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樣,就好像我們沒有受過教育,不識字的話,你還是執著于先去學習,有了學習,才能夠慢慢使你的修養,使你在學習的道路上會愈來愈高,所以不管怎樣執著是必然的,剛開始一定會有執著。
我剛剛講過,人都會有計較、執著,問題是如果只是計較、執著,除了會發生問題外,沒有別的好處,因爲人必然會發生這些問題,那怎麼辦呢?所以我才強調人要進一步去認識、了解,在這種認識、了解中間,你要去發現原來的計較跟執著有多少,原來的執著、計較愈少的話,就表示你認識、了解的愈多,是用這種方式去看問題。
學佛,通常我不太喜歡談那些名相,動不動就講煩惱障、所知障什麼的,我平常不談這些,爲什麼呢?因爲那都是佛法的一些名詞,我們不要在名詞上,把自己限製住了。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講「無相」,須知「無」不是沒有,多少人把佛法中這個無字,當成沒有,那是最大的錯誤。佛法有幾個字,我在這邊順便跟各位解釋一下,一個是「有」,肯定的有,這個我們都能體會,都能把握。再一個是「無」,這個「無」不是沒有,是從「有」的突破;就是從原來的「有」突破了,這種現象叫做「無」。
另外一個字是「非」,是非的非,這個非在佛法中不是否定詞,它是一種超越性的,不同于原有,比原來還要好,那種境界叫做非。最後一種叫做空,空不是空無一物,還是從有裏面,經過突破,經過超越之後,最後得到一種解脫的結果。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這是一條毛巾,大家都很熟悉,肯定有,「有」什麼呢?大家是否可以告訴我「有」什麼?「有」毛巾,那你就錯了,「有」是說這條毛巾中有它的作用,我可以拿來洗臉、洗澡,也可以擦桌子當抹布,有各種方式的用途。假使這一條毛巾先拿來洗澡,洗完澡,如果再拿來洗臉,你一定用清水、肥皂先洗幹淨再拿來洗臉,可是,如果我們先拿來洗臉再拿來洗澡,我們就不考慮了。同樣這個「我」,同樣是「有」相,爲什麼差別那麼大?
是否無相的時候?管它抹布也好,洗澡也好,我都可以拿來洗臉,那不叫做無相,那還是有相,爲什麼?你認定它只是一條毛巾,反正你愛怎麼用就怎麼用,事實上你真正能不能做得到,你拿抹布來洗臉你敢不敢?拿來洗澡你敢不敢?你都不願意。
如果純粹的有相如何到達無相呢?很簡單,如果你認爲這條毛巾,拿來洗澡的話,當然你對它不認識、不了解,最好還是用肥皂把它洗幹淨,那麼你再拿來用,你就不會執著「唉呀!這原來做什麼用」,也就不會有這種「有」了,那就是「無」的現象。假使說這條毛巾,我們肯定是洗臉的,是洗澡的,是拿來擦桌子的,這就有太多的「有」了。
如果以剛剛的有跟無,進一步到「非」的話,這一條毛巾,如果我們認爲是一條比較好的毛巾,拿來洗臉,如果洗臉洗得快破了,我們拿來做抹布;你認爲沒有用了就扔掉,跟你拿來做抹布,就不同于原來的「有」了,對不對?你把它扔掉,連「有」都否定了。我們再說到「空」,是不是一定要有毛巾才能洗臉,才能洗澡,才能夠擦桌子呢?太多的代用品,對不對?那就是「空」的境界了。
所以佛法中常常有一些誤解的名詞,比如「無」,把它當成沒有;一個「非」,把它當成否定,佛法沒有這樣的說法,可以說基本都是從「有」說起,從「有」說「無」,從「有」說「非」,從「有」說「空」,我們一般說什麼都沒有,就是把它當成否定,這在佛法上是一種錯誤的說法。
問:最近跟幾位朋友談彌勒菩薩的事情,他說一般的家庭如果供奉彌勒菩薩像,早晚念彌勒菩薩佛號,並且定期參加八關齋戒,並修持善念,將來必定往生到兜率天外圍那個地方,有天女,以及彌勒菩薩兩眉之間的白毫光,接引你到善保堂外的蓮花池裏面,並可以馬上,由蓮花直接化身,不需要經過一般下品下生的十二劫、六劫和四十九天,可依照你修持的層次,到彌勒菩薩那邊……,現在我想證實這個講法,是對?還是錯?
