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之《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智泉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很多很多基礎的東西,我們的福德善根都不夠,還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在人世間還有大量基礎的善法要修行。

   《金剛經》圍繞著“菩薩如何住心,如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而展開,釋迦牟尼佛回答,真正的菩薩是想要度盡一切衆生,而又沒有衆生可度。真菩薩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一切相而修一切善法,即可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金剛經》的本義所在。佛說如果好好地信受奉持、念頌《金剛經》,並爲他人解說,乃至其中一個四句偈,其功德勝于布施供養無數的七寶,供養無數的佛陀的功德。但這偉大的功效起碼是從了解《金剛經》的本義建立起來的。從《金剛經》的本義看,它難道不是在說布施嗎?不但是在說布施,更是在說高級的無相布施,無相生心而行一切善法的成佛大法。可見,《金剛經》是在把真菩薩的布施和未達到菩薩境界的布施作生動的比較,是兩種布施之間的比較,絕不是不主張去布施,而是要求提升到更高層次的,義無反顧的大布施。不住相行一切有益于衆生之善法,這是最大的布施,是真菩薩的行止境界。

   按照《金剛經》的法義,我們起碼要發出這樣的信心和願力:我願意按照佛菩薩的要求去發願、去做,我也想達到這個境界,不住一切相而行一切善法,因爲這是成佛之道。《金剛經》在講成佛之道,《妙法蓮華經》也在講成佛之道,說來說去說到一塊了。《妙法蓮華經》是在說菩薩怎麼大慈大悲,怎麼在方便地度衆生,那麼《金剛經》說什麼呢?是在告誡各位阿羅漢們,不要以爲證了自身的空性,能不投胎就完了,這離成佛還遠著呢!還得回到紅塵裏修一切善法,這就是《金剛經》說的,即使不著相了,還要去行布施。初級的行布施是帶目的性的,即使沒有目的,也有潛意識的我在行布施,我在修行,我在做天經地義的對的事情,這就不是高級的無相的境界了。

   《金剛經》讓我們超越了佛法表象的自身,佛無佛法可說,無一實法可得,實無有法可說,若人說我有所說,即爲謗佛,言下之意,讓我們進一步超越凡夫自己意識裏編織的佛法。在佛法修行的漫漫征程裏,我們最後總免不了還帶有一個目的,這個目的不能最後地抛開,就像是過了河要上岸了,便要把這寶貝船放棄了。我們根據佛法不住相了,但還要超越佛法永無疲厭地行一切大善。《華嚴經》中的《普賢行願品》是不是也都在講爲衆生的解脫而行善呢?我們每天晚課放蒙山念誦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是取自《華嚴經》中的。還有“八十八佛忏悔文”後面的偈子也是《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中的。整個《華嚴經》全部在講即不住相而又孜孜不倦地分秒必爭地行一切善法。這種善法高在哪兒了?高在不住相。所以我們看經不能斷章取義,在理解一部經的功德的時侯,是要讓全部的身心和生命與經義融爲一體,功德就出來了。當然還有深淺的區別,觸動越大,融得越深,功德越大。前面所講都是菩薩超離一切相卻不終止行動,仍在爲一切衆生的覺醒離苦而毫無保留地付出著,那是一般布施功德所不能及的。

   但是再翻過來想一想,菩薩達到這樣高深的境界,是離不開基礎階段紮實的修行的。不會前面的飯沒吃,就吃最後一口就飽了,前面的路沒走,走最後一步就進了門了,前面的梯子沒上,最後一步就到樓上了。前面的基礎是什麼?還是善!不論是要成佛,還是凡夫們著相的求福,都是以行種種善作基礎的,不行善永遠成不了佛!羅漢們悟到了那麼深的境界,能夠不産生凡夫的妄念,不再有像凡夫那樣以身體爲載體的生死投胎的延續,實際上也是有善法的基礎的,這便是“戒定慧”叁無漏學。戒也是基礎的善法,如果不戒惡行,心能得正定嗎?而且羅漢的修煉方式對定的要求還很高,要達到四禅定的定力。他們靠心靈的細化,把世界看得更微細,把時間看得更微細,把生命看得更微細。所以他們的心不細不行,他們就是靠這個微細的心來剖析萬物,證悟了微細的空性,所以羅漢們離不開定力的輔助。那麼産生正定的前提是什麼?是戒律。所以叫戒定慧叁無漏學。如果基礎工作沒有做好,定慧是産生不了的,而定慧産生以後就能脫離凡夫的生死了。脫離凡夫的生死跟成佛當然還不是一回事,不投凡夫的胎了,一樣離成佛還很遙遠。要想成佛還得像菩薩一樣不住相地在行動,即證悟了空性,也還得繼續度衆生。

