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生活中認識佛法

  從生活中認識佛法

   各位法師、居士、大德們晚安,本來我到各地演講,沒有一定的題目,可是這次到馬來西亞、新加坡,正式向當地政府申請許可,所以才標示出題目。

   佛法處處都有,經典上說佛法無定法,是隨興而說,也就是說沒有特定的題目,但是,須要有一個範圍,在這範圍之下,和大家聊聊天,談一談佛教、佛法,在平常的現實生活中,跟人、事、物打交道,如何去發現佛法。

   佛法是在現實生活中顯現的,而不是到廟堂裏去找,剛接觸佛法的的人,或許會感到有點標新立異。經典上有句話「平常心即是道」,什麼叫平常心?是在平常現實生活中的起心動念,不管是世間、專業、或普遍性的,都有道的存在,問題在于能不能把握?

   首先提個公案供大家思考,今晚的介紹也在這範圍之內。過去有個寺院,有兩位出家人在爭論,在此不談爭論的主題,但這兩人都說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他們怎麼爭也不能得到結論,于是跑去找老和尚。老和尚說:你們一個個來,究竟什麼事?

   于是,甲跟老和尚講了許多後,問:我這樣對不對?老和尚說:對啊!他歡喜的走了。

   乙又進來,同樣把理由、內容講給老和尚聽,問老和尚,我這樣說對不對?老和尚說:對啊!乙也歡喜的走了。

   兩位和尚歡喜的離開了,但是老和尚身邊的小沙彌,沈不住氣的說:第一個來,你說他對,第二個來,也說他對,究竟是誰錯了?這樣不是沒有是非了嗎?

   老和尚回過頭,對小沙彌說:你也對。

   這個公案的老和尚是不是不懂得是非?爲什麼要這麼說?裏面有非常大的思考空間,我曾說過,要明辨是非,不要參與是非,剛開始聽我講這些話很難理解,要明辨是非,又要不參與是非,不是很矛盾嗎?

   先稍許思考前面的公案和這些話,就會發現裏面有佛法,首先什麼是佛法?直接的感覺,佛法是佛教裏面的經典,可是我的說法,不是這樣認定的,但是也不會說它錯,佛教這一部大藏經,它只是一大堆的印刷品,可能在座的法師、叁寶弟子聽了這話,會認爲是大不敬,這是佛教的法寶,怎麼說是一大堆的印刷品呢?

   到書店走一走,裏面所擺的不都是印刷品嗎?當你進到書店拿起一本書,那本書還是印刷品,可是裏面有內容、道理、方法,怎麼樣才知道它的道理、方法?必須打開這本書,好好的看,佛教的大藏經也是如此。如果不打開來,做深入的認識、探討,還是一堆印刷品;即使你打開經典,看了、讀了、拜了,還是需要從裏面了解它的道理,知道它的方法,同時面對現實生活,不管是人或事,當你發現這些無明煩惱時,經典裏的道理方法可以運用得上,並且能突破無明,化解煩惱,不管是看到、聽到,甚至于深入裏面的意境,在現實生活中,産生它的價值,這才叫做佛法。因此,不管是什麼書籍,你去讀它,深入認識當中的知識經驗,能不能轉變爲你的智慧?如果不能達到這種修養,它們都只是一堆印刷品。

   我經常到各地方,看到有些道場,佛堂中間供有佛像,兩邊放藏經的櫃子,擺得整整齊齊,還用鎖鎖起來,那是爲什麼?用來禮拜的。大家想一想,如果藏經是法寶,你不打開,不接觸它、看它,深入的認識它,怎能産生珍貴的法寶呢?

   佛法,有太多的人對它很陌生;但佛法對陌生的人,反而變得熟悉,這話怎麼講?因爲大家把佛法做最簡單的诠釋,認爲佛說的法叫佛法,猛然一聽好像蠻有道理,其實佛說的法,不一定是佛法,除非你能夠深入的認識、理解、體會,轉變爲自己的知識經驗,慢慢修養,成爲自己的智慧,運用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它的價值,此時才稱得上是佛法。所以,佛法是什麼?能幫助你得到覺悟的法,這是對佛法先要認識的重點。

   剛剛一開始談到是非的問題,世間法都是相對的,譬如好的相對于壞的、美的相對于醜的、善的相對于惡的,世間的法沒有絕對的。如果以世間的修養,最多把相對的法,分別爲正面和負面的,取正面而舍負面,這是世間法與世間人;當然也要看他對世間法的修養,也就是他具備的知識經驗,形成的智慧來分辨,從這上面可以發現,很多做善事的是善人,那做壞事的呢?是惡人;可是,我不做善事,也不做壞事,我是什麼人呢?

   惠能大師語錄,當五祖介紹金剛經之後,叫惠能馬上離開道場,當他離開時,很多人追他,因爲他身上背了放祖衣(法衣)的包袱,得到後可當祖師。那時,有位將軍出身的出家人叫惠明,他騎著馬去追惠能大師,當他追到江西大庾嶺時,在山下已經看到惠能大師,後面很多的出家人,快追上時,于是他告訴那些人,這條路沒有惠能這個人,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

   由此可以發現,他有一份私心,大家都追上去,這件祖衣以二十五條來講,也不夠分配。當惠能到達山上,知道要走也走不了了,就把包袱放在石頭上,自己躲在草裏面。在這裏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包袱擺在石頭上,爲什麼惠明用手去拿,卻提不起包袱來?這是語錄上面的記錄,不是我說的。包袱有多重?附會的言語就特別多了,像護法的問題、道德修養的問題……,都說出來了。