答:我不跟你說對或錯,我只告訴你,如果想到彌勒菩薩那個地方去,在你這一生,你的修養,以菩薩的境界而言,要到達七地,才有資格去。那裏也沒有蓮花度衆生,所謂九品蓮臺是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彌勒內院。我們曉得彌勒內院是在兜率天,是在我們人的世界,有著這麼一個環境,是彌勒菩薩住的地方,這個地方,通常叫彌勒內院,叫做兜率宮,是屬于天道的環境。
如果你說要到那個地方去,以一個學佛的人,你的修養要到達七地,我們曉得菩薩分十個等分,你要到達第七個等分才夠資格去,去那裏幹什麼?我們先要了解,所謂乘願再來的菩薩,凡是這些乘願再來的菩薩,原來已經修養到七地了,死了以後,從其願力就可以到彌勒菩薩那個環境,成爲「補處菩薩」。
可是必須要具備「願」,什麼願呢?不舍衆生。這些生生世世都要來這個娑婆世界度衆生的人,我們講的再來人,乘願再來的菩薩,都集中在彌勒內院,也就是彌勒菩薩的環境。我只能告訴你這一些,不能講你所說的那些是對或不對,這些通常我沒有意見。
問:當家裏有老人家要臨終的時候,要以那一種方式是對他最好的,然後送走他,請開示。
答:其實不管我們信不信佛法,都有共同需要注意的。通常在佛法中,不要等到人快死了,再想怎麼辦,應該是在他活的時候,怎樣好好照顧他,所謂頤養天年,佛法也強調這一點。我們有一個共同點,除了活的時候,應該要好好照顧他,在快要死的時刻,最好不要表現悲傷哭泣,要安慰他;爲什麼?這中間有道理,因爲人在臨死時,他的感情最脆弱,他的罣礙最多。比如一個老人家會想到,還有哪個兒子沒有結婚,哪個女兒沒有出嫁,或者兄弟之間、姐妹之間常常有一些吵鬧,都使他放不下心,還有家庭産方面,將來怎麼樣?有太多的煩惱、罣礙。
如果在這個時候,所表現的是哭泣悲傷的話,他就更加不安,所以在這種時刻,最好的辦法,就是找一個平時講話,他最喜歡聽的人,兒子、女兒、兒媳,甚至女婿也好,甚至他的妻子也好,看他平常那一個講話,他最喜歡聽的,不妨找那個人。在他耳邊輕輕地告訴他,安慰他,叫他放心:一切都會遵照意思去做,會維持原來的種種美德。除了你要把他的好處告訴他,不僅你們都知道以外,而且還會做得更好,那比你們一般所謂助念的效果還要大,爲什麼呢?因爲一個臨死的人感情最脆弱,往往一點不歡喜,就會産生瞋恨的心,産生煩惱的意念,很可能往生的時候,相應的那些對象,也就是不好的對象。
通常來說我並不反對,除非這個人他本身就是學佛的、念佛的,在他臨死的時候,最好幫助他念佛或者幹什麼,但切記,不是你幫他念佛,是你帶動他念佛,要他提起正念,他知道念佛,就不會胡思亂想。如果他活著時,本來就不是學佛的人,你給他念佛,念到最後他還會說:我不去西方,你管我幹什麼?所以我們也要看對象。當然我認爲一個共同點,就是我剛才說的,找一個平時他聽話聽得進去的人,安慰安慰他,尤其他活著的時候,有很多好的地方,一定要告訴他:「我們都知道,我們會維護它。」
85.6.26臺南文化中心國際會議廳
《佛法的智慧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