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样,就好像我们没有受过教育,不识字的话,你还是执着于先去学习,有了学习,才能够慢慢使你的修养,使你在学习的道路上会愈来愈高,所以不管怎样执着是必然的,刚开始一定会有执着。
我刚刚讲过,人都会有计较、执着,问题是如果只是计较、执着,除了会发生问题外,没有别的好处,因为人必然会发生这些问题,那怎么办呢?所以我才强调人要进一步去认识、了解,在这种认识、了解中间,你要去发现原来的计较跟执着有多少,原来的执着、计较愈少的话,就表示你认识、了解的愈多,是用这种方式去看问题。
学佛,通常我不太喜欢谈那些名相,动不动就讲烦恼障、所知障什么的,我平常不谈这些,为什么呢?因为那都是佛法的一些名词,我们不要在名词上,把自己限制住了。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讲「无相」,须知「无」不是没有,多少人把佛法中这个无字,当成没有,那是最大的错误。佛法有几个字,我在这边顺便跟各位解释一下,一个是「有」,肯定的有,这个我们都能体会,都能把握。再一个是「无」,这个「无」不是没有,是从「有」的突破;就是从原来的「有」突破了,这种现象叫做「无」。
另外一个字是「非」,是非的非,这个非在佛法中不是否定词,它是一种超越性的,不同于原有,比原来还要好,那种境界叫做非。最后一种叫做空,空不是空无一物,还是从有里面,经过突破,经过超越之后,最后得到一种解脱的结果。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是一条毛巾,大家都很熟悉,肯定有,「有」什么呢?大家是否可以告诉我「有」什么?「有」毛巾,那你就错了,「有」是说这条毛巾中有它的作用,我可以拿来洗脸、洗澡,也可以擦桌子当抹布,有各种方式的用途。假使这一条毛巾先拿来洗澡,洗完澡,如果再拿来洗脸,你一定用清水、肥皂先洗干净再拿来洗脸,可是,如果我们先拿来洗脸再拿来洗澡,我们就不考虑了。同样这个「我」,同样是「有」相,为什么差别那么大?
是否无相的时候?管它抹布也好,洗澡也好,我都可以拿来洗脸,那不叫做无相,那还是有相,为什么?你认定它只是一条毛巾,反正你爱怎么用就怎么用,事实上你真正能不能做得到,你拿抹布来洗脸你敢不敢?拿来洗澡你敢不敢?你都不愿意。
如果纯粹的有相如何到达无相呢?很简单,如果你认为这条毛巾,拿来洗澡的话,当然你对它不认识、不了解,最好还是用肥皂把它洗干净,那么你再拿来用,你就不会执着「唉呀!这原来做什么用」,也就不会有这种「有」了,那就是「无」的现象。假使说这条毛巾,我们肯定是洗脸的,是洗澡的,是拿来擦桌子的,这就有太多的「有」了。
如果以刚刚的有跟无,进一步到「非」的话,这一条毛巾,如果我们认为是一条比较好的毛巾,拿来洗脸,如果洗脸洗得快破了,我们拿来做抹布;你认为没有用了就扔掉,跟你拿来做抹布,就不同于原来的「有」了,对不对?你把它扔掉,连「有」都否定了。我们再说到「空」,是不是一定要有毛巾才能洗脸,才能洗澡,才能够擦桌子呢?太多的代用品,对不对?那就是「空」的境界了。
所以佛法中常常有一些误解的名词,比如「无」,把它当成没有;一个「非」,把它当成否定,佛法没有这样的说法,可以说基本都是从「有」说起,从「有」说「无」,从「有」说「非」,从「有」说「空」,我们一般说什么都没有,就是把它当成否定,这在佛法上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问:最近跟几位朋友谈弥勒菩萨的事情,他说一般的家庭如果供奉弥勒菩萨像,早晚念弥勒菩萨佛号,并且定期参加八关斋戒,并修持善念,将来必定往生到兜率天外围那个地方,有天女,以及弥勒菩萨两眉之间的白毫光,接引你到善保堂外的莲花池里面,并可以马上,由莲花直接化身,不需要经过一般下品下生的十二劫、六劫和四十九天,可依照你修持的层次,到弥勒菩萨那边……,现在我想证实这个讲法,是对?还是错?
答:我不跟你说对或错,我只告诉你,如果想到弥勒菩萨那个地方去,在你这一生,你的修养,以菩萨的境界而言,要到达七地,才有资格去。那里也没有莲花度众生,所谓九品莲台是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弥勒内院。我们晓得弥勒内院是在兜率天,是在我们人的世界,有着这么一个环境,是弥勒菩萨住的地方,这个地方,通常叫弥勒内院,叫做兜率宫,是属于天道的环境。
如果你说要到那个地方去,以一个学佛的人,你的修养要到达七地,我们晓得菩萨分十个等分,你要到达第七个等分才够资格去,去那里干什么?我们先要了解,所谓乘愿再来的菩萨,凡是这些乘愿再来的菩萨,原来已经修养到七地了,死了以后,从其愿力就可以到弥勒菩萨那个环境,成为「补处菩萨」。
可是必须要具备「愿」,什么愿呢?不舍众生。这些生生世世都要来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生的人,我们讲的再来人,乘愿再来的菩萨,都集中在弥勒内院,也就是弥勒菩萨的环境。我只能告诉你这一些,不能讲你所说的那些是对或不对,这些通常我没有意见。
问:当家里有老人家要临终的时候,要以那一种方式是对他最好的,然后送走他,请开示。
答:其实不管我们信不信佛法,都有共同需要注意的。通常在佛法中,不要等到人快死了,再想怎么办,应该是在他活的时候,怎样好好照顾他,所谓颐养天年,佛法也强调这一点。我们有一个共同点,除了活的时候,应该要好好照顾他,在快要死的时刻,最好不要表现悲伤哭泣,要安慰他;为什么?这中间有道理,因为人在临死时,他的感情最脆弱,他的罣碍最多。比如一个老人家会想到,还有哪个儿子没有结婚,哪个女儿没有出嫁,或者兄弟之间、姐妹之间常常有一些吵闹,都使他放不下心,还有家庭产方面,将来怎么样?有太多的烦恼、罣碍。
如果在这个时候,所表现的是哭泣悲伤的话,他就更加不安,所以在这种时刻,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平时讲话,他最喜欢听的人,儿子、女儿、儿媳,甚至女婿也好,甚至他的妻子也好,看他平常那一个讲话,他最喜欢听的,不妨找那个人。在他耳边轻轻地告诉他,安慰他,叫他放心:一切都会遵照意思去做,会维持原来的种种美德。除了你要把他的好处告诉他,不仅你们都知道以外,而且还会做得更好,那比你们一般所谓助念的效果还要大,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临死的人感情最脆弱,往往一点不欢喜,就会产生瞋恨的心,产生烦恼的意念,很可能往生的时候,相应的那些对象,也就是不好的对象。
通常来说我并不反对,除非这个人他本身就是学佛的、念佛的,在他临死的时候,最好帮助他念佛或者干什么,但切记,不是你帮他念佛,是你带动他念佛,要他提起正念,他知道念佛,就不会胡思乱想。如果他活着时,本来就不是学佛的人,你给他念佛,念到最后他还会说:我不去西方,你管我干什么?所以我们也要看对象。当然我认为一个共同点,就是我刚才说的,找一个平时他听话听得进去的人,安慰安慰他,尤其他活着的时候,有很多好的地方,一定要告诉他:「我们都知道,我们会维护它。」
85.6.26台南文化中心国际会议厅
《佛法的智慧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