
對觀世音菩薩只要一稱其名,即得加持,立得解脫,這樣的神力是必須積聚相當夠的功德,才能在衆生叫他的一刹那,把力量傳輸給衆生。如果他本身沒有力量,那就算整天跟在他身邊也不行。在俗世間,做事業找合作的人時都懂一個道理,得找運氣好的人合作,不能找走背運的人合作,運氣背的人還自顧不暇,怎麼去加持別人呢?大菩薩、佛陀能在你使用最簡單的溝通方式,哪怕是一念相應之下,他們那龐大的加持力就過來了。溝通的本身就是因緣,何況是與具足真實力量的佛菩薩在溝通。看似無形的想念就是最基本的因緣元素,當然,即使是一個念,根據想的力度、誠心,想得純不純的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會大相徑庭。和我們說的念佛可以往生西方一樣,有的人念十聲能往生西方,可有的人念了幾百萬遍也往生不了,區別在哪兒?如《觀無量壽經》所說,需回光返照,看內在的直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究竟做得如何。我們檢討一下自己的心純不純、深不深,是不是已經真地義無反顧了。這點很重要,能解開很多人內心存在的對佛菩薩靈驗與否的孤疑。
這裏說的叁十二應,也就是叁十二種變化,隨機現身度衆生。“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在初學者看來,當時釋迦牟尼佛的叁十二相才叫佛的樣子,實際上這是在特殊因緣下,佛爲了把法留在某個世間而示現的一種法王相。後面提到的天人身、居士身,以及在官場上做官的,還有童男、童女,甚至種種神、鬼的樣子,觀世音菩薩都可以隨方在所變現。而當我們看到這些樣子的時候,又有誰能知道這就是佛菩薩的化身呢?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不知道對方就是佛菩薩。對佛菩薩而言,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跟隨他們修持,切實地、相續不斷地發生轉變,才是佛菩薩關注的重點。當佛菩薩選中某個時間、地點出現在我們的世界,他們不必過分擔心我們不聽他的,很簡單,因爲前世他救過我們。所以,雖然佛菩薩沒有顯一個偉大的、令人震驚的樣子出來,但客觀上曾經結下的這種善緣是存在的,我們會感受到他們的親切,會信任他們、尊敬他們,會聽他們的說法,按照他們的言教行持、修煉,即使在修的過程當中遇到坎坷、問題,但堅固的信任感會超過猶豫和懷疑,仍然堅定地跟著他們走下去,終得正果。
這個堅固的善緣就是菩薩們曾經給予過我們的雪中送炭的幫助,救我們于水火之中、危難之中的幫助形成的。有了這種救命之恩的善緣作爲基礎,在來生來世,不論菩薩現什麼身份、什麼樣子,當我們和他碰到一起的時候,都會由衷地崇敬和信賴,猶如找到了尋尋覓覓後的依靠。我們能和佛菩薩走得很近,並不是因爲我們與衆不同,特別有智慧,而是曾經的善緣引導作用下的結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還有被以前無量無邊的業力在驅使著,我們對一件事情的感受與想法看似簡單、直接、偶然,實際上蘊含著千生萬世的習慣,並順延到今天的集中表現。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喜歡紅的顔色、我喜歡黃的,我們會認爲這是性格問題,還有對于進行的某些事情,你是這樣計劃的,我認爲那樣去做才會好,或者你認爲先這樣好,我認爲先那樣好,意見不一樣,這種意見上的不一樣,我們也只是歸結于考慮角度的不同和經驗的不同,我們難以想到,高達90%的原因是因爲我們有不同的前世,導致了現在不同的性格取向和經驗遭遇,今生的影響竟然不足10%。當然,這與命運被注定的宿命論是不同的,畢竟無數的前世中,由我們自己累積下的行爲生命信息太浩瀚了,短暫的今生所占的比例太微乎其微。所以,我們能跟隨佛菩薩,更多的是前世綜合性的緣分在起效于我們。
其實,學習佛法,說來說去,依然萬變不離其宗,…
《《妙法蓮華經》之《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智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