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運用思想發揮智慧

  運用思想發揮智慧

   非常難得,能有機會跟大家聊一聊,結個法緣;今天的題目--「運用思想,發揮智慧」。

   一般人,把思想作成定點式的說法,像思想有偏左、偏右或民主思想……,不能以這種方式去看。

   首先,必須要知道,思想是每個人自己的思想,不是以別人的思想去看自己的思想,或者是用自己的思想去計較、執著他人的思想。那麼思想究竟是什麼?一般所說的「起心動念」,它是一種思想的表現,起什麼心?動什麼念?我們先要了解,心跟念相互之間的關系。

   心是每個自我內在的表現,內在稱之爲心;念是相應于外面我們所看到、聽到人與事的種種問題,而産生的一個作用,這種作用叫做念。念的本身能分別,會計較、執著,但是不能主宰,真正主宰的是「心」。

   學佛的人要修心養性,修什麼心?修自我的心。學佛的人常講到修行,一般把修行當成誦一部經,或禮忏、念佛、持咒,修一個法門或參禅打坐,認爲就是修行,這是不正確的,因爲自己還不能夠作主,才需要依賴這些,使自己不會胡思亂想,産生妄想雜念。

   真正談修行,一定要把握修什麼行?經典上講身、口、意,就是身體的行爲、言語的行爲、意念的行爲,身跟口是外在的,人人都能感受到的,而意念的行爲是內在的;因此,修行必須內外兼修,這是講身口意的思想行爲。行爲往往憑自我意識,或憑無始以來業的力量而發動的,因此,會有偏差、錯誤而造成傷害。

   談修行,是要修正身口意的行爲,不要有所偏差而造成錯誤,也不要造成傷害,佛法最終目的是要達到圓滿。佛教特別強調圓滿,是什麼樣的圓?是一個整體的圓,而不是平面的圓,它像一個球,從任何方向看都是圓的,沒有缺點。我們之所以要修行,是因爲行爲會有缺失,慢慢把那些缺失變得愈來愈少,最後完成像球狀一樣圓滿的圓,才是我們的目的。

   千萬不要認爲修行是念經、誦經、拜忏、作法會,或念佛、持咒、打坐,這只是暫時的依賴,不能拿這些當成修行,因爲自己身口意的行爲還不能作主,還會有偏差、錯誤,因此暫時依賴這些,它們只是一種依賴的方法。剛開始,學佛的人都會依賴,可是不能夠永遠都依賴它,在依賴的同時,也要修正我們的行爲。什麼叫修行?修正身口意的行爲,這是個重點。很多人介紹佛法,不用這種方式,都說是要研究一部經,或修個法門,其實那不叫修行,只是暫時的依賴。

   行爲的問題,因爲有行爲,才會産生問題;人,如果沒有行爲,那是不可能,只要是人都會有行爲。爲什麼?身體會有動作,嘴會講話,腦袋瓜會想,只要是人都不能避免,唯一不同的地方,學佛的人會學習釋迦牟尼佛的道理方法或智慧,幫助我們如何面對世間的現實。

   世間的現實是什麼?世間現實的一切稱爲世間法,事實上,應該叫做相對的法,怎麼說?它有對、錯,有好、壞,有善、惡,因此,世間的一切都是相對的。學佛是要面對相對,慢慢去認識、了解,從中得到覺悟,時間久了,就可以做到突破相對,顯現出絕對。相對,不管是正面、負面都有缺點,唯有絕對,是零缺點,沒有缺失。

   學佛是使我們的缺點愈來愈少,最後沒有缺點了,你就是佛,就是菩薩。大家聽了,可能會認爲,這不就是做人嘛!這也叫學佛嗎?大家要知道,佛是很完美的,沒有缺失的人,所證得的結果就是佛、菩薩。所以,不要以爲人的問題,我們都了解,其實人的問題看起來好像都了解了,事實上一點也不了解,爲什麼?如果真正會了,就不會有煩惱、傷心、難過,也不會得意忘形,總是在好壞之中取舍,而起分別。

   譬如佛教徒常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有沒有想過?惡的是業,善的也是業,它們都是業,只是說惡的,會造成傷害;善的,使人得到利益,唯一不同的地方在這裏。因此惡的,要去掉;善的,是不是要保留?當然剛開始學佛,惡的,要一天天愈來愈少;善的,要一天天愈來愈好,這才是學佛的過程。

   如此到達了某種程度的修養,連善也是多余的,如果還擁有善,以善作爲修心養性,或修行辦道的中心點,你還只是在做人,沒有機會成爲佛、成菩薩。因爲到達佛、菩薩的境界,連善也是多余的,沒有用了,所以說到最後,連善也要舍棄。

   剛開始學佛不能這麼做,還是要去惡;惡的不要,還要多做善的,但是不是永久的,這只是一個過程,最終連善也要舍棄。以佛教的言語來說,好的,都要回向;不好的,要改變,才是學佛者的正確觀念。

   談這些問題,是說一個人的思想變化,以及産生的作用,但是「運用思想」,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投機取巧,爲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不在乎別人,也是運用思想。譬如打麻將,不運用思想可以打麻將嗎?不行的。哪怕吃飯、穿衣、行、住、坐、臥……,都要運用思想。學佛的人運用思想,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思想中間先作修養、調理,把好的拿來運用,不好的慢慢清淨,方向不能搞錯。

