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畜生中,受遮吒迦鳥身(餓鳥),常患饑渴,受大苦惱。畜生中死(罪畢之時),生于人中,以余業故,常困饑渴,受苦難窮……。”
《淨心誡觀法》卷上說:“經雲:十方國土,有女人處,即有地獄。一切障道,此爲是苦(中略)。叁塗八難苦,女人爲根本。……女具十惡業,死入鐵床獄。”此中所謂“女人十惡”是:“一、貪欲無厭。二、嫉妒——心如毒蛇。叁、谄曲詐親。四、放逸——耽著五欲。五、口多惡業——出言虛诳。六、厭背夫主。七、多懷谄曲——奸險難預。八、貪財不顧恩義。九、欲火燒心。十、女身臭惡,不淨常流……,破佛淨戒,死入地獄、畜生、餓鬼,長劫受苦,無解脫時;是名女人十種惡業。”
又如《大智度論》卷十四說:“衆病之中,女病最重。如佛偈言(略舉一偈):
執劍向敵,是猶可勝,女賊害人,是不可禁。”
從前,釋迦佛陀在中印度廣嚴城說法時,數百漁人在勝慧河中,捕獲一條摩竭大魚,此魚生有人頭、象頭、馬頭、駱駝頭、驢頭、牛頭、猕猴頭、師子頭、虎頭、豹頭、熊頭、罴頭、貓頭、鹿頭、水牛頭、豬頭、狗頭、魚頭等十八頭叁十六眼,一時引起千萬人在河邊觀看。
佛陀常于晝夜中,以佛眼觀察六道衆生,誰有善根因緣能得度?見此摩竭大魚于過去佛時,曾種善根,今遭受苦厄,應當得度。于是,佛陀與諸比丘來到勝慧河邊。
是時,佛陀在大衆中告訴諸漁人說:你們先世造作惡業,由此因緣生于卑賤人中,今生再造惡業,來世更加受苦。佛陀便勸諸漁人戒殺放生。諸漁人均對佛陀生信敬心,于是就把“魚”等所有水族之類放生。
佛陀以神通力加持,使諸水族衆生遊入勝慧河。然而,摩竭大魚能憶前生事,獨在此處不去。佛陀即便問此魚說:“你是“劫比羅”嗎?”
摩竭大魚作人語,酬答佛陀說:“是!我是劫比羅。”
“你曾作身、口、意惡行嗎?”佛陀問。
“是!我曾作身口意叁惡行。”摩竭大魚回禀。
“你知道作此叁惡行的人,會墮于惡趣嗎?”佛陀又問。
“作惡業的人,自作自受,這我知道;現在我就是受此“口業”惡行的業報。”摩竭大魚禀白佛陀說。
佛陀又問摩竭大魚說:“誰是你的惡知識?”
大魚回禀說:“佛陀!我的母親害我墮于惡趣,是惡知識。”
佛陀又問:“你說你的母親是惡知識,她現在生于何處?”
摩竭大魚回禀:“佛陀!我母親已墮在地獄。”
佛陀再次問:“你現在生在何趣?”
摩竭大魚回禀說:“佛陀!我墮在“旁生”趣中。”
佛陀複問大魚:“你這生死後,會生于何處?”
摩竭大魚回禀:“佛陀!我于此生死後,會生在捺洛迦(墮于地獄)。”這時,摩竭大魚即流眼淚大哭!佛陀即說伽陀(偈頌)曰:
“汝墮旁生趣,我今無奈何,處在無暇中,啼泣當何益?
我今悲愍汝,汝宜發善心,厭離旁生身,當得升天上。”
此時,摩竭大魚對于佛陀深生敬信。因此,佛陀更爲大魚說叁句法。頌曰:
“諸行皆無常,諸法悉無我,寂靜即涅槃,是名叁法印。”
是時,無量大衆聽見“大魚”能作人言,與“佛陀”互相酬答,各生稀有心。因此,大衆共議恭請阿難尊者,請求世尊說明此“摩竭大魚”的宿業因緣。
佛陀告訴阿難及諸大衆說:過去“迦葉佛”住世時,有一位婆羅門名叫劫比羅設摩,博學多聞,大衆稱他爲大論師。其子——劫比羅,更是聰明智慧,博通衆典。其父命終時,告訴兒子說:“劫比羅!你已精通四明衆典,堪作論師;我命終後,你于諸論場上都不會有任何疑難懼事。然而唯一要注意的是,迦葉佛的弟子——出家僧衆,你千萬不可跟他們辯論;因爲“佛學”深廣難測,世論不能伏,俗智不能知;僧衆一心修行,不求名利。所以,你必須注意,不應和“僧衆”激論。”設摩咐囑其子後就逝世了。
有一次,國王舉行辯論大會,劫比羅以叁寸不爛之舌,戰勝諸大論師,獲得國王灌頂,被封爲大論王。
大論王(劫比羅)回家,其母親問說:“劫比羅!你已經摧破諸大論師了嗎?”
劫比羅回禀說:“母親!孩兒已經摧破各大論師,唯除“迦葉佛”的聲聞弟子而已!”
其母告訴劫比羅說:“你應該去折伏沙門(出家人)。”
劫比羅禀白母親說:“慈父亡日誡以遺言……勿與彼共論。”
劫比羅的母親是一個嫉妒、造口業的惡女人,她說:“你父親在世時是沙門奴,你現在也要當沙門奴,你一定要想辦法折伏那些出家人。”
劫比羅爲人禀性仁孝,不敢違背母言,即便前往“鹿野苑”僧衆中。于其途中,遇見一位來自鹿野苑的比丘,劫比羅就利用機會,向此比丘探查佛教內幕,以做爲研究摧破僧衆的方法。他問比丘說:“你們出家人,一共有多少?”