   人的善惡在一念間,不是包袱拿不動,而是當他伸手想拿包袱時,意念在剎那之間,想到自己,如果沒有修養,即使拿到祖衣,真的能夠當祖師嗎?因此,馬上停下來,面對惠能大師說:我是爲法而來,不是爲衣而來。此時,惠能大師講了幾句話,既然不是爲法衣而來,而是爲法來的,你想得到什麼法?于是,他往地上一跪,合掌、請求開示。

   這時惠能講:現在什麼都不要想,靜下來,我問你:不思善,不思惡,此時你的意念中間是什麼?用白話來講,好的不要想,壞的也不要想,完全靜下來,不要起這種分別心,這時候的意念是什麼?照文字來說,不思善,不思惡,這時你想到的是什麼?

   如果在座的各位,那時候跟著一起追惠能大師,也産生這種境界,會不會跟惠明法師一樣,恍然大悟,悟到什麼?很多人給予的答案是「清淨心」,還是什麼心?善是好的,難道就清淨嗎?惡是不好的,難道就一定不清淨嗎?這都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也就是說惠明在這時候覺悟到什麼?

   我們常說開悟,甚至于還有人可以幫人家開智慧,其實誰也不能幫你打開智慧。釋迦牟尼佛留下整部的藏經,稱爲法寶,裏面都是智慧,釋迦牟尼佛絕不可能摸摸你腦袋,或點兩下就開智慧了,如果那樣的話,今天這個世界,不會有那麼多人,早都成佛菩薩了,釋迦牟尼佛早把人度光了。

   這裏面說的是什麼?修行辦道,也就是說學佛,學什麼?學佛陀的道理方法,怎麼樣在現實生活中,慢慢去體會、感受,而成爲自己的修養,才叫做學佛,也就是,要學怎麼樣能覺悟,不要被迷惑,不要造成煩惱。

   可是,幾百年來學佛,都是學佛陀的樣子,佛陀是什麼樣子?在佛龛裏雕塑的金身,學盤著腿打坐,假使佛像舉個手,他也舉個手,可是他忘了自己是活蹦亂跳的人,而不是木頭、泥塑,很多人都在學佛像。學佛是要學佛陀的道理方法,舍棄了這些,沒有佛法可學。

   當自己還沒具備修養之前,會有所依賴,依賴什麼?一般所做的誦經、禮忏、念佛、參加法會……,先去接觸這些,慢慢地調理自己的身口意,調理自己的行爲,這只是一種依賴,終究自己還是作不了主。所以,我們要學佛法,學佛陀講的道理方法,轉變爲自己的修養,自己才能作得了主。

   常有這種說法,假使某個人出家,就說這人佛緣很深,假使某個家庭,大家都學佛,這是個佛化家庭,很不錯,這些都是稱贊,都只是相上的問題,也就是說在表面上所看到、聽到的一個現象而已。

   佛法是現實的,必須具備有價值的內涵,而且要轉變爲自己的,否則的話,佛法歸佛法,自己還是自己。因此,很多學佛的人,到處尋找佛法,怎麼尋找?很多人提到善財童子五十叁參,裏面有幾位是出家人?幾位是懂得佛法的人?他參訪都是一般普通的人,怎麼尋找佛法?佛法在哪裏?他的確找到很多佛法,問題不是那些人有沒有佛法,而是自己在參訪的時候,你跟他在交談中間體會到什麼?

   譬如聽法師或在家居士,講了很多道理,最後離開時,受益匪淺,法喜充滿,走在路上,假使原來有煩惱,還是同樣煩惱,找到了佛法嗎?當然,不是說不要去參訪善知識,而是善知識跟藏經的法寶,情況是一樣的,要主動的接觸它、看它、體會它、探討它,才有機會發現佛法。如果請善知識開示,常有的毛病,見到了往地上一跪,請法師開示,怎麼開示呢?有句話「無事不登叁寶殿」,什麼意思?帶著問題去。

   爲什麼講叁寶殿?因爲寺院具備了佛、法、僧叁寶,佛已經入滅,法是供在殿堂的藏經,佛不會講話,那叁藏十二部呢?那麼多無從看起,怎麼辦?因此,才有僧寶的出家人,他們做什麼?深入經藏,把佛陀的道理方法,佛陀的智慧轉變爲自己的,然後代表佛陀宣揚他的道理方法。所謂無事不登叁寶殿,是你帶著問題到寺院去,把問題提出來,絕不是說你往他面前一跪,請開示,他怎麼開示?

   好像生病的人跑到醫院,見到醫生說:我病了。醫生會問什麼地方不舒服?情況怎麼樣?你說:反正我就是生病了。我們常看到,很多醫生檢查沒有病,可是他全身感覺不舒服,像這種情況不叫病,也不是問題,自己的確感受到,這裏不舒服、那裏不舒服,醫生面對這種情況,即使花很多的時間幫你檢查,也找不出病來,是不是這個人真的沒病?可是,他的確感覺有病。

   衆生其實都有病,釋迦牟尼佛是一位醫生,稱爲大醫王,在這裏提醒各位,醫生是治病,佛陀是治生死,所以有了生脫死的說法。也順便提一下,通常很多人把佛教的名詞,了生脫死,講成了脫生死,我告訴各位很不好聽的話,你要是自殺了,就可以了脫生死。佛法裏面講了生脫死,了是明了,你活著的時候,每個時刻都能明明了了,才叫做…

《從生活中認識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