   就像談六波羅蜜裏面的精進波羅蜜,我們說精進,不錯!學佛的人都要精進,可是有很多人,當一股道的熱忱來時,可以不吃不喝、不眠不休,認爲這就是精進,一旦色身受不了,躺下來了,原有的精進也都消失掉了。所以,在學佛的過程中,對道的熱忱,千萬不要像山洪暴發、狂風暴雨,因爲,它們就像從山上下來的洪水,來得急、去得快。

   真正修行辦道,應該像細水長流,也就是在穩當的情況下去做,色身才不會受到損害。像苦行、日中一食、夜不倒單,一天吃一頓,晚上不睡床鋪,這不一定叫精進。爲什麼?這麼做,身體能維持多久?如果維持不了很久,最後病倒了,根本沒有機會修行辦道,即使有,又要浪費了多少時間。

   運用思想,並不是在佛法裏面找些東西來運用,譬如煩惱、菩提,學佛的人討厭煩惱,喜歡菩提;在座的各位,有沒有想過?煩惱,我們都很熟悉,你見過菩提沒有?菩提是什麼?見過菩提樹、菩提籽,有沒有見過菩提?可能有,可是沒有辦法把握,因爲煩惱是一種現象,菩提還是一種現象。

   以煩惱與菩提來說,討厭煩惱,把煩惱當敵人,喜歡菩提,拿菩提當武器,去消滅煩惱,可能嗎?菩提很難把握,它是什麼樣的東西。如果換一個話題,假使菩提是佛法,煩惱是世間法,拿佛法對付世間法,用這種方式運用思想、學佛,告訴各位,你會沒飯吃、沒衣服穿、沒房子住,爲什麼?一天忙到晚,最後還不知道在做什麼,因爲,佛法、菩提不是武器,世間法、煩惱也不是敵人。

   爲什麼要談「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像經典上的話,「煩惱即菩提」,菩提在煩惱之中,也就是說菩提在煩惱裏面,如果想從煩惱中間找到菩提,怎麼找?經典上有這麼的例子,煩惱是包在明珠外面的汙垢、骯髒的東西,如果想見到明珠的光芒,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明珠外表的那些汙垢、髒東西,弄得幹幹淨淨,明珠才會顯現。可以這麼說,菩提就是明珠的光芒,煩惱就是掩蓋明珠光芒的髒東西;如果這麼去看菩提跟煩惱,你就會知道,爲什麼說菩提在煩惱裏面。

   要怎麼樣把煩惱弄幹淨,才能夠顯現出菩提?究竟要用什麼方式去看?就等于是業與道,業就像明珠外面的骯髒、汙垢,道就是明珠裏面本有的光芒。在這裏要提醒各位,可以肯定,煩惱是汙垢,但菩提絕不是那顆明珠,而是明珠的光芒!因爲明珠的本身,還是一個物質體,法不是告訴你,執著那顆明珠。就像衆生皆有佛性,爲什麼佛性顯現不出來,像晚課課誦裏「無始所作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的文句,在座的都會背,佛性就是明珠裏面的光芒。

   如果說煩惱與菩提的關系,去掉一些煩惱,就會顯現一些光芒,顯現的那些光芒,我們稱之爲菩提,它不是究竟的,因爲,還有很多的煩惱,很多的骯髒,沒有弄幹淨,也就是明珠整個的光芒,沒有完全顯現出來;等到光芒完全顯現,佛性就顯現出來,也就是說你證道了,證什麼道?佛或者菩薩。千萬不要把這個佛,當成另外的東西,經典上說佛是人成就的,並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他還是人修養而成的。

   談修行,還要注意兩句話,造作的行爲會成爲業,可是修養的行爲可以轉變爲道。這話怎麼講?如果以業的善、惡、無記來分,做善事是一種行爲,做壞事還是一種行爲,那修行成道呢?也是一種行爲,不同的地方在哪裏?造作成業是照自己的自我意識去做,譬如我喜歡、我討厭,用自己的意識去分別,而造作的最後結果,都是業。修行可以成道,爲什麼?修行要有道理、方法,它不是憑你的自我意識就可以做得到的,道理方法從哪裏來?就是佛陀--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說的道理方法。

   如果是運用思想,運用什麼思想?平常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管是看經典、研究經典,或從道理上面表現的方法也好,有了這些過程,才能談得上運用思想,否則的話,所運用的思想是自我意識,難免有缺點;如果依于佛陀所說的道理方法去做,可以使你的缺點愈來愈少。因此,爲什麼要學佛?學佛,至少造業的機會愈來愈少;相反的,修行辦道的機會愈來愈多。在這種情況之下,久而久之,業慢慢清淨了,道就會圓滿。

   講到這裏,提出另外一個問題,業怎麼清淨?是不是禮佛、拜忏就可以消業?或布施、供養可以消業?甚至于有的法師告訴一些學佛的人,跪在他前面,打香板也可以消業,這些能消業嗎?

   還有一句話,這不是經典裏面講的,而是人說的,「一句彌陀,罪滅河沙」,念一句阿彌陀佛,像河裏面的沙,那麼多的業都可以消失掉;假使一天念上十萬遍,那你就是佛了嗎?什麼業都沒有了嗎?

   學佛要能把握方向,是什麼方向呢?學佛不是學人。說得稍許誇張一點,近六百年來,百分之九十的佛教徒幾乎都在學人,而不是學佛,因爲,動不動就是祖師、某某大師、長老說,好像佛都沒有說。想想看,你學人,像學祖師、大師、長老…

《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開發自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