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淨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之大功德,所依止者。
2、受用身:
同于報身,並具二種性,詳細如下:
(1)自受用:
諸如來叁無數(阿僧祇)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之無量真實功德,具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無量未來際,恒常自受用,廣大法樂者。
(2)他受用:
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真淨功德身。居純淨之土,爲住十地菩薩衆,現大神通,轉正*輪,決衆疑惘,令彼受用,大乘法樂。
3、變化身:
同于應身,是諸如來,由成所作智,變現無量隨類,(依應用而現)化身。居淨穢之土,是未登地菩薩,二乘異生。
稱彼機宜,現神通而說法,令其各獲諸般利樂者。
十、二智之說
二智者,系指本具與後得,所成之智。智于梵語中,稱之阇那或若那;意思是知識與經驗,累積的內容;或者是于事理,決斷後之結果。茲說明如下:
1、根本智:
或謂正體、或無分別,是直證二空後,所現真如之理。其理與智,平等一體,正斷惑障,是以爲智;了知一切諸法,皆即真如。
境智無異,如人閉目,外無分別;由此,無分別智,能生種種分別,故說根本智,具分別之功。
2、後得智:
或謂後得差別智,是證得真如實性後所起,能了知依他如幻,不生我法,迷惑之分別。種種境智有異,如人開目,諸色在前,盡皆顯現;基于根本智,爲得此智,故稱之後得智。
十一、四智之說
唯識,所立四智,依凡夫之八識,至如來所轉變成者,盡攝一切,有爲無漏功德,茲例述如下:
1、大圓鏡智:
此智體清淨,離有漏染之法,乃轉第八阿賴耶識。如:有漏之第八識,變依正二報,而持有情之身。
此智,自衆生善惡之業報,變如來之身,而顯萬德莊嚴之功德;猶如:大圓鏡,現一切色相,其緣境無邊,照法界一切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種智,可謂如來一切之德本。
2、平等性智:
凡夫第七,我意識之我見,轉而所成,證自他平等之理;入無我之境。于一切衆生,起無緣大悲之智。也就是說,對初地以上之菩薩,現他受用之身,常行大慈悲,之化導利益者。
3、妙觀察智:
轉凡夫之第六意識,而至佛果,妙觀察諸法之相;而布施說法,以斷疑之用的一種智。
4、成所作智:
轉凡夫有漏之五識,爲利樂一切凡夫、二乘乃至十方界,示現神通變化,成就本有之願力,而所作之智者。
十二、叁乘行果
唯識,所立叁乘,大致與俱舍宗相同,其中聲聞與緣覺二乘,分別以觀四谛,修叁世,可證阿羅漢,最慢得經六十劫生死。其階位分,叁賢、四善之七方便,以及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之四果等。
又緣覺乘,觀十二因緣,修四世,可證辟支佛,最慢經百劫;其階位爲一向一果。唯大乘菩薩行果,較爲詳盡,卻也極爲繁複。
雖然,概要的可以點出,修六度,經叁大阿僧祇劫,複于百劫中,厚植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最後于色身中,斷結見惑與思惑;而可入于佛果。
但是,所謂叁大阿僧祇劫,之四十一位分別法相,如何建立資糧,通達修習,當十地成就而至妙覺,完全究竟的種種情形,是大乘菩薩行果,不可玩忽之事。茲分別詳列如下:
1、十住心:
包括:發心、治地、修行、生貴、方便、正心、不退、童真、法王子、灌頂。此十位,名爲住者,是指菩薩于,十住中安住其心。
對六波羅蜜法修行中,未達殊勝功德,但得住名,發菩提心,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是爲十住的內容。
不過,于十住中應修,以信爲主,的十信心,計有:
信、精進、念、慧、定、施、戒、護、願、回向等十者心。
2、十行:
包括:歡喜、饒益、無恚、無盡、離癡、善現、無著、尊重、善法、真實等十者,是對修行六波羅蜜法,令其殊勝,所以名行。
3、十回向:
包括:救護衆生離衆生相、不壞、等一切佛、至一切處、無盡功德藏、隨順平等衆生、隨順堅固善根、真如相、無著無縛解脫、法界無量。
由于菩薩所修一切功德,通皆回向;回是回轉,向是趣向。以此十位,回轉趣向,叫做回向。或謂回前十行,向于叁處。
所雲叁處,即是:
(1)回事向理:以真如實際,是所證故。
(2)回因向果:以無上菩提,是所求故。
(3)回自向他:以一切衆生,是所度故。
以上十住、十行、十回向,積之爲叁賢,爲趣向無上菩提,修集種種,殊勝資糧,所以稱之資糧位。
第十回向,滿心之位,修四善根,即暖、頂、忍、世第一法,以之入見道,加用功行,名加行位;自初住以至回向,滿一大阿僧祇劫。
4、十地:
包括:歡喜、離垢、發光、焰慧、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法雲等十地。此十位,通名爲地,是以總攝能證之智,的有爲功德;和所證之理,的無爲功德以爲自性,與所修之行,爲最勝依持,令其生長,所以叫做地。
十地各有入、住、出叁心,以入地未久,爲入心。久住時分,是住心,久住以後,漸近後位,是出心。
叁心,各經俱胝百千大劫。初地入心,體會真如,以初照理,故名見道。
見道之相,略說二類:
(1)真見道,證唯識性。
