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的妙谛

  禅的妙谛

   前言

   禅,是一种思惟观行之法。

   禅,是一种行为调伏之法。

   禅,藉思惟之观行,于身语意行为之调适,当面对色尘缘境时,悉能做到,与生死攸关,与道相应;而不循世俗之流弊,步入无明烦恼之困境,赢得清净庄严、以至寂静自在殊胜之功德。所以说:

   禅、是佛法中最直接的相应法门,若具此法门深入精进的修养;是则,此行者同时也具备了成佛必成大智慧的境界。

   禅、加上「定」的修养,可谓如鱼得水;不仅于思惟深入慧海,更能悠游法界,获得究竟涅槃的殊胜成就。

   因此,衲僧老来寱语,略述心得,于茂密的丛林中,如何不迷失险境;逐渐开发些许安稳之道,聊供爱嗜者,省下许多时间,很容易的在禅林中任情自在!

   从拈华微笑说起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

   梵王至灵鹫山,以金色波罗华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唯独金色头陀(摩诃迦叶),破颜微笑。如是世尊开示道: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阿难副贰。」

   佛祖统纪、联灯会要中说: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从上所载,文字虽有出入,而「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之句,是雷同的;甚至佛法西来,汉唐以还 ,凡所摘录之资料,总是大同小异,重点相同。可惜的是,历代知识,但引以为禅的缘起,很少诠释佛之真实义,以至禅那之法,令使后学,无有着手处。

   兹为撰写「禅的妙谛」ㄧ文,姑且以学禅心得,提出报告;试图藉此发见禅的世界中,究竟法门的真实面目。

   云何正法眼藏?

   释氏稽古略中说:灵山会上,世尊拈华示众不语,后言有正法眼藏。如是禅宗,以此为教外别传之心印。

   宗杲传灯录中所说,大意略同,立名为清净法眼。毕竟如何是清净法眼?依正法而言,即佛世尊所说:「涅槃妙心」住「实相无相」之中,以「清净法眼」,谛观「实相无相」之微妙意涵者是。故正法眼,起始于肉眼,于佛法勤精熏习,提升至天眼,而后无着于福德,入住菩萨位,观人法二空,圆具道种智,是正法眼修养法藏之功德力。

   云何涅槃妙心?

   梵语涅槃,亦作泥洹,或泥畔,但全名应作涅槃那。译作不生,或谓寂灭。唯中原多少大德,各有认知;如竺道生作灭,庄藏斌作寂灭,白马爱作秘藏,长干影作安乐,定林柔作无累解脱,大宗昌作解脱竟,梁武氏作不生灭,僧肇作灭度,会稽作无为。

   无论如何?涅槃那在梵语中,精准的译义,应作寂静不生;依其修养,境界有层次。如烦恼灭是有余涅槃,生死解脱是无余涅槃,灭度寂静是究竟涅槃。

   除上所述,有误解涅槃为圆寂者;圆寂于梵语中,作波利匿婆那,意谓:

   德备尘沙,所作已办,是为圆。

   体穷真常,妙觉种性,是为寂。

   涅槃经中,将「涅」与「盘」分别释义。即所谓:涅、不义;盘、织义。又云:涅、不义;盘、覆义。涅、不去义;盘、不来义。又云:涅、不义;盘、取义。又云涅、不义;盘、定义。又云涅、不义;盘、新义。又云涅、不义;盘、障义。

   复次,有仙人早释迦出世前八百年者,名优楼佉迦毗罗,造十万偈,阐六谛义,论名:卫世师经。谓涅槃之义 ,定位于「无相」境。

   涅槃,于大乘义章说:盘,具无有义、和合义、不苦义。从名字解,可以确定:涅、犹言不或无;盘、大致如上所述。唯于法义说:则应作「寂静」或「灭度」,可以显示其涅槃之意境。

   所谓妙心:梵语,有萨罗、苏洛、曼等名相;意谓不思议,或不可思而议论者;其法义为「精微深远」或「更无等伦」或「无过于上」,是「妙」之意境。心:于梵语中作质多或罕那衍。前者作肉团心,后者作缘虑心;但切不可将心、意、识合而为ㄧ。肯定地说,妙心之法义,谓微、精、无等、难思,依其色尘缘境,所感应而有区分;尤其是行者所具修养,所生心念而有差别。

   云何实相无相?

