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之《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智泉法师)▪P11

  ..续本文上一页核心就是改变自己,正确地改变自己去了知一切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从而获得真自由,真解放。言下之意,目前的我们对现实,的确是不懂而自以为懂、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的,这种无知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又更加深了我们的无知,全部的无知又辗转往复,构成了我们习惯中的现实。我们对一件事情往往已有自己固定的看法,甚至很坚固,很难扭转。所以,不难理解,当我们即使很幸运遇到佛法这个救命大法,自己的经验依然严重阻碍着我们对它正确的理解和深入。包括大量的皈依弟子们自以为是,浅尝辄止,偏离导向,终究回归的是自己前世业力编织的对佛法的认识。菩萨于前世帮助拯救过我们,我们由此产生的感恩、信任与尊敬延续了下来,成为来世再次相见时的心理基础,所以,不论菩萨以何种凡人的形象在凡夫的世界投胎,跟我们接触,只要有善缘作基础,都会使我们莫名其妙地跟随他。当然,凡人们还有很多其它的恶业和陋习,当菩萨与我们之间的恩情超过了杂缘愚痴恶业力量的主导时,自己在与佛菩萨化身的相处中,即使很多地方不理解,也会做出让步,听他的话,这样菩萨才实现了对我们的教化,转变我们不愿意转变的习惯。当我们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开始扭转某一种自认为正常的习惯,改变某一种自认为正常的思想,才会发生自己都想不到的意外变化。善缘不具足,即使是家里的亲人为了我们好,而施加压力让我们转变,我们也转变不了,只能越压越产生反感。但是菩萨如果与我们曾经有善缘,我们便有一种自发的感恩信赖之心,会服从他的教化。

   这可不是小问题啊!现实中的教化不容易啊!大家想想,我们是不是已经在潜意识中,把佛菩萨的救度理解成那些或腾云驾雾,或乍现即逝,变来变去的神迹示现了呢?对于真正修炼的理解,我们完全还是一片茫然的。所以,就必须形成并建立在稳固的师徒关系上,全方位的信,再跟着修炼,发现自己有了收获,这就不一样了。这不是一般的因缘所能起到的效果,一般的因缘,实际上世间的妄念永远说不清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我们是无法遍观一切因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里看一件事对不对,那是自己的经验,也是自己前生前世带来的业力,导致自己有这种性格,喜欢这么考虑问题,是进是退、是取是舍,很多牵扯到无量劫以来的业力,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人再神通广大,也跳不出自己的业力,再大的伟人也跳不出业力,他的每一个思想、每一个选择,都和业力有关系。

   佛法就不一样,佛法看到了我们凡夫所有的偏差、错误、漏洞、盲点。所以佛法教给我们的,全是对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的改变、完善,作为一个真正的能够依止的善知识,我们对观音菩萨有好感,并不是我们修的很好,可能是从观音菩萨这里受到了恩惠,生生世世当中我们求观音、拜观音、相信观音,或者有的时候遇到了圣缘,里面有观音的化身,遇到的这些机会太多,反反复复结下了很深的善缘,所以今生我们很容易的相信观世音菩萨,愿意静下心听经闻法。对于我们很当然的一些行为,在社会上不论和我们有缘无缘的人,他们是另外一种缘分,因为他们和佛教、和佛菩萨在前世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所以不管怎么给他们说,他们不见得相信,因为他们觉得和明天的计划没有关系,心也静不下来进入到这一套命运大法的体系。

   观世音菩萨神力无边,只要我们用纯洁的诚心、深心与他沟通,那么奇迹会不断地发生。当然,我们谁也不想有灾难的发生,而且,即使观世音菩萨救了我们很多次,比如救了一百次、一千次,但还会有一万次灾难继续出现,永远也救不完的,这可不是耸人听闻,为什么?因为这些命运中的麻烦就是从自己那没有智慧功德的心灵和日常行为,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的,我们自己便是原始制造者。所以,观世音菩萨不厌其烦,现种种身而说法,就是因为众生懂了法才能从内在发生转变,从自己的心灵上发生转变,从而改变一切因缘,停止产生不好的因缘,这样才不会做对不起自己的事,从根本上转变了命运。

