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尊重與珍惜

  尊重與珍惜

   「尊重與珍惜」,尊重什麼?珍惜什麼?不知道大家看了這題目,有沒有把握它的主題,究竟在說些什麼?是不是會直覺聯想到「生命的問題」?不曉得各位在佛法上,面對生命的分類,熟不熟悉?可能你們會想,怎麼問那麼傻的問題,生命的分類,金剛經不是講得很清楚嗎?

   這裏稍許提一下,通常我們談生命的分類有叁種,第一種是大家最熟悉的有情衆生,是指有情感反應,人可以直接體會到的。第二種非情類,「非」是指是非的非,並不是說它沒有情感,而是說它的情感反應,是我們沒有辦法直接感受到的。第叁種無情類,也不是說它沒有情感,而是人根本感受不到的。

   然而,這叁種要怎麼去分辨?有情類指的是動物,包含了爬蟲類、水族類……等等的衆生;非情類指的是植物,像樹木、花草、蔬果;無情類指的是礦物。可能這叁種分類,大家比較陌生,除非多看些經典,否則不容易了解,但是它的名相不像我這種說法,現在我們不探討這些。

   爲什麼要提出生命有叁種分類?因爲很多不信佛教的人會提出異議:不殺生,你們講不殺動物,但植物也是生命啊!爲什麼可以殺?礦物也有生命,你們同樣去毀滅、去破壞;爲什麼他們會有如此的反應?這是因爲我們沒有很完整的把佛法表現出來,所以引發很多不信佛教的人,造成誤解,而說到:你們的戒條頭一個是不殺生,可是你們還是要吃蔬果,還要用花來供佛,不都是殺生嗎?

   我們曉得,佛像都用玉石……等,甚至以黃金來打造,因此,在這裏先要了解、認識生命。佛教談不殺生,究竟以什麼理念建立的,如果只是強調不殺生,就變成是很多佛教徒學佛,因爲不殺生,那我們就吃素,不吃豬、雞、魚、鴨肉……等,這是錯誤的觀念。

   佛法不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我們講不殺生,是依于人的情感,直接可以感受到對方生命的存在,像感覺它的痛苦、喊叫……,這些比較殘忍的行爲,也因此我們要了解,爲什麼把不殺生擺在有情之類;其實我們講不殺生的重點,是培養慈悲心。

   佛菩薩是大慈大悲,我們是學佛、學菩薩的人,當然要學他的大慈大悲。所以,我們對佛法,有時只從一些教條,或由比較死板的方式去看佛法,結果讓很多人認爲,佛法不錯、佛教不錯,可是我沒有辦法去接受,爲什麼呢?要求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我們在人世間,已經有太多的不可以,佛法才提出解脫,如果學佛之後,反而增加許許多多的不可以,這個解脫會變成什麼呢?硬是以佛的看法,來說解脫,而不是人的看法。其實佛法是對人說的,而不是對佛說的,因我們人有那麼多的問題,才需要佛法的幫助。

   佛法用比較簡單的方式表達,是指的佛陀所說的道理和方法,聽起來好像沒有錯,可是沒有抓住它的重點。所謂佛法,先要了解:「佛」是什麼?談到這裏,大家會說:你忘了,這是教師學佛營,連「佛」我們都不知道嗎?可能你知道,但不一定知道的很詳細。因爲,一般談到佛,是指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然而,「佛」在梵文中間,稱「Buddha」,翻成中文是覺悟,因此,佛是覺悟的意思,如果把握了這點,就很容易了解,什麼叫佛法。

   因爲人在世間有太多的迷惑、太多的無奈,不能覺悟,才需要佛陀的道理方法幫助我們;而佛陀的道理方法與世間法,有什麼不同?我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各位,世間的法或多或少都有缺失,就像以知識經驗化解問題,所談的是智慧的問題。可是,「智慧」兩個字,在梵文中間是分開的,梵文中談智是阇那,指的是知識和經驗;般若才談慧,相互之間有什麼關系?

   如果世間法談智,以知識經驗去化解問題,總是有很多做不到、或有缺失;「智」除了世間的知識經驗之外,也包含釋迦牟尼佛的知識經驗,可是,佛法不是出世法嗎?怎麼也說是世間法呢?舉個例子,大家就很容易了解,像佛教有部大藏經,我說那是印刷品,不曉得大家怎麼想?那是一堆印刷品,裏面有知識經驗,所以它還是屬于「智」,因此,「阇那」就是知識經驗,不管是世間的、佛陀的、或其他宗教所說的,都叫做知識經驗,都稱之爲阇那。

   佛法裏面強調「慧」的問題,它究竟表現什麼?它是運用一切的知識經驗,發揮到極致,什麼樣的極致?也就是面對問題的時候,運用你的知識經驗,能夠完全的化解問題,使它不再有缺失,此時,所顯現的力量,才叫慧。所以,我們講慧是力量,智是發動力量的動力;因此,以慧而言,擁有的知識經驗愈多,表現的慧就愈圓滿;擁有的知識經驗不夠,表現的就不夠。

   可是到達像佛陀一樣的智慧,肯定是零缺點,此話怎講?因世間法都是相對的,像善惡、是非、對錯、美醜;事實上,人往往在相對中,選擇正面,而舍棄負面,譬如說:善跟惡的問題,一般佛教徒最強調要去惡向善,世間人也是如此。