   全部了義經講的都是一個道理,只是表述時側重的角度不一樣。所以我們剛才從《妙法蓮華經》轉到《金剛經》,從《金剛經》又跳到《華嚴經》,不論是般若部的經,還是華嚴經,還是《妙法蓮華經》,甚至《大般涅磐經》,都是講的這個道理,即不住于相而行一切善法,這就是成佛之大道。所有了義經都得歸到這句話上,沒有第二句話,當然表達的詞可以換一下,不住相也可以叫心無所住,或住于自性,住于本性,住于空性,或通俗地稱爲平常心和直心。行一切善法,以布施爲代表,也叫行布施等一切善法。剛才講到了,他們問妙音菩薩行的哪些功德,妙音菩薩做了什麼功德呢?一開始就是以殊勝的寶物供養佛陀,以這些財物布施,財供養,來供養佛,能供養出來就不簡單,做到了,心力就增強了。妙音菩薩是以這種難舍能舍的財布施做爲基礎,而修成了今天這樣的萬德莊嚴,莊嚴超過了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就是因爲他修了如此這般巨大的財布施,所以有了現在的莊嚴之身。當然還不僅僅于此,他能修成菩薩肯定還有度衆生其他的善行,他現在還在幹什麼呢?還在處處分身說《妙法蓮華經》。

   “處處爲諸衆生說是經典,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大自在天身,或現天大將軍身,或現比沙門天王身,或現轉輪聖王身,或現諸小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長者居士婦女身,或現宰官婦女身,或現婆羅門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或現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候羅伽、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衆難處,皆能救濟,乃至于王後宮,變爲女身,而說是經。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衆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爲諸衆生說是經典,于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是菩薩,以若幹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衆生,各得所知,于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複如是”。前面說了妙音菩薩做財布施,現在他又在幹什麼呢?跟觀世音菩薩一樣,現種種的身爲衆生們說法。實際上菩薩度人的過程是很複雜的,不是說你呆在家裏坐著,突然他就來了,跟你說了一段法,然後就從窗口飄走了,不是這個意思,這裏說的現種種身,更多的是要經曆那裏衆生生命生活的一個整套過程,那就得先找父母投胎,投胎以後跟大家一樣地長大,長大了以後修行,再看哪兒有緣就在哪裏度衆生。只是他可以分身無數,在無數的世界同時出現。更真實的度衆生,是在衆生的環境中以四攝六度法陪伴著他們。人的轉變是個極其漫長的過程,所以真正地度人,每一個分身在那個世界裏面都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給衆生們的轉變留下充裕的時間。但是每一個分身示現之後所面對的因緣是不一樣的,在天界可以是梵王身,也可以是玉皇大帝,轉輪聖王或者身份不高的小王。在人間可以是爲人尊敬的長者、老者,也可以示現在家的居士,或者官場裏面的宰官,示現做官的,也可以示現婆羅門,婆羅門是古印度的一個宗教。可以示現其他宗教裏面的信衆,或者示現在佛教出家人裏面的比丘比丘尼,或者是優婆塞優婆夷,在各種身份裏面不一定只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可以是女居士,也可以是女當官的,或者童男童女,或者鬼神天龍夜叉,各種人非人等,即一般說的鬼神。並不一定表現爲仙女一樣的才叫菩薩,可以現爲各種各樣的身,乃至于王後宮中以女人的身份而說此《妙法蓮華經》。

   “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衆生者”,實際上釋迦牟尼佛知道妙音菩薩和娑婆世界非一般因緣,妙音菩薩此時此刻就還有很多的分身在娑婆世界,以《妙法蓮華經》度著娑婆世界的衆生。而淨華宿王智佛國土中的妙音菩薩僅是他的分身之一,以他這個分身從遙遠的地方過來,經過了很鄭重很隆重的一個過程,也顯得是對《妙華蓮華經》極度的重視和支持,使所有在場得遇的人都生起稀有的震撼和感慨。妙音菩薩在那個淨土如此莊嚴,經過所有的國土時,發生六種震動,場面非常宏大,讓所有的人把目光都凝聚在了他的身上,一起來觀看他是怎樣真誠地擁護贊歎這個弘揚《妙法蓮華經》的大法會。“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爲諸衆生說是經典,于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是菩薩,以若幹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衆生,各得所知”,妙音菩薩在娑婆世界也是以種種變化的智慧,明照娑婆世界。這裏釋迦牟尼佛就點透了,妙音菩薩跟我們的娑婆世界很有緣,跟娑婆世界的緣份不是一天兩天了,已經是無以計數的時間,年代久遠了。他分身無數,以他的慧光照耀著娑婆世界,已經度脫了很多娑婆世界的衆生,“令一切衆生,各得所知,于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複如是”,妙音菩薩神通廣大,除了娑婆世界外,在其他的世界也分身無數,以《法華經》開顯行菩薩道,究竟成佛的奧妙,所以叫“亦複如是”。

   “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爲說法,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現辟支佛形而爲說法,應以菩薩形得度者,現菩薩形而爲說法,應以佛形得度者,即現佛形而爲說法,如是種種,隨所應度而爲現形,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在無量他方世界,他同樣在度衆生,這些衆生的因緣是什麼樣,他也現什麼樣。以羅漢的身份出現方能見效的,他就現羅漢的樣子;如果這個人只認可、喜歡佛陀叁十二相的樣子,那就現佛的樣子爲他說法;甚至有衆…

《《妙法蓮華經》之《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智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