比丘答說:“住在鹿野苑的僧衆,其數超過兩萬人。”
又問:“僧衆既然有這麼多,那經典到底有多少?”
比丘告訴他說:“佛教經典總共有經、律、論叁藏。”
“每一藏的數量有多少呢?”劫比羅問。
“每藏有十萬頌。”比丘答說。
“在家俗人都可以聽聞嗎?”劫比羅又問。
“可以聽聞“經”、“論”兩藏,其《毗奈耶》(《戒經》)是出家軌則,俗人不宜閱讀聽聞律藏。”比丘回答。
這時,劫比羅自忖:唔!其激論法不許他人知道。他想了以後,又禀白比丘說:“仁者!請您爲我說些佛教的要義,好嗎?”
比丘自忖:這位婆羅門是論難者,他爲了稱量我而發這種問法;我說一首偈,看他能否了解?比丘即說偈曰:
“何處流當止?何處道應行?世間苦樂事,何處當窮盡?”
比丘說此偈後,便對他說:“婆羅門!請您爲我解釋這偈的意義。”劫比羅于其所學四明論典中,想不出答案,盡他的智慧,不能測其義理。到底什麼是流止?什麼是道行?他即便四顧,自忖:不要讓人家看見我“大論王”在此獻醜。于是,便行矯詐說:“我觀此偈宗緒綿長,其義深遠,不可倉卒略解此義;我有要事到鹿野苑,後時重會再來解釋。”劫比羅說此語後,即往鹿野苑。他看見諸比丘精進修道,深生敬信,不願造業;遂即回家。
其母看見他回來,便問:“劫比羅!你已摧破僧衆了嗎?”
劫比羅就把經過禀白母親,並且說:“佛教論義不教俗人。”
其母說:“你可以假出家,從其受學;學成之後,就還俗。”
劫比羅被母驅逼,遂到鹿野苑僧衆中,請求出家。
比丘思惟:這位婆羅門善能激論,若發心出家修行,將來定能紹隆佛法;遂允許他出家入僧修學。
劫比羅說:“師父!此處人家都認識我,可以到他鄉剃度嗎?”于是比丘就帶他到別處去圓頂、受具足戒,教授經律論叁藏佛法。由于劫比羅的智慧辯才無礙,出家不久即能通達叁藏教理,成爲大法師。是時,劫比羅暗自思忖:我勤求佛法,學業已經成功,現在應該前往波羅奈,親近供養迦葉佛,以求解脫生死大苦;遂即起程。
大法師劫比羅來到波羅奈城時,其母親去找他,說:“劫比羅!你是否已經摧伏迦葉佛的沙門弟子?”他禀白母親說:“我雖然是了解佛教教理,但是尚未證得道果;諸沙門比丘全是成就聖者,教證俱明,我何能摧折?”
其母聽了之後說:“不行!你必須想辦法,摧破諸沙門。”劫比羅被母所逼,無可奈何,即禀白其母說:“母親!若聞擊鼓吹螺之聲,大衆雲集時,敬請來此處觀聽。”
後于異時,劫比羅即擊鼓吹螺升座說法,其母來至座邊默然觀聽;是時諸比丘、居士大衆雲集,聽聞大法師說法。此時,劫比羅先說正法,然後演說邪法。
諸比丘聽見他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即當場勸告說:“具壽!你莫毀謗佛教,建立魔幟,摧壞法幢;毀破佛法的人,死後必墮諸惡趣,受大劇苦。”劫比羅無話可說,即便下座,禀白母親說:“諸比丘們教證雙全,我無能挫折。”
其母說:“我教你激論的方便,下次說法時,你可先說佛法,然後轉述邪法;諸比丘若再次呵谏,你當口陳刀劍,出粗惡語把他罵辱,那些出家人均畏惡名稱,自然會離開。這樣,你不是勝利了嗎?”
其子說:“這確是好方便!”是時,劫比羅又升座說法,初說佛法,後演邪法。諸比丘又勸他說:“具壽!你切勿破正興邪……,當墮惡趣。”劫比羅便憶母言口出刀劍。他即向諸比丘亂罵說:“你們知道什麼?你們的口像:象口、馬口、駱駝口、驢口、牛口、猕猴口、師子口、虎口、豹口、熊口、罴口、貓口、鹿口、水牛口、豬口、狗口、魚口、愚人口;你們知道什麼法、非法?”
諸比丘聽見這位所謂大法師,口出刀劍漫罵不休,即便各自遠離而去。這時,劫比羅在此聖凡人衆面前,作此十八種惡口罵詈之後,便下高座,禀白其母說:“母親!今天您高興嗎?”
其母說:“我聽見你大罵出家僧衆,我今大喜,好!我們現在一同回家。”(其心惡毒,令人恐怖!)
劫比羅敬禀說:“母親!我對“迦葉佛”的無上正覺教法,非常喜愛,我不能棄舍正法歸家。”其母指斥劫比羅違背父母言教。劫比羅再次禀白母親說:“我不能回家。”他又發願說:“若我流轉于生死中,願莫重遭如是之母,由惡知識故,令我于學無學聖人衆前,出粗惡言,緣此惡業必墮于惡趣。”
其母勸子不回家,便在城中如潑婦罵街,毀謗說:“迦葉佛的弟子,搶奪我兒……。”其敬信叁寶的善人,共相安慰她;不信佛法者,即以火上加油,加以調弄毀謗。是時,老母以其恥辱纏懷而致嘔血身亡,墮于地獄惡趣。
劫比羅比丘由于作十八種惡口,罵詈諸比丘,以此惡口因緣,命終生于摩竭魚中(事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九)。
身爲大法師的劫比羅,順從其母惡言,而罵辱諸出家衆,遂致隨其…
《勸大衆勿造口業(昙影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