   以佛教徒來講,釋迦牟尼佛不把人分成善人、惡人,而是說人的業,有善有惡,並不表示人擁有的業有善有惡,就可以分類他是善人、惡人,爲什麼不可以?很簡單,人無始以來,造作的業有善有惡,不是完整的善,也不是完整的惡,這時候怎麼分辨他是善人、惡人?如以世間人分辨,看他有善行的時候,就是善人;有惡行的時候,就是惡人。

   但是,釋迦牟尼佛不用此種方式分別,他是談「業」有善有惡,這種善惡是你過去所做的,不能肯定你現在是善人或惡人,他是用什麼方式去看?善、不善。爲什麼這麼說?人的行爲有善的時刻,也有不善的時刻,可是這不是一種分別,而是善的行爲中間,可能有其不善,不善的行爲中間,可能也有其善。

   在座的大部分都是老師,我們曉得教學的方法很多,當你教學生,如果用的語言,比較激烈一點,是不是你就是惡呢?雖然,看起來不善,事實上,它的目的是善的。如此將可發現,爲什麼釋迦牟尼佛對人不講善人、惡人?他在佛法上強調,即使你是個善人,其實也有不善的地方;如果你表現不善的時候,也有善的地方,這是依于世間的知識經驗去看問題。

   我們曉得佛陀的知識經驗,是運用此種知識經驗,發揮成比較圓滿的方法,才叫慧,從這上面可以發現,佛是覺悟的意思,憑什麼覺悟?憑的是智慧的覺悟。所以,我說學佛、修行,是學智慧、培養智慧。如果學佛,只在名相、經文上去念、誦、背、拜,那不叫學智慧,而是以佛教徒的方式所表現的一種行爲而已。

   可是這種行爲並不表示,一天二十四小時、一輩子、或每一時刻都能做到,至少他還要吃飯、穿衣、睡覺,還有很多其他的事要做,在做的時候,腦筋還是會想,此時所想的,難道說都是念經、拜佛嗎?能做到這個樣,也很了不起,爲什麼?你已經沒有分別心,已經製心一處了!也是我們所說的入叁昧境界。事實上,做不到,最起碼在吃飯的時候,桌上擺著很多菜,你還是會分別,鹹了一點、辣了一些,這甜的東西,可能吃了不太好,還是有很多的想法,不可能不想,因爲人必然會想。

   什麼是智慧?就是怎麼運用知識經驗化解問題,因此,學佛是學智慧,學了智慧才不會被迷惑,才能得到覺悟,這種行爲叫修行。也是剛剛我說的,它包含了經典裏面所說的,以此修正身、語、意的行爲,或叫身、口、意行爲;人會造業,是因爲身口意行爲有缺失,我們人之所以要修行,是要調整身口意的行爲。

   人總離不開這叁種行爲的造作,像句子,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它絕不是單純的這個意思,它有直接感覺的,或經過迂回須要再去思考的。又譬如遇到一些事情,講的時候,感覺有點可笑,可是愈想愈好笑,可見人的思想,一直在動。身、語、意在佛法裏面,想達到圓滿的覺悟境界,需要時時刻刻提起正念。

   提起正念做什麼?使我們身口意的造作不要有偏差,怎麼樣才不會有偏差?像戒律、法門……等等的知識經驗,運用這些知識經驗,幫助我們的身口意不會有偏差,不要去造業,而去行道,這才是佛法的目的。

   今天有緣,到這裏參加學佛營;談到「學佛營」,我對「學佛」這個名詞,有點異議,以寺院而言,應叫「研習營」比較好,大家一起來研究討論。

   講到修行,我們學習經典、學習法門,這都是很正當的,可是有個問題,要學什麼經典?修什麼法門?常常很多佛教徒見了法師,向他問訊,甚至于向他磕頭,請法師開示,這點我不贊成;不是磕頭的問題,因爲,那不是學佛的態度,也不是學佛的方法。

   真正參訪善知識,應該帶著問題去,平常看經典,或修法門,有了問題,要帶著問題去問法師,法師幫你分析。可是有一點,大家要特別注意:千萬不要聽到最後,請法師告訴我,修什麼法?或說法師,我很煩惱,能不能告訴我,怎麼辦?這不是帶著問題去。因爲,煩惱只是個概念,法師們並不能夠說,你有煩惱,給你一個菩提,你就不煩惱了。

   同樣,大家來到菩提寺,假使有蚊子咬你,你還是會煩惱,菩提寺的「菩提」兩個字,不可能讓這個環境沒有蚊子。所以,爲什麼說我們要帶著問題去,而不要用概念的方式去問;譬如你煩惱,用過各種方法,但還是煩惱;請問法師,該怎麼辦?法師的回答有兩種:

   其一:哎!學佛的人,不要煩惱嘛!是不是就不煩惱了?還是煩惱。

   其二:那好!我教你一個法門;剛開始教你念佛,天天念、時時刻刻念,煩惱來了就念,開頭有效,念上叁兩天,煩惱還是煩惱;你再去問他,他教你一個咒語,或者你還不能化解,反正他都會告訴你一個方法,到最後你還是煩惱時,會挨一頓罵,「你看你,業障重不重?我什麼都教了,你還是煩惱。」這是時下佛教界的現象。

   釋迦牟尼佛只能告訴我們道理方法,我們要自己去面對煩惱,他絕不會說,你提出煩惱,我給你一個菩提。因此,佛教不是問跟答的問題,偶爾也有選擇性的問題存在,但沒有問答的問題,因爲你提出的問題,即使告訴你…

《尊重與珍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