   佛法说实相,为万有之本体,曰法性,曰真如。就法之体性,是法性;就法之相,是真如。本此体性,非虚妄故;依其住相,是真常故。天台说空,是真如;说假,是实相;说中,是法性。若三谛圆融而言,则应谓:空,是无相;假,是实相;中,是法相。如是谛观,方是法界圆融无碍之道。

   诸经论中说实相,约有:

   华严言法界,法华言真如,楞伽言如来藏,般若言觉本,解深密言如来藏,涅槃言佛性,阿含言不生依。

   实相,如说法义;大珠海言:法性空者,即ㄧ切处,无心是;若得ㄧ切处无心时,即无有ㄧ相可得。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无ㄧ相可得,即是实相。

   实相,若喻如来妙色身庄严法相,是谓诸法中道,论深藏之实相义;譬如实相真如,于三昩耶谛观烦恼,发见其中有菩提,即能转化烦恼而显菩提,即实相于觉道中之殊胜法义。

   所谓无相,不是没有相,而是于实相中,藉熏习之功德力,得能突破,或谓出离之后,所显现殊胜之境;如真如、菩提、法性等。亦即是绝众相,彰无余;明因缘,定因果;般涅槃,是无相境界。

   涅槃经说十相,所谓,色、声、香、味、触、生、住、坏、男、女等相,无如是相,即名无相。

   综上所说,实相无相义;依实相,成实智,无缘牵者是。亦即是说,远实相之染着,突破而成实智之功,入无相涅槃之德者,即是实相无相之法义。

  

  禅与大自然

   青山不碍白云飞,但说禅的自在无碍,未入禅的堂奥;若说翠竹黄花,山河大地,甚至日月星辰,是否?得见般若菩提!非也!是行者,当解大千世界,处处法身,在在功徳;得见般若菩提之余,是否?开发明了自心,得见自性,的确大事已办,功德圆满!

  

   明心见性,化色身成法身,全归于大千世界中,凡所有起心动念,是否与生死有关,与道相应,亦即是入般若门,行菩提道

  ! 是故,老衲常说:若欲明心见性,先须修心养性。

   如何修心养性?

   心性之修养,在于身、口、意行为之调理;所谓修行,即在身口意行为之修正;唯有身口意行为清净,纔能涉入修心养性,增上心性之明见。毕竟如何是心性之谛义?

   曾有人问慧忠国师:「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迷则别,悟则不别!」辩言:「经云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何也?」师曰:「汝但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又如黄檗之传心法要中说:「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又说「诸佛菩萨,与ㄧ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

   放眼禅的世界,心如大地,具足成住坏空的万象,于心本无;性若虚空,含容生住异灭的缘境,于性清净。毕竟生死与大地虚空、有何交涉

  ! 试举:

   农夫,屹立在水田边,仰首看天,万里晴空,烈日灼人;俯首望着龟裂了的,秧苗尚存生意的土地,不禁长叹ㄧ声:

   「天若再不下雨,完啦!」

   还好!风调雨顺,庄稼生意盎然。

   时序的脚步未停,秧禾也已成长开花,陆陆续续争相抽穗;眼看遍地黄金在望,农夫站在田边笑了,喜上眉梢――

   收获的时间近了。

   可恨、提早报到的中度台风却无情降临!

   农夫披着蓑衣,屹立田边,挺着风雨,神情沮丧地叹息,心念中想到:

   「庄稼,从播种、到插秧,以及除草、施肥、喷药;数月辛勤的耕耘;眼看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

   农夫忍不住眼角涌出泪珠,掺和着迎面随风挥洒的雨水――他怨尤:

   「老天不公,断我活路!」

   大自然原本就是多变的,中度台风疾速,风大雨小;约ㄧ日,风雨划过,太阳出来了,农夫也笑了。

   行者!此刻你的情识作用,深涉及的:是农夫与庄稼

  !还是大地与虚空

  ! 抑或是不动如山

  ! 甚至认为大自然现象,何必徒增烦恼!!

   若是农夫与庄稼,于行者的「心耕」,少了佛陀的遗愿,仅限于声闻缘觉自利心识;禅乃大乘自他均益,导引即生成就的佛法,讲究思想改造,心识调伏的翻新法门,务期主宰思想和心识于当下!

   若是大地与虚空,可知天地间,原本毫无交涉的云梯;当知诸识含灵,游移于大地之上,遥望虚空,应缘境而生分别,发起计量和染着。值此当时,偌大的空间,隔离成天与地;行者于现实中、能知所知有限的心识,如不能增上思惟的改造,很可能局限于人云亦云的智商领域,抹煞了佛陀遗留下来的大智大慧!

   若是不动如山,任何时节因缘,深察起心动念;布施时,是否三轮体空!

   行忍时,能否怡然化之!

   戒禁时,不犯安稳清净!

   精进时,断绝懈怠放逸!

   禅定时,除迷去妄不乱!

   尤其是,辄现三毒五欲时,行者大德!座下的心念、是面对且能出离

  ! 还是自以为不动如山

  ! 抑或是已具大智慧,安住如如胜境!

  

   若认为是大自然现象,何必徒增烦恼。是行者,很可能从不曾体验梵行,更不识头陀苦心识,甚至最惬意的行脚生涯!不是么

  ! 是有情众生,分…

《禅的妙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老僧常谭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