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的妙谛▪P2

  ..續本文上一頁分秒秒,何時不是頭頂著天,腳踩著地,色身求溫飽,病苦須醫療!

   唯有健康的色身,無憂于四事供養,方能常住法海,究竟菩提,成就道果!

  

   因此,大千世界中,任何ㄧ大自然法界,無不是禅的世界!問題是能否「抓住些許」?不然,風雲雷雨時,惟恐濕了衣衫,危及業命。林間水邊處,耽心蛇蠍獅虎,危及業命。荒郊墳冢間,怖畏妖魔鬼怪,危及業命。如此驚恐怖畏的心念,如何在現實的大自然環境中,安穩修行辦道

  ! 如何以無畏的精進、于煩惱中發見菩提

  !

   行者大德!禅在思惟修,思惟的引子,總不離色塵緣境;當心念隨緣隨境于色塵中,若能「抓住些許」,當下即見菩提!不然,雖知「日日是好日」,卻不免「日日打混過」,又何異于常住法界,作行慢性自殺而不自知;難得的人身,無價的生命,豈不是辜負了,糟蹋了麼!

  

  

  如何是外道禅

   外道:以宗教學派而言,凡本教本派之外者,皆稱爲外道;非專屬佛教,對他教或他派而稱謂,亦無卑視與羞辱之意。

   外道禅:概念而言,舉凡病態、怪異,惑亂,造成傷害之任何意念或行爲者,悉稱作外道禅。如圓覺經中說: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勿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

   禅乃佛法中之ㄧ法,同樣不昩因果律,不舍因緣法,契合佛之教理與行法;不然,四禅八定,九次第之禅法,與之悖逆,混迹于九十六種外道之ㄧ者,甚或誤解佛法而自創新奇,必然不得即身成就,入住究竟涅槃,反而沈淪于邪魔外道、竊竊自喜;待到無常臨身,悔之莫及,爲世間原無後悔之方,可以醫治故!

   畢竟如何是外道禅?試舉經論中所說,聊供行者及時警覺,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迦毗羅――計因中有果。爲因中不ㄧ定有果故。于因必須待緣而發,猶言有修不ㄧ定有證,如不如法故。

   漚樓僧佉――計因中無果。爲因若得緣相應,必定生果故。猶言有修必有證,必須依佛陀之教法故。

   勒沙婆――計因中亦有果亦無果。爲因果關系,不舍因緣法則故。猶言修因證果,因果之間,尚有緣的變數故。

   自餓外道――節諸飲食,常處饑餓。

   投淵外道――投諸深淵,結束生命。

   赴火外道――諸熱炙身,以求解脫。

   自座外道――赤裸身形,于寒暑中露座。

   寂默外道――避居墳冢,常住寂默不語。

   牛狗外道――效行牛狗,共處共同生活。

   富樓那迦葉:立ㄧ切法,斷滅性空;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末伽梨拘賒梨子:計衆生之苦樂,非由因緣,惟爲自然者。

   刪阇夜毗羅胝子:計不求道,但經生死劫數,自盡苦際;如縷丸轉于高山,縷盡自止。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計熱炙身,以苦行爲道。

   迦羅鸠馱迦旃耶:計諸法亦有相亦無相,應物而起見者,若人問爲有耶?則答爲無!爲無耶?則答爲有!

   尼犍陀若提子:計苦樂罪福,盡由前世,必當償之;非今行道,所能斷者。

   經論中有九十六種外道說,于此,僅舉少許常能聽聞者;複次時下,教內附伏者,教外流行者,大體有如下種種現象。

   教內附伏者。如:

   冥想――意亂念繁,閉目藏睛,于紊淆中思想,主旨在探求正念。

   靜坐――結跏趺坐,寂靜住空,常處失念,誤爲自性本空。

   光相――效法圖像佛光,練精氣神,頭頂圓光籠罩;誤解佛光、原是智慧之表征。

   苦行――盲目于色身之作賤,舍卻伽藍之作務;或行腳,或住茅蓬,或禁足禁語;于過程中,背離佛之教法,無異盲修瞎練。

   幻相――偶發空靈,見佛見菩薩,以爲果熟成道;殊不知,病在五蘊,受想處于幻境,已與陰魔交道,險矣哉!

   教外流行者。如:

   佛道混淆。非佛非道。仙神不清。神變化身。通靈落陰。附身諸神。乩童降銮。占相蔔卦。改名相命。甚至藉鳥獸物種,穿鑿附會,不勝枚舉;結論是群魔亂舞,知識淪于愚民迷信,能不令人「悲」,使人「哀」,哀矣哉!

   禅法源起于靈山會上,佛世尊的拈華,迦葉的微笑,形成教外別傳的微妙法門,定位爲實相無相的正法眼藏;可惜的是後人作怪,舍棄實相之資財,但取無相爲空法,日日時時,灰心滅智,猶若人住金礦,懶得開采冶煉,孤寂的坐臥愁城,甚至奢望龍天供養,悲矣哉!

   或許,多少祖堂名剎,遺留太多神迹,少了實修得證的資訊,以至令使迷戀于神僧異事,崇拜于名僧風光;尤其是禅的熏習之要,任你五通具足,諸欲自認清淨,若不谙通達叁藏,在在背逆佛陀教法,肯定地說:無異是邪外之道,附佛求得些許氣候,待往生,叁塗有份,苦矣哉!

   畢竟禅爲佛法之ㄧ,是佛子,泅遊禅海,思惟空間廣闊;但仍然有方可取,有道可循,若能先從語言文字,奠定基礎,繼而親近善知識,勤于實相貫澈身心而不染,功于實相彙成法谛而不偏;ㄧ旦緣境應和,時機成熟,是則水到渠現,無相之甚深微妙境地,如探囊取物,樂矣哉!