   《普门品》分前后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无尽意菩萨提的问题是,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叫观世音菩萨,主要说观世音菩萨观到有需要帮助的因缘来临,就会立刻灵验,所以把他叫观世音;第二部分说,观世音菩萨如何善巧方便地用佛法教化众生,实现解脱轮回。实际上,前后两部分都能显现出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的大神通、大威力,但这两部分所表达的意思,有一种前后递进的关系。也许前一部分听起来会更有意思,众生危在旦夕,菩萨显灵,有求必应,实际上还只是结缘,真正的关键在后面一部分,用佛法度众生,也就是三十二应随机变化,说法度众。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结善缘,第二部分是用佛法彻底度人,这是《普门品》的结构脉络。观世音菩萨有这种威神之力,他结起善缘来也很厉害,一般人帮不了你的时候,记住去求菩萨,求上一千次、一万次他也不会烦,不会舍弃你,而世间的因缘经不起这种考验,久病床前无孝子。所以,我们亲近佛菩萨,相信佛菩萨,常念观世音,就可以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将来可能参加听观世音菩萨说法,也就有我们一份。只要常念、常想,结下深厚的因缘,必定在将来的某一世,我们会遇到观世音菩萨,也会作他的弟子,跟随着他学佛,我们也就成了这三十二应里的受益者,也听菩萨说法,也被菩萨所度。

   《普门品》通篇的义理,这么理解就行了。第一部分救苦救难是什么,结善缘;第二部分三十二应是什么,说法度众。一前一后什么关系?正是因为有了前面坚固的善缘,导致后面结下了解脱的法缘,从法缘当中,真正得到成佛的好处。对于菩萨来说,救我们脱离一时的痛苦远远不是目的,因为命运的因缘是没完没了的,但每个因缘不外乎从心制造,所以,转变我们的内心世界融入真实的真相,那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一前一后,从事情上的结善缘到转凡成圣的结法缘,呈现出一幅佛菩萨与众生世界相濡以沫,处心积虑,巧设方便,不愿离去而拯救众生的伟大蓝图。大家把头绪理清楚,以后再读《普门品》,加持力就更大了,当然,《普门品》没多一个字、没少一个字、没改一个字,加持力会更大,就是因为我们正确理解得更深了,所以,我们再读它的时候,也会更加为之触动、感动。

   为什么菩萨会这样不计得失、不讲条件地去救人,然后又不厌其烦地苦口婆心地说法?佛教的这些方法,看似不直接参与人类社会中的一些行当,不直接去解决社会中遇见的问题。但实际上是跳出重围,从根本上在解决生命中的一切问题。我们好好地学习实践佛法,刹那刹那间,罪业障碍都在消失,福气功德都在增长。

   我们所在的人世间,似乎一切都很真实,每天被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情缠绕着,似乎不面对不行,每件事不去做,都会给自己带来损失,实际上是已经到了恶性循环的地步了。其实,如果我们够狠心,真地按照佛经正法所说的坚持去做,那么就在此时,因缘就在发生变化了,只是在初期,俗业滚滚而来,相续不断,很多人会以为佛法不灵验,就收手了,不知道是自己恶业太重,愚痴太久而带来的惯性使然。特别在我们遇到麻烦的时候,不要手忙脚乱、惊慌失措,保持好正念,顶住压力,诚心忏悔,敢于承担,积极发愿利益社会,就会刹那刹那消除罪业,并在罪业发生的过程中积聚下难能可贵的功德。除此之外,用其它的办法解决麻烦,不是说无效,但一定要知道这是看似有效,实则是推迟了这个因缘的继续发作,它还会再来的,会变本加厉地再次爆发的。所以,当我们没有深入经藏,用佛法解决、化解问题时,即使福星高照,也不要高兴得太早,早日归入菩提道才是自己当家作主的开始。

   众生更好的福地不外乎天界了,天界也分很多的层次,我们人间最好的地方和天界里最差的地方比,也差得很远。天堂的享受是靠我们曾经行善积德,和做别人不愿意做的好事形成的,但是天堂也并不像某些人以为的那样永恒,只是在他们智慧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已经是最好的了。我们的要求还远远不是在天界这样的环境享福,因为佛菩萨告诉我们,天界也是有很多无奈,天界的人寿命虽长,但也是终有一死,继续轮回,所以,天界并非我们的归宿。