(2)相見道,證唯識相;真相見道,名通達位。
自初地住心至十地出心,合爲修道;以修習無分別智,斷惑證理,叫做修習位。自初地至七地,屬第二阿僧祇劫。八地至十地,屬第叁阿僧祇劫,十地滿心,是名等覺,與佛果位鄰。
5、妙覺:
即佛果位,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所以叫做妙覺。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是爲二轉依果,屬于究竟無漏界攝,名究竟位。
所謂究竟,略述二義:
(1)是對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之四位,是名究竟。
(2)是對二乘極果,是名究竟;因爲諸漏斷盡,無法可學;是名爲無學道。
十叁、五重唯識
唯識之學,自粗至細,有五種觀法,共有五重,故說五重唯識觀法。
茲分敘述之:
1、遣虛存實識:
虛者,即徧計所執,之實我實法,情有理無,惟是虛妄,無有體用。存,即是存留。實者,指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而言,二者有實體用。
所以,虛者當遣,實者當存。此觀分別;遣爲空觀,以破有執,存爲有觀,以遣空故。是以,空有相對,爲第一重唯識觀法。
2、舍濫留純識:
依他起性之諸識中,有境也有心,境爲相分。心爲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爲所緣,後叁分爲能緣。
惟恐互相混濫,故舍相分的內境,但觀能緣,所系的後叁分。于是,心境相對,是爲第二重唯識觀法。
3、攝末歸本識:
見相二分,俱依自證分而起,因自證分是體,是爲本,見相是用,是爲末。攝用歸體,即是攝末歸本,而觀唯識;體用相對,是爲第叁重唯識觀法。
4、隱劣顯勝識:
前第叁重,雖已攝歸自體,而自體中,有心王、心所之別。心王及心所,俱能變現,以心王爲勝,心所爲劣,是以隱劣顯勝,而觀唯識,王所相對,是爲第四重唯識觀法。
5、遣相證性識:
前第四重僅存心王,心王有事相、有理性,事相宜遣,理性應證;事理相對,是爲第五重唯識觀法。
十四、五乘五性
五乘,即是聲聞、緣覺、菩薩、人、天等。五性者,即菩薩定性、緣覺定性、聲聞定性、叁乘不定性、無性有情等。
如就出世法言,叁乘五性,有情界中,五乘種性,各有差異。凡可證叁乘道者,其八識中,自無始以來,本具叁乘無漏種子;而無漏種之子是爲無性。
五乘各性差別,分述于如下:
1、菩薩定性:
或謂乘性、或稱決定大乘種性,名異實同,無有差別。此類衆生,本有照見二空,證得四智,可以成就佛果,的無漏意種,沒有二乘種性,決定直入大乘。
2、緣覺定性:
或謂獨覺乘性、或稱決定獨覺種性。此類衆生,但有可證獨覺的,人空無漏智一分種子。決定可證獨覺,灰身滅智,不能證入大乘。
3、聲聞定性:
或謂聲聞乘性、或稱決定聲聞種性。此類衆生,但有可證聲聞的,人空無漏智一分種子,決定證入羅漢,灰身滅智,不能證入大乘。
4、叁乘不定性:
或謂不定乘性、或稱不定種性。此類衆生,兼具叁乘種性,的無漏種子;先證小果,後入大乘。除此,尚有菩薩與緣覺,二乘種性者,以及具菩薩與聲聞,二乘種性者,亦有兼具緣覺與聲聞,二乘種性者。
此叁類衆生,前二者不定性,後一者爲定性二乘,基于定,故仍不能證入大乘。
5、無性有情:
或謂無性、或稱人天乘性。此類衆生,沒有叁乘無漏種子,唯修世間善法,而得人天殊勝之果報。
十五、叁時教
唯識立叁時教,爲如來應機說法,機分叁品,所以教立叁時。
初時名有,二時名空,叁時名中道,茲分別敘述如下:
1、有教:
爲衆生迷執有我,起惑造業,沈淪生死。佛于初成道時,在鹿野苑,爲發趣聲聞乘,轉四谛法,說四阿含,而破實我之執;令小根行人,漸登聖位,舉凡小乘諸部,悉皆攝于此時教。
2、空教:
小根行人,聞四谛法,雖斷我執,但于諸位,執爲實有。佛爲破彼法執,後于靈鹫山,爲發趣大乘,說諸法空相。
如:摩诃般若經等,令中根行人,舍小趣大。時諸佛子,聞世尊密意義趣,說無破有;便以二谛性相皆空,標爲無上聖理。
3、中道教:
基于二乘行人,偏有偏空,不契中道;佛以解深密等會,廣演了義,說一切法,唯心有識,心外無法。破初有執,非無內識,破次空執,非有非空,離有無二邊,取其中道。
十六、結語
唯識學,以分別諸法,性相之旨趣,而明了萬法,唯識所現。始初,起源于彌勒菩薩,爲應無著大士之請,宣說,瑜伽師地論。
隨後,無著大士,造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阿毗達摩集論等。迨至乃弟世親大士,造二十唯識論等。
最早,唯識宗,在印度叫做瑜伽宗。後來,到了我國唐代,有玄奘法師,西遊印度,于戒賢論師處,從事此學。
歸國後,于長安傳其高弟,窺基法師,基師著成,唯識論述記,以及樞要等作,而廣弘法相義谛。由是興盛華夏,而顯及一時。
本宗主要所依經論,有所謂六經、十一論之說,可見其不同于,他宗之一斑了!所雲六經:即華嚴、解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毗達摩、楞伽、密嚴等經。所雲十一論:即瑜伽師地、顯揚聖教、大乘莊嚴、集量、攝論、十地經論、分別瑜伽、觀所緣緣、二十唯識、辨中邊、以及集論等。
本文斷續執筆,難免挂漏,尚待重整之處,伏期同好賜教,以補缺失,當感謝之忱。
時在民國六十八年端節
于佛陀學術研究院脫稿
《唯識學概論(白雲禅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