  

  禅說即身成就

   自古說「禅那」之法,從四禅八定,以至滅盡圓滿,可以即身成就,亦即是徑入涅槃;但,不曾肯定所成就之果證,是羅漢?菩薩?或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殊勝之圓果

  !

   衲僧混迹禅林八十余年,參學大江南北,甚至佛國印度、尼泊爾等地;于選佛場中,苦修苦行,嘗盡了棒喝獅吼;以及爲求敲門磚,得個桶底脫落之緣,可以說委屈中討生活,譏嫌中過日子。

   雖然善惡知識,曾經扼煞了不少時光,賤踏了許多自尊;但、逆流中卻也開啓了我思我想的饒益之門。時至如今,九五已至,百歲待估,發見「禅」的即身成就;如果究竟了達「體、性、相、用、境」五大理事相應之法,是則如來十力圓具,必然佛果圓證如囊中取物!

   雲何是體?

   體:本體,如房舍之基礎,或謂地基。欲于地基建屋,首在地形、地貌、地質之考量。地形,關系環境之評估。地貌,關系水土之安危。地質,關系基座之堅固。此外,亦不可忽視法令規章之要件。

   雲何是性?

   性,本質或性質,如房舍之架構,策劃在藍圖之精密,門門顧到之計算;當然,人爲及自然的缺失,必須思考其「可能性」,以及意料之外的補救方法。

   雲何是相?

   相,幾乎是造型藝術,有東方曆代的,不同的傳統,也有現代中西混合設計,更有所謂的世紀創作;但,無論如何,相歸相,總歸是房屋,必須適合起造的目的。

   雲何是用?

   用,即是用途。建造房屋,于人,有獨棟的,有公寓大樓,有住商共用;于事,不外是廠房、營房、監獄等。

   雲何是境?

   境,涉及空間規劃,緣境布局,庭園配置;以及室內康樂,健身休閑,房舍美化,客室廳堂,齊備舒適;尤以空氣流通,汙水廚余及垃圾之處理設備,更是房屋建造,列爲必須周詳考量的重點。

   或許,有人要問:

   「如是說:與禅說即身成就,有何幹系?起造房屋,畢竟不是禅那之道!」

   經論中,嘗有譬如或引喻;起造房屋,又何異于禅那之修養!

   學佛之人,欲轉色身而成就法身,必須具備般若菩提,也就是智慧的德養。如果,學佛行人,欲轉色身而成就法身,能具足「體、性、相、用、境」理事相應之法,亦如起造房屋(法身)般的知識經驗,不也同樣具備大智慧的德養麼!

  

   禅說即身成就,前面說過成就的果位各有不同,則關系個人的善根,今生所下的工夫差異,而有聲聞、緣覺、菩薩、佛的果位成就;然而,善根難能悉知,今生所下功夫,卻決定在自己。

   或許,有人要問:

   「究竟要如何,才能即身成就?」

   茲于下文,提出ㄧ些要件,可作參考:

   ㄧ者當知:行者于有漏色身,修養而轉化爲法身;必須做到于苦,不以爲苦。于惡緣,歡喜承受。于安樂,切勿透支福德。唯有業報清淨,方能菩提現前。

   二者當知:ㄧ旦菩提現前,切忌以爲大徹大悟;如ㄧ圓形物體,用利器分割成ㄧ片片平面的圓塊,同樣是ㄧ個個的圓;就好像「覺與悟」,佛乃圓妙之覺,猶如ㄧ個球狀的渾圓;分割開來,那每ㄧ個大小不同的圓,應以大小悟而譬喻,則可見「覺與悟」的真實差異。

   叁者當知:懂得道理好修行,禅行者亦不例外。基于法如軌則,涉及理與事;理言其法,事即是行,理事圓融,法行則正,悖理則偏,但行則邪,無異病態。

   四者當知:禅行者以靜坐爲基礎,靜坐則淨與靜爲依歸,切忌陷入「空亡」之境;尤其不可,所謂與虛空同體,靈魂出竅,甚至頭現靈光。如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五者當知:靜坐之時,應以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爲思路,以止觀(千佛山所創者)爲法門,切忌妄想雜念,尤其是自我意識;ㄧ旦紛擾不能化解,最好睜開雙眼,緩緩下坐。

   六者當知:行持靜坐,或盤腿參禅,或修習止觀,切記飯前半句鍾,飯後半句鍾之內,不可用功;最好以經行代替,爲避免腸胃受到傷害,造成色身不適。

   七者當知:沒有健康的色身,如何成就法身的功德

  ! 固然,不可嬌寵色身,卻也不可作賤健康;否則,錯解佛意,淪于偏邪。

   八者當知:修行以調治身口意爲下手處,身行口說,雖然講求無礙自在,以至善巧方便,但必須是彼此均能利益,不會造成傷害的原則下進行;尤其是身行口說的造作行爲,所發起的原動力,肯定于「意」的清淨和莊嚴。

   九者當知:意的清淨和莊嚴,涉及五蘊的變化作用;亦即「心」的主宰,于分別計著時的修養。或者說:心意識調理于正智的熏習,所累積的善根成份。

   十者當知:正智在依教如法,方能無礙自在,方能善巧方便;所謂莊嚴清淨,無非是五蘊調伏,叁業清淨。否則,五蘊隨境成魔,叁業造作怪異;即使現佛弟子缁素之相,也是附佛外道衆生,終了必定成爲魔神眷屬。

  

《禅的妙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老僧常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