   无尽意菩萨听释迦牟尼佛介绍完观世音菩萨,也对观世音菩萨产生了无比的崇敬。释迦牟尼佛说,“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所以,观世音菩萨也叫施无畏菩萨,在有的讃子里我们唱的就是施无畏菩萨摩诃萨。“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予之。”无尽意菩萨把自己脖子上戴的值百千两黄金的珠宝卸下来,要供养观世音菩萨,他说:“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他叫观音菩萨仁者,请你接受我对你的法供养。这时候,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观音菩萨不要,无尽意菩萨不甘心,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悯我等故,受此璎珞。”无尽意菩萨并没有说:你不要就算了,我自己留着。而是继续坚持供养,他说,这不行,观世音菩萨您必须收下,为了怜悯我们这些没有您修得好的修行者,您应该接受我的供养。什么意思?观世音菩萨如果接受了供养,无尽意菩萨的功德簿上就要加分了,会修得更快了。接受信众的供养,实际上是佛菩萨、善知识给众生一个轻易就能产生福气的大好机会。

   以前释迦牟尼佛的出家弟子们出去讨饭要次第乞食,不也是这个道理吗?当然,那个时候是佛法普及的时期,大家都争着供养修行人。因为大家知道,谁有机会能够供养有德性智慧的修行人的话,就是给自己积福了,将来好因缘会层出不穷。可僧人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家每天做饭的时候会多做一份,等着出家人上门要饭,只要出家人一敲门,进院子,饭马上就端出来了。但僧伽制度规定要次第乞食,不要刻意地选择哪一家合自己的心意才进去结缘,必须从哪儿开始后就挨着顺序走,不要挑。有的僧人专门找那些连自己都吃不起饭的人去要饭,是要帮他们能轻松地扭转噩运,所以会越穷越去找他们。还有一些僧人是专门找富贵人家要饭,不是因为他们的饭菜好吃,而是想让他们能延续这点可怜的福气,培养善心,继续再接再厉地行善,不可“死于安乐”。虽挑穷挑富都出于善意,但佛陀还是规定要挨着顺序乞食,平等结缘。

   布施供养是基本善法,民间也常有人说,舍得舍得,能舍能得,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得失成败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现在具有的种种形式的福气,也是遵循着这条法则,而不是违背了这条法则。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在吃以前存下的东西,享以前存下的福气。越是对自己在乎的、喜欢的能施舍,福气会越不可思议。

   观音菩萨一直不肯要无尽意菩萨的供养,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开口说话了。释迦牟尼佛告诉观世音菩萨,“当悯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观音大士,你要怜悯无尽意菩萨为代表的所有听法大众,接受这一串璎珞。释迦牟尼佛在旁边劝观世音菩萨,“即时观世音菩萨悯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在释迦牟尼佛的劝说之下,观世音菩萨怜悯这些大众,就收下了。“一份奉释迦牟尼佛,一份奉多宝佛塔。”收下了以后,他把项链珠宝分成两份,一份供养了释迦牟尼佛,一份供养了多宝佛塔,多宝佛塔里面有已经涅槃的古佛——多宝佛。观世音菩萨受了供养,同时也做了一个表率,他也要布施供养,他供养了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最后,持地菩萨赞叹,如果有众生听到了刚才所讲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的神通之力,应该知道能听到此普门品的人,以前所积聚的功德一定是很多的。佛说普门品的时候,听众大会里面有八万四千众生,一边听就发了志求无上菩提的心,真正发了纯正的无上菩提心的修行者就是菩萨了。大乘佛教的圣贤,即指圣位菩萨和贤位菩萨,从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开始,就位列贤位菩萨了。仅仅受了居士菩萨戒不能称为菩萨,那是我们为了训练菩提心和慈悲心而做的一种基础修行,无者令其有,有者令其增长。做不到、做得不够好,所以有戒。因此,菩萨戒是为了训练菩萨心,为了将来能发展成菩萨作准备,不是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

   观世音菩萨为什么一个名字当中,就蕴含了这种能给予我们的神奇加持力,这和阿弥陀佛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在修行路上已经积聚了无量无边的福德、智慧,所以,他们就能够释放出,并给予我们力量,我们要至诚无疑地与佛菩萨相应,才能正确地成长。(完)

  

《《妙法莲华经》之